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所有手下都没想到会被杀

朱元璋是货真价实的千古仁君,所以他的所有手下都没想到会被杀。

你看他对待政敌的态度就知道了。

陈友谅,那是生死仇人啊,跟他打了十年不止,最后陈友谅战死,朱元璋居然哭得抱头痛,把人葬得好好的,还亲自写碑。

张士诚,打得你死我活,死后也没剖尸灭祖,墓好好埋着,后人也没赶尽杀绝。

明玉珍*那边的儿子,还送去高丽养老。

谁这么干?哪个皇帝会对敌人这么讲情分?

这不是虚伪,这是他真的讲感情。

可问题就出在这,他对敌人仁至义尽,对兄弟更是情分到骨头里。

他早年是乞丐出身,吃过饿饭、要过饭,知道苦日子怎么熬过来的。

所以当他有了点势力,身边的人,他都当亲兄弟一样对待。

可他没想到,这帮人不是亲兄弟,是山头,是大佬。

他们跟他一起打天下,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而是因为这个局有肉、有戏、有盼头。

他们不是臣子,是盟友,是带兵吃粮的大军阀。他们看上的是利益,不是忠诚。

他年轻时能压得住,是因为他手里有刀、前线在打仗、全国乱着,谁也不敢动。

但等到江山定了,敌人死的死、降的降,这帮人反倒开始动心思了。

他们开始讲功劳、分地盘、建班底,有些人甚至开始在地方上收买人心,兵权财权全掌着,根扎得比皇帝还深。

朱元璋不是没看见,他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心里想的是,等朱标接班,这局就稳了。朱标是他亲手教出来的,是他最大的希望,仁厚有威信,武文双全。

他甚至在心里认定了,大明的根,能靠朱标扎下去。

可就是这个朱标,突然死了。

你说是病死的?

风寒?

谁信?

堂堂太子,出巡回来,身强体壮,说没就没,连句遗言都没留下。

朱元璋信不过,他自己都不信。

不是他多疑,是这个局太怪。

他一个皇帝,他的太子,居然会“突然病死”,而且所有侍从、所有医官,竟然全都说“没问题”。这事说出来,就像有人专门把绳子挂在了他心头。

他知道,这不是病,是局,是有人不想让朱标接班,是有人在动手。

他刚想调查,秦王朱樉也死了。

这个儿子,是他安排在西安的,是镇西大将,是另一个储备人选。

死因?

中毒,尸体发黑,连掩饰都懒得掩饰。

再不久,晋王朱㳇又死了,也是壮年暴毙。

一个两个三个,全是手握重兵、可堪大用的儿子,全是死得蹊跷,死得古怪,死得让人背脊发凉。

你说这是天意?

这是巧合?

这不是巧合,这是斩草,这是清场。

他看明白了,他还能在的时候,对方就已经敢动太子、敢下毒、敢谋划,那等他死了呢?

他的太孙朱允炆,那是个十几岁的小孩,读书不错,心性也还单纯,可你让他面对这帮人,他能撑得住吗?

连他最疼的儿子都护不住,你指望他孙子靠什么来镇得住局?

他那时候已经六十多了,眼睛开始花了,身子也不比从前。

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

他想过立燕王朱棣,毕竟有威望、有兵有才,可他一想起马皇后,一想起朱标,心就软了。

他觉得这是对不起长子,对不起发妻。

他终究还是立了朱允炆。

可他知道,他这个决定一出,就是拿孙子当诱饵,放到狼窝里。

他自己建的局,他自己清不完的尾巴,到头来全得这个孩子去面对。

他不忍。

他没法看着孙子送命。

怎么办?

他只有一条路。

杀得干干净净。

蓝玉,兵权在手,杀。

胡惟庸,集团盘根,杀。

李善长,资历太老,杀。

他不是不知道这些人曾救他性命、帮他打江山,他知道,他比谁都记得。

他杀这些人,不是因为他们不忠,而是因为他不知道他们哪天会变得不忠。

他来不及甄别了,他老了,他快死了,他没时间了。

这时候你再去想“宽仁”二字,是害人。

他不狠,死的是朱允炆,是他的子孙,是老百姓,是大明这摊子江山。

有人说他杀功臣是滥杀,是报复,是不念旧情。这话你听听就好。

一个念旧情的人,才会撑着不杀撑了几十年。一个没情的人,早就挥刀了,哪还等朱标死了才动手?

有人说他杀得太多,可你看他杀的都是谁?是那帮在地方扎根几十年、不听调令、私下调兵、秘密筹粮的人,是那帮嘴上说“听圣上号令”,私下却收买人心、结交宗室的人。

你让这种人活着迎接太孙?

开什么玩笑。

他不是狠,他是怕。

他怕的不是政变,是怕他死后这片土地又回到群雄割据、民不聊生、战乱四起的样子。

他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不是为了拿来被这帮人分掉的。

他要的是朱家天下,是太孙顺利接班,是大明二百年太平。

可他知道,他要的不可能靠讲道理得来。

他太懂人了,他知道这世上的人心,最讲的不是义,而是利。

他再仁,再讲感情,都架不住利益翻脸。

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哪怕背负万世骂名,也要把毒根一刀一刀砍掉。

你说他最后痛不痛?

他最疼的儿子死了,他最信的兄弟一个个自己亲手砍了,他想留的制度还是没守住。

他死后,朱棣掀桌子,靖难之役打得风雨飘摇。他最怕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这一生,打过多少仗都没输过,最后却输在了人心。

但你真能说他错了吗?

你要是站在他的位置,你会怎么选?

你能忍着眼瞎,听着风声,一个个兄弟清点、儿子入土,最后把一个还没成年的孙子送上皇位,对着一群野心勃勃的大佬们说:“你们得守规矩”?

他信不过人,他太了解人。

朱元璋杀功臣,不是为了巩固皇权,不是为了自保,而是为了给太孙一个有机会活下去的起点。他一刀刀砍下去的,是一群可能在他死后让朝堂翻盘的人,是一整套旧时代的腐朽思维,是“我打天下,我说了算”的那种王朝毒瘤。

可他终究没砍干净。

地主没杀够,文官没清透,制度也还留了漏洞。东林党后来崛起、文人集团玩道德、玩清流、玩笔仗,皇帝一个个被架空,国家一步步被抽空。到崇祯上吊那天,其实都在重复他早就看见的局。

朱元璋狠,但他不是为了自己狠。

他狠,是因为他知道,如果他不狠,别人就会更狠。

他不动刀,后人就得拿命来填。

他不是一个“仁圣”皇帝,他是一个明知道世道有毒,却还敢亲手去刮骨疗毒的人。

他活得粗糙,但活得清醒。

他砍的是旧秩序,是人心里的那点侥幸,是“靠功劳夺天下”的幻想。

他想要的是一个皇帝说话能管用的国家,是一个子孙能稳坐江山的江山。

所以到今天你再骂他“狠”,我只想问一句,如果你是他,你看着你最疼的儿子、最有能力的儿子、最重要的儿子,一个接一个地死得蹊跷,你还会犹豫吗?

他没得选。

朱元璋这一生,什么都能忍,就是不能忍天下再乱,子孙再亡,百姓再苦。

他活着,就替所有人把最脏、最累、最狠的事全干了。

他死后,骂名我来背,但江山你们得给我守好。这才是他最后的狠话。

也是他这一生最后的“仁”。

转自: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4439757/answer/1900870068776182470?share_code=NCQgun3rBgLL&utm_psn=1901211729544852071

冒顿单于的上位之路

匈奴大单于冒顿,绝对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豪杰人物,他使原本弱小的匈奴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是冒顿单于的上位之路绝对称得上是骇世惊俗。

冒顿原为他的父亲头曼单于的太子,但是后来头曼单于所爱的瘀氏生了个小儿子,头曼单于很宠爱这个小儿子,就打算除掉冒顿。头曼单于派冒顿到月氏去当人质,冒顿刚刚来到月氏当上人质,头曼就派兵攻打月氏,月氏恼羞成怒要杀冒顿,冒顿却偷了月氏的良马,骑着它逃回了匈奴。头曼单于的借刀杀人之计落空了。

头曼单于没办法,就命令他统领一万骑兵。冒顿制造了一种响箭,训练他的部下时说:“凡是我响箭所射的目标,你们就要朝它射箭,谁要是不尽力去射,就斩首。”首先射杀鸟兽,有人不射响箭所射的目标,冒顿立马处死了他。不久,冒顿又用响箭射杀自己的良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击的,冒顿立即杀了他们。不久,冒顿有用响箭射击目标,这次的目标可不一般,是他自己心爱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惧的,不敢射击,这些人毫无悬念的被冒顿杀了。过了一段时间,冒顿用响箭射击单于的宝马,手下二话不说,立即朝这匹马放箭,这马顿时被射成刺猬。于是冒顿知道他现在的手下都是可以用的人了。

这天冒顿跟着头曼单于去打猎,用响箭射向头曼单于的头,他的手下立即用箭射向头曼单于,头曼当场被射死。之后冒顿又把后母及弟弟还有不服从他的大臣全部杀死,自立为单于。

冒顿担任单于后,发兵消灭了东胡,向西驱逐了月氏,吞并了楼烦等部落,侵占了秦国北部的部分地区。至此,冒顿单于统一了草原,建立了横款大漠南北的庞大帝国。这时,刘邦也统一了中原地区,建立了汉朝,两个大帝国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而一场历时百年的对抗战争也即将拉开帷幕。

宓子贱治亶父

宓(fú)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面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吕氏春秋》

宁武子的智与愚

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对此的通常解释是,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政治开明的时候,他就发挥聪明才智,为国效力。当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便装傻犯糊涂。宁武子的聪明别人是可以做的,可他那种“愚”(装糊涂)却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若单从文字上讲,这种解释是通的,它也符合中国人“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宁武子是这样的吗?我翻阅《左传》,发现问题并非如此。

宁武子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生长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卫懿公好鹤误国,北狄攻占了卫国的朝歌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后来卫文公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宁武子遂开始出仕,并得到了卫文公重用。其后,宁武子经历卫文公和卫成公两朝,成为春秋时期有名的贤大夫。

卫文公是开明国君,当上国君之后,他仍然穿粗布衣服,戴粗帛帽子。经济上,他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工商和手工业。文化上,他重视教化,奖励求学,向臣下传授为官之道,任贤使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理,卫国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卫国国力逐渐强大。作为卫文公执政团队中的一员,宁武子在其中发挥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是说得通的。

可有意思的是,在卫文公这个明君当政期间,《左传》中并无宁武子如何展现聪明智慧的记载。反倒是在卫成公这个不太靠谱的国君当政期间,《左传》中记载了宁武子的作为,而这些作为,显然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装傻以自保的“愚”,而是另一种“愚”——敢于担当,“知其不可而为之”。

卫成公是卫文公之子,他能从老爸那里继承国君之位,却没能继承老爸的政治智慧。他即位时恰是晋楚争霸之际。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公元前633年,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国,卫成公不答应。当时,卫国大夫元咺认为卫国应该借道给晋国,以联合晋国抵制楚国,但卫成公没有采纳元咺的建议。于是,晋国只好改道救宋。后来,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城濮之战,大战之前,晋国想让卫国与自己结盟,卫成公又没答应,反而让自己的军队加入了楚国军事集团。

就决策而言,卫成公不与晋国结盟而倒向楚国,显然是极大的错误。当时,楚国尚属“蛮夷”,在“尊王攘夷”的大格局之下,中原各诸侯国显然应该与晋国结盟,共同对抗楚国。在这一点上,卫国大夫元咺显然比卫成公清醒得多。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爆发,晋国打败了楚国,卫成公听说楚国战败,就从卫国“出奔”,让元咺辅佐卫成公的弟弟叔武处理卫国政事。卫成公无礼于晋,晋文公自然很生气,就顺道攻取了卫国,并与宋国共分其地。

在卫成公“出奔”期间,宁武子一直在他身边。后来,晋国又让卫成公“复国”。这个时候,卫国已经形成了两派政治势力,一派是跟着卫成公“出奔”的,一派是留在卫国听命于元咺的,整个国家有分裂的危险。这个时候,宁武子就有出场了。他“与卫人盟于宛濮”,说:“天祸卫国,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神以诱天衷。自今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意思是说,老天要降灾祸给卫国,使卫国君臣之间不和睦,致使卫国面临今天的为难境地。现在老天诱发我们内心的良知,让我们都放弃成见,互相和睦。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保卫社稷?如果没有跟着国君一块出走的人,谁替国君放养牛马、照顾起居?自这次会盟之后,跟随国君一块出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有功劳,留在国内的人也不要害怕被国君追究罪责。如果有人破坏了这个盟约,上天就会惩罚他。

经过宁武子的这次“政治斡旋”,卫成公才得以回到卫国继续做国君。但问题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出奔”期间,有人向卫成公进谗言,说元咺要改立叔武做卫国国君。当时,元咺的儿子元角正跟着卫成公,卫成公就让人杀了元角。这也就与元咺结下了恩怨。

当上霸主之后,晋文公在温地主持诸侯会盟,在此次“国际峰会”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讨论如何惩罚卫成公。卫成公冤杀元角之事被提交“峰会”之上,最后裁决卫成公败诉。晋文公建议周天子(周襄王)杀了卫成公,但周襄王不同意。于是,晋文公就想使阴招,让医生“鸩杀”卫成公。这个时候,宁武子就出场了。他贿赂医生,让他在下药的时候少放了许多剂量,结果,卫成公“不得死”,保住了一条命。最后,鲁僖公又替卫成公求情,送给晋文公和周襄王各十双宝玉才使晋人释放了卫成公。

后来,卫成公又收买卫国的两个大夫发动政变,杀死了元咺和元咺改立的国君公子瑕。经过几次折腾,卫国元气大伤,随后又遭到狄人围攻,只好迁都于帝丘。此时卫成公梦见卫国的始君卫康叔说:“夏后相夺走了我的祭品。”然后卫成公就下令祭祀夏后相。在当时,祭祀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说改就改呢?于是宁武子力谏,说:“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夏后相不是我们卫国的祖先,跟我们没关系,我们怎么可以改祭呢?经宁武子力劝,卫成公才放弃“改祭”这个荒唐的想法。

从贿赂医生以保下卫成公的性命到劝阻卫成公改祭的荒唐之举,宁武子在这段“邦无道”时期的作为,显然不是在故意装傻犯糊涂,而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担当。对于宁武子的智与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有比较到位的解释,他说:“宁武子,卫大夫,名俞。按春秋传,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意思是说,宁武子在卫文公主政的清平之世没看到他有什么特殊的功绩,可见他的智能是一般人能达得到的。可在乱世之际,卫成公无道,甚至失掉了卫国,而宁武子却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在乱世之中有勇气担当,这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冒风险的“傻事”,是“不聪明”的做法,是“愚”。但孔子赞赏这种“愚”,认为这种“愚”恰恰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其实恰恰是宁武子人格高尚的明证。

孔子本人其实也有一股“愚”劲的。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他奔走呼号,游说各国诸侯实现“仁政”,他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很多人看来不也是很“愚”的吗?但是,孔子也正是凭着这股子“愚”劲成了“万世师表”。鲁迅先生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看看,鲁迅先生所列的这几类“中国的脊梁”,不是也都有股子“愚”劲吗?看来,学习先贤,有时光学习他们的聪明智慧还够,还要学习他们超越得失利害的“愚”劲,“愚”代表着他们超越常人的勇气,“愚”代表着他们不计成败利钝的担当意识,“愚”也代表着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韧品格……所有这些,其实都是他们超越庸常的重要精神力量。

转自:https://m.sohu.com/a/35954673_241610/

息壤誓言

问人工智能(智谱清言):

请详细说一下甘茂在和秦武王的“息壤誓言”中列举的三个典故?

人工智能(智谱清言)答:

在甘茂与秦武王的“息壤誓言”中,甘茂列举了三个典故来说明他的观点和担忧。这些典故分别如下:

1、曾参杀人的典故
甘茂讲述了曾参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贤德著称。有一次,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杀人了”,她不相信,继续织布。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相继来报告同样的消息,曾参的母亲最终吓得扔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甘茂用这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是贤如曾参,在多人怀疑下,其母亲也会失去信任。他以此比喻自己,表示自己并不如曾参贤德,秦王对他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因此担心秦王会听信谗言,改变对他的信任​​。

2、乐羊攻中山的典故
甘茂提到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乐羊花了三年时间终于攻下中山。回国后,魏文侯展示了一箱诽谤乐羊的书信,乐羊看后叩头感谢魏文侯的信任,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君主的力量”。甘茂用这个典故来提醒秦武王,成功不仅依靠将领的能力,更依靠君主的信任和支持。他担心自己作为外籍臣子,如果秦王听信樗里子、公孙衍等人的谗言,不仅会破坏秦魏联盟,还会让自己受到冤屈​​。

3、张仪的典故
甘茂还提到张仪为秦国西并巴蜀、北取西河、南取上庸的事迹,指出张仪虽然功绩显著,但天下人并不因此认为张仪有多厉害,而是认为先王(秦惠文王)英明。他以此来说明,将领的功绩最终还是要归功于君主的决策和信任。甘茂借此强调,自己现在的处境需要秦武王的坚定支持,否则难以取得成功​。

    通过这些典故,甘茂成功说服秦武王坚定信任他,最终在息壤立下誓言,继续攻打宜阳,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靠“躺平”而出名的人

    在五千年历史里,几乎所有人都在努力向前,而有一个人却驻足在了当下。没错,他就是诸子百家里最闪烁的“庄子”,唯一靠“躺平”而出名的人。

    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不当官,不做生意,也不是富二代,那当然只剩下“穷”了。庄子很穷,穷到你难以想象,借粮度日、穿补丁衣裳、卖草鞋为生。实在借不到粮了,就去河边钓鱼,然后回家煲汤。但是他是聪明人,声名远扬,上门求学和请他出山的人络绎不绝。楚国的国君楚威王就是其中一位,便有意请庄子到楚国,许以高官厚禄,可是未曾想,穷的叮当响的庄子却拒绝了他。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很聪明,他明白伴君如伴虎。与其焦头烂额地身处尔虞我诈的险境,甚至丢掉性命,倒不如自己孑然一身,自食其力,能够颐养天年。

    赵高蒙蔽秦二世

    问人工智能:

    赵高是怎样蒙蔽秦二世的?

    人工智能答:

    赵高蒙蔽秦二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秦朝末年,其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亲近地位:赵高是秦二世的老师,深得二世信任。他利用这种亲近关系,逐渐在二世身边形成影响力。

    2、控制信息流通:赵高掌管着奏章的传达,他通过筛选和篡改奏章内容,只让二世看到他想让二世看到的信息,使得二世对外界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

    3、挑拨离间:赵高在朝廷中排除异己,对不顺从自己的大臣进行诬陷,甚至以谋反的罪名加以铲除,使得秦二世对忠臣产生怀疑。

    4、法律曲解:赵高精通法律,他利用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解释权,曲解法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5、制造事端:赵高通过制造一系列的事端,如“指鹿为马”事件,测试并巩固自己的权力,同时也让二世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

    6、虚假报告:赵高常常向二世报告虚假的天下太平景象,使二世误以为国家稳定,不需要过多干预。

      通过这些手段,赵高成功地蒙蔽了秦二世,掌握了朝政大权,导致秦朝政治日益腐败,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这一系列事件也反映了专制体制下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关于权力滥用和监督缺失的深刻历史教训。

      问人工智能:

      秦二世为什么那么信任赵高?

      人工智能答:

      秦二世(胡亥)对赵高的极度信任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师生关系:赵高是秦二世的老师,教授他法律和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学生往往对老师怀有深厚的敬意和信任。因此,秦二世对赵高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

      2、长期陪伴:赵高在秦二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陪伴在他身边,这种长期的陪伴使得赵高对秦二世的性格、喜好和弱点都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投其所好,进一步巩固了二世的信任。

      3、能力认可:赵高本人能力出众,尤其在法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这些能力得到了秦二世的认可和赞赏,使得二世更加信赖他的能力和判断。

      4、政治支持:赵高在秦二世即位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据史料记载,赵高可能参与了伪造遗诏,帮助胡亥篡改秦始皇的遗命,成为秦二世。这种在关键时刻的支持使得秦二世对赵高感激涕零,从而建立了深厚的信任。

      5、信息控制:赵高掌握了信息流通的渠道,他能够决定哪些信息能够到达秦二世那里。通过控制信息,赵高使得二世对外界的真实情况了解有限,从而只能依赖赵高提供的信息。

      6、心理操纵:赵高擅长心理操纵,他知道如何迎合秦二世的喜好,如何利用二世的心理弱点,使他更加依赖和信任自己。

      7、缺乏其他支持:秦二世即位后,可能感到自己的地位不稳,而赵高是他最亲近和可靠的支持者。在缺乏其他强有力支持的情况下,二世更加倾向于依赖赵高。

        综上所述,秦二世对赵高的信任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人情感的因素,也有政治利益的需要。然而,这种过度的信任最终导致了秦二世的悲剧和秦朝的灭亡。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解:

        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

        公孙仪拒鱼

        公孙仪在鲁国当相国,很有权势。

        他喜欢吃鱼。据说每顿饭都是无鱼不欢。全国上下知道了他这个嗜好,就都争着买鱼给他。
        但公孙仪只吃自己买的鱼,别人的鱼一概不收。

        他的身边人劝他:“先生爱吃鱼,别人送你鱼,却又不要,这是为什么?”

        公孙仪回答:“正是因为我爱吃鱼,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

        听的人一脸茫然。公孙仪笑了笑,解释说:
        “道理很简单。我接受了别人的鱼,就要替别人办事;为别人办事,就难免营私舞弊,触犯法律;触犯了法律,我的相国就当不成了。那时候就算我喜欢吃鱼,也不会有人送我鱼了。我又不能自己养鱼,因此就吃不上鱼了。按现在这个样子,我不接受别人的鱼,就不会被免除职务,虽然喜欢吃鱼,凭着自己的俸禄还是买得起的。”

        听的人大为服气。

        注解:

        公孙仪的道理很简单,实实在在,并不深奥,就是在位者不要贪图钱财;得势时不能占势利者的便宜,这样才能保持长远。但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一点。究其实,那些人太贪,又抱有侥幸的心理,总是想吃免费的午餐,但天底下哪有那样的好事?吃别人的嘴短,吃了人家的鱼,就得给人家办事,这样,就会一步步地陷到了里面不能自拔。这些人自以为聪明,其实很愚蠢。但偏偏天底下又多的是这种愚蠢而又自以为聪明的人,所以贪污受贿之风代代不绝。其实,这些人吃到嘴里的不是鱼,而是钩上的钓饵。他们才真的是鱼。从公孙仪看破“红尘”这点,是值得当今在位者借鉴的。

        从善如流

        成语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从善如流”。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其中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便派栾书为元帅,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遭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敌,便撤退而回。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楚国得知这个消息,就立刻调动附近申、息两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兵力优势,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快下令进攻。就在栾书准备同意的时候,新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已撤退,我们却借此攻蔡,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而且,楚国现在派来的是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而且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都对我们晋国不利,若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浪费人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军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何面目回去见晋君和晋国的百姓。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不能打。”栾书仔细考虑了他们三人的意见,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便决定停止攻蔡,撤军回晋。

        过了两年,晋国又派栾书领兵去攻打蔡国,这一次晋军大获全胜,还抓获了楚国的大夫申骊。栾书本打算继续进攻楚国本土,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劝告他先进攻沈国再说,栾书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计划。随后,晋军进攻沈国,把沈国的国君揖初都抓来了,因为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对晋军也无可奈何。人们认为,晋军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就是因为栾书上次听从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人的良言。

        其实在晋军第一次准备南侵攻蔡的时候,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了少数人的意见。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能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元帅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不听从多数而听从少数人的意见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就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不对吗!”

        由于栾书能正确地听取部下的意见,当时人们就称赞他,说:“栾书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又自然。”

        成语寓意

        “少数服从多数”是人们现实生活中经常遵循的一项准则,但这项准则并非永远正确,有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这就需要决策者有足够的远见。现实生活中,虚心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是非常必要的。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B%8E%E5%96%84%E5%A6%82%E6%B5%81/8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