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摩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所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jiào:收藏东西的地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应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摩意,是揣情的一种手段。通过寻绎、琢磨那些外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相符合的内在心理,是揣情的主旨。运用摩意术时要遵循基本法则,就是必须暗中行事而不被人察觉。暗地里对人实施摩意术,顺着对方的欲望去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其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反应在外在形态。一旦反应出来,下一步必然会有所行为。所以要暗中使用这种摩意术,有意而微妙地保持距离,以免被对方察觉,这就是所谓的堵住洞口、隐瞒头绪、隐藏表象、逃匿真情,使别人不知道我们对他实施摩意术并且已经从外而内掌握了他,故而对我们无所戒备,我们就可以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达到目的而不留下后患。我们在这里对对方实施摩意术,对方在那里必然有所反应而被我们掌握其心志欲望等内在心理,然后我们把察得的这些掌握到的信息运用到决策中,使用到行动中,便没什么事情不可以办到的。

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古代善于摩意术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深渊边上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就必定可以钓得鱼。所以说,(掌握了摩意术的人)主持国家政治、经济大事,就会一天天地取得成效而不被人察觉;指挥军队就会一天天地打胜仗,而士兵不会感到畏惧。圣人谋划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所以被称为“神”;成事在明处,功绩人人能看得到,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持国家政治、经济大事一天天地取得成效,就是积累德政,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并不知道谁给了他们利益;他们积累善政,民众都在遵循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称作“神而明之”。指挥军队一天天地打胜仗,是因为他经常不战而胜,不耗费资财,老百姓不知道他怎样使敌人臣服,不知道他怎样使敌人畏惧,因此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圣智之士称作“神而明之”。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媚,曲意迎合)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运用摩意之术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采取平和态度的,有正言相告的,有取悦于人的,有用愤怒激将的,有利用名声的,有直接采取行动的,有讲廉洁的,有讲诚信的,有讲利益的,有讲谦卑的。平和就是让对方平静,正言就是适当直言,欢喜就是让对方喜悦,愤怒就是激怒对方,利用名誉是为了飞扬对方,采取行动是为了促成他,讲清廉是为了使对方操行清白,讲诚信是为了让对方产生期待,讲利益是为了让他有所追求,讲谦卑是为了迎合对方。所以,圣人独自使用的这些方法,普通人也都可以使用,然而没有成功的,其原因就在于没有遵循因人而异的规律。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1、或,有也。2、谁)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

所以说,谋划最难的在于周密无隙,游说别人最难的是让别人完全听从,做事最难的是一定要取得成功。这三种境界,只有圣智之人才能够做到。所以谋划必须追求周密,必须选择那些可以通达的人进行游说,所以说:有谁能连结得没有缝隙啊!要想做事成功,必须符合游说的技巧和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与时机三者相合而成事。

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止也),久而化成(教化成功)

要想让被游说者完全听从你的游说,你的游说就必须与别人的所思所想和实际情况相合,所以说两情相合便言听计从。故而人们常说,世上的事物都是以类而聚,抱起柴草扔进火中,干燥的先被点燃;在平坦的地面倒水,湿润的地方先积水。这就是事物以类而聚的道理,在情势上也是这样的。这里说内符回应外摩,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用以类相从的态度去琢磨,有不感应的,就顺着他的欲望去琢磨引诱他,哪有不听从的呢?所以说:这是圣智之士的独行之道。是能够见到事物微小的朕兆并采取行动,这样就不会错过时机;每次都成功不止,长久以往,便能够教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