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驾驭)
,遥闻声而相思。事皆有内揵(连接)
,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相距甚远却很亲密,有的近在咫尺却很疏远;有的投奔而来反而得不到起用,有的离开了以后却被四处诏求。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却不能驾驭,有的只是君主遥闻其名,便被君主日夜思念。这些都是由于君臣之间内心相知的程度不同所致,本源于平素的交结。有的靠道德相联结,有的靠朋党相联结,有的靠钱物相联结,有的靠美色相联结。只要摸准了君主的心意并且善于迎合其意,那么想入政就能入政,想出世就能出世,想亲近君主就能亲近,想疏远君主就能疏远,想投奔就能投奔,想离去就能离去,想被征召就被征召,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像用青蚨母子之血涂钱可以相互招引一样,可以把君主吸引得无间无隙,这样就可以在宫廷中独往独来,没有人能够阻止。
内者,进说辞也;揵者,揵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计,谋也。商议;谋划)
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控制;约束以为己用)
其志(意向、抱负、决心)
。方(表示时间,相当于“在”、“当”)
来(相当于做)
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时当也。
所谓“内”就是认真听取君主的言辞;所谓“揵”就是向君主进献计谋。想要说服君主,务必先悄悄地揣测君主的心意;为君主谋划事情的时候,务必顺着君主的心意。暗中分析我们的计谋是否可行,向君主公开言明计谋的优劣得失,以此来左右君主的意向。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使计谋与君主的心意容易契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让君主觉得我们进献的计谋既合形势又合他心意。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biàn,有利于,有益于)
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古称钥匙)
取揵。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依然,顺,按照)
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凡是言辞或计谋中有不符合君主心意的部分,就难以付诸实践。这时就要重新揣摩形势,从有利于君主实施的角度出发,要求能采用多种灵活变通的方式。做到以灵活变通的方式来求得君主的接纳,就像用钥匙开锁那样,极易打开君主的心锁。游说时,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着对方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变通的言辞。要运用自如地变通策略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精通天文,且顺应四时的变化行事,只有这样才能驾驭鬼神,契合于阴阳变化的规律,从而掌控天下百姓。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才能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那是因为君主的某种心意、某些情况我们还没有掌握;表面上我们的计谋得到了同意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施行,那是因为君主与我们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亲密,实际上却很疏远。与君主的心意不相符合的事情,圣人是不会谋划的。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趋近、靠近)
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以待决事也。故曰:不见其类(相似;像)
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万物。
所以,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合。主动投奔却得不到重用,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离开君主却反而被诏求,是因为他所谋划的事后来应验了。每天在君主面前侍奉却不能驾驭,是因为其计谋、规划不合君主之意;距离遥远只听到名声就被君主思念,是因为其计谋与君主相符合,君主正等待他前来决断大事。所以说:还没有与君主心意相接近和就去游说的人,一定会事与愿违;在还没了解君主真实情况和意图的情况下就去游说,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只有充分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情况与意图,才能够把握内揵之术。如此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入政、出世,就可以侍君或离去都随自己的心意。圣人立身处世,都要预先掌握相关的信息,才得以驾驭万事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而无失计,立功建德。
(在进行去留决策时,)经过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这各方面的考量之后,先引用《诗经》和《尚书》中的话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再决定是离去还是留下侍君。如果决定留在君主身旁辅佐君主,就要从内心与君主相交结;如果决定离开君主,就要到外部去为君主效力。无论是在君主身旁辅佐君主还是到外部去为君主效力,都必须明白其中的路数和与君主的交往法则。这样才能忖度决策未来的事情,遇到疑难之事才可以迅速决断。在运用策略时只有做到不失算,才能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
治名入产业,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同“悟”)
,揵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依靠;凭借)
危与(等候,等待)
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帮助君主整顿朝纲、治理民众,这叫作从内部与君主结交。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作乱而君主不能够有所省悟,我们就要进献计谋使他能返躬内省。如果碰到那种自视甚高、刚愎自用而听不进外人意见的暴君,我们不妨先逢迎他,博取其欢心后再逐步说动他。如果有君主来召己,就先迎合他的心意再设法逐步掌握他。如果自己想要离开君主,就借助危机等待脱身良机(如三国赤壁之战时,徐庶借帮助平定北方叛乱的理由脱离曹操,避免了灾祸)。顺应事情的变化像圆环一样反复转变策略,使旁人看不出你想要干什么。这就是保全自我、进退自如的大法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