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身(品格,修养)
孰親?身與貨孰多(重,与“轻”相对)
?得與亡孰病(损害,祸害)
?甚愛必大費,多藏(收存;积存)
必厚(深,重zhòng,浓,多)
亡(失去)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解:
名声和品格(品质性格)比起来哪个更亲切?品格和财货比起来哪个重要的多?得到名利和丧失品格比起来哪个更有损害?过于爱惜名声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积敛财货必然多失去。
所以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如此才)可以长久。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白云先生曰:“明道以御世,韬略致功成;做到智通圣学,德养万物;以此理身、理家、理业、理国,成为一名贤人君子,立功立事;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既实现个人的成功,更要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名與身(品格,修养)
孰親?身與貨孰多(重,与“轻”相对)
?得與亡孰病(损害,祸害)
?甚愛必大費,多藏(收存;积存)
必厚(深,重zhòng,浓,多)
亡(失去)
。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解:
名声和品格(品质性格)比起来哪个更亲切?品格和财货比起来哪个重要的多?得到名利和丧失品格比起来哪个更有损害?过于爱惜名声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积敛财货必然多失去。
所以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如此才)可以长久。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闵子骞真是孝子啊!人们从不讲他父母兄弟不睦的话。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了,颜路请孔子卖掉车给颜回买一个椁。孔子说:“无论有才无才,对各人来说都是儿子。我儿子孔鲤死时,也是有棺没有椁。我没有卖掉车自己步行给他买椁,是因为我与大夫交往、到朝廷议政,是无法步行的呀。”(办死人办丧事,不能影响活人责任履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侍奉鬼神的事,孔子说:“人尚且没有侍奉好,怎么能侍奉鬼呢?”又问:“冒昧地问一下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对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来这里做什么?),怎么能弄清楚死呢?”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闵子骞陪侍在旁边,态度诚恳恭敬;子路态度刚强不屈;冉有和子贡态度和蔼而率直。孔子很高兴。但他(又担心地)说:“像子路这样的,恐难得寿终啊。”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鲁国要改建长府。闵子骞说:“保持现状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说:“此人不多说话,一说话就切中要害。”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关系,大德必附于大力之上,而没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孔子说:“仲由鼓瑟,哪像拜在我门下的弟子呀!”弟子们因此有些不尊重子路。孔子说:“仲由鼓瑟,可以说已经登堂了,但还没有入室。”(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孔子一句话给子路带来的麻烦,这是孔子的教训,我们应当从中获得教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兄还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问:“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有父兄在(不能听到了就去做);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做吗?您说听到了就去做。我有些困惑,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冉求处事谦让,所以鼓励他;仲由处事不让人,所以压制他。”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让子羔担任费邑行政长官。孔子说:“你这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里有百姓,有社稷,为什么只有读书才是学习呀。”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利口狡辩的人。”(我听说先学习锻炼然后才能担任重要职务,没有听说拿重要职务去让人学习锻炼的。如果这样做了,一定身受其害。)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孔子在故里,温和恭敬,好像是不善言辞的人。在宗庙朝廷,言辞流畅而透彻,只不过比较谨慎。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意思是说话和悦而又能辩明是非之貌)
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意谓恭敬而不自然的样子;形容坐立不安或徘徊不进貌)
如也,与与(步履徐徐,威仪合度貌)
如也。
孔子在朝时,与下大夫交谈时,态度和蔼,言辞率直;与上大夫交谈,态度诚恳,言语流畅。君临之时,表现出恭敬不安的样子,步履轻慢谨慎。
君召使摈。色勃(骤然变色。勃,发怒貌。这里理解为脸色变得严肃庄重)
如也,足躩(jué,脚步迅速的样子)
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让孔子陪同迎接他国国君,担任摈者。孔子面色庄重,步履索索如有戒惧。传辞时,向一同站立的其他左右摈者拱手施礼,衣服随之摆动而不乱。快步疾走时,如鸟舒翼,形态端好。宾客离去,必向国君复合说:“宾客不再回头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有问马。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去世了,没有亲人来办理丧事。孔子说:“由我来办理丧事吧。”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
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爲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
有益也。
不言之教(训诲、诱导)
,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解:
天下最柔软的力量,可以自由随意游走于最坚硬的事物中;无形的影响力能够透入到没有间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认知到“无为”是有益的。
实行不用言教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发挥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啊!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叁,通“参”)
,三生萬物。萬物負(依仗;倚靠)
陰而抱(持守)
陽,中(通“冲”,猛烈地撞击)
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𥞤,而王公以自名也。勿(不)
或(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𢿃(同“损”,减也)
之而益,益之而𢿃?
故(这;那)
人之所教,夕議(选择)
而教人。
故强良(良善;百姓)
者不得(助动词。能,能够)
死(归天)
,我將以爲學(学,教也)
父(通“甫”,开始)
。
注解:
“道”创立了浑沌未分的一体,混沌未分的一体分化产生了阴(地)和阳(天),阴(地)和阳(天)互相参合进而形成第三种“参和“的状态,天下万物就在这种“参和”的状态中产生。万物倚靠着阴(地)生存而持守向阳(天)生长,阴(天)阳(地)在互相激荡中得以调和。
天下所厌恶的,只是“孤”、“寡”、“不𥞤”,但是王公用以自称。不有点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的意思?
这人们所教导我的,晚些时候我也选择用它来教导众人。
这强迫良善者不得归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视死如归),(这一点)我将作为教导众人的开始。
反(往返于……之间)
也者,道之動也;弱(纤柔;软弱)
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注解:
往返,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是道的作用方式。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士聞(听说;知道)
道,堇(通“勤”,努力从事)
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通“忘”)
;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是以建言(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
有之曰:明道如費(通“拂”,逆,违背)
,進道如退,夷(平坦,平易)
道如颣(瑕疵;毛病;缺点)
。
上德如浴,大白如辱(污黑)
,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改变,违背)
。大方(方正,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无禺(通“愚”,笨傻,不聪明)
,大器(可堪大用能担负重任的人)
免(同“勉”,勉励,努力)
成(成,就也)
,大音(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希(通“稀”,少有、不多)
聲(声,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
。
天象(指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
无刑(通“形”,形容,形体)
,道襃(同“褒”,穿著宽大的衣服)
无名(通“明”,明白;懂得)
。夫唯道,善始(滋生)
且善成。
注解:
悟性好的人听说了道,能够努力地去践行;悟性一般的人听说了道,像是记住了又像是忘记了;悟性差的人听说了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称为“道”。
因此建言中有说:光明之道好像相逆背;进取之道好像要后退;平易之道好像有颣节。
最崇高的德,好像水谷般有容(尚德者虚怀若水谷,不以功自恃,视有若无,道自来居);最纯净的洁白,好像满是污黑(真正高洁廉明的,往往是被栽赃和污名化的);最宽广的德,好像仍有不足(正是因为上士功成而不居,永远不满足,虽然德广,仍觉不足,才能道莅天下,德化于世);最具建树的德,好像偷偷摸摸(修道建德,出于自然,不求人知,偷偷去做,生怕被人发现,阴德报得厚);最纯真的品质,好像变化无常(修道之人质朴纯真,纯任自然,其本性至真,反而好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正是不笨傻,可堪大用的人是通过不断地勉励而成就的,(这些)振聋发聩的话很少有人说出来。
天象没有固定的形态,“道”像被宽大的衣服包裹一样让人无法看懂。这只有“道”,善于滋生万物并且善于成就成物。
昔之得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意思为“统一、和合”)
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níng,安定;平靜)
,神得一以霝(同“灵”,灵验)
,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爲天下正(纠正;改正;匡正)
,其致(推极、穷究)
之(出)
也。
胃天毋已(同“以”,因为,由于)
清,將恐莲(“艹”就是一横把二竖连串起来,即连贯起来的意思。“连”有二个意思,一为相接;二为联合。连贯起来就是联接)
;胃地毋已寧,將恐發;胃神毋已霝,将恐歇(休息)
;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同“以”,因为)
貴以(原因,缘故)
高,将恐欮(jué,通“蹶”,跌倒)
。
故必(倘若,假如)
貴而以賤爲本,必高矣而以下爲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𥞤,此其賤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
本與(同“欤”)
!非也?
故致(求取;获得)
數(shuò,屡次)
與(赞许,奖赏)
无與。是故不欲禄(禄,福也)
禄若玉,硌(luò,山上的大石)
硌若石。
注解:
往昔曾得到“一”的有: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验,水谷得到“一”而充盈,侯王得到“一”而使得天下得到匡正,这是穷究出的。
说天不是因为清明,恐怕将要和地联接成一体;说地不是因为安宁,恐怕将要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说神不是因为灵验,恐怕将要休息;说水谷不是因为充盈,恐怕将要干涸;说侯王不是因为被人们所尊贵的原因而身居高位,恐怕将要跌倒。
所以倘若要想被尊贵就要以地位卑贱的人为根本,倘若想要居高位就要以底下的人为根基。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𥞤”,这是其把卑贱的人看做是根本!不是吗?
所以追求屡次获得赞许,最终却得不到赞许。所以不想要福禄如宝玉,而想要平凡如山石。
上德不德(通“得”,取得,获得)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错过、纵放)
德,是以无德。
上(崇尚,提倡)
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𤻮(简体字为“应”,回应。古体字外面“疒”表示有病的人才回应)
也,則攘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
而乃(这样,如此)
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泊(通“薄”,轻微;不厚道)
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 (认识;见识;知识)
者,道之華(浮华)
也,而愚(笨傻、不聰明)
之首(开端,首先)
也。是以大丈夫居(当,占,处于)
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实,诚也;真实;诚实。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
而不居其華(繁盛,虚浮华靡)
。故去皮(同“彼”,指“泊”和“华”;另一个是本意浅薄虚浮)
取此。
注解:
上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营求从中取得,因此有德;下德之人(做了有德之事)不错过从中取得,所以无德。
崇尚用“德”治理国家的人不妄为且不有意去为;崇尚用“仁”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但不有意去为;崇尚用“义”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且有意去为;崇尚用“礼”治理国家的人有所为但得不到回应(有病的人才回应),于是就捋起袖子露出胳膊鼓动大家照着样子做。
所以失了道,而后崇尚德;失了德,而后崇尚仁;失了仁,而后崇尚义;失了义,而后崇尚礼。这“礼”的崇尚,是忠信的浅薄,而推行它是祸乱的开始。
(我们)前面的认知,不过是“道”的浮华部分,并且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应当立身于敦厚,而不当立身于浅薄;应当立身于诚实,而不当立身于浮华。因此应当舍弃浅薄、浮华,而采取敦厚、诚实。
子罕言(谈论)
利(利益)
,与(随从;随着)
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益,他随从天命,随从仁道。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坚决避免四种品格缺陷: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同“殁”,死)
,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指文化或文人)
也,后死者不得与(yù,参与)
于(取)
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奈,怎么)
予(“予”假借为“余”,我)
何?”
孔子一行在匡地遇险,(情况紧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说:“文王已经死了,文王的文化不都保存在我们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亡这些文化,那么我们中间后死去的人不得再参与和获取文化,如果上天没有意向灭亡这些文化,匡人其奈我何呢?”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
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社会普通民众从事的工作)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孔子是圣人吧?怎么这么多技能呀!”子贡说:“固然是上天有意让他成为圣人,同时使他多能。”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呀!我少时贫贱,所以学会了很多谋生技能。君子的技能多吗?不多啊!”
牢曰:“子云:‘吾不试(试,用也)
,故艺’。”
牢说:“孔子说过:‘因为我(少时)没有被任用参与政事,所以学会较多技艺。’”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人品鄙陋、见识浅薄的人)
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未、上下、精粗,无所不尽)
而竭(悉;全)
焉。”
孔子说:“我是有知之人吗?无知啊!有见识浅薄的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就脑袋空空,不知道怎么办;我推敲来推敲去也没悉数弄明白。”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难逢盛世明君),我恐怕要完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瞻,视也)
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颜渊喟然感叹说:“(先生的学问)抬头仰望,愈望愈高;用心钻研,愈钻愈坚。看似在眼前,忽而又发现就在身后。先生教人循循善诱,以文化令我学识广博,以礼乐制度约束我。(先生学问的魅力),使我想停止学习都无法做到。我已尽了全力,但它仍然高耸于前,我虽然想继续攀登,却找不到攀登的的途径。”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藏在柜子里)
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了里藏起来?还是寻找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自己也在等待识货的商人。”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想去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里条件简陋,如何居住!”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条件简陋又有什么呢?”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站在河上说:“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流逝。”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像好色那样好德的人呀!”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古代盛土的筐子)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以土筑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停下来,那我就止步于成功;又譬如以土平地,虽然只覆下一筐土,如果坚持下去,那我就会接近成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子评论颜渊说:“颜渊真是可惜呀!我只见他一直前进,未见他停止。”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说:“年轻人不可轻视,怎么知道后来的他们不如今天的我们呢?但如果四五十岁了,还未取得成就,闻名于世,这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子曰:“法语(指合乎礼法的言语)
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恭顺之意)
与之言,能无说(通“悦”,愉悦)
乎?绎(yì,绎,抽丝也。抽出,理出头绪)
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听从吗?听从之后能够改正才最可贵。顺耳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但高兴之余能够理出头绪、分析真意才最可贵。只知高兴,不加分析;只知听从,不加改正,那我也已经不能奈何得了他了。”
子曰:“三军可夺(丧失,削除)
帅也,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
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削除统帅,但男子汉不可以被削除志向啊!”(如何判断“有志”?有志不是固执已见。有志主要体现在重大非原则问题上,在巨大压力面前,甚至在生死考验之前,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果如此,才算有志向。)
子曰:“衣敝(破)
缊(旧絮)
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zhì,害,嫉妒,指因嫉妒而起伤害之心)
不求(索取,贪的意思)
,何用不臧(zāng,善,好)
?’”子路终身(又)
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孔子说:“穿着破絮袍,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大概只有仲由了吧!正如《诗经》所说‘不嫉妒,不贪求,什么行为不好呢?’”子路于是又经常吟诵这两句诗。孔子说:“是个办法啊!(这样)什么都足以做好。”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岁暮天寒,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子曰:“知者不惑(糊涂,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也指事物混乱不清)
,仁者不忧(忧,愁也)
,勇者不惧。”
孔子说:“智者不糊涂;仁者不忧愁,勇者不畏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往,归向)
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坚守)
;可与立,未可与权(变通,不依常规)
。”
孔子说:“可与之共同学习文化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能与之一同归从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能与之一同坚守大道的,不一定能与之一同实行权变。”
“康棣之华,偏(表示时间,相当于“只”、“单单”)
其反(往返于…之间)
而(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岂不尔(如此;这样)
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
思也,夫何远之有?”
古代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像唐棣的花朵,单单来回摇摆罢了,岂不是这样思念的吗?房子是离得远罢了。”孔子说:“没有甚是思念啊,这有什么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