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

每当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的时候,就想到宋朝的范仲淹。我的记忆里,他的一段对话同样让我记忆深刻。

北宋仁宗年间,因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积贫积弱加上辽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当时的形势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严重的社会问题已威胁到北宋政权统治的根基。为了国泰民安,稳定局势,革除陋习,确保北宋江山能够世代相传,以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慷慨陈词,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进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在给宋仁宗《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中,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史称“条陈十事”。具体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三是厉行法制,内容包括重命令、推恩信等。其中“明黜陟”,就是改革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这是针对北宋王朝庸官冗官贪官数量太多的弊端而采取的措施。

抑侥幸,主要将矛头直指造成冗官泛滥的“荫官”制度。择官长,其实是“明黜陟”的具体实施措施,选择优秀的官员,淘汰庸官贪官和懒官。在实行“庆历新政”的过程中,朝廷选派一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巡察全国,检视地方官吏的为政情况,并据实报告朝廷。受朝廷之命,范仲淹在巡察的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政绩、才能和品德,对不称职者一律降黜,不徇私情;对精明能干、政绩卓著者加以迁赏。

有一天,范仲淹接到了各地按察使的报告,翻开各路官员的花名册,看到缺德少才、害民败政的转运使,便秉笔直挥,把名字勾掉了,重新安排德才兼备的有为之士。同僚富弼平时对范仲淹十分尊敬,“素以丈事公”,这时见他毫不留情地罢免不称职官吏,不免有点担心,从旁劝止说:“您一笔勾掉很容易,但是这一笔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富弼曰:十二丈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耶!)(“十二丈”即范仲淹),范仲淹回答说:“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路为宋代大行政区名;一路哭,指一个地区的人民受害)。

筑台而师卑身厚币千金买马骨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国国君燕昭王(公元前311-前279年)一心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整天闷闷不乐的。然后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筑台而师

具体过程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报齐仇,向郭隗问计。他说:“请先自隗始。”即:你要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堂号为“尊贤堂”,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结果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卑身厚币

所谓“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执弟子礼,以贤者为师。它体现的是君主对贤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国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说:“齐国趁着我国的内乱入寇,先君死难,这一奇耻大辱,我誓死要报复。但是我深知燕国力量薄弱,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国家,那是我的迫切愿望,希望先生能帮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说:“人主所抱的态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称帝的和师长相处,想称王的和朋友相处,想称霸的和臣僚相处,想亡国的和仆役相处。”为什么会这样呢?郭隗进一步论证说:“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以师事之,那么,胜过自己百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对于贤士如果能认真思考他们的意见(从谏如流),那么,胜过自己十倍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能平等待人,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会到来;国君如果架子很大,派头十足,对贤士颐指气使,随意呵叱,那么,奴性十足之人就会到来。总之,能够以贤者为师,虚心受教,才能招来贤者,这是自古以来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听,连连称善,进而请郭隗向他推荐人才。郭隗说:“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贤士,那就请先从我郭隗开始吧!像我这样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况比我强的呢?一定会不远千里来投奔的。”燕昭王觉得有道理,于是就为郭隗建造宫殿,拜郭隗为师,予以侍奉。

所谓“厚币”,就是不惜重金,待遇优厚,表现的是统治者对贤士价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贤措施,都少不了这一条,似无须多论。但燕昭王还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独出心裁,“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这毕竟是一种创举。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贤士的价值比黄金还要宝贵。

燕昭王“卑身厚币”的举措成效显著: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

千金买马骨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guō wěi,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燕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后,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战国策》当时燕昭王想要招纳贤才,他身边的一个谋士郭隗就给他讲了这个故事。郭隗很自谦地把自己比喻成死马,告诉燕昭王如果太子能对自己这样水平一般的人都加以礼遇,那么很快就会有贤才来投奔。

培养接班人失败的典型案例

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来说,如果没有合格的接班人来继承基业,那么他的成功很有可能只是为别人作嫁衣裳。那么为什么一向精明的领导者往往很难培养好合适的接班人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读懂下面案例就豁然开朗!

【案例原文】周主遇太子甚严,每朝见,进止与群臣无异,虽隆寒盛暑,不得休息;以其耆酒,禁酒不得至东宫;有过,辄加捶挞。尝谓之曰:“古来太子被废者几人?余儿岂不堪立邪!”乃敕东宫官属录太子言语动作,每月奏闻。太子畏帝威严,矫情修饰,由是过恶不上闻。

【案例剖析】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代雄主,本来有机会统一中国,结束几百年南北分裂的乱世。然而因为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失误,不但北周政权未能一统天下,反而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被外人所篡夺。那么具体来说,宇文邕的家庭教育究竟失败在哪里呢?我们反复推敲,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1、对待无差别。 特殊关系,来源于特殊待遇;而特殊待遇,能够巩固特殊关系。周武帝宇文邕,显然没有领悟这句话蕴含的深意。作为领导者,自己的接班人无疑等同于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续,是组织未来的灵魂人物,绝对不能够按照一般成员的方式来对待。因此“与群臣无异”的对待方式,只能够培养出唯唯诺诺的“打工人”,怎么可能早就杀伐决断,能挑大梁的“负责人”呢?

2、工作时间过长。 宇文邕要求其儿子“虽隆寒盛暑,不得休息”,用一种超越996的工作方式来“鸡娃”,不仅不会获得马老板所讲的“福报”,反而会带来不少难以预料的“副作用”。其一,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长时间辛苦工作,必然会损伤身体,而没有足够时间休息,则会使人体正常的修复功能难以进行。后来其儿子的英年早逝,跟宇文邕的“骚操作”不无关系。其二,没有自由时间对战略全局进行通盘思考。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极为有限,忙于琐事,必然疏于大略。对于组织未来的“舵手”,如果只盯住眼前的“鸡毛蒜皮”,势必会忘记长远的“星辰大海”。

3、强行剥夺爱好。 人性从来都是好逸恶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即便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也不例外。对于兴趣爱好,只要不伤大雅,不是太耽误时间和消磨意志,只需要善加引导就可以了。而周武帝宇文邕面对儿子喝酒的爱好,则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行剥夺。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会削弱子女的自制力,一旦其稍有机会,便会“报复性”地补偿自己。

4、惩罚措施过重。赏罚固然是领导者重要的管理手段,但是其尺度的拿捏却极为讲究。一旦惩罚措施过重,不但不能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反而会“激化矛盾,树敌过多”。周武帝宇文邕对儿子“辄加捶挞”的频繁惩罚,不但不能督促其改正错误,反而会使“叛逆心理”更加滋生,父子之间的亲情变得极为淡漠,双方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5、公开监视接班人。 除此之外,宇文邕还使出了一个严重的“昏招”,那就是公开地监视自己的接班人。大家知道,监视从来都是秘密进行的,很少有人公开实施。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在要求对方必须“弄虚作假”,不但不能够收集到真实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反而会使得双方关系完全对立,自曝“矛盾”于外人。

拔苗助长,从来都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其导致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无论是作为领导,还是作为长辈,对于接班人的培养必须讲究“因势利导,量才使用”的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我们的悉心栽培,刻意训练才有可能产生积极有效的成果。

扁鹊三兄弟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