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双赢?

昨天他们让我头疼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时候又安排了尹双银(应双赢)和廖明翰(料明悍)来我们家来作客……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画面:一帮恶徒控制了大家的身体和思想,并且掐住了大家的脖子,然后恶狠狠地对大家说:“应双赢!”

对以上这个场景,大家作何感想?双方能实现双赢吗?

我作为被这帮恶徒控制的其中一员,最起码我认为是双赢不了的。老子不是吓大的!大丈夫有死而已!就算干不死这些恶徒,也要在死之前给他们留下永久的惨痛记忆!

应双赢?起码先把大家解放了,再来谈!一面控制了大家的身体和思想,还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再来和大家讲“应双赢”……这简直是愚蠢至极的做法!这些恶徒所说的双赢,不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反抗,老老实实地当牛做马嘛!

在如今这种形式下,我们普通人如果想活下去,恐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给他们当牛做马,二是想办法躺平。我目前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尽量少消费,少出力……把所有的消耗维持在最低限度,每天只求努力提升自己,然后待机而动。

对于当下这种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你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14 亿人却做不好科研,印度学术困境难解

过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其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出版国;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研发支出在 GDP 中的占比远低于主流科技强国的平均水平,“花小钱办大事”是其一贯的风格。如今,经费投入不足可能成为其迈向科技强国的“绊脚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进行最大规模的领导人选举。6 月 1 日之前,9.7 亿的印度选民将要选出他们的新一任领导人。

本土科学家们对这个政治话题关注度颇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学术界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具体来说是政府对科研的资助体系,正在经历重要变革,在这个国家主导了科研投入的国度,印度科学家希望,新一届为期 5 年的政府能够坚定地把更多资金投入基础科研,同时增加资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经济等方面的体现,这是一个充满未来和希望的地方。年轻人口充足,好学而愿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阶级跃升为目的,愿意付出努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任总理莫迪曾说,印度要在 2047 年(印度从大英帝国手里独立出来 100 周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以及更近的目标,即在 2030 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不管从哪个角度拆解这个目标,科学、技术能力都是底层和深远的发展动力。但现实是,在印度学术界,资金不足、资助体系不流畅困扰着这里的最聪明的头脑。

借着印度大选的时间点,本文我们详细聊聊印度科学家是如何展望他们的科学强国之路。

现状:极具性价比的印度科学

从科技的角度看印度,过去十年,印度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太空领域的成就是绝对的代表。从 2013 年开始,印度成功发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测器,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欧洲之后第四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这次一击即中的成就开启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尝试。2017 年,通过 PSLV-C37 运载火箭,印度一次性将 104 颗卫星送入太空,在当时也创下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新纪录。

再看 2023 年 8 月 23 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 3 号”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更令人称奇的是,完成这一切的预算仅为 7400 万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电影的成本还低。

对印度来说,技术成就是一种国力象征。总理莫迪在直播画面里用力摇着印度三色旗:“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极力传达一个新的形象和信号: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在全球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样的成就,也体现在印度的科研成果产出上。

在 2008 至 2018 的 10 年里,印度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带着印度整体排名从全球第九,一跃成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同时,其学术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生长,2014 年至 2021 年,大学数量从 760 所激增至 1113 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时,学术界的运行和他们的登月任务一样,也展现出“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学技术部(DST)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研发支出仅占到其 GDP 的 0.64%。作为对比,2022 年,经合组织 38 个成员国平均研发支出大约占本国 GDP 的 2.7%,中国与此相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 2021 年的研发支出占比为 2.4%。

还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当著名的仿制药产业。印度官方数据显示,以产量计算,2021 至 2022 年间,印度的制药产业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绝大多数为平价的仿制药。在那场影响全球的疫情当中,印度出产的仿制药在客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也是印度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现状,光芒甚至会产生更多不被关注的阴影。

一位印度学者指出,该国现有的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能够更快落地或商业化的项目。这是在资源有限下的选择,在强调经济价值的背景下,应用驱动的研究占据主导,为印度技术领域带来了片面的繁荣,而更基础的研究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础研究催生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再到下一阶段的大规模应用,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铭记,为纯粹的基础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样重要。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构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态系统。”印度物理学家 Arindam Ghosh 在接受 Nature 的一次采访中表示。

代价:顶级人才出逃

相比于印度的经济地位 —— 这个带有官方色彩的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来,印度裔顶尖人才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全面出击”,势力覆盖商业、政治和学界。去年莫迪总理访美参加企业家见面会时,有人调侃称这是“老乡见面会”,因为包括谷歌、微软、Adobe 在内的顶级公司,CEO 都是印度面孔。

涌向美国的脚步没有放缓。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国学生签证的活跃人数,印度为 32 万人,中国为 25.4 万人。印度 15 年来首次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国。

“印度的教育系统培养了高素质的理科学生。然而现在的趋势是,学生移民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往往永远不会回来,这导致了印度科学界技能的丧失,”印度浦那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Debarati Chatterjee 说。

印度外交部估计,2022-2023 仅仅一年间,印度出国的学生人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从 130 万增加到 150 万。

印度本土学术人才库出现被“掏空”的危险。“我的团队接待了 12 名夏季项目实习生…… 我本来很乐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学生在我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想留在国内。”去年升学季,印度著名学府印度科学研究所的遗传学教授 Upendra Nongthomba 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印度专注学术报道的媒体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报道,印度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激增,导致其国内大学出现大范围招生短缺,且情况在疫情后更加恶化。一位留学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2023 年,前往海外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为此前来咨询的博士候选人数量增加了 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内部。“在我们国家,科研资金和奖学金发放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所以学生的生活都过得很拮据。”昌迪加尔大学助理教授 Noble Kurian 的评价一针见血。

这一呼吁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国会议员 Shashi Tharoor 就警告说,“官僚的冷漠”已经阻止了许多学生继续从事研究职业。“政府部门的入门级岗位的薪资要高得多…… 所以博士学位往往是国内学生们最次的选择,”他指出。

当最优秀的人才纷纷选择出走,其国内的人才真空问题更加棘手,如何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研究环境,成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用正确的姿势撒钱

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而在资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绝对主导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都关注大选的影响。

颇具印度特色的现象是,在印度,大约六成的科研资金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营部门仅有四成。对比之下,私营部门在 OCED 成员国的研发支出中平均占比高达 74%,欧盟 27 国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 66%。

印度其实也不乏跨国大公司,涵盖建筑、信息技术、制造和制药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不透明的体制面前,他们显得非常吝啬。

政府作出过努力。去年 8 月,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成立 Anusandhan 国家研究基金会(ANRF),五年内向大学和实验室提供 5000 亿卢比(约合 6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基础研究的现状,其中 70% 的资金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比如业界和印度的富豪们。

这一莫迪亲自牵头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报 The Economic Times 称为:学术界的梦想。

但梦想要成真,还需要经历更多改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教授 Binay Panda 最近在印度媒体 The Hindu 上发文指出,法案的确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但在这个基础之上,新一届政府需要实施更详细的计划,并建立类似于担保资金的托管账户机制。增加资金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审慎地把控支出,同时打造更好的人力体系。

在那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 写下了作为一名一线学者的“愿望”清单:

1. 新一届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加研发支出至 GDP 的 4%,且鼓励私营部门向 ANRF 捐款,提升研发投资;

2. 必须升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以吸引高质量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确保招聘体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齐,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招聘达到一个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响的全球公认的标准;

4. 设立高效的科研资助管理系统,减少官僚体系下的繁琐流程,确保科研部门能够及时使用预算并快速将资金分配给科学家;

5. 科学家应享有基于证据的学术自由和创新空间,包括自主创业和参加国内外会议的自由,同时对科研成果和教育质量负责。

道理很明显,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对科学研究的投资最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这些共识为学术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他们明白,科研投资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成果。

在印度漫长的选举季落幕后,无论哪个政治集团上台,都必须认识到,印度有能力并且应该在科研领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 Binay Panda 在文章开头所说:印度成为主要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就是支持科学,支持科学家。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767/393.htm

让人见笑的事天天发生

今天早上一到公司又拉肚子了,庆幸的是领导手下留情,没让我直接拉到裤裆里。

现在我又发现一个规律:以前都是早上6:00在家上厕所的,结果经常是一到公司来就要拉肚子。这样的话一大早就要拉两回,所以后来干脆7:30到公司后再上厕所。后来回想并总结了一下原因,应该是我在上班的路上看今日头条新闻的缘故。我平时喜欢看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又看了今日头条上老百姓跳桥自杀的新闻,这又惹的领导不高兴了,然后就让我拉肚子。

拉肚子——那堵子——那毒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思考竟然成了一种罪过……老百姓看个新闻不行,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行……他们这心里是有多大恐慌啊?总结起来就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太多,或者是让你的智慧打开。

“这年头让人高兴的事情一件没有,让人见笑的事天天发生。”——老舍《茶馆》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发现悬崖顶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树,但悬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矫捷也是无法摘到果子的。于是,猴子们想起了祖辈“猴子捞月”的典故来,便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搭起了“梯子”,这样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记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竟然独自在悬崖上大嚼起来,丝毫不理会下面的猴子。于是。下面的猴子生气了,撤去了“梯子”。最后那只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来的路而饿死在悬崖上。

授权要避开的误区

在工作过程中,负责具体工作的最佳人选并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将合适的工作授权给合适的人去做,这可以让日常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如果管理者总是大权独揽,不仅自己会每天忙个不停,员工的潜能也无法发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和谐。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母传》里记载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小虫。这种小虫有个特殊的喜好:背东西,见东西就背,而且东西越重就越喜欢。即使有人将东西拿下来,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罢休。

对管理者来说,管理权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样,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权力,那样只会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事必躬亲,而是正确地利用员工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还能减轻管理者自身的负担。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时候,部众达几十万人,为了保证族人的安全以及传达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规划队伍的行进路线还是每天安排宿营地这种小事,都由摩西亲自处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艰辛,最终导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叶忒罗来看他的时候,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将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号令传达的工作交给精明能干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对事关本族的大事过问就可以了。摩西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部众按照人口和姓氏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任用了百夫长、千夫长来分层进行管理,自己则专注于行军路线以及与外族作战计划的制订等大事上来。从此以后,整个迁徙队伍指挥变得更加灵活,号令传达更为迅捷,族人之间也更加团结,最终整支队伍冲破敌人的围堵,到达了水草丰美的以色列。

这就是合理授权所带来的结果。一个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他需要把部分职权交给下属,让大家来共同承担责任。

当然,授权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来保证正确授权和合理监督,否则,很容易陷入授权的误区。有些管理者常常会不负责任地授权。这种不负责任地下放职权,不仅不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不满。对团队的管理者来说,要想适当地授权并真正地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现如下的授权误区。

1.随意授权

由于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权时要进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个人好恶取人,或者以与自己的亲疏程度选人,或者从平衡组织内派系出发挑选被授权人。这很容易造成实际的偏差。

2.含糊授权

有些授权人在向员工授权时总是不明不白的,对于给员工什么权力、给多大的权力等需要非常明确的问题从不讲清楚,这使得员工未能了解授权人的真正意图就去开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权时总放心不下,总对员工有疑心,经常干涉被授权者,结果搞得员工很被动;还有的管理者授予员工的权力与员工所负的责任极不相称,使员工面临“责大于权”的状况。

3.授权失当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权力授给无法胜任工作的人,这是失败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权当然是要找一个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负责的人。发现不了问题是素质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水平的问题。

4.推卸责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与授权后,仍然要对员工所履行的工作职责负全部责任。这就是说,当员工无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时,管理者将要承担其后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将责任推卸到员工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权力可授予,但责任却无可推脱。

5.越级授权

管理者不可把中间层的权力直接授给员工,否则会造成中间领导层工作很被动,不但扼杀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间领导层的可能,久而久之,会出现中层管理不力的情况。因此,授权只能逐级下授,切不可越级授权。

6.授权不充分

许多管理者虽然把权力转交给员工,但往往会增加许多限制,这就失去了授权的真正意义。当管理者把权力分授出去的时候,要充分地信任员工,相信他们能负起责任,并能有效地使用权力。只有充分地授权,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7.授权没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真正地授权。他们担心员工的表现会比自己更好,会危及自己的现有职位。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必须要积极地确立自信心,否则,总有一天他将失去自己的职位。

由此可见,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确和合理地授权与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功课。

管理心经: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就是授权。授权不等于撒手不管,依旧应该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展,以发现问题时及时干预,纠正错误。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

真正的“礼”

中午去爸妈那边吃午饭,在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当时我前进方向的人行道和车行道都亮绿灯,马路对面的公交车在这个路口左转向。我看人行横道亮绿灯,正准备往前走,不料对面的公交车更快,还没往前走两步,公交车转弯到这人行横道上了,但马上停下来了。我看到公交车司机坐在车头一脸不快,在车头不停地挥手示意我先走。我犹豫了一下,心想你都开过来了,怎么又不走了?没想到就这犹豫的一会,公交车司机冲我大喊:“快走撒!快走!”于是我赶紧跑着通过了人行横道……

武汉的公交车司机开车比较猛,以前经过十字路口时,都是大车先过,然后行人再通过;现在公交车司机让行人先过,这本来是一种礼让的文明行为。但刚才过人行横道的时候,我看到了公交车司机脸上的不耐烦和不快,这说明这种礼让并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礼让,而是公交车单位要求和规定他们这样做的。

这就有一个问题:公交车司机本来是一种“礼让”的行为,为什么却没有让行人感觉到“礼”呢?因为公交车司机的“礼让”并且发自内心。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礼”?

老子在《帛书老子德道经》中有一段话:“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𤻮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提倡用“德”治理国家的人顺应自然地无为而不刻意去作为;提倡用“仁”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作为但不刻意去作为;提倡用“义”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作为且刻意去作为;提倡用“礼”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作为但得不到回应(有病的人才回应),于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动大家照着样子做。所以道失去了,就开始提倡德;德失去了,就开始提倡仁;仁失去了,就开始提倡义;义失去了,就开始提倡礼。“礼”的提倡,是忠信的浅薄,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

强行规定公交车要礼让行人,或许这才是目前我们城市的公交车变龟速的重要原因吧!因为司机可能一天到晚处于紧张状态,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怕违规被惩罚!这等“礼让”事,不规定还好,一规定还引出了麻烦……

什么是真正的“礼”?我认为“礼”首先一定要是发自内心自愿的。我发自内心尊敬你,我才会有“礼”;我发自内心认可你,我才会有“礼”;我发自内心关爱你,我才会有“礼”……只有发自内心自愿的“礼”,才是自然的,才是能够让他人内心感受得到的“礼”。

如果不能让人发自内心自愿有“礼”,那还是“无为”比较好!因为在有“礼让”的规定之前,这个城市的公交车不是一直都开得挺好的吗?

永远的丰碑与缅怀

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由国家兴建的大型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从1949年9月纪念碑奠基,1952年8月1日动土兴建,到1958年4月22日竣工、5月1日揭幕,共历时9年。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台座束腰部四面镶嵌8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武昌起义等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雕刻有170多个人物,生动地展现出近百年来我国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碑心正面镌刻有毛泽东同志所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镀金大字;背面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着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万古长存。

2018年4月27日,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名称、碑题、碑文、浮雕、图形、标志等受法律保护。”

转自: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421/c436975-32083538.html

远程操控大脑成为现实?

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近日,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非侵入式技术,可以利用红外光远距离遥控小老鼠的大脑回路,实现了远程操控。

大脑是人类最重要,也是最神秘的身体器官之一。大脑中无数的神经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情感、记忆以及行为等各个方面,我们一直想了解大脑是如何工作的,但至今仍未破解。

如何对大脑进行远程操控?脑机接口实验和远程操控大脑一样吗?人类的大脑会不会有一天也被远程操控?

远程操控大脑是如何实现的?

在实验正式开始前,研究人员需要先做两件准备工作。第一是向老鼠的大脑注射一种固体元件,元件很小,直径只有40纳米。该元件是一个光热转换器,在接收到红外线的照射之后,把红外线的能量转换成热能。第二个准备工作是对老鼠进行基因改造,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的神经细胞上表达了一种特殊的蛋白质——TRPV1,这个蛋白质对热非常敏感。

实验正式开始后,实验人员使用一个特定波长的红外线光源照射老鼠,经过专门选择的特殊波长的红外线具备极好的穿透性,能够穿透脑组织,进入到脑的内部,脑中的光热转换器接收到光能后将其转换成热能,使得大脑局部升温,局部温度升高使得TRPV1的通道打开,这个通道是一个离子通道,它能够改变神经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从而起到激活神经细胞的作用。

以前进行类似的神经科学实验时,一个惯常的做法是把需要被光刺激的材料通过手术植入到小鼠的脑中,并且要一直保持连接,小鼠的身后就好像捆绑着一根线,小鼠的活动自由受到限制,研究的准确性不高。而这一次的研究不需要连线,是一次很大的进步。

脑机接口实验是什么,它和远程操控大脑有何不同?

脑机接口实验简单来说就是在大脑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连接通路,主要有两大方向,一个是外部计算机理解大脑发出的信号;另一个方向是大脑控制外部设备。

脑机接口实验也存在入侵式和非入侵式的区别。在非入侵式的实验中,受试者需要戴一个头套,头套里分布着很多电极,但这种实验效果并不好。头发会阻隔微弱的脑电波,降低接收的准确性。改良方法是把头发全部剃掉,用导电胶让电极紧紧贴住头皮,但即使这样,信号仍旧非常弱。大脑中的神经元数以亿计,这就好像将耳朵贴在一个有几百个人同时说话的大厅的墙壁上,很难听清其中某个人说的话。

因此,更直接的方法就是进到大厅里边,这就是侵入式脑机接口。向大脑中植入电极,电极贴在指定的脑神经元旁边,接收这些脑神经元的信号。侵入式脑机接口需要做手术,健康的人通常是不愿接受的。并且它的使用也受限,它只能探测到所连接的神经元的信号,探测不到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科学家们目前正在探索脑机接口能不能够成为人类官能的扩展。他们曾在老鼠的大脑上做一个侵入式脑机接口,外部连着一个红外线接收器,对老鼠进行一定训练之后,只要红外线灯打开,老鼠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相当于使接收器成为了老鼠官能的扩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委秘书长叶盛认为,脑机接口未来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未来或许能够将GPS设备通过脑机接口和“路痴”的大脑联系起来,让大脑直接感受我们所处的位置。

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利用红外线远程操控大脑的实验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判断不同的神经元具体负责什么样的脑功能。

人类的大脑未来是否会被远程操控?

叶盛认为,未来是否真的会有人对人类的大脑进行远程操控的关键在于伦理是否允许以及我们是否需要这么做。

从技术角度来说,对大脑进行远程操控是有可能实现的。目前,对大脑进行远程操控需要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基因改造。虽然对成人进行基因改造比较困难,但也存在一些技术能够对局部细胞进行基因变化。但远程操控人类大脑的行为违反科学研究伦理,是否真的有科学家愿意违背研究伦理进行此项实验还未可知。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实验对象愿意接受改造。

无论是脑机接口实验还是远程操控大脑实验,研究目的都在于回答一个基本科学问题——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深化对大脑的认知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知识治疗疾病以及拓展人脑功能,使人脑达到一个新境界。

监制:白中华

记者:富赜 杨扬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转自:https://m.toutiao.com/is/i2vEfGJV/ – 远程操控大脑成为现实?我们的大脑会被控制吗? – 今日头条

如果我是孙悟空

这个月陆续对《帛书老子德道经》《黄石公》升级了注解。随着自己认知的提高,这些注解的质量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注解这两个圣贤的经典呢?因为我认知到这二篇经典对于改变目前的困局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就拿我们现在的这个地方的管理试验来说吧,公司招来的大都是聪明人,但是领导驾驭不了,于是领导使用脑机接口来进行管理。当然,这种使用脑机接口的方式还谈不上管理,只能算是管理中的控制,用“管控”这个词来描述更为准确。我管理不了你,就把你控制起来。我们这里进行的管理实验事关重大!如果他们用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让这个企业兴盛起来了,那么将来人类会由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来管理。将来的模式可能是这样的:领导们管理着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人脑机接口和工智能再管理着我们。

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律是:智慧高的驾驭智慧高的,道德高的驾驭智慧高的。所以要想驾驭这些聪明人,要么你得有智慧,要么你得有道德。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请大家注意,我说的第一点说的是“智慧”,聪明和智慧这两个词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自行在网上科普。

从目前我们这里的管理试验结果来看,按这种搞法继续下去,企业要完蛋!为什么?因为这个所谓“聪明”的统治者仗着自己有脑机接口,肆意胡为,搞得企业内部气氛压抑,大失人心。所以黄石公在《素书》中说:“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光有聪明,却没有智慧和道德,也是管理不好企业的。

明人不做暗事,这些圣贤的智慧我都传播出去了,包括《孙子兵法》和《鬼谷子》。现在我的这个博客浏览量已经达到了数千,对这些古文的研究成果,我都在网上公示了。关掉我的博客禁言吧,他们以后就学不到我研究的这些圣贤智慧了(谁不想拥有智慧);让这个博客继续开下去吧,又怕有太多人开启了智慧。心理很矛盾,是吧?

我们普通阶层的人,如果没有点智慧,那会被恶人们肆意蹂躏。尤其在当前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现状之下,我们更需要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所以我建议普通人一定要学好《孙子兵法》和《鬼谷子》,躺平不是长久之计;随着局势的恶化,或许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连躺平的资格都没有。

假如某一天大家都学好了《孙子兵法》《鬼谷子》,都成为了聪明人,那么如何驾驭这些聪明人呢?答案就在《黄石公》和《帛书老子德道经》这两本书里面,你得有智慧和道德才行!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包括《黄石公》和《帛书老子德道经》这两本书的智慧,我都在我的博客进行了公示和分享。孙悟空的毫毛可以演化为千万个自己;如果我是孙悟空,我希望未来能出现更多的孙悟空。

儒家有一句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你在学习和传播中华智慧,说明你已经在平天下了。与君共勉!

医院永远不会透露的秘密

一、人体90%的问题,其实都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修复的,根本不需要一有问题,就频繁去医院打针吃药,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天生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除非是特别紧急的病。

二、让你反复治疗的问题,一个本来可以自我康复的疾病,最终让你去医院反复倒腾倒腾,反复发作到最后无法康复了。

三、很多的疾病,其实只需自己调理、静养一段时间就可以了,不需要医生来插手。

而医院,也是知道这个秘密的,医生,他为什么要让你躺在医院?最后你以为是医生治好了你的病,其实是你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为什么他们不告诉你呢?因为他们受到了资本的绑架,他有业绩的考核啊,他有指标啊,病人就是财富呀!说白了,他们不会傻到把人都赶走,不要钱了?!

就像你自己吓自己,给自己判断认为有心理疾病,然后到心理医生那去咨询,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有心理病,医生他心里都只会暗暗地窃喜:“来都来了,给你开点药吧……”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商业思维(利益思维)去解释,因为“推动整个世界运作的就是“利益”。

所以病人就是生意、病人就是业绩、病人就是考核。你宣传中医好,他们就打击你,因为中医一般可以用很少的钱就能解决问题。如果都往中医那边跑了,利益都流向了中医,那西医肯定不同意。所以有一方诋毁、抗议另一方很正常。就像人与人相处、国与国相交,因为利益,而嫉妒、投诉、诋毁对方,都是很正常的。

中医,他是把你的身体调整到你原来正常状态,类似于手机的恢复出厂设置。但西医不一样,西医是想方设法用物理、化学的科技,把所有病毒给杀死,但杀死它们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所以往往只有10%的大病、重病,才是真正需要靠现代科技绝活治疗的。

四、医院会救一个劣迹斑斑的坏人,但绝对不会救一个道德高尚的穷人。

你没钱去治病时,医院会一直盯着你的余额,余额不足,就直接停止给你治疗,你哭你闹,也得是这样。

我们都是活在利益交易的世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你没钱,谁跟你道德?当你没钱时,学校也不会让你孩子免费念书,你孩子就只能选择辍学,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谓的道德、感情、礼仪谦让……只是表面说的那么好听,其本质都是为了背后的利益。你信表面的那套,你就注定混不好!不信你可以去生活对照下。

五、一个重中之重的秘密!!人类90%以上的疾病,跟情绪有关。

长期的负面情绪,是200多种疾病的真正诱因。当生气、悲伤、恐惧、压力、委屈,等等各种负面情绪,长期纠缠你的时候,首先攻击的,就是你身体的免疫系统。在这个强大的敌人面前,什么养生、滋补、保健……通通不堪一击!

坏到极致的情绪,比如“抑郁”,直接可以让一个人想不开了断自己。这就解释了如今为什么经常发生跳楼跳河的事,还有一群人整天用靠吃药去治抑郁。用化学方法(物质层面)去治疗一个精神层面的问题,很可笑。一些人抱怨说吃药治不好抑郁,这不很合理吗?方向都错了。

精神层面的问题,就得去找精神层面的方法,这里不深讲。简单概述:学习对的东西,活在“真相”里面,打通认知任督二脉。因为,除了身体病痛外,你所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大脑里的“价值观”带来的。事情本身伤不到你,你对事情的看法才会伤到你!提升改变思维认知,你会进入另一个世界,你就是自己的上帝,你的思维决定你外在的能量和结果。

你听到看到的,都只是一个局,都只是假象!

六、人顶级的养生不是运动,也不是各种营养品,而是“思维通透、情绪平稳”。

皇帝内经有一句话,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五脏就对应着五种情绪反应。内心要回到3岁小孩那种天下为我独尊、无忧无虑舒心的状态,然后能有强者思维、高认知去看待万事万物,再去应对外在发生的一切,你就会感觉,以前认为天塌的事,不过就是一片云的事。就跟强者、牛人具备的“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差不多。当然,要彻彻底底达到这种程度,还需要大量的经历。不过,光情绪方面能过关,能活在本质里,其实就已经跳脱了很多人有的那些情绪苦海。另外,要回归到原始自然的活法,与规律合一,不要违背规律。

七、睡觉、作息规律也是很好的养生。

像以前年代,小的时候,整个穷困的大环境下,没有手机、彩电、电脑等科技产品,人也没有太多想要追求刺激爽的欲望,物质追求很平常,天黑了就睡,然后早早起来,接着一天的到处乱跑活动。这样人的情绪就很平稳呀,而且符合自然动物到处活动的生活方式。

那时天黑了,晚上6~8点就基本睡觉了,早上5~6点就起来了。对比现在,晚上12点睡是普遍现象,凌晨1~3点睡也有一堆,甚至为了生存,被富人操控,不得不倒班,为他们掏空身体。每日都是三点一线,要么厂房久站,要么办公室久坐。这些其实就是在违背规律,像熬夜,也容易导致猝死。

古人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癌呀,肿瘤呀?因为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出来我就起,太阳落山我就睡。这就是与道(规律)合了。

今天的医学科技是这样解释的,晚上为啥要规律睡觉?因为晚上肝胆要排毒,把你体内所有的毒素全排出来。如果你长期晚上不规律睡觉,就排不了毒,就会生病,就会出问题。

网上有首《熬夜》的歌很有意思:0点睡6点起——ICU里喝小米;1点睡6点起——阁王夸我好身体;2点睡6点起——骨灰盒子长方体;3点睡6点起——黑白无常在一起;4点睡6点起——墙上挂着你自己;5点睡6点起——天堂之旅我和你;今天疯狂熬夜——明天极乐世界;熬吧熬吧熬夜人——白发人送黑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