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心中以敬为居,对于民事、政事,总是以谨慎认真的态度对待)而行(简约明了),以(治理)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简:怠慢;倨傲)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这个人不错,就是行事太简约了。”仲弓说:“虑事谨慎细致,行事简约明了,以这种方式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虑事粗疏,行事简约,不就太过粗陋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对。”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将对甲的恼怒转移于乙)不贰过(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说:“颜回好学,从不将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从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早死了,现在没有同样的弟子了,再没有听说过这样好学的人了。”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瘐。”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子华出使齐国,冉有请求周济他母亲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一釜。”冉有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一瘐。”冉有却给了他五秉。孔子听到后说:“公西赤到齐国去,车前驾着肥马,身上穿着轻裘。我听说君子应当接济穷人,不应使富人富上加富。”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周人以赤色为贵)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孔子谈到仲弓时说:“耕牛生下的小牛,通身赤色,牛角周正,即使不想用来祭祀,难道山川之神会舍弃它吗?”

(果敢决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能),于从政乎何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孔安国说:“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矜名矣。”君子为儒,是为了弘扬道,施行道;小人为儒是为了名利。)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武城宰。孔子说:“你在那里遇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处来。”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修饰过度)文质彬彬(文和质相得益彰的样子),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俗,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造作。文和质相得益彰,才可以成为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人在世上生存要正直诚实,虚妄诈巧之人也可在世上生存,但那不过是侥幸免于祸害罢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好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则不可以与其谈论高深的道理和学问。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致力于干好那些该给百姓干的事,对鬼神则敬而远之,这就是智了。”樊迟又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艰难之事则为先,享成之事则处后,这就是仁了。”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智者喜欢水的性格,仁者喜欢山的性格;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如果齐国改革,就能达到鲁国的样子;如果鲁国改革,就能符合先王之道了。尊贤尚功,就是尊贤人、尚功臣;亲亲尚恩,就是用亲人、尚恩人。为国当“用强”还是“用信”?当然最好是用“既强且信”的人,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本国国民的教育,使本国人才辈出,传承优进,使符合天之大道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庸作为德行指导原则,最最高境界了吧!社会缺失它已经很长时间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建立自身做人处世的基础)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喻的意思),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能够厚泽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这算是仁了吧?”孔子说:“这何止于仁,一定是圣了!尧和舜对此都感到为难呢!所谓仁者,完善自己时要想到完善别人,追求自己通达时要想到让别人通达。从身边事情做起,以己喻人,推己及人,这就是行仁的方法了。”

挠痒痒与博弈

晚上我、妻子和娃三人玩挠痒痒的游戏,先分别说一下三人的情况:娃随我,怕痒;妻子不怕痒。

首先第一轮是我和娃互相挠,我问娃:“你怎么做才不会太吃亏?”娃说:“找妈妈帮忙一起挠你!”

第二轮是我和妻子互相挠,我问娃:“你怎么做才不会太吃亏?”娃说:“我站中间!”

娃的决策:二个同样具有破绽的人相争,想不吃亏就应该寻找第三方力量的帮助。一个和自已有同样破绽的人和一个暂时没有被看出破绽的人相争,就应该先站中间观察清楚以后再决定。

我的决策:第一轮我和娃选择一样。第二轮如果观察半天还是没看出之前没看出破绽的人的破绽,就应该帮助没有被看出破绽的人,因为他是不败的(没有破绽)。

如果说这个游戏非要争输赢,那有没有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呢?有!方案一:那就是我和娃不互挠,妻子不动。方案二:大家互相挠,挠成一团,但挠完以后仍然开开心心、和和气气。二种方案共通之处在一个字——和。原来无论静或动、不争或争,都可以做到和。这场家庭版的博弈游戏让我想到家里房间挂的匾上的字——家和万事兴。

遁世与入世

《化书》的根本心法,就是一个字:忘。孩童无忧,智障常乐,吵完架很快又能一起玩耍,皆因能忘。所以他们比平常人更接近于道。局内则迷乱,局外乃清宁。

如何忘?《阳燧》章说:“外视者昏,内视者明。是故载我者身,用我者神,用神合真,可以长存。”明确指出“内视”之法。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不能看透的原因,是因为你身在局中。忘记自己的存在,也忘记七情六欲给你带来的利益之心,感情之心,这个时候,你就知道变化的根本了。内视让人想到佛家的内观,是如如觉察观照而不作意,则“慧”起。“用神合真”又让人想到佛家的止法,是制心一处而使万念自然俱息,则“定”生。无论观还是止,需要的都是一份明觉的专注,用道教的说法,便是“凝神”。凝神就是守一,守一是关键。

当我们考虑问题遇到瓶颈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考虑在外。在不添加任何主观思想时,我们就能看透事情的本质。然后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再把自己考虑在内,看看这件事情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再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老子认为我们在看待天地规律时,如果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参透,那么首先就要让自己跳出这个规律之外,把自己排队在外。以一种俯瞰的角度,以一种无我的角度,来观测大道的运行情况,这样就能知晓大道的奥秘的地方。第二步是把自己考虑在内,看看大道在自己身上,会出现什么变化情况,以此来观察道的端倪和运行规律,这才是看待事物或是悟道的本源之法。

遁世之道——忘。可以让你看得更清,但不会让你变得富有。想入世,你就要“记”,而不是执着地忘。

大化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遏,其去也力不可拔。

死生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万物。化化不间,犹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达此理者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筑台而师卑身厚币千金买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筑台而师

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郭隗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卑身厚币

所谓“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执弟子礼,以贤者为师。它体现的是君主对贤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国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说:“齐国趁着我国的内乱入寇,先君死难,这一奇耻大辱,我誓死要报复。但是我深知燕国力量薄弱,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那是我的迫切愿望,希望先生能帮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说:“人主所抱的态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称帝的和师长相处,想称王的和朋友相处,想称霸的和臣僚相处,想亡国的和仆役相处。”为什么会这样呢?郭隗进一步论证说:“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以师事之,那么,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认真思考他们的意见(从谏如流),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能平等待人,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果架子很大,派头十足,对贤士颐指气使,随意呵叱,那么,奴性十足之人就会到来。总之,能够以贤者为师,虚心受教,才能招来贤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听,连连称善,进而请郭隗向他推荐人才。郭隗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贤士,那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况比我强的呢?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的。”燕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为郭隗建造宫殿,拜郭隗为师,予以侍奉。

所谓“厚币”,就是不惜重金,待遇优厚,表现的是统治者对贤士价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贤措施,都少不了这一条,似无须多论。但燕昭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独出心裁,“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这毕竟是一种创举。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贤士的价值比黄金还要宝贵。

燕昭王“卑身厚币”的举措成效显著: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千金买马骨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guō wěi,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燕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后,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体、用、主、互、变、错、综卦的概念

体卦:主卦(本卦)中没有动爻的那个经卦,叫体卦,也叫静卦。如上卦无动爻,则上卦为体。下卦无动爻时则下卦为体卦。体为自己,为求测人。

体卦为事物的主体。

体卦代表的是要测的事情,或者当事人,谁测算,体卦就代表了谁。作为体卦来说,宜旺象有气。不宜休囚死绝。如用卦生体卦,用卦旺象有力,事情易成。

用卦:在主卦中有动爻的经卦为用卦,也叫动卦。用卦,就是有动爻的卦,也就是说,动爻在哪个卦,哪个卦就是用卦,用卦为他人,为对方。为事物外因对体的作用关系。

用卦为对方或对应的事情

本卦又叫主卦、原卦。(本卦由两个小卦组成,有动爻的小卦叫用卦,没有动爻的小卦叫体卦。)

本卦代表的是事物初始、开始阶段的信息,或目前的情况。

互卦是由本卦的两个内卦组合而成的。具体组合方法是:本卦的第二、三、四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下卦,本卦中的第三、四、五爻,拿出来作为互卦的上卦。上卦、下卦组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互卦。

互卦为事情发展的中间过程。

变卦是由本卦经过某个爻的变动、变化而得到的,也就是变卦是由本卦变动而来的。变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最终结果,也就是求测者想要得到的最终结果、结局。在预测时,事物的最终吉凶结果,要由变卦来作最后定夺。所以,预测最终要以变的结果为准。

变卦为事情发展的结果

错卦是指将本卦的六个爻全部变为相反的爻所形成的卦,即每个爻阴变阳、阳变阴而得到的卦。错卦是“阴阳交错”的意思。有一个成语叫“居安思危”,意指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如果把成语改为“居危思安”,意思就变成了虽然处在危险的环境中,要有突围的思想准备,经过努力终会转危为安。错卦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

错卦是一种从反面的角度来思考要测的事情 。

综卦把本卦旋转180度倒过来看就是综卦。代表从另一角度来看问题,可以说由对方的角度或者从第三者角度来综合观察问题,是问题的另一个面。

综卦是从另外一种角度换位思考要测的事情。

论语-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捆绑犯人的黑绳索。借指监狱;囚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出嫁给他。虽然在牢狱之中呆过,却不是他的罪过。”然后把女儿嫁给了他。

宓子贱为单父宰,辞于夫子,夫子曰:“毋(事前,预先)(古同“拒”,抵抗)也,毋(妄,乱也)而许也;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譬如高山深渊,仰之不可极,度之不可测也。”

宓子贱被任命为单父的主官,向夫子辞行,孔夫子对他说:“不要事先就拒绝,也不要胡乱地表示赞许。胡乱地表示赞许容易让自己丧失主见,事先就拒绝则容易闭塞言路。要像高山深渊那样,使人仰望却看不到顶,使人窥探却测不到底。”(为政者新到一地、一单位,一切不要急于表态,广开言路,却不拒不许,这应是正确的态度。)

或曰:“雍也仁而不(善辩,巧言谄媚)。”子曰:“(哪里或那里)用佞?御人以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说:“冉雍仁但不善辩。”孔子说:“哪里需要善辩呢?以能言善辩来对付人,会屡次为人所憎恶。我不知冉雍是否称得上有仁,(有仁)哪里需要善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古同“悦”)

孔子让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对他说:“我对这个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很高兴。

子曰:“道不行,乘(fú,木筏)(漂流)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通"裁",处置、安排)。”

孔子说:“(我施政的)思路不能施行,乘木筏漂流到海上去,跟从我的人恐怕是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的勇敢超过我,但却不善裁度事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兵,军队)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吗?”孔子说:“不知道。”孟武伯又问一遍。孔子说:“仲由,一个具备千辆兵车的大国,可以让他去治理军队,不知他是否仁。”又问:“冉求怎么样?”孔子说:“冉求呢,一个千户规模的大邑、一个具备兵车百辆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当总管,不知他是否仁。”孟武伯继续问:“公西赤怎么样?”孔子说:“赤呀,穿上礼服站在朝廷上,可以让他和宾客会谈(负责外交),不知他是否仁。”(仁人一定是人才,人才不一定是仁人。)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wū,粉刷)也。于予(类;同类)(责罚)?”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之木不能再雕刻了,已成污秽之土的墙壁无法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类人何必责罚他呢?”孔子又说:“在一开始我对于人,听其言就信其行。现在我对于人,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是宰予让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吾未见(硬,坚强)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坚强的人。”有人说:“申枨。”孔子说:“申枨同样多欲,哪里能够坚强?”(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我不想别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别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一点你做不到。”(什么是纷争?纷争就是意图强加于人。)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文子(孔圉)为什么会有‘文’这个称号?”孔子说:“他勤敏好学,不耻下问,所以称之为‘文’啊!”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敬谨),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孔子评论子产时说:“子产有四种君子品行:其自身行为也表现得恭敬,其侍奉上级也表现得慎重,其教养百姓也能施以惠泽,其役使百姓能够公正合宜。”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néng,通“能”,能够)敬之。”

孔子说:“晏平仲善于与人交往,相交很久了仍能敬人如初。”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再次思考,这就可以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的古字),邦无道则(愚,戆也。憨厚而刚直)。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有道时则显得很有智慧,在国家无道时则显得憨厚刚直。宁武子之智可以达到,但宁武子之愚却不可以达到啊!”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双脚欲前却后,表现出一副恭敬的样子,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将怨恨藏在心中而表现出一副友好的模样,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说:“想听一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让老年人得到安养,让朋友间充满信任,使年少者得到关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十户人家的小城邑,也一定有忠信如孔丘的人,只是不如孔丘好学啊!”

本我超我自我

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本我、超我和自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追求现实的自我与维护道德的超我试图调和寻求性、情绪以及身体快乐即时满足的本我。下面先分别说说本我、超我、自我:

1、本我。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饥、渴、性等。本我之中的需求产生时,需要立即满足。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2、超我。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构成超我的成分是社会道德规范、个体的良心、自我理想等。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应。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

3、自我。在现实生活中由本我和超我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本我产生的各种需求,因为受到超我的限制,不能在现实中立即满足,需要在现实中学习如何满足需求。最终的现实状态就是自我。因此,自我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便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而精神分析学说的构建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概念来完成的。

所谓本我,指的是最原始的我,是天然、自然之我,是生而有我之我。本我,是一切“我”存在的心理前提和能量基础。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上,可以理解为天性、本能、自然思维规律等等。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认为这种“本我”是追寻快乐的,是避免痛苦的,是无意识、无计划的。比如,婴儿生而会哭泣、饮食;比如,人生而喜欢享乐--从本源意义的角度考虑,这和动物是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因此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理解“本我”为“本能”。

所谓超我,指的是泛道德、伦理角度的“我”。如果将本我概括为“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超我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尤其是道德规范、社会取向等的影响下,作用于本我的结果。超我的特征是追求完美--一种本性得到满足,现实能够允许,自我高度赞扬的心理集合。

所谓自我,指的是“自己”这个意识的觉醒,是人类特有的自我探寻的开始。一个婴儿刚生下来是只有本我而没有自我的,但是当他开始探寻”我是谁”这个概念的时候,他开始真正的成为一名“人”。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的便是周围环境在大脑中的不断映象,所以自我可以称为在现实环境约束下的自我。例如,婴儿饿的时候会哭泣,要求吃奶,这是本我;当我们饿了的时候就要去花钱买东西而不是碰到可以吃的东西拿来就吃,这就是自我。因为自我意识具有避险性,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吃东西不给钱会被揍,为了避免这个结果,自我意识要求我们给钱。

人生的道路便是从本我到自我,然后再到超我的过程。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必须经历这三个阶段,但是未必每个阶段都是完整的,“三部曲”的衔接可能也不会泾渭分明。

在本我阶段,大概每个人的差异不会很大--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许例外,不过我向来是不相信这些观点的。我们在这个阶段的记忆,正常情况下是不会保留很长时间的,外部环境带来的大量信息会逐渐取代这些东西在大脑中的位置,他们转而进入潜意识层面,我更喜欢用灵魂这个词来代替他们。好了,在本我阶段我们是怎样的呢?我们贪吃、我们贪睡、我们追逐快乐,这些是我们的本能。用建构在超我层面的某些宗教观点来看,人是生而有罪、人性本恶这些观点也便成立了。不过我们不必害怕自己会夭折,没有什么宗教会因为我们的本我而将我们钉死,年幼便是救赎,我们还没有承担自我和超我责任的义务。多么快乐的时光。

自我的探寻和发现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最漫长的一个阶段。也许绝大多数人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60%的身子还在这个层面,其余的39%是本我,只有1%属于超我。这是人生最痛苦的阶段,我们需要经历“我是谁”的困惑,我们需要解决“我能做什么”和“我想做什么”之间的矛盾。这个时候的我们,更多的是受制于历史、受制于社会、受制于周围的环境。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自我和非我的不同,但是我们无法找到超脱饕餮、贪婪、懒惰、淫欲、傲慢、嫉妒、暴怒的方法。于是我们有罪了,我们痛苦了,在肉体上我们承受着本我和自我矛盾的折磨,在精神上我们随波逐流,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超我。

超我,是金块和银块挤压渗透的结果,正如黄金和白银在压力下互相交融一样,本我和自我的摩擦导致一种和谐。像道教的阴阳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和谐。在超我的精神状态下,你的本我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虽然是囿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可是在超我层面上仍然不会引起我的任何不满。而自我则消失了。道教说“道法自然”、儒教说“随心所欲不逾矩”,讲的都是这样一种状态。

看了看弗洛伊德的书,生出许多感慨。悲伤依然笼罩在我的心头,每个人都在追寻快乐,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遭遇了很多、结果了很多、失去了很多……在得到自己想要的时候是否会失落、失去的东西是否是应当失去的?我问自己……

本我、自我、超我……三重枷锁令我窒息而又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