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凡用兵的方法,使敌人举国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些;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上策,击破敌军就差些;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差些;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差些;使敌人全伍完整地降服上策,击破敌伍就差些。因此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就能使敌人降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顶部没有覆盖的远望楼)轒辒(古代用于攻城的大型木制战车。上蒙牛皮,下面可容十数人,往来运土以填平敌人的城壕),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通“堙”,堆成的土山),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计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瓦解敌人的盟国),再次是打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为迫不得已。修造攻城的楼橹和战车,准备攻城的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完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焦躁愤怒的情绪,驱使军队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池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降服敌人的军队而不靠直接交战,夺取敌人的城堡而不靠强攻,灭亡敌人的国家而不靠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劳累疲弊,而胜利却可以保全,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牢固,坚固,强固有力而不易摧毁),大敌之擒也。

所以用兵的方法,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它,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设法击败它,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就要退却,实力比敌人弱就要设法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固守,就会沦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则国家必定强盛;辅佐不周则国家必定衰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束缚,拘束)军。不知三军(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这里的三军是军队的统称)之事而(参与;一起干某事)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所以国君之所以祸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却硬叫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却硬叫军队后退,这叫束缚军队。不了解三军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三军的行政管理,就会使士兵迷惑;不懂得三军的权变而去干预三军的指挥,就会使士兵疑虑;三军既迷惑又疑虑,那么其他诸侯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来到了。这叫做扰乱了自己的军队而致使敌人获得胜利。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所以预知胜利有五种情况:知道什么条件下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胜利!懂得根据兵力多少而采取不同战法的,胜利!军队上下齐心协力的,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打多少次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会有危险。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