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氵为水,泉出通川为谷),神(神妙的作用)不死(穷,尽),是胃“玄牝(牝,雌性的性器官)”。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緜(mián,连绵不断)緜呵若存,用之不堇(通“勤”,劳也)。
注解:
水谷,神妙且不穷尽,是为“玄牝”。玄牝的门户,是为“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断地存在着,用之不劳苦。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白云先生曰:“明道以御世,韬略致功成;做到智通圣学,德养万物;以此理身、理家、理业、理国,成为一名贤人君子,立功立事;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既实现个人的成功,更要助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浴(氵为水,泉出通川为谷),神(神妙的作用)不死(穷,尽),是胃“玄牝(牝,雌性的性器官)”。玄牝之門,是胃“天地之根”;緜(mián,连绵不断)緜呵若存,用之不堇(通“勤”,劳也)。
注解:
水谷,神妙且不穷尽,是为“玄牝”。玄牝的门户,是为“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断地存在着,用之不劳苦。
天地不仁(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以萬物爲芻狗(即用草扎成的狗,在古代刍狗用于祭祀,作用类似于现代的花圈;祭祀时被郑重供奉,仪式后任其自由腐朽);聲人不仁,以百(所有;一切;凡)省(知觉,觉悟)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tuó yuè,古代的一种鼓风吹火器:“具炉橐,橐以牛皮”。两边有把手,往中间挤压鼓动就可以出风)與?虚而不淈(gǔ,枯竭)。蹱(zhōng,左边的“足”意思为止,右边的“童“意思为愚昧、浅陋,合起来的意思是:停止愚昧)而俞(通“愈”,病好了)出(产生,发生)多(经常)聞,數(道理)窮(穷尽,完结)不若守於中。
注解:
天地不仁爱,把万物视为刍狗;遵道而行的人不仁爱,把所有觉悟者视为刍狗。(“不仁”非指冷酷残忍,而是指没有偏爱与私情。如同日月普照、雨水润物,不分善恶美丑一律平等对待。刍狗在祭祀时被郑重供奉,仪式后任其自由腐朽,象征自然法则下万物皆经历“成住坏空”的客观过程。)
天地之间,其不就像个橐籥吗?空虚而不枯竭(越往正中鼓动风就越多)。停止愚昧并且病愈重出的经常听说,道理穷尽不如守于中正。

道沖(chōng,通“?”,空虚),而(但是)用之有(通“又”)弗盈(多余)也。潚(sù,水深清澈的样子)呵(ō,用于句尾或语气停顿处,表惊叹),始萬物之宗(祖先)。
銼(古同“挫”,折伤,挫败)其兑(同“锐”,尖锐),解其紛(争执;纠纷),和其光,同其塵(佛家、道家指人间)。
湛(zhàn,深)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指事物,相当于“什么”)之子也,象帝(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之先。
注解:
“道”空虚,但是运用起来又不觉得多余。深远啊!它是始创万物的祖先。
(它让我们)挫去身上的锐气,消解身边的纷争,调和自身的光芒,让自己混同于尘世。
精湛(精微深奥)啊!似乎或许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产生的,像是产生在天帝之前。
不上(崇尚,提倡)賢(胜过,超过),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不見(古同“现”,出现,显露)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聲人之治也,虚其心,實(充满;充实;填塞)其腹(比喻内心深处),弱其志,强其骨(指人的品质)。恒使民无知(通“智”,巧诈)无欲也,使夫知不敢。
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注解:
不崇尚争强好胜,使民众不争勇斗狠;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生窃据之心;不显露能引起欲念的事物,使民众不生祸乱。
因此遵道而行的人治理天下,会虚化民众争强好胜的思想(虚其心),充实民众内心深处的需求(实其腹),弱化民众图谋名利的志向(弱其志);强化民众的道德品质(强其骨)。常(教化引导)使民众没有巧诈、没有贪欲,使这巧诈的人不敢妄为。
不妄为而已,则没有不能治理的(邦国)。
天下皆知美(泛指好的品性、事物等)爲美,惡(讨厌;憎恶)已(停止);皆知善(善良;好心),訾(zǐ,厌恶;极其讨厌并憎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通“形”,对照,比较)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hè,应和;跟着唱)也,先後之相隋(通“随”),恒也。
是以聲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作,起也;兴起)而弗始(滋生)也,爲而弗志(记住)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除掉;减掉)。
注解:
天下都知道好的品性是为美好,憎恶(美好)停止;都知道要善良,极其讨厌并憎恶不善良(的品性)。
有和无的相互化生,难与易的相互促成,长与短的相互衬托,高与下的相互补充,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言语的相互应和,前与后的相互伴随,(这些)是永恒不变的。
(人都有向往美善的本能)因此遵道而行的人怀着顺应自然不妄为的心态来处事,实行“不言”的教导(以身作则)。任由万物兴起而不滋生,有所作为却不记在心里,功成事遂而不居功。这只有怀此心态,因此不被减除。
道(思想、学说),可道(引导,疏导)也,非(无;没有)恒(长久,固定不变)道也;名(名声,名誉,名望),可名(出名的;有名声的)也,非恒名也。
无,名(说出;描述)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本源,根源,根本)也。
故恒无欲(愿望,想得到满足的意念)也,以(可、能够)觀其眇(通“妙”,精微,奥妙);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古同“叫”,呼喊,鸣叫)。
兩者同出,異名(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称)同胃(通“谓”)。玄(象形,小篆书,下端像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系带象征着“道”,单绞的丝象征着“有”和“无”互相绞缠)之有玄,衆眇之門。
注解:
道,可以引导,(但)没有恒久不变的“道”;名,可以成名,(但)没有恒久不变的“名”。
无,说出了万物的初始;有,说出了万物的本源。
那常常在无欲望的状态中,以体悟“道”的奥妙;常常在有欲望的状态中,以体悟“道”所传递的提示。
无和有同出“一”门,名称不同,但同是在说“一”。(有无相生,)玄妙之中有玄妙,这是洞悉各种奥妙的法门。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爲善(高明,工巧)?是以聖(聪明;才智胜人)右(亲近;袒护)介(佐助),而不以(因为,由于)責(责,求也)於人。
故有德司(职掌,主管)介,无德司勶(chè,古同“徹”,毁坏。“勶”就是在下面大力搞破坏)。夫天道无親(亲,近也)?恒與(交往,交好)善人。
注解:
调和大的怨恨,必然会有余怨(不能消除),怎么可以称得上高明呢?因此聪明的人亲近并佐助,而不因为有求于人。
那有德者主管时从中佐助,无德者主管时大力破坏。这天道没有亲近的对象吗?(它)常常交好善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也,以其无以易(替代)之也。
柔之勝剛,弱之勝强,天下莫(没有谁;没有什么)弗知也,而莫能行也。
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gòu,同“詬”,指责、责骂),是胃“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注解:
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克坚固、刚强者没有谁能够战胜它的,因其不可替代的柔弱天性。
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的,却没有谁能够去践行它。
那有道德的统治者有话说:承受邦国的责骂,是为“社稷的君主”;承受邦国的不祥,是为“天下的君王”。正确的话(听起来)好像与常理相反!
天下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印”为“抑”的异体字,压,压制)之,下者舉之;有餘者?(同“损”,减也)之,不足者補之。
故天之道:?有餘而益(助;补助)不足。人之道則不然,?不足而奉(供奉,供养)有餘。
孰能有餘而有(通“又”)以(用,拿,把,将)取(拿)奉於天(王者以民为天)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爲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注解:
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像张弓射箭啊!弦拉高了就把它压制一些,低了就把它抬高一些;弦拉多了就减损一些,不足就增补一些。
那天之道:减损那些有余的,用来补助那些不足的。人间的(治理)之道则不是这样,减损那些不足的用来供养那些有余的。
谁能够在有余之后又把多余的拿出来供养天下(不足的)民众呢?只有有道的人(才会这样做)吧!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有所作为但不占有为的成果,功成事遂而不居功。这样做,是其不想表现自己的贤明啊!
人之生也柔弱(柔和谦顺),其死也![]()
(艹,表示把两点意思串起来。忄同“心”,内心。亘同“宣”,知道、明白)仞(古同“韧”,柔韧,柔软又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然变形而不易折断,与“脆”相对)賢(超过,胜过)强(刚强;坚决)。萬物草木之生(通“性”,资质;禀赋)也柔脆(柔而易折,软而易碎),其死也?槁(这两个字理解为用木车运走堆高当柴火)。
故曰:堅(牢固,结实,硬)强者死之徒(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也,柔弱微(卑贱)細(地位低微)生之徒也。
兵强則不勝(克制),木(木质坚韧结实,“木”代表“仁”)强則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注解:
人们之中活下来的都是柔弱的,那些死去的(刚强之人)也打心眼里明白柔韧胜过刚强。万物如草木之中活下来的也是柔脆(易折)的,其死后也不过是被人用木车运走堆高当柴火。(刚强的人会死亡,柔弱的人会存活;柔脆的人丧失气节,柔韧的人坚守气节,你会选择做哪类人呢?)
那就是说:坚固、刚强的是容易死亡的一类人,柔弱、卑微的是容易存活的一类人。
军队强大则不能克制,仁政强大则能恒久。强大的处下,柔弱、卑微的处上。
链接:
孔子来到河南洛阳,有一天去拜访老子,老子这时候已经很老了,有一百多岁了。孔子说:“老师,你能不能告诉我,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这次来了,下次能不能来不一定,能不能告诉我?”老子什么都没说,指了指自己的嘴,“啊……啊……”孔子鞠了个躬,表示明白了,就带着他的弟子出来了。别人问他,说老子都告诉你什么,你明白什么了?孔子说,老子让我看他的嘴啊,牙齿没了,一个都没有了,但舌头还在。他告诉一个道理: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往往不能持久,而柔韧的东西却往往可以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