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

子曰:“(安着,怀着)仁为(好,善),择不(决断;定夺)仁,(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具备)(同“智”,智慧)?”

孔子说:“怀着仁心是为善,做选择时若不决之以仁,怎么算得上有智慧呢?”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穷困),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智者懂得仁的重要和好处,所以会行仁)。”

孔子曰:“不仁者不可以长久地处于穷困之中,不可以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者能安于行仁,智者懂得行仁对己有利。”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够正确地喜爱他人,能正确地厌恶他人。”

子曰:“(如果,假使)(志,意也)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志在行仁,就没有恶行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想要,希望)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抛弃,舍弃)也。君子去仁,(wū,古同“乌”,疑问词,哪,何)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慌忙;仓促)必于是,颠沛(受磨难、挫折;贫困)必于是。”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希望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得到它,君子不会安于占有它;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不以正当合理的方法消除它,君子不会舍弃它。君子舍弃了仁,哪能够成就好名声呢?君子一生之中不会违背仁,在仓促之间必定是这样,在颠沛之际也必定是这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离我们远吗?(不!)我欲行仁,这仁就会到来。”

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说:“行仁全由自己,难道由别人吗?”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通“上”,超过)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爱仁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喜爱仁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也是仁人,因为他不会身涉不仁的事。有人能在某一天把他的力量都用在行仁方面的吗?我没有见过想行仁而力有不足的。也许有这样的吧!我没有见到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1、旧指有仁德的人。2、仁者,人也)矣。”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各有其类。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这就知道其人的仁德。”

子曰:“朝(听说;知道)(真理),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啊!”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立志于学道行道,却因衣食差而感到羞耻,(这种人)不足以与其讨论道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合)也,无(不能、不可)也,(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承接上文得出结论,相当于“则”、“就”)(随从;随着)(亲近;和睦)。”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适合做的,没有不能做的,(只要)公正合宜就随从和亲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在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对于“土神”与“社神”之间的关系,虽然还有侍继续探讨,但是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君子怀(通“型”,法式,典范,榜样),小人怀(恩、好处)。”

孔子说:“君子心中想的是道德,小人心中想的是地位;君子心中想的是如何做好榜样,小人心中想的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以纵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会招致很多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多么。表示程度)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从随也)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来治国吗?完全存在!不能以礼让治国,要礼有什么用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于此位的本领;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路贯穿着一条主线。”曾子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弟子们问:“什么意思啊?”曾子说:“先生的思路,‘忠恕’两个字罢了。”(“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忠,是尽己之心,是从自我出发,对他人尽心尽力,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是推己及人,勿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君子(喻,告也)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告知义之所在,小人告知利之所在。”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者就要向内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问题。”

子曰:“事父母(幾,微也,殆也)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时看到有危险就要进行劝谏。如果父母不同意,又要恭敬如初,不违如初,操劳尽心,心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确定的去处)。”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要远行,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子曰:“父母之(年纪,岁数),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啊!一方面为他们增寿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的年高体衰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及、赶上、达到也。”

孔子说:“古人话之所以不轻易说出来,(是因为)耻于自身不能达到(行不及言)。”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自我约束而有过失的情况,少啊!”

子曰:“君子欲(nè,讷,言难也)于言(然而、但是、却。表转折之意)(勤勉)于行。”

孔子说:“君子希望谨慎地说话但是要勤勉地做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德之人不会孤单,必有与其为伴者。”

子游曰:“事君(shǔ,数,责也。数落;责备,列举过错),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游说:“事君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招致侮辱;事友时直接数落过错,这会导致疏远。”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引导,疏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衷心劝告且好好地疏导,(对方)不可以接受则要停止,不要自取其辱。”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孔子说:“所谓大臣,应当以道事君,(如其道)不可行则应该停止事君。”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之道。孔子说:“不要欺骗,而应犯颜直谏。”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