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人对我说:“孔子的儒家学说真是不适用,过时了……孔子从头到尾都想当官,当不了官才去当老师,他的私心挺重的……”不得不说,这和我对孔子的认知是有出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曾经在鲁国当过大司寇,后来与上头政见不合,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以寻找能施展抱负的机会。但没有得到各国诸侯的认同,最后孔子回到了鲁国,仍有心从政,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于是开始修书讲学传道。纵观孔子的一生,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虽历经坎坷,仍不改济世救民之心;他的“天下大同”理念,一直是天下人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孔子被后世称为圣人,并且他的学说自成一派(儒家),并且广为流传,能流传几千年而不衰,这就是对孔子的最有力的证明。
但是现如今,读懂《论语》的人有多少呢?不得不说,在网络电子时代的今天,我们大多数人的智商在退化,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有断层的危险。作为炎黄子孙,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责任学习好国学,传承并发扬光学。
说起来,我也是挺懒的。在之前,我是以《论语中的行政精神》这本书为蓝本,也没怎么去认真推敲,几乎直接照搬他的注解。今天,我本着不盲从、严谨科学、独立思考的原则对《论语》的前二篇进行了注解。
注解过程中,我发现原注解者有些注解不严谨,没有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字意思进行注解,导致有些句段的意思与孔子的本意有出入,现代人读着也感觉有些云里雾里。本人智商130,对这些小坑,还是比较容易地规避过去的。总之,不能人云亦云,需要仔细思考推敲,当联系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以求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孔子的原意。
注解完了以后,发现孔子的学说本就是积极向上的,他的语言很平实,但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我认为大到治国,小到治理公司,都是可以适用的。并非某些人所说的过时不适用。
注解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践行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话说出来。在后面注解《论语》的过程中,我也需要不断体悟圣人的管理之道,并尽力把其中的理念贯彻到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