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利贞

《易经》乾卦的卦辞——“乾:元、亨、利、贞” 。这四个字不是一口气就把它读完,而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

元、亨、利、贞,四个字,每个字都有独立的含义。也就是说乾卦是元的、亨的、利的、贞的四个现象。

当初,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周文王就用他智慧的沉思,来作《易经》的注解。“元、亨、利、贞”就是他对乾卦的研究心得。

那么,元、亨、利、贞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分享曾仕强教授关于乾卦卦辞“元、亨、利、贞”的智慧4种解读,从对元、亨、利、贞的概念解读到运用元、亨、利、贞的智慧去处理社会关系,带你领会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背后的深邃哲理。

1、元、亨、利、贞——自然的秘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健,乾卦取天之象,健是天的特性,君子应当效仿天行健的特性,自强不息,永不停歇。

从自然现象来看,元、亨、利、贞就是春夏秋冬的交迭更替,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任何生命都要经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

元,元始的意思,代表春天。春天,万物开始发芽,开始生长。因此,春是生发的季节,是元。

亨,是亨通的意思。夏天,万物成长起来了,变得茂盛,亨通畅达起来了。

秋天开始有收获,叫作利。“利”字就像一把刀在割成熟的农作物。

冬天要把收割来的东西藏起来,第二年才会有新的种子。如果冬天把收回来的东西全都吃光,连种子都没了,来年春天靠什么去播种?因此,冬天叫作贞,贞下起元,春天又要来了,生命又要进行一次新的轮回。

因此,元、亨、利、贞配以春夏秋冬,四季交迭更替,生命循环往复。

这是元亨利贞投射到自然中的一种现象,那么投射到人生成长里,又会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2、元、亨、利、贞——人生成长的智慧

如果把元、亨、利、贞配以人生,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慎始,亨通,和谐,守贞,贞下起元。

(1)慎始,谋定而后动

一个朝代开始的第一年叫元年,一年的开始叫元旦,中国人造出来的最古老的神叫元始天尊,元,开始的意思。

告诫我们做事要慎始,慎始就是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开始去做任何事情,要事先盘算盘算。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我们不知道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谋定就动了,怎么会有良好的开始呢?

元,并不是我们草率的认为,开始就是良好的。开始之前要有一段准备时间,要找合适的人,大家盘算盘算,计划计划,去测试测试,才能开始,才会有好的开端。

(2)亨通,固本培元,才会亨通

亨,亨通的意思。亨是从元来的,没有慎始怎么可能通达呢?随随便便开始,最后肯定是一塌糊涂。元能不能亨,关键看我们元做得好不好,固本培元,把元做好,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3)和谐,获得的利益要正当合理,公平分享

亨通以后就会获利。但利不是利益,不是利润,也不是好处的意思。孔子《文言传》里说:“利者,义之和也”,“利”就是和谐的意思,是指获得的利益要公平地分享,要合理、公正,才会和谐。

乾卦,立天之象。我们从天的运行中就可以体会到:天,是大公无私的。但天是公正,并不是公平。天,公正无私,这个地方下雨那个地方就干旱,并不是每个地方都能雨露均沾。

所以我们人在获得利益后,要公正无私地分享,并不是说要公平地与人分享。为富要仁,人有了财富之后,还要帮助社会,懂得这个道理自然就和谐了。

(4)贞,贞下起元,有个更好的开始

贞是一切的关键,是一个人不可随意改变的根本,如贞操。很多人听到贞操一词会觉得很传统,在古时,贞就是贞操的意思。贞操就是固正的操守,固就是很牢固,很正,永远一个样,不会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老天就是在检验我们贞不贞,贞了,就贞下起元,有个更好的开始,从下卦进入上卦。不贞,下卦就完了,根本没机会走到上卦。

元、亨、利、贞四个字就把人生成长的智慧讲透了:人一定要慎重开始,只有慎始才能够亨通,亨通后便会获利,但我们获得的利益要正当、合理。名利双收后,我们也正直,要守贞,坚守做人固定的操守,不能一时得意,走偏了。

3、元、亨、利、贞——君子四德

除了以上两种对元、亨、利、贞的解释,《文言传》中,孔子解释“元、亨、利、贞”为君子四德,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孔子把元、亨、利、贞视作一个君子为人处事要行的四德,那我们如何运用元、亨、利、贞来处理社会关系呢?

(1)元者,善之长也

元,开始的意思。如人一出生的那口元气,一口气上不来,有再大的本事都没有用。可见,元气是很重要的,

“元者,善之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元始在人于仁,一个人要仁,一开始就要凭良心,要堂堂正正,才叫作元,才会亨通畅达。反之,一个人没良心,有再大的本事也都没有用。

德行定终生,道德良好才是一个人成为一个君子的基础。

(2)亨者,嘉之会也

嘉就是美的意思,会是聚集的意思。“亨者,嘉之会也”, 大家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帮忙、彼此尊重,自然就会亨通。

“亨者,嘉之会也”,也告诉我们天底下有各式各样的东西,我们要互通有无,货物要流通,钱财要流通,不能囤积居奇,任何东西自己一个人独吞,那样就不会亨通,就会开始争夺了。

(3)利者,义之和也

义的意思就是适合不适合,适宜不适宜,合理不合理。义能够很合理,大家就比较和谐。

利是老天对我们最大的考验。一个人赚钱并不可耻,赚钱是可爱的,但比赚钱更重要的是怎么用钱,会用钱才是智慧。

所以,一个人有钱了,一定要想办法去跟大家分享,去照顾那些比较穷困的人。一个人把资源都囊括到自己家里面来,利就不能和,大家就不能和谐了。

(4)贞者,事之干也

利关不破,则得失惊之。想要经受住利关、名关重重考验,保持恒久的正直,贞就成为重要一德。

贞者,事之干也。也就是说经得起利的考验的人就叫贞。贞就是一个人赚了钱,还能规规矩矩,不要因为财大气粗,得意忘了形。

钱财是工具,不是目的,目的要看正不正。所以我们一直讲做人要正直,而且要持久,正直一分钟,正直一天,正直三年都没什么用。一个人行得正,好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都不被社会的染缸污染。

但正直不是说一个人一丝不苟,样样都很守规矩。《道德经》里讲:“曲则全,枉则直”,君子为人处事要智圆行方,曲中求直。贞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很正直,但是也会替别人着想,会外圆内方。

举个例子:

很多人认为有话要直说,不拐弯抹角的人很正直。但一个人说话不管别人有什么反应,那不叫正直,叫目中无人。

中国人一听直话,就火大,就听不进去。作为君子行事,不妨稍微婉转一点,转个弯,对方就能听进去了,就有效了,就安全了。

元、亨、利、贞,君子四德。只有正确理解每个字为微妙含义,才能像君子一样坦荡荡,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适时调整,凡事不会太满,都会做得游刃有余。

4、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

如果把元、亨、利、贞对应儒家五常,那就是仁、义礼、智、信。

(1)元就是仁

种子好,长出来的东西就好,种子不行,再怎么努力耕耘,还是不行,选种很重要。好比一个人,仁心很重要,有了仁心,才会去照顾关心其它人,然后办事就会很顺利,很亨通。

所以说,元就是仁心,是一开始要重视的那个元。

(2)亨就是义跟礼

一个人有礼有节,处处都合理,就很亨通。礼是一般人能看得见的,做人要有礼貌,做事情要重视礼节,礼要有节制,而义即合理不合理,只能是心中有数,外面看不见。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一个人只要不学礼,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什么事情都办不通。

(3)利就是智

利益当前的时候,我们要用理智来判断该要不该要,能要不能要,要了以后能不能无咎。如果不能理智判断,要到不该要的时候,自己的心就开始不安了,晚上睡不好,白天脸色不对,眼睛也没有光亮,看到人就好像怕人家看见一样,就低头,可见这种“要”到最后都是后悔的。

(4)贞就是信

人家对你信不信,就是看你正不正。你正,就算他觉得不公平,也觉得你有你的道理,也还是会拥护你。你不正,就算你对人家再好,人家都会怀疑你是不是又要利用他做什么事情,他会怕,会躲得远远的。所以信就是我们自己给人家的印象正不正。

所以,从贞中我们就能读懂:元、亨、利是自然给的,只有贞是人为的,人跟动物的不同就在贞与不贞。一个人最了不起的不是控制别人,不是教导别人,而是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发挥是不分身份地位的。任何一个人,只要行得正,只要得到大家的信任,都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

元、亨、利、贞四个字虽简短,但智慧无穷大。它不仅仅是天之四性、地之四时,更蕴含我们为人处事的智慧和规律。读懂这四个字,你会更好的理解乾卦的精髓。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452207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答:

答: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关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所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了这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生产力发展了,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②生产力的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

社会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要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变化,最终会突破原有生产关系的限制,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藩篱,使旧的生产关系完全为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

①新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是一种重要的和强大的力量,正是它推动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基础上,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都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能更大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劳动技能,能更好地推动新的生产工具的制造、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更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例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的生产力相适应,从而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旧的生产关系,是指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前一种情况下,由于生产关系的落后达不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已处于较高水平的生产力的发展就会起阻碍作用;在后一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达不到超前的生产关系的要求,或者说这种生产关系还不具备其建立、维持的生产力基础,因此对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会起阻碍作用。总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实质。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07953730

顿悟空、戒、清静

虚云法师看到一位和尚坐在房梁上打坐,便问道:“法师整天坐在房梁上打坐,你图个什么呀?”

和尚回答:“当然是顿悟成佛。”

虚云法师:“悟到什么了吗?”

和尚回答:“五蕴非有,一切皆空。”

虚云法师:“既然一切皆空,那还要你屁股底下的那块木板作什么?我帮你锯了!”于是开始动手锯梁柱。

和尚慌了,大喊道:“你要干什么?快住手!”

虚云法师说道:“法师住锡六祖道场,应该知道六祖慧能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空并不等于无啊!”

和尚问:“那么长老所见,什么是空?”

虚云法师答:“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就是你的生活中来什么就承受什么,好事也以平常心承受,坏事也以平常心承受,不怨天尤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能够做到顺其自然,心中毫无波澜时就是所谓的空。

和尚问:“什么是戒?”

虚云法师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和尚问:“什么是清静?”

虚云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对世出世间一切恶行皆不要去做,而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善行应当积极努力的去奉行。

和尚听了以后顿悟,知道碰上高人了,赶紧从房梁上跳下来向虚云法师行礼拜师。

絜矩之道

絜矩,读音是xié jǔ,絜,度量;矩,画方形的用具,引申为法度。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

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

解释:君子审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设想,使人我之间,各得其宜。

《礼记‧大学》: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后;所恶於后,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此篇意思是说,若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若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若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若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若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侧的人交往;若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侧的人交往。这就是所说的模范作用。

综上所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自己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再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君子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

《论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可见絜矩之道,好说,但不容易做到。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气愤而不能谅解;自己也要能够对别人宽恕不究;若能如此,即是菩萨的心量。菩萨的心之所以广大,就是因为能够以同理心设身处地,时时为一切众生著想,发觉众生的苦痛,兴大慈悲救拔拯济,令得真实解脱。

《八大人觉经》云: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应当发菩萨心,就此解冤释结,永断恶缘。

龟兔赛跑——竞合

故事1

从前,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在互相争辩谁跑得快。他们决定比赛分高下,选定了路线,就此起跑。兔子带头冲出,奔驰了一阵子,眼看已遥遥领先,心想,它可以在树下坐一会儿,放松一下,然后再继续比赛。兔子很快就在树下睡着了,而一路上笨手笨脚走来的乌龟则超越兔子,完成比赛,成为货真价实的冠军。 等兔子一觉醒来,才发觉它输了。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缓慢但持续的人会赢得比赛。

故事2

兔子因输了比赛而倍感失望,为此他做了些缺失预防工作(根本原因解析)。它很清楚,失败是因它太自信,大意,以及散漫。如果它不自认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乌龟是不可能打败它的。因此,它单挑乌龟再来另一场比赛,而乌龟也同意。这次,兔子全力以赴,从头到尾,一口气跑完,领先乌龟好几公里。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动作快且前后一致的人将可胜过缓慢且持续的人。如果在你的工作单位有两个人,一个缓慢,按部就班,且可靠,另一个则是动作快,且办事还算牢靠,那么动作快且牢靠的人会在组织中一直往上爬,升迁的速度比那缓慢且按部就班办事的人快。缓慢且持续固然很好,但动作快且牢靠则更胜一筹。

故事3

这下轮到乌龟要好好检讨,它很清楚,照目前的比赛方法,它不可能击败兔子。它想了一会儿,然后单挑兔子再来另一场比赛,但是是在另一条稍许不同的路线上。兔子同意,然后两者同时出发。为了确保自己立下的承诺-从头到尾要一直快速前进,兔子飞驰而出,极速奔跑,直到碰到一条宽阔的河流。而比赛的终点就在几公里外的河对面。兔子呆坐在那里,一时不知怎么办。这时候,乌龟却一路跚跚而来,撩入河里,游到对岸,继续爬行,完成比赛。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辨识出你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改变游戏规则以适应(发挥)你的核心竞争力。在你的工作单位,如果你是一个能言善道的人,一定要想法创造机会,好好表现自己,以便让上级注意到你。如果你的优势是从事分析工作,那么你一定要做一些研究,写一个报告,然后呈送上级。依着自己的优势(专长)来工作,不仅会让上头的人注意到你,也会创造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故事4

这下子,兔子和乌龟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它们一起检讨,两个都很清楚,在上一次的比赛中,它们可以表现得更好。所以,他们决定再赛一场,但这次是同队合作。它们一起出发,这次是兔子扛着乌龟,直到河边。在那里,乌龟接手,背着兔子过河。到了河对岸,兔子再次扛着乌龟,两个一起抵达终点。比起前次,它们都感受到一种更大的成就感。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个人表现优异与拥有坚强的核心竞争力固然不错,但除非你能在一个团队内(与别人)同心协力,并掌控彼此间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你的表现将永远在标准之下,因为总有一些状况下,你是技不如人,而别人却干得蛮好的。团队合作主要就是情境(权变)领导,让具备处理某一情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人当家做主。

在遭逢失败后,兔子和乌龟都没有就此放弃。兔子决定更拼,并且投入更多的努力。在尽了全力之后,乌龟则选择改变策略。人的一生中,当失败临头时,有时我们需更加努力。有时则需改变策略,尝试不同的抉择。有时候,两者都要一起来。当我们不再与竞争对手较力,而关注如何完成某项任务时,我们会表现得更好。这,就是竞合,既有竞争又要合作。

五行理论体系

木: 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火: 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必然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人民、公民、自然人的区别

什么是人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群众,意思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同义词为民众、大众、大夥、大家、公共、团体、集体、全体。

人民是相对“敌人”而言,以其存在和活动失去历史向前发展的那些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以及个人,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不同的内容。当前,在我国,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社会力量和爱国者都包括在人民的范围内。改革开放以后,人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人民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

什么是公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指出: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 和法律 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十七大报告提到“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在中共历次党代会的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 。政府已经高调宣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相信中国人由“臣民”向“公民”转变的速度将加快。

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这是公民定义。公民应该是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人:这是公民身份或公民资格。一方面,根据政治权利的平等原则,每个国民都应该享有政治权利,都应该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权利;另一方面,根据人作为政治动物之本性,每个国民都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政治能力:实在的或是潜在的。因此,每个国民便都应该具有公民资格,都应该成为公民,都应该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对于那些不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而仅仅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的潜能的国民,政府负有通过公民教育而使这些国民具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能力的责任:保障每个国民的政治潜能得到实现乃是国家的义务和国民的权利。

公民是个法律概念。一个人取得了某一国家的国籍,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他就可以享有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他侨居在国外,他也受所属国家外交机构的保护。从其性质上来看,公民具有自然属性和法律属性两个方面。公民的自然属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于自然生理规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体。公民的法律属性是指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以一个国家的成员的身份,参与社会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应由国家法律加以规定。

公民不仅包括人民,还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敌人。它表明国家确认居民的法律地位,居民应受到我国法律的约束。

公民和人民的主要区别:

公民——指具有本国国籍,并依倨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人民——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1、内涵不同

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人民是相对“敌人”而言。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那些社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以及个人,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不同的内容。当前,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社会力量和爱国者都包括在人民的范围内。人民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体。

2、概念归属不同

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3、概念范围不同。

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人民不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不属于人民。

4、权利义务不同

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

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5、所指概念不同。

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是具体的概念,可以落实到某个人的身上;

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人民作为一个集合概念,则无以指向任何一个人。

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什么是自然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十三条 自然人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第十四条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民法上的自然人首先是具有自然生物属性的人,从出生开始就获得了民事主体资格。借助生殖辅助技术出生的人(如“试管婴儿”),也同样属于自然人。同时,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还需要法律的承认。如在古罗马时代,斯巴达人通过征服拉哥尼亚把原有的居民变成奴隶,这些奴隶虽然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但没有被法律承认为自然人,在统治阶级的眼中,他们的法律属性是财产而非自然人。近代以来的民法,承认自然人为当然的民事主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得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自然人包括本国人、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自然人>公民>人民

转自:https://new.qq.com/rain/a/20210913A091EE00

冯学荣总结的30条历史规律

我读了半辈子历史,为您总结出30个历史定律。

定律1:历史既不是纯粹由群众百姓推动的,也不是纯粹由单个历史人物推动的,而是群众、历史人物、历史条件、偶发事件、内力外力、天时地利等各种各样的合力,共同推动的结果。

定律2:“打江山”和“守江山”到底哪个更难?这是一个伪命题。得看什么时代,有的时代是打江山更难,有的时代是守江山更难。剥离了时代,单纯问“打江山和守江山哪个更难”,等于撇开拥堵时段不论、直接问“汽车和电动车哪个更快”,没有标准答案,问题没有意义。

定律3:人类处于无政府状态时,几乎无一例外,都会自发形成“变相政府”。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东北地方清政府打烊,张作霖拉起一帮弟兄,组成“保险队”,收取村民保护费,除暴安良,维持地方秩序,实际上扮演了“临时政府”的角色。只要人性不变,所谓“无政府主义”,就是一句空话。

定律4:纵观中国历史,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心,最好要重叠,即使不能重叠,至少应当邻近,或者有所交集,这样才能便于控制,否则,军事力量不受控制,壮大之后,可能会对政治中心构成威胁,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明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定律5:在中华文明的早期,人口集中在西北和中原,但是后来人口逐步向东南沿海集中,这事表面上看,是战争和王朝更替所导致,但本质上的原因,是气候变化导致不同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人类总是误以为自己在主宰历史,但是说穿了,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太阳公公手中的玩物罢了。

定律6: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由集市演化而成,而因为在古代,水路运输成本最低,所以,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在江河旁边建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市中心都有一条江,或者一条河。

定律7:工业革命和专利制度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事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怎样才能促使地球上的聪明人和天才们勤奋干活、努力创造、造福人类?答案是:让他们发财。让他们发财。让他们发财。真理需要说三遍。

定律8:所有王朝的覆亡,都是因为反对派的实力,超过了王朝本身的实力,这个反对派,可以是王朝内部的造反力量,也可以是王朝外部的入侵力量。所以,一个王朝必须要跟踪内部和外部势力的增长以及和自己的力量对比,并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彼此的势差,否则自己就会处于危险的境地,这就是为什么:闭关锁国,是一条死路。

定律9:旧式军队经常会发生长官克扣底层士兵工资(军饷)的事情,所以在战场上,士兵往往不愿为长官卖命,到了关键时刻,能溃逃的,都尽量溃逃。旁人不知道内情,会误以为这些兵源不行,都是怕死的孬种,但其实更贴近事实的答案是:不是兵源不行,而是军事制度不行。我们说王朝体制的腐败往往会反映到军队战斗力中来,这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定律10:说穿了,历史上的土地兼并,就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马太效应。优秀的基因,必然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土地)。

定律11:历史上所有的王朝,推行的启蒙教育和民间教化,都是导人向善,无一例外。没有教人作恶的皇帝。王朝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君王善良,而是因为导人向善,能降低君王的统治成本。中国历史上多数的皇帝(例如李世民)都接受佛教,甚至推崇佛教,就是这个原因。

定律12:历史人物没有认为自己坏的。每个历史人物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正义的、正确的。

定律13: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历史上其实没有哪一个皇帝是希望百姓遭殃的,事实上所有的皇帝都希望百姓安居乐业,那不是出于善良,那是因为百姓安居乐业,对皇帝是有利的。所以从主观上说,所有的皇帝,都是爱民的,只不过爱民的程度不同,各自的施政能力不同,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所以导致了他们各自的治国行为不同。

定律14: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的“风调雨顺”、“盛世”,多数都是中国气候变暖的结果。气候变暖导致农业大幅增产。但是,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很长时间内的历史学家,都没有想到是这个原因,而把盛世归功于当时的皇帝了。

定律15:反之也成立,中国历史上的饥荒、战争、亡国,很多都和气候变冷有关。气候变冷导致农业大幅减产。但是,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很长时间内的历史学家,都没有想到是这个原因,而把饥荒、战争和亡国,都归罪于当时的皇帝了。

定律16:“胡人无百年运”是假规律,清朝就有268年。“王朝不超300年”也是假规律,汉朝存续了400多年,周朝前后共有800年左右。

定律17:古人平均寿命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疗水平低下,在古代,以下疾病都能夺走人的生命:肺结核、流感、疟疾、伤寒、鼠疫、天花、糖尿病(古称消渴症)……这个名单很长,但是在今天,这些致命的疾病,都是可以治疗的、可以控制的,有的疾病甚至消失了,例如:天花病于1961年在中国消失了。

定律18:从中国古代历史上来看,如果为民伸冤和衙门的利益有冲突,那么衙门通常不愿为百姓主持正义,只有当上面的压力下来了,衙门才会有所作为。所以,衙门也是自私的,偶尔出现父母官,只是因为还没有发生利益冲突,或者还没有发生足够大的利益冲突。这个道理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定律19:古代中国的一夫多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确实很不公平,但有趣的是:它并非一无是处,因为它使优秀的基因,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使汉人这个种族,处在不断改良的轨道当中。

定律20:从古代到近代,富人赚到了钱,满足了美食、衣着、娱乐等各种欲望之后,最终的、最大的消费欲望,就是买一块更大的地,给全家人盖一套更大的房子、院子、府邸,这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社会多数的财富,最终都是沉淀到“房地产”这个行业中来。这个道理到了现代中国,仍然没有变:富人发了财,吃喝玩乐都腻了之后,还有很多钱花不完,实在没地方花了,归根结底,富人还是会想方设法,在城市的便利地段,换一套更大的房子,提高家庭的居住质量,这就是为什么,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优质房子,是硬通货,是最好的投资。

定律21:“钱”是历史的隐线。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灭亡,核心原因是朝廷的财政出现危机,例如清朝、明朝、元朝,都是如此。大到王朝如此,小到个人,也是如此,很多历史人物走上革命道路或者从军,也是因为家庭财政出现了危机,随手举几个例子:李自成、彭德怀、李秀成等等,这个名单很长很长,连蒋介石都是如此,蒋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经纪生意,破产,欠一屁股债,在上海走投无路,恰好此时孙中山在广州蒙难,向他呼救,他才咬牙南下广州,重新投奔革命,假设蒋介石在上海做股票经纪发财、生意稳定,他未必会南下。

定律22:通读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发现有史以来,发动战争的那些国家和民族,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不正义的一方,几乎所有发动侵略战争的,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举例说,当年后金侵扰明朝的边境,不是打着“侵略”的旗号,而是打的“复仇”的旗号。同理,纳粹德国侵略邻国,也打着“复仇”、“复兴德意志”的旗号。早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北美大陆屠杀印第安人,也不认为自己是恶棍,他们(西班牙人)反而认为印第安人是恶棍,他们当时说:这群不信上帝的野蛮人(指印第安人)都该下地狱,我们是上帝派来惩罚他们的。

定律23:智人都是同一个祖宗,所以,本无所谓哪个民族比哪个民族更聪明,但是,一个民族能否孕育出文明,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可供驯服的庄稼和牲畜、能否发展出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分工和文明。而文明形成之后,反过来又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例如说,欧亚大陆在历史上很早能形成文明,根本原因是因为欧亚大陆具有可供人类驯服的庄稼种子和牲畜,例如水稻和马,但是,美洲和澳洲这些地方与世隔绝,他们运气不好,没有可供驯服的庄稼和牲畜,所以,他们无法发展成熟的农业,所以也就无法形成高度的文明。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所以没有发展出文明,而是因为没有发展出文明,所以古代的澳洲原住民笨。

定律24:历史告诉我们:命运要让哪个帝国(或王朝)灭亡,时常会先让它膨胀。同理,命运要让哪个人灭亡,通常也会先让TA膨胀。所以,当你开始目中无人,开始膨胀,开始飘,开始任性,开始不自省的时候,你可能离危险,已经不远了。

定律25: 如果让历史重来一次,历史上的侵略者,还会不会发动侵略战争?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所有的侵略战争,发动者本身都认为:此仗非打不可。没有人拿战争当儿戏,侵略者也不例外。所有的战争,都是深思熟虑之后,不得不做出的抉择,至少他们主观上是这样认为的。

定律26: 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基本上决定了它的剧本。从个人看,一个人的基因,基本上决定了他(她)的人生剧本。倘若历史重来一次,细节会有偏差,但是,大致的剧情不会变。

定律27: 其实在历史上,西方人也迷信,他们烧死“女巫”,他们相信放血能治病,他们看到人被雷劈死,也曾经认为是上帝在惩罚那人。但是,西方人后来知道自己错了,他们愿意改。是否能做到“知错就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水岭。

定律28: 所有历史都是合理的。如果你认为某一段历史不合理,那么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彻底地审视它、研究它、总结它。

定律29: 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多数既有公心,也有私心。不能因为TA有私心,而否定TA的公心。反过来也成立:不能因为TA有公心,而否定TA的私心。不过,每个历史人物公心私心的比例,不一样,有的人相对更自私,有的人则更大公无私。

定律30:我们读历史所得到的最大教训是:绝大多数的历史人物,都没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过,反过来说,所谓“吸取历史教训”这事,也有它的局限性。就好比说:即使你总结了地球上70亿人的恋爱故事和教训,你就能做到保证你的恋爱百分百不分手?做不到。

转自: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11900767014928932/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