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谋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目的在于)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雍塞、闭塞、阻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凡是设计谋略,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首先要追寻所面临的事情的起因,目的在于探求当前面临的处境等实情。仔细思考和分析了这些实情后,再制定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就是上策、中策、下策。将这三种策略互相参验,相互吸收互补,以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奇策良谋来。真正的奇策良谋是顺从事理、无所阻挡、无往而不胜的,这种设计奇谋的方法从古代开始就已经被人们所依循。所以,郑国人到山里去采玉时,必定驾着能指示方向的司南车,为的是不迷失方向。而忖度对方的才干,称量对方的能力,揣测对方的所思所想和真实情况,也相当于因事立计的“指南车”。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思想欲望相同而相互亲近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取得了成就;思想欲望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人,是因为有一方受到了伤害;有共同憎恨的对象而相互亲近的人,是因为他们都遭受伤害;有共同憎恨的对象而彼此疏远的人,是因为有一方受到了伤害。所以交往中彼此都受益就会相互亲近,交往中彼此都受到伤害则导致关系疏远。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是考察人们是异心还是同心的辨别依据。所以说,墙从有裂缝处崩塌,树木从有节的地方折断,这大概就是分的规律吧!因而,事情的发展变化产生新问题,为解决新问题于是就产生了谋略,需要谋略才会产生计策,计策是从讨论中产生的,商讨议论是为了游说的需要,游说是为了进取,进取是在退却中产生的,退却是因为有节制。因而要使用节制的方法处理事情,所以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而做任何衡量都遵循这一路数。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古同“顾”,反而)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那些仁人君子轻视财货,所以不可以用利益来诱惑他们,但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智慧之人通达机数,明于道理,不可以用不诚之心去欺骗他,可以跟他们讲道理,可以让他们建立功业。这就是所谓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所以反而是愚蠢者容易被蒙蔽,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威胁,贪婪者容易被利诱应该因人因事而使用不同的裁处手段。强大是从弱小开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平直是从弯曲开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有余是从不足开始,一点点累积起来的。懂得这个道理,道术就可以实行了。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yāo,迎候;迎接)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通“雍”,阻塞)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所以,对于表面上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入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想要亲近而表面上疏远的人,就要设法改变他的表面态度。所以要顺着对方的怀疑来消除它;要顺着对方所看见的东西去肯定它;要顺着对方的言谈来附和他;要顺着对方的形势来成就他;要顺着对方所厌恶的事情来为他谋划对付的方法;要顺着对方所遇到的祸患设法为他排除。通过摩的手法琢磨透他的心意,然后去恐吓他;分析形势的危急,使他震动;让他衰败,然后再来纠正他;为他设计一个征兆,然后经过操作使之应验;阻塞他的视听,蒙蔽他的耳目;打乱他的思维,迷惑他的理智;(进而完全控制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

说到计谋的谋划和运用,公开谋划不如在私下里谋划,私下里谋划不如结伙谋划,结成亲密的一伙,别人就无机可乘了。计谋的运用,遵守常规不如出人意料,出入意料的奇谋妙计实施起来就像流水一般不能停止。所以对君主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对权臣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个人的切身利益。你身在某一决策圈内,却把机密泄露到圈外,便会被疏远;你身在某一决策圈外,却过多地议论决策圈内的事,便会招致危险。不要把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效仿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有厌恶什么,就要加以避讳。因此,做任何事情都是在暗地里使用这些方法,而得到的回报却是明显的。

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想要除掉一个人,先放纵他,等到其放纵作恶而留下把柄时再顺理成章地控制他。自己的表情,要经常表现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对的样子,这样别人才敢把机密大事托付给你。在用人方面,能够彻底地了解他,你才能重用他;不能彻底了解的人,善于谋划的人是不会重用他的。所以说,做任何事贵在制约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所制约。制约住了别人,你就掌握了主动权;被别人所制约,你的命运就操纵在别人的手里了。所以圣人做事的方式讲究“阴”,愚人做事的方式可概括为“阳”。有智慧的人做事比较容易成功,而没有智慧的人想把事做成功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出现动荡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作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

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视也)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所用;用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

智慧就要用在一般人不能知道的地方,并且要用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既然决定运用计谋,先看可行否,然后挑拣一些事情自己去做,用来实现自己的个人目的。见不可行,就挑拣一些事让让别人去做,用来实现别人的个人目的。所以古代的君王都是隐秘地行事治世。俗话说:“天地化生万物,表现在高深莫测;圣人制定谋略的方法,表现在隐秘不露。”

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事情或论点的根据;理由)(将意思表达出来)于此之(意义;意思),则可与语。(遵循、听从)(获取,接受)此,则可以(1、通“够”,达到,及。2、目标,目的)远近之(劝导,教导)

运用谋略不仅仅要忠信、仁义,还要求中正罢了;谋略的运用过程中表达出了这个意思,则可以与他谈论谋略。遵循并且能接受这个,则可以达到让远近的人都受到教导的目的。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