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赏”无“罚”?

今天在注解鬼谷子的《符言》篇时,又发现通行版《鬼谷子》中有篡改作者原意的痕迹。现在几乎所有市面上流传的《鬼谷子》之类的书,都是这样写的:“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地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可能是天意,我无意中看到了《鬼谷子》中的这一句,实际上来源于姜子牙的《六韬》(今天在读这本书),原句是这样的: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夫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于人乎?”

上下文一对比,就很明显地看出来有人有意强调了“赏”,删除了“罚”,以误导后世君主。这个动机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外乎是只想获得“赏”,而逃避“罚”。或许对这些人的有赏无罚,才造就了他们今天的为所欲为和嚣张跋扈!

对此,我本着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话和原意的原则,对这句话做出了校正:

用赏贵信,用罚贵正。赏信罚正,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矣。诚畅于天地,通于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罚。

后面我也发现了《符言》篇中又一句被篡改的地方,通行版《鬼谷子》中是这样写的:“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长久。右主因。”

这里面的“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言外之意就是君主根据他们的请求,按需进行赏赐,那么君主就不会劳烦。后面的“圣人用之,故能赏之。”是用圣人来举例,圣人使用这种方法,所以能赏得其所。这更印证了我前面的推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对此,我本着保留鬼谷子先生原话和原意的原则,结合网上不同的版本进行对比,对这句话做出了校正:

心为九窍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罚之。因之循理,故能久长。右主因。

对于这几句话的注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在原文中的注解——《符言》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