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而通心术。

转圆,是说要像转动圆珠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要想源源不断地产生计谋,必须具有圣智之人的思想,从而推究出不可估量的智慧,进而通达思想的方法。

而神(引导、指引)混沌(也写作浑沌,中国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义;意思)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正确的道理),以观神明之域。

而精神引导是经由混沌和合为一,用变化的视角来论说万物,说话的意义也就会无穷。智慧、战略、计策、谋划,具有各自的形体容貌,有的要求圆通,有的要求方正;有的运用阴,有的运用阳;有的给人带来吉祥,有的给人带来不祥,这是为了应对不同的事类。所以圣智之人怀着这个思路进行运用,(在处理事情时)像转动圆珠一样产生无数计谋以求与事物状况相吻合。所以圣智之人以自然的创造演化之道为出发点,其行为无不包含自然大道,以此得以察看到神明的领域。

天地无极(无穷尽;无边际),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也。

天地是广阔无边的,人世间的事是无穷的,各以其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看清楚对方的计谋之后,必能推知事情最终的吉凶成败。

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才能)(辨别)

转圆,有的转化为吉祥,有的转化为不祥,圣智之人以“道”的运行规律来推知存亡,然后知道通过转圆才能够从中辨别。

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同“措”,处理,安排)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圆通,用来让彼此话语投机;方正,用来措置事情。运转变化,是为了察看对方的计谋;接触外物,是为了察看对方进退的意愿。只有彼此都看到了契合点,才能抓住重要环节与对方说的话相接引。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清静;安静;庄重;严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

散除威势,是由精神使唤的。运用此法,一定要瞅准对方的空隙后再采取行动。威力安静地在内心积聚以至旺盛,再顺着对方的空隙而进行,则对方的威势可以散除。这散除威势,思想要虚空且志向要充溢。

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衡量)(数,计也。谋划),乃(可、能够)揣说图事,(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尽量,尽可能)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同时;同样;一起)短长。

意愿衰弱则威力丧失,精力和精神不专一,其表现在外的言语就会多变。所以要看对方的意志进行衡量谋划,才能够揣量游说、图谋事情,尽可能随物赋形,同时要扬长避短。

无间则不散势,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

没有空隙则不能散除威势,散除威势,要等待对方出现空隙而后采取行动,一旦行动就能使对方的势分散。

故善思间者,必内(娴熟;精通)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实。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

所以善于思考对方空隙的人,必须在内精通五气(的运用),在外要观察对方的虚实,行动但不会失去分散对方威势的实效。行动则要紧随对方的意愿,以了解对方的计谋。

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

所谓势,是利和害的决策,是权变的威力。势落败的,是因为不能以精神安静地观察!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安定,稳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阻挡 [某人或某事物] 的通路);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分发威力,就是精神的覆盖。所以要安静意愿、稳固志向,精神归集后将其释放,则威力覆盖得就更加强盛。威力覆盖得强盛,则内心坚实。内心坚实,则威力分发之后就没有人能够阻挡;没人能够阻挡,则能够通过分发给对方的威力来动摇对方的势,如天覆万物那样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方。以己方之实去攻取对方之虚,以有威力去攻取无威力,就像用镒来称铢一样轻而易举。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弯曲)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因此只要我们一行动,对方必定会追随;只要我们一倡导,对方必定会应和;先弯曲一个手指,然后依次察看剩下的;对方的一举一动都会显现出来,没有一个能隐而不现的。

(详究,考察)于唱和,以间见(泛指缝隙;空隙 );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

详究彼此一唱一和的谈话过程,通过隐而不见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对方的空隙;待对方的行动变得明晰之后,而我方的威力就可以分发出去。将要有什么行动和变化,必须先修养志向、隐伏意愿并暗中观察对方的空隙。

知其固实者,自(犹教之。教育,培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知道稳固和充实自己的,是懂得自我教养的人;谦让己身的,是懂得教养他人的人。所以能够做到精神长存而进击之势毫不显现,才是可为的形势。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螣蛇

(充满;充实;填塞)意者,气之虑也;心(要;需要)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通“公”,公开)不可间(缝隙;空隙)。意虑定则心遂安,心遂安则所行不(背离;违背),神自得矣,得则(聚集,集中)。

充实意愿,就是气的思虑;思想需要安静,思虑需要深远。思想安静则神明丰富,思虑深远则计谋容易成功;神明丰富则志向不会紊乱,计谋成功则即使公开也没有空隙可乘。意志和思虑安定则思想得以安详,思想得以安详则所作所为不会背离,精神自然具备,具备精神则能集中精神。

识气(指辨别人的气质、品性和本质的能力。在古代文化中,气是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也包括人的道德品行和修养。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言行举止、态度和行为,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我们可以逐渐了解他们的气质和品性)(托付、依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故(同“伸”,舒展开)心术,守(真诚;诚实,情感真切)一而不(改变),待人意虑之交会(交往,会合),听之(侦察、探察)也。

识气依附在表面,奸邪之徒就会得以乘虚而入,阴谋诡计就会得以迷惑我们,所说的话也不经过思想了。所以伸展思想的方法,是坚守真诚、和合而不改变,等待与他人意愿和思虑的交往,对听到的内容进行探察。

计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聚合),则听不(详细,周密)矣,(侦察、探察)之不得。计谋失矣,则意无(“所”假借为“处”)(同“伸”,舒展开),虚而无实。故计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心术始。

计谋,是存亡的关键。思虑不能聚合,则听到的情况就不会祥细,探察就没有收获,计谋就失败了,这样就会导致意愿无处伸展,(思想)空虚而不充实。所以计谋的思虑,务必在于充实意愿,充实意愿则必须从思想的方法开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往,朝某方向走,到…去)(古作“大”,大的,广大的)虚,待(泛指神灵)往来。

无为并且追求安静,五脏之气调和通达六腑,精神、魂魄各安其所而不动,才能做到用内心去看,反向着去听,使坚定志向。思虑到广大而虚空的境界,等待与精神(灵感)往来。

以观天地开辟(指宇宙的开始。古代神话,谓盘古氏开天辟地),知万物(用在作主谓结构的谓词前,相当于“之”、“的”)造化,(观察;知道;了解)阴阳之终始,(推究)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暗中察看)(yǒu,窗户)而见天道(自然规律),不(见,视也)(出君下臣名曰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没有固定的方向、处所、范围),而神宿矣。

通过观察天地的开辟,明白了万物的创造和演化,了解阴阳的终而复始,推究出人间事物的政治原理。不出门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暗中察看窗外就能看见自然规律;不用看就可以对下发出指示,不用做就可以达到目的。这就是所谓的“以道推知(道知)”。以此可以通达神明,应对于万事万物,而精神亦来宿于此矣。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泛指畅通)也。有所欲,(有志;立志;专心)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

修养志向,是因为心意的思考不畅达。有所欲望,就会立志思考(以满足欲望)。志向,是被欲望所驱使的。欲望多了,思想就会涣散;思想涣散了,志向就会衰弱;志向衰弱了,思考就不能畅达。

故心气一,则欲不(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里走好);欲不徨,则志意(犹意志)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

所以心意和合,则欲望就不彷徨;欲望不彷徨,则意志就不会衰弱;意志不衰弱,则思考的道理就会通达;道理通达则和气通畅,和气通畅则胸中就不会有乱气烦扰。

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古义为职责本分,职务范围内应尽的责任)明矣。

因此对内要修养志向,对外要了解他人。修养志向则思想通畅,了解他人就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者,体之充也。指人的元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习惯、熟悉),以知其所能。

将要把这个方法用于某个人,必须先了解这个人是如何修养元气和志向的,了解他气的盛衰,而且要看他如何修养他的志向和元气,观察他的习惯,以了解他的才能大小。

志不养,则心气不(安定,稳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勇敢、勇武);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虚;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检验、对照或查考)(领悟;理解)不一。

志向不修养,则心意就不会稳固;心意不稳固,则思虑就不通达;思虑不通达,则意志就不坚实;意志不坚实,则应对就不勇敢;应对不勇敢,则志向就会丧失且心意就会虚弱;志向丧失且心意虚弱,则丧失其精神;精神丧失则会恍惚,恍惚则会导致参悟和理解不能和合。

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在修养志向的开始,务必要先安定自己,自己安定则意志坚实;意志坚实则自身的威势不会分散。神明常固守于心,才能分散别人的威势。

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旺盛;兴盛)神者,(内,里面)五气(指五脏所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神为之长,心为之(通“释”,放出;释放)(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为之(重要,重大),养神之(道理;方法)( “之于”的合音)道。

旺盛精神,是因为体内包含有五气,精神为五气的统率,思想为五气的释放,品德为五气的重大,蓄养精神的方法就是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起点、开始)(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意思为“统一、和合”)(开端,头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神明二字要单独的看,首先是“神”。神是人的本质本源,有神故有心,有心故有思维,然后才有生命活动。明,则是明白透彻。神明的本意是指有人修炼到了很高的程度,内外如一到了彻底的境界,神直接体现在人的思维言行中)(水流所从出的地方),一其化端。

道,是天地的起始,“和合”是道的开端!万物是由道创造,天地是由道产生。“道”包含恢弘无形的化育之气,它先于天地而生成,我们不能看出它的形态,不能叫出它的名字,只能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源头,和合是其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找到)一,乃(发生,呈现;产生)(方法;策略)。术者,心气(心意,心思)(引导,疏导)(由,自也)舍者,神乃为之使(使唤;役使;支使)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十二舍(即中医的十二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主宰;主持)也。

因此品德涵养五气,思想得以“和合”,才能产生方法。方法,是心意的引导,所自释放处,精神就会为之所支使。人体的九个孔窍和十二舍,是气运行的门户,是思想的主宰。

(生命)受于天,谓之真人(亲身和活着的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意识、感觉)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生命受自于天,称之为真人;真人,与天和合为一。通过内心的修炼而知“道”的人,称为圣智之人;圣智之人,通过类推的方法来知“道”。

故人(参与)一生(整个生命期间),出于物化。知类在(指耳鼻目口等器官之孔),有(地方)疑惑,通于心术(用心思考,认知事物的方法),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一定;务必)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所以人参与的整个生命期间,出于万物的造化。人了解各类事物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有地方存在疑惑,通过思想的方法来通达。如果思想没有掌握方法,那必定有不通达的地方。通达之后,五气得到蓄养,这时务必要释放精神,这就叫做“化”。能化有五气的,是依靠志向、思考、精神、品德,其中精神是和合的主导者。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谐;协调),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和,跟)天而(符合,不违背)道,执一而养产万类(万物,多指有生命的),怀天心(天意)(施行;实行;推行)(恩泽、恩惠)(培养,修养)无为;(仰赖、凭借)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做到安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得五气和谐,那么志向、思虑、精神、品德就不会衰退。四面充满威势,我们就能无所不为,威势积存后释放,就叫做神化。神化归于身,称之为真人。真人,跟随天且行为合乎道,秉执“和合”来养育和产生万物,心怀天意,施行恩德,修养无为(之道);凭借包容他人的志向、思虑、思考、意愿,来施行威势的人。

(通“仕”,作官)者,通达(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神盛,乃能养志。

作官的人,通达这个“精神旺盛”,才能修养志向。

分饼

两个小男孩为分一块饼而争吵,他们都认为自己应该吃大的一半,争执不下,跑去找父亲解决。“为什么不把饼分成同样大的两块呢?”父亲问。“没办法”。“那你们抛币决定。输的人切饼,赢的人先选”,依着父亲的法子,两人分到大小一样的饼。

解读:

两个人只有一块饼,他们要平均分配,但都怕给对方占便宜。所以在如何分配问题上进行一番争吵。他们找来了物理学家、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解决这个问题。物理学家给他们提供了一套方案,先研究一下饼的均匀分布,重量,再用精确的度量器找到好的分割线来切割平分。管理学家想了想,说不如来个激励法或者抓阄法更简单,来个比赛谁赢谁得饼或者抓阄看运气!两人听了两位专家的话摇摇头,如果用物理学家的方法,一来太麻烦,二来再怎么样也会有偏差。如果用管理学家的方法肯定有人吃不到饼的。这时经济学家开口了,不如一个来分饼,分饼的人不能先挑饼,给另一个先挑。两人仔细想了想,同意了经济学家的提议。创新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无非就是分三种:1,技术创新2,管理创新3,机制创新。 现在谈得多的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机制创新往往被忽略了!上面小故事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机制创新的典例。拿刀切割分饼的人由于是对方先挑饼,他必须尽力使饼分的均匀。虽说是对方来挑,但切的是自己,所以会同意这种方法。先挑的人,虽说是对方来切,自己可以先挑,他当然也乐意啦!这就是一个机制的创新,他定了使大家都觉得公平的解决方法,而且这个方法简单得只是一个制度,规则的变动!!!

分粥

这是哲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讨论社会财富时做的一个比喻。说明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分粥理论

罗尔斯把财富比作一锅粥,一群人来分。那如何分呢?罗尔斯罗列了五种分粥法:
方法一:拟定一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换了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结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耐。结论: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来分粥,刚开始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结论:毕竟是人不是神!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经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粥分完,早就凉了!结论:类似的情况政府机构比比皆是!
方法五:每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呢?每次每只碗里的粥都是一样多,就象科学仪器量过的一样。

解读

分粥者最大的资源并不是粥,那是表面的资源,也是最靠不住的资源,会因为你分的好不好就要立即产生矛盾。分粥者最大的资源是设计制度,不同的制度下,自然有不同的结果,分粥者就是要设计出那个最优的结果。在这里,粥只是一个载体而已,一旦懂得了生产公平的分粥制度,你就自然懂得分任何东西给任何人。

启示

“分粥理论”告诉我们:“先进适用而高效化、公平公正而民主化、奖惩分明而激励化”的制度,是搞好内部管理的基础,我们需要根据自身实际而创新这样的制度。落后僵化、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制度安排,不但无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成为日常管理中的一种枷锁和羁绊。就拿上述故事来说,前四种分粥办法,或造成分粥不公平的结局,影响大家的积极性;或效率不高,在一件极简单的事情上浪费太多的精力;或给“掌勺者”以可乘之机,使其有以权谋私的机会。而唯有第五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适用,隐含了深刻的管理内涵,具有更宽广的适用性。
不同的制度安排,就会在制度出台以后随之形成不同的单位风气。一项好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断修订与创新,使其逐渐合理实用、清晰高效,既有利于简便操作,又能体现效果的公平性。因此,适用的制度是根据自身实际的需要制定出来的,而不是照着别人生搬硬套制造出来的。它既要体现民主化、公正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还要体现奖惩分明的绩效原则,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以奖扬长,以惩避短”。
分粥理论给我们另一个启示就是要有一套好的制度,要敢于跳出传统的思维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办法,一套好的机制对领导者来说比自己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要有效的多。就像分粥一样,很多事情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一时还没有想到。分粥理论让我们体验到了建立智囊参谋库的可能与必要。让谋划的人尽心谋划,让执行的人全力执行,且他们都从中获得间接而不是直接的利益,这样我们才能把“粥”分得更好,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独立的监督。

经济启示

这套机制,在经济学方面,是用以说明经济系统像一部大机器或一个生物机体那样,通过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实现总体功能。因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内在的构造和特定的联结方式。在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中,有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并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不仅存在有机的联系,而且具有特定的功能。例如物质、资金和信息的交换,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平衡,以及相互联结和调节的功能。如何使它们在运行过程中的功能和谐,发挥最佳的总体效应,使得社会经济机体,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性能,这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经济运行机制。

生活启示

透过分粥的故事可以看出:品德也不是永远牢靠的,可能经受不起利益的诱惑。管理不能仅靠道德教化,如果没有制度上的约束,品行高尚的人也会堕落。监督和制约可以保持公平,但付出代价过大,还极有可能损害效率。不同的制度能孕育不同的人性,好人和坏人完全可以因为制度而发生质的变化。只要把制度建立在对每一个人都不信任的基础上,就可以导出合理、具监管力度的制度了。监督严密,则品格低下者不至横行,可以迫使坏人也去做有利于公众的事;监督废驰,好人也可能变得心动手痒。制度不但要科学,还要有针对性。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有所依据,具有可操作性。制度要简单明了,便于执行。

管理启示

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让每个员工按照游戏规则自我管理。游戏规则要兼顾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并且要让个人利益和公司整体利益统一起来。责任,权利和利益是管理平台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缺乏责任,公司就会产生腐败,进而衰退;缺乏权利,管理者的执行就变成废纸;缺乏利益,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消极怠工。只有管理者把“责”,“权”,“利”的平台搭建好,员工才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太重要了。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制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个制度不仅仅是老板个人的想法,它融合了所有参与经营管理的全体员工的意志,使企业对外有竞争力,对内则公平、公正、公开,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
企业制度建设应该遵循8个原则:
1、制度不要只停留在让员工遵守什么,违反了怎么处罚;更应该明确员工做出了什么成绩,会受到什么奖励。前者是针对不积极工作者的,而后者是针对认真工作员工的。
2、企业管理中对制度要进行认真培训。
3、对于人事晋升制度、奖励制度、薪酬制度要公开。
4、制度中对企业内部权利设置要制衡,对争议应有裁决机制,也就是订立民主集中制的权利原则。
5、制度中对各级管理人员授权要明确,授权以信任为基础,信任以监督为前提。
6、制度中对违反权力的监督及处罚要具备实操性,让管理人员知道:授权不是放任自流,监管也不能横加干涉。
7、制度的制定应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力求简洁和全面,便于理解,便于执行。
8、制度应及时修订,特别是遇到国家政策调整或市场大环境改变时。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会让人自觉抛却私心,自觉地做于人于己于企业都有利的事情,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鬼谷子-中经

中经,谓(救济;后作“赈”)(奔赴;趋向)急,施之能(直言曰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同类,辈)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古代男子的美称)遭世异时危,(指示代词。泛指某人;有的人)(在)(依靠;凭借)免填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忧惧;忧伤的样子)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中经,说的是赈济穷困和共赴危急;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那些能够直言、品德醇厚的人。拯救他人于拘泥固执,穷困之人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能够直言的人,同样善于广施恩惠。那些对人施行仁德的人,遵循规律。而拯救他人于拘泥固执的人,能够豢养、驱使那些人格卑下的人。士人在世道动乱、时局危急时,或许应当凭借智慧免遭坑害;或许应当戕害能够直言者;或许应当放弃仁德并成为一方雄主;或许应当压制拘系中有罪者;或许应当在忧惧之中明哲保身;或许应当在失败连连中自强自立。

故道贵(控制;制服)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生活,生存)。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孔穴、空隙、裂缝)”,“(缀,连也;连结)去”,“(回转)语”,“(捕捉)心”,“守义”。《本经》(通“记”,记录,记载)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所以处世之道贵在制约别人,而不贵在被别人制约。能够制约别人的人,便把握了主动权;受制约于别人,便失去了生存空间。所以,要能“看见外形要能判断其容貎、想象其体态就能推知其心貌”,要能“听到其说话就能听出弦外之音”,要能“善于解除世仇和利用空隙挑拨争斗”,要能“善于连结远离权力中心的人”,要能“使用回转的方式说话”,要能“捕捉能人异士的内心”,要能“时刻谨守做人的道义”。《本经阴符七术》记载的,记载了规律和技巧,其变通的要点都在《持枢》、《中经》中。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根据)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放纵;恣肆)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隙而去之。

所谓“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就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生出吉凶一样;可以从根据人的形体仪容、表象外貌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的东西,耳朵不听邪恶的声音,言谈必以《诗经》、《尚书》的道理为依据,行为不放纵和邪僻;他们以道为形体,以德为容颜,(行为举止都遵循道德的要求,)容貌端庄,神情温和,难以从表象外貌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是遇到这种对手,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情况,堵塞空隙,悄悄地离去。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指深厚的感情)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伤心,哀痛),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抵触;不顺;违背)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彼此间的感情就不会相通。所以(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两不相合、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够主导四音的,那只有宫音了!所以音声不和谐,听起来就会伤痛,所以声音有散、伤、丑、害之音,直言的话来必然被抵触而难于入耳。虽然彼此都有美好的行为、高尚的名誉,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密切合作。这就是因为意气不和、音声不协调。

“解仇斗隙”。解仇者,谓解(通“累”,缠绕,困住)(藏匿,隐蔽)之仇;斗隙者,斗强也。强隙既斗,称胜者高其功,(通“称”,称颂)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隙无极大,御无极大,皆可胁而并。

“解仇斗隙”。所谓解仇,是说要调解纠缠已久的隐匿之仇,使双方和解;所谓“斗隙”,则是寻找空隙挑拨两强相互争斗。强大的双方因为产生空隙而争斗,对胜利的一方,宣扬其功业,称颂其声势。对于弱势的一方,则哀叹他的失败,伤害他的自卑,玷污他的声名,侮辱他的祖宗。所以胜利者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功劳和声势,便只知道向前进攻不知道后退;而处于弱势的一方,听到人们哀叹其失败,看到自己被伤害,就会奋发图强、拼尽全力,忘死而战。空隙无极大,抵抗就无极大,则双方都可以被我们胁迫和吞并。

“缀去”者,谓缀己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相近、差不多)引验,以结往,(通“盟”,结盟)款款(诚恳;忠实)而去之。

所谓“缀去”,说的是向即将离去的人倾吐挽留他、关心他、赞美他的话,令他人走了还十分留恋我们,以联接彼此的关系。所以对将要离去的忠贞守信之人,要称赞其德行,鼓励其志向,言辞中鼓励他此去仍然可有所作为并且流露出希望他重新回来的意思,期待再次与其将来有一天能欢喜相会。再引证别人差不多的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以表明今后还要与他结交和来往,诚恳地结盟之后彼此分手而去。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学识广博而驳杂)之人。

所谓“却语”,是说要在暗中观察、窥伺他人的短处。所以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误的地方,从而暴露出很多短处。认识其短处,并将它与事实相验证。必要时,震动他犯了什么忌讳,训示他犯了当时哪条禁令,等其恐惧害怕的时候,然后再以诚信来结交他,安抚他的恐慌之心,把以前说过的话柄埋藏在心里,退到背后去挟制他。我们不要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有见识、经验丰富的人,以免自己有把柄被对方抓住。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通“仿”,相似)(效验,灵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摹仿;师法)之于人,(证据;凭证)去,(随意,随便;任意)其前,(通“悟”,理解,明白,觉醒)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认为,以为)可观漫澜(无边无际貌)之命,使有后会。

所谓“摄心”,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富有才艺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使他的名声传到远方。相似灵验的方法是,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对方就会与自己心连心。在别人面前摹仿他,以他过去的成功案例作为证据,任意地拿一两件出来摆在别人面前,他悟到后就会更加诚心地归附于自己。遇到放纵酒色的人,就要对他采用一些方法;先用音乐触动他,使他认识到这样下去必然早早步入死亡的深渊,从而产生生命短促的担忧。然后我们再喜形于色地描述一些他未曾见过的美好事物,最终使他认为可以看到无边无际的广阔美好人生,使他对我们感激倍加,希望与我们再相会。

“守义”者,谓守以仁义,探心在内以合者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管束、约束)内,事有(关联;连接)(理屈;理亏)而随之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表示指示。相当于“此”、“这”)贵道微妙者,(确实,的确)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所谓“守义”,就是谨守仁义,去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求彼此相合。刺探对方内心,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对方的主要意图。然后从外部制造影响去约束他的内心,当事情与我们有所关联,理亏的情况下就随从他。所以小人与人亲比,则是用旁门左道的方式(如脑控、神经操控),导致能够家败国亡。不是贤能智慧的人,不能用义来守卫家庭,不能用道来守卫国家。圣智之人如此尊崇道之微妙(的原因),的确是因为“道”可以使家庭和国家转危为安,拯救危亡使其生存。

鬼谷子-持枢

持枢,(强有力)而不(停止;阻塞;静止),其犹决水转石,谁能当(抵抗、抵挡)哉!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自然)之正也,不可(触犯;冒犯;冲犯;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持枢(抓住关键),就能做到强有力并且不被阻塞,其犹如决开积水、转动圆石,谁能抵挡防御呢!持枢(抓住关键),就是说春季让万物萌长,夏季让万物成长,秋季让万物收获,冬季让万物储藏,这是自然的正常运行,不可以冲犯和违背。违背的人,即便一时成功也最终会失败。

人君(旧指君主)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復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所以人间君主也应该把握自然的关键,即使百姓繁衍生息、让百姓得到供养、把百姓教育成才、爱惜并且不过度使用民力。(这种顺应自然的为政之道)也可以说是不能冲犯和违背的;违背的人,即使一时兴盛,最终也必然走向衰败。这个是天道,是人君治国的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