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原文】陈司败①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②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注释】①陈,陈国。司败,官名,即司寇。②巫马期,孔子弟子。

【译文】陈国的司寇问孔子:“贵国的先君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知礼。”孔子离开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像孔子这样的君子也竟然有所偏袒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做夫人,吴国和鲁国是同姓,便把她叫做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将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算是幸运,假如有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读解】这段话很有意思。陈司败问孔夫子:“鲁昭公懂得礼吗?”这个礼当然是指周礼。孔夫子回答说:“懂礼。”孔夫子走了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做了个揖,然后说:“我听说君子不会偏袒,但是孔夫子这样的人难道也会偏袒吗?”鲁昭公对于孔夫子来说,即是尊者又是长者,孔夫子曾说过:“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贤者讳。”这个隐讳其实也是一种偏袒。

陈司败说:“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可是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为什么说吴和鲁是同姓国家呢?因为吴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文王父亲王季的哥哥太伯,当年周文王的爷爷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就是周文王的父亲王季。为了让王季和周文王继承王位,老大太伯和老二仲雍就出走了,流落到吴越之地,断发文身。而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儿子伯禽,两家都是姬姓。周朝有同姓不得通婚的礼法,那么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就犯了同姓不得通婚的礼法,那孔夫子怎么能说鲁昭公懂礼呢?所以陈司败接着说:“如果鲁昭公都懂礼了,那么还有谁不懂得礼呢?”那外面的叫花子都懂得礼了,这就说得有些尖酸刻薄了。

巫马期将这段话转告给孔夫子,孔夫子的确是了不起,他听了这些话后说到:“我的运气真好!只要有了一点点错误,马上就有人给我指出来。”一个人不能忌讳自己的过失,孔夫子自己是闻过则改,择其善而从之的。我们能不能有这样的胸襟?能不能闻过则改?但是闻过也是很难的,当别人发现了你的过错,一般都不会给你说,宁肯捏着、藏着,甚至外面都传了十万八千里了,就是你不知道,都不会当面指出你的错误,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坏习惯。如果是对头,那马上揭发检举,否则一般都是绕道而行,提都不提。当你犯了错误,会惹来麻烦,周边的人们都不会给你指出来。孔夫子就是运气好,刚刚犯了一个语言上的错误,马上就有人提抗议。

转自:https://m.sohu.com/a/404055039_120065771

地火明夷36+++

(受伤;创伤。后作“痍”):利(杜绝,根除)贞。

《明夷》象征光明殒伤:利于杜绝固执己见。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涖,视也。考察,察看,审察)众,用晦而明。

《象传》说:光明隐入地中,象征光明殒伤;君子因此考察众人,采用自我晦藏明智的方式更能显得道德光明。(用晦而明,是明藏在晦之中,表面上是晦,实际上是明。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政治经验。身值乱世,动辄遇到危机,才华和声誉都足以招致祸端,所以庸碌的人得福,杰出的人被害,也是时势使然。君子处在这样的境遇,要时常凛然地知道畏惧,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怀着韬光匿彩的想法,有才能而不敢显露,有德行而一定要深藏,或者看到风头就早早隐退,明哲保身,才算“用晦而明”的君子。)

【初九】明夷于(同“飞”,指无根据的、无缘无故的)(伸,展)其左翼,君子于(做,从事),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议论,谈论,非议)

光明殒伤于流言蜚语,展其左翼,君子于是加紧行事,多日顾不上进食;迅速前往,主人存在非议。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古同“拯”,拯救)(chuáng,牀,安身之坐也。字亦作床,引申为“躺”),吉。

光明殒伤,伤于左股;用拯救良马躺平的方式,吉祥。

【九三】明夷,夷于南(通“狩”,shòu,打猎);得其大首,不可(厌恶;憎恨)貞。

光明殒伤,伤于南方的巡狩;(欲)得其大恶之首,不可憎恨固守正道。(南,前方,也是明方。狩,狩猎以除害。南狩,前进狩猎以除害。大首,暗方的魁首。九三处明体之上,是至明在下而为下之上,而上六处坤之上,暗之极,是至暗在上而为暗之首。九三与上六正相敌应,为至明克至暗之象,“不可疾贞”,谓克获暗方的大首是首要的,至于整个社会和一般老百姓的问题,要有渐进的过程,不能遽革。这应是指武王伐纣事。)

【六四】明夷,夷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廷。

光明殒伤,伤于左腹;获知光明殒伤的内情,于是跨出门庭。(这一爻讲的商周之际微子去商适周的事。“于出门庭”,谓微子以纣王暴虐,覆亡在即,乃毅然行遯,离开自己的家族——商王朝而投奔周人。)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貞。

箕子在光明殒伤时的做法,利于固守正道。(明夷就是以上六为君,六五为臣。上六以阴居阴,居于阴暗伤明之极,是明夷的主,很像商纣王。六五切近阴暗伤明之主,有直接被伤害的危险,很像箕子。箕子的处境极艰难,犹如明夷六五之于上六,正之则势不敌,救之则力不足,去之则义不可。箕子处理得很妥当,他既不正之,不救之,也不去之,他采取晦其明的办法,佯狂为奴以免于害,而内心却坚守正道不变。这就是“箕子之明夷”。“箕子之贞”的意义在于明是不可息的。箕子佯狂为奴,身体受辱,而明没有息灭,明指箕子在万难中未尝间断的希冀君心悔悟的耿耿一念。倘若箕子也像微子那样行遯,或者像比干那样死去,或者自己之明不晦,身不可保,那么,明也就息了。)

【尚六】不明(海,晦也;主承秽浊水,黑如晦也。晦,昏暗),初登于天,後入于地。

不光明还黑暗,起初登临天上,最终坠入地下。(“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纣王初为天子时居高而明,照及四方,还是不错的。后来变得黑暗无道,终致入于地,这就是他“失道”了。上六之“失道”与六二之“顺道”相对应。顺道所以为文王,失道所以为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