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哪些潜规则让你细思恐极

1、动上层的利益如同夺他们的生命。改底层的观念如同掘他们的祖坟。而底层观念正是上层利益的来源。试图说透这一切的人,是双方共同的敌人。

2、所有人都喜欢你,直到你成了他们的竞争者。

3、越是和你亲近的人,越是受不了你突然的变好。

4、狼与狼之间再怎么撕咬,对羊的态度是一致的。

5、酒桌上不用和主角敬酒的人,一般都是主角的亲信。

6、能量不比神佛大的人,不要轻易让卖惨的人接近自己。

7、没有人能抵挡利益的诱惑。如果有,那就是因为利益不够大。

8、听精神病院的医生说,男病人都想干大事,女病人都想被人爱。

9、钱包和镜子,能回答生活中大部分的“为什么”和“凭什么”。

10、一束光照进房间,房间里的肮脏龌龊被显现,这束光便有了罪。

11、江湖的规矩就是人走茶凉,默契散场。不要问,问就是不懂规矩。

12、建立稳固合作的基础是有稳定的利益基础。人品保证不了稳定合作。

13、在很多时候,客气不是用来表达礼貌和修养的,而是用来制造距离的。

14、关系越近,越觉得对方没什么了不起,距离才能产生神秘感和崇拜感。

15、当你的见识与见解超过大多数人的时候,你绝对不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

16、所有的人脉都是假象,想要和老板做朋友,必须拥有同等的财富和同频的智慧。

17、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听你的话,那就是给他想要的东西。

18、没感觉就是嫌你丑,不合适就是嫌你穷,没什么道理可讲,做事情之前先看看自己手上的筹码。

19、好为人师是一种炫耀,潜意识告诉别人你比他强,这种姿态只要一出来,别人的反感就会生出来。

20、在人际关系方面,全世界都是帮亲不帮理的,过分追求理想、客观、公平,很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21、很少有男人把外貌当成资本,如果说女人的世界里,年龄和容貌是最残酷的事,那么在男人的世界里就是金钱。

22、重蹈覆辙的下场就是自取其辱,失而复得的东西根本回不到当初,重读一本书可能会有新的感悟,但不会有新的结局。

23、抱着交易的本质去接触人和事,结局都不会差。而用陪伴、唠嗑堆积出来的感情,一旦跟利益挂钩,立刻就会分崩离析,原形毕露。

24、社会默认规则就是嚣张跋扈的大多不长久。所以优秀的人大多低调而谨慎,平和而理性,越活越保守。因为是既得利益者,不小心的话早就被人盯上了。

25、学校不会教你搞钱的学问。搞钱的学问,要么有贵人带,要么自己开悟。这两个的大前提都是要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跟别人交流,不要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26、不要在蠢人面前自嘲,他会当真。

27、有时候你只能看着身边的人误入歧途,无可奈何。试图伸出援手不但费力不讨好,反而容易招致仇恨。最终你会发现,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能做的,只有过好自己的生活。

28、精明的人,会在亲朋好友面前低调,而不是炫耀。明明工作很好、收入很高,却把自己的工作说得一无是处:白加黑、无双休、不是人干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不被嫉妒和算计。

29、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成年人只能筛选不能教育。伴侣、朋友、合伙人,皆是如此。收起自己改造他人的执着,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因为人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

30、一个人不容易动怒,说明他手里的王牌比较多。相反,如果一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说明他手里已经没有什么王牌了,也就只剩下发脾气这一点能耐了。人之所以会情绪激动发脾气,那都是因为没办法后的无奈之举。

这是2022年开头几天写得最好的文章

01.我的智商不够用(一)

我一直搞不明白,进餐馆要戴口罩,但是吃饭的时候又可以摘下来……难道说,在我吃饭的时候,病毒也去吃饭休息了?

02.我的智商不够用(二)

还有一个问题我搞不明白,你说那些什么门把手啊,冰鲜果蔬啊,桌椅板凳啊,轮胎快递啊这些东西既没有咽喉也没有鼻子,更没有肛门,怎么检测它的核酸呢?如果它们可以检测,那为什么人就必须捅咽喉捅鼻子捅屁股呢?还有,封家封村怕传染,那成千上万人一起做核酸又不会传染了?

03.疫苗研发时间平均都超过10年
只须小学毕业,只须认得字,只须具有小小常识的人,一分钟就能明白的事:
疫苗的研发时间平均都超过十年!!!
破伤风疫苗:用了40年
B肝疫苗:用了38年
流感疫苗:用了14年
天花疫苗:用了26年
脑膜炎疫苗:用了68年
小儿麻痹症疫苗:用了20年
轮状病毒疫苗:用了26年
乙肝疫苗:用了17年
世纪绝症艾滋病至今都没有疫苗,而某病毒出现两年,全世界就出现了四五种疫苗。

04.奇葩逻辑
国产奶粉的广告都有个奇葩逻辑,比如获得欧盟认证啦,新西兰奶源,澳洲牧场,美国质检……然后说更适合中国宝宝,what?

05.新闻
以前不看新闻,会和社会脱节;
现在看了新闻,会和事实脱节。

06.马克·吐温
现实远比小说荒诞,因为小说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

07.人有三次新生
第一次是受孕之时肉体诞生;
第二次是思想自由精神独立;
第三次是灵魂摆渡彼岸花开。

08.皮囊和灵魂
人的外表,只是皮囊而已,
在时间里,皮囊终会老去,
所有光鲜都会被皱褶吞噬,
但灵魂不会。
这灵魂里,
包括你走过的路,
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
还有你一生的思考…

09.谈论
不要和不明白的人谈论已经知道的事情;
而是要和明白的人谈论还不知道的事情。

10.稀缺的东西
与和你同频的人相处是轻松快乐的事。
他们做不到的事,从不要求你;
会照顾你的情绪,懂你的黑色幽默;
知晓你的难言之隐……
有时通过眉目间就能分享心情。
人与人之间,理解是最稀缺的东西。

11.张鸣
如果你的价值观就是“成王败寇,弱肉强食”的话,那么,如果有一天你和你的孩子被人欺负了,就不要抱怨,认栽就是。
因为你不可能永远是强者,你的孩子也不可能永远是强者,要不然,中国400多个皇帝的子孙都哪去了?

12.泳宙
与伟大的人同处一个时代,
既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悲哀。
荣幸的是,可以亲眼见证历史,
悲哀的是,我们只是历史的尘埃。

13.蕙质兰心
一个有教养的男人,就要像宋江那样,当别人侮辱他,挑衅他,得罪他的时候,永远也不气恼,永远保持风度,总是表现得很豁达很宽容……过后再让李逵剁了对方全家,最后怪李逵粗鲁,罚他晚上不许吃酒。

14.经济危机正解
很多人把“经济危机”理解为“大家都穷得吃不上饭”,其实那不叫“经济危机”,那叫“人道主义危机”。经济危机并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活得很苦,其特征为:GDP出现负增长;资源错配导致产能过剩;金融系统偿债无能造成违约或展期……我们以为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是身在苦中不觉苦。

15.懂得真多
一个富婆同学,在深圳有5套房,存款好几千万,身家过亿。有次她来北京办事,顺便来看我,让我给她讲讲投资什么好。我从“贸易战到疫情,从新能源到大消费,从元宇宙到VR,从预制菜到数字经济……”把各个赛道都讲了一遍。富婆同学说:“虽然你们穷人没什么钱吧,但是懂的真特么多。”

16.小鱼和大鱼
小鱼才浮出水面找吃的,大鱼王八们都是躲在水底下,什么也不干,默默等着小鱼吃饱长大后然后吃小鱼。普通人创造价值,权贵阶层掠夺价值。(有感于“全国14亿人,至少有12亿人没喝过茅抬,而正是这12亿人为自己的俎国有茅抬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17.奥尔森·威尔斯
我们只身降落人间,
孤单活着,独自死去。
只有借着爱情和友谊,
我们才制造了一时的幻觉,
觉得自己并不孤单。

18.两个故事
每个人在他的生活中都有两个故事:
一个是他生活的故事;
一个是他希望生活的故事。

19.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对命运会越发敬畏,更加懂得“人定胜天”不过是浅薄之徒的妄言。在现实面前选择苟且沉沦,就是大多数人的姿态。世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将很多人抵抗的念头碾压得粉身碎骨,片甲不留。

20.历史上的今天
不要以为你所经历的每一天,
都是新的一天。
也有可能是:历史上的今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gCuW_P12LCQedn1M0iFsQ

死亡后的去向

人死亡后的去向,目前有三种看法:

一、进入异世界,就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目前宇宙中可观测的恒星总数至少为1000亿,如果你问这宇宙中有没有外星人,我可以肯定地说:“有!而且还有很多。”相信这个答案会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得到证实。)

二、直接消失。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就是说人生是因为气聚,人死是因为气散。气散以后就会直接消失。

三、循环,也就是轮回。有一部分思想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气构成,其中有一问部分气构成了人,人灭如气散,但气散以后又会重新凝聚,重新再构成另一个人。如此循环,永无始终。

我个人的看法是:把这三种看法综合起来看,应该比较接近答案。宇宙中的一切都由气构成,其中一部分气构成了人。人死后,肉体消失,复归元气,然后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投胎转世),如此不断循环(轮回)。

未来我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如何打破或破解这个循环,使人们免受“轮回”之苦。

再读《肖申克的救赎》

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英国作家克莱夫·巴克曾说:

“每个美国家庭都拥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可能就是斯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陪着无数人走过了生命中最难熬的日子。

让悲观者继续前进,无助者得到力量,傲慢者心生敬畏,绝望者看到希望,迷茫者开始思考。

每个读者,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能量。

多年前,看这本书,看到的是激动人心的越狱桥段,如今重温此书,才悟出了书的深意。

01

“非常不可能发生和无法预测的事件,存在于世间的每一种事物之中。”

谁也料想不到,那个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银行家,竟然会被指控为杀掉妻子的冷血杀手。

尽管证据不足,安迪仍蒙冤入狱,肖申克监狱的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入狱的第一晚,是最难熬的。

出乎意料的是,在新入狱的狱友整晚哭喊冤枉时,安迪不发一声。

事实上,这个喜欢地质学的银行家,当晚就找到了可以令自己暂时忘记痛苦的事情。

从瑞德那里买来鹤嘴锄后,每个难熬的夜晚,他都用雕刻打发时光。

这个爱好,不仅让他不至于沉沦黑暗无所事事,也是他自我救赎的开始。

一天,他百无聊赖在墙上刻字,却意外发现墙上的混凝土有脱落的迹象。

毕业于缅因大学商学院的安迪,不仅有着出色的金融学知识,还因为兴趣辅修了地质学和建筑学。

肖申克监狱建于三十年代,那时候混凝土技术还不过关,几十年的风雨早已腐蚀了墙体。

略一思考,他意识到也许可以挖一条通往外部世界的隧道。

于是,靠着那个鹤嘴锄,他每天晚上悄无声息地挖着通道,第二天再把挖出来的泥土藏在裤腿里,带到操场上。

在监狱工作的时候,他一边劳动,一边观察着监狱的构造。

其他囚犯只能看到囚牢、操场,狱警和狱卒;安迪看到的则是地下的通风管道、下水道和紧急通道。

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是他认知世界的蓝图。

安迪之所以能绝处逢生,找到通往自由大门的道路,离不开他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超乎常人的认知力。

生活的一切难题,书中自有答案。

对于每个人来说,所学的每一个知识,都是在为未来埋下一颗彩蛋,它会在人生的某一刻成为惊喜的馈赠,帮我们横渡万丈迷津。

02

书中,最扣人心弦的情节有两处。

一次,在修葺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哈德利抱怨,说自己获得了哥哥的遗赠,但需要缴纳一大笔税款。

冒着被射杀的风险,他壮着胆子告诉哈德利:

“每个人一生中可以馈赠配偶一次礼物,金额最高可达六万元,一分钱的税都不用交。”

知晓安迪银行家身份的哈德利,放松了警惕,欣然接受了安迪的帮助。

安迪第一次用专业技能,为狱友们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福利。

那一刻,他们在屋顶沐浴着阳光,获得了片刻的自由。

第二次,典狱长诺顿突然查房。

望着海报后面的隧道,安迪拿起藏着鹤嘴锄的《圣经》装模作样读了起来。

典狱长接过安迪手中的圣经问道:“你最喜欢哪一章?”

安迪略加思考之后,用书中一句经文回答:“看到你,就知道,你是一家之主。”

一句话,夸得典狱长心花怒放。

监狱长旋即说出这段经文的出处,并表示自己更喜欢“我是世上光芒之源,跟随我就不会步入黑暗,而能得到生命光辉”这句话。

安迪说:“约瑟福音第8章第12节。”

监狱长向安迪投来欣赏的眼光,然后把圣经还给了安迪。

因为喜欢阅读,熟读《圣经》,安迪救了自己。

经过两次试炼,安迪的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典狱长把他从洗衣房调到图书馆工作,让他帮忙洗黑钱;

狱警们开始找安迪报税理财,监狱的图书馆也成了所有狱警的“避税天堂”。

他的才能对监狱掌权者有用,狱警帮他解决了一直侵犯他的变态“三姐妹”。

他不再需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监狱里也活得像个体面的自由人。

同样置身监狱,有人苟延残喘,有人被狱警活活打死,而安迪凭借读过书,获得了监狱里最难得的东西——尊重。

肖申克监狱,未尝不是一个微观的社会,安迪的经历揭示了一个朴素且扎心的“潜规则”:

这社会本就不公平,你有多有用,就有多特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参差,取决彼此的能力水平。

不读书的人生是没有选择权的,只能被生活逼到最逼仄的角落。

读书的人,更有机会打破阶层的禁锢,拾阶而上,成为让人尊敬的人上人。

一个人脚下书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

03

在肖申克监狱,有人向往高墙外的星辰大海,有人安于墙内的平淡与秩序。

图书管理员布鲁斯显然属于后者。

服刑50年后,接到假释通知的他,却故意制造了一次犯罪,企图继续留在监狱。

但伎俩被识破的他,还是被迫离开了。

然而多年来的与世隔绝,让他对外面的世界无所适从。

街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让他惊慌失措;高耸入云的建筑,让他倍感窒息。

出狱后的他被分配在超市工作,然而他衰老迟缓的行动,总是被顾客投诉指责,生活在高压状态之下,他甚至连觉都睡不安稳。

在监狱里,他是个有教养的体面人;在社会中,他是个落魄的“多余人”。

每天活在恐惧之中的布鲁斯,一年后选择了自杀。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这种“体制化”如一把刀,斩断人与社会的联系;又如一副麻药,麻木着每个人的心智。

在监狱里被体制化的人比比皆是。

而安迪却时刻警醒自己,即便每天累得筋疲力尽,他仍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他连续六年,每周坚持给州政府写信,请求拨款为肖申克监狱图书馆添置图书。

在安迪的不懈努力下,州里最终决定给肖申克监狱每年800美元的补助,安迪用它来买了各种种类的旧书和唱片等。

原本狭窄破旧的图书馆,成了新英格兰州最大的监狱图书馆。

几乎任何领域的书籍资料,安迪都能想方设法弄到。

27年与世隔绝的日子里,美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迪靠着图书馆里的海量资源,始终和时代保持同频。

“有些鸟儿天生就是关不住的,它们的羽毛太鲜明,歌声太甜美,也太狂野了。”

尽管身体被囚禁,安迪的灵魂始终是自由的。

因为通过阅读,他能不断学习新的事物,尽可能触摸时代的脉搏,而不至于被体制化慢慢杀死。

书犹良药,可以医愚;书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也许我们身囚于三尺之地,但仍能通过读书,去感受外部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

04

影片的结尾,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安迪通过凿了19年的地道,成功逃出生天,在太平洋的小岛上安度余生。

肖申克监狱,一个坚不可摧的牢笼,安迪却以知识为钥匙,叩开了通往自由的大门。

他精通金融知识,能帮所有狱警避税理财,所以他在监狱有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他能把《圣经》倒背如流,所以典狱长第一次查房时,没有发现他藏在《圣经》的那把鹤嘴锄;

他在监狱图书馆研究地质和气象学,所以他能挖通墙壁,爬出500码的地下管道;

他懂得户籍政策,所以能利用帮典狱长洗钱的机会,重新塑造了一个新的身份,为越狱后的生活做准备。

一切都是那么巧合又自然。

每一个不起眼的知识和技能,都在冥冥之中帮助他叩开了通往自由的大门。

佛典里有一句话:“功不唐捐”,用在安迪身上恰好合适。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在你看不见的方向,你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它们会长出一片森林。

转自:https://m.toutiaocdn.com/i7035229502871716356/

如何归避学《易经》的弊端

接触《易经》有半年了,真正开始学习有一个多月了。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学习了乾卦、坤卦、屯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明白了孔子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现在明白学《易经》的弊端了,《易经》就像一个剧本,道是导演,然后大家都在台上唱戏。如果看透了剧本,知道了天命,知道自己的结局,把人生看破了,那就完了。所以学《易经》不要太早,孔子是五十岁开始学的《易经》,所以他说“五十而知天命”。

《天道》里面有一句话:“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这句话很高深,它说中了大多数人一生碌碌无为的根源。很多人感觉自己过得不好,日子艰难,但是始终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其实根源在于没有看透规律的人,表面上我的人生我作主,实际是不过是造物主手中的一枚棋子。而看破规律的人,则可以突破造物主的限定,得到大解脱,但也会因此做出常人眼中比较怪异的行为。学《易经》要看穿不看破,否则极有可能碌碌无为一辈子。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最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当时我不太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我一个表哥就是学《易经》的,后来都不结婚了,估计是看破了。所以看穿不看破很重要,不然就会给自己带来烦恼。

那么如何看穿不看破呢?老子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我认为要克制自己的贪欲,重视过程,看淡结果;也就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珍惜当下,好好的过每一天。到我们知天命的年纪,再去看看人生剧本(学《易经》),再回想起以前的人生经历,就没有什么不能泰然处之的了(耳顺)。人生是一出戏,生活就是主题(可搜索歌曲《人生就是一出戏》听一听,体会一下这首歌的意境)。我们要知天命,顺天命,努力拌演好自己的角色,活出酸甜苦辣,活出精彩。要是我们离世的时候能说一句“生活如此美丽”,那么其他的也就不再重要。

放于利而行,多怨

常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已经变质,朋友之间的感情越来越脆弱,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却越来越浓。世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人与人交往的本质其实就是利益交换。”

乍一听这些话,似乎是有道理的。尤其是这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出自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之口,甚至成为当时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但是,如若把这句话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多多少少会让我们的人生增加一些烦恼以及造成一些不利的因素。

一、世界的本质是一面镜子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心中既许多的小我,也有大我。人时而会展现自己的小我,时而呈现出自己的大我,而大我所占的比例就是人格。所以,可以这样讲: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

一方面,我们要认清人性当中的小我。就如五千年前尧舜禹口口相传的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惟危,人心善变,每个人心中都有许多危险的念头和想法。

所以,确实在某些时刻,我们的朋友会变成我们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我们要透彻领会尧舜禹十六字心法的精髓,才不至于在一些复杂的局势面前让自己蒙受损失。

但是,另一面我们也要激扬别人的大我——没人拒绝你真诚地对他好。不管别人是怎样的为人,我们都可以真诚地对待他人。如此,回馈给我们的同样也是一份真诚。

举个例子,假如有两个人,一个人真诚质朴,心底坦荡,所谓“心机浅则天机深”,对于人性的洞察更深刻,对于他人的关爱也更真诚;而另外一个人心机比较重,“心机深则天机浅”,也就是说,比较有城府,时常会计算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不大好。

那这两个人分别会呈现怎样的生命景象呢?

一个心机浅的人,总是善待别人,以一份真诚质朴之心对他人好。所以,他所接触的人多数会把善良的一面朝向他。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你以小我对待他人,收到的也是小我的相互倾轧;而以大我激扬他人,收到的必然是大我的相互成就。

打个比方,假定这两个人同样面对十个人。这个真诚的人所面对的十个人,大体有八个人会回之以真诚质朴;另外两个人,可能一个人心灵品质很高,不管你如何对他,他都对你好;还有一个人,心灵品质比较低,不管你如何对他,他对你都不好、算计你。这个时候要特别提防这样“人心惟危”的小人。可能的话,远离这些不靠谱的人和不靠谱的事。

但这个心灵品质低的人不是变量,真正的变量在那八个人。

当另一个人以满腹心计对待那八个人的时候,他们同样也会把算计的一面转向他。所以,这位同仁就会很辛苦的和八个人做计算,计算得失、计算彼此的输赢。

同样面对十个人,其中一个很好,一个很不好,我们姑且置之不论。而中间的八个人,他们怎么对你,取决于我们怎么对待他们。所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一面镜子,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折射出来的是我们内心的状况。

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都需要我们辛苦地去计算和算计,那这面镜子照出来的是我们自己,意味着是我们心机太重了。心机深则天机浅,则意味着良知所给予我们的启示,我们收不到;对于天理大道所体会得就比较浅,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不断地付出成本和代价,才能更深地去领会人世间的准则和规则。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有些危险。危险之处就在于,当我们总是以这么一份心机面对他人的时候,就会远离真正的朋友,也会远离那些可以成为朋友的人。

而当我们行走在利益上,完全基于利益而做选择的时候,就会走很多弯路。

二、放于利而行,多怨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有一位很知名的学者安冈正笃,有次与当时的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开会,他发现大家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有许多批评和抱怨。

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日子越来越好,日本经济腾飞之时,人们的抱怨却越来越多呢?

回到家里,他拿起床头的《论语》,随手一翻,孔子的一句话,让他瞬间豁然开朗。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原来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这个社会的真相:只要人们为利益而行事,最终的结果,就是多怨,因此就没有办法走得很长远。

那什么样的企业可以成就百年基业呢?一个真正有梦想、有理想、秉持着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才能够聚集人心。所以,只有建立了使命共同体的企业,才可以行稳致远。若只是利益共同体,人心惟危,人心贪得无厌,总有一天会为了利益而分道扬镳、分崩离析。

同样,有人说: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这也是很危险的认识啊!财散,不一定聚得人心,往往是财散,人未聚;能够使人聚得起来的是心,心聚则人聚。人与人、心与心真的链接,才有真的人聚。

所以,不是财散则人聚,而是心聚则人聚。

因此,真正伤害我们的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谬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良知可以清澈地知道那是不能做、不应该做的事情。真正伤害我们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看起来对,但是其中掺杂着一些毒素。

所以,类似“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观点,会把我们带到那条“多怨”的路上,就让我们损失了生命原有的舒展和开阔。

做人还是要秉持一份真诚,因为真诚是做人的基础。阳明先生特别谈到了,真诚恻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可以敏锐感知到他人心中可能对你产生的不好的想法,因而,他人就不能再欺骗你,也难以再伤害你。

所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境界,提升自己真诚的层面,才是对自己真正的保护。因而,会有更多的朋友与我们一起同行。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408458225

生命在于折腾

今天休息在家,发现网络又被降速了,先前重置路由器的方法不好使了,千兆的网络硬是被搞成了百兆。

一怒之下,做了下面几拨操作:一、我的网络我作主,重置路由器,将WIFI设置为开放模式(共享网络,任何人不需要密码都可以连接我们家网络),你让我不顺心,我就让你自作自受,折腾折腾你;二、我的电脑我作主,重置华硕主板,把他们之前的所有操作归零,夺回电脑的控制权;三、加配无线网卡连接网络,由唯一水管变为可随时使用多根水管。做完了以上操作,还有一个重要的事要做,就是要练习KALI的无线网络破解技术,争取短时间内把方圆50米之内所有邻居的无线网络全部破解掉,由之前的一处水源变成众多水源。论技术我可能不如某些器,但论智商我可不比你们低,你们可能又要再加派点人手了。

或许我还忽略了一个重要设备——光猫,那如果是那个层次的问题,或许就不是通过技术手段能解决的了,需要更高层次的智慧。总之一句话,人都自作自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没有无缘无帮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让自己招人恨一个人很简单,只用把别人搞得不开心甚至怒火冲天就可以了。

在以往的每一次折腾中,都发现自己在提高,无论是“韬”范畴的东西,还是“略”范畴的东西。记得某人说过:与天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前半句说错了,我不与天斗,与人斗我倒是其乐无穷。在与人的互动中,自己才会不断提高。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技术操作。

一、华硕主板bios怎么把电脑恢复出厂设置?我选择利用主板上的CLRTC排针以清除BIOS设定,依照主板的不同会有以下三种方式:

a. CLRTC有两针,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用螺丝起子之类的导体轻触两根针脚约5~10秒钟。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b. CLRTC有三针,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将CLRTC跳线帽由1-2更改为[2-3]约5~10秒钟,接着再将跳现貌改回[1-2]。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c. 主板上附有CLR_CMOS按钮,在关机并拔掉电源线的状态下按下此按钮。重新连接电源并开机后,按住delete以进入BIOS重新设定。

二、开启主板虚拟机功能。BIOS中依次选择:Advanced——CPU Configuration——Secure Virtual Machine,设置为Enabled就行了。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上溯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第一次提出“心学”,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的不同理解。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

朱熹认为: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陆九渊借助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 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2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展开

他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起心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3 “致良知”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4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应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实践,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一,但对于知的解释,不同于朱熹。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居敬存养。按王阳明的解释,“居敬”便是存养工夫,亦即“存养此心之天理”。

第二是省察克治。道德修养先是反省思诚,识得病根所在,接着要做真实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欲,这也就是“破心中贼”。

第三是事上磨炼。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还必须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和体认,例如在事亲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悌。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在陆九渊的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但是,他的心学有着独立的历史意义。

王阳明心学思想解放,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启蒙的开始,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占统治地位的。王阳明对心学进行完善并发扬光大,在士大夫心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学(也就是八股文)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没有地位。程朱理学日益衰落,王阳明甚至在万历12年从祀孔庙,后来心学发展成明末实学、清末经世济用思想和民主思想。

转自:https://ru.qq.com/a/20160427/031568.htm

破招

恶念起,恶虽未至,福已远离——境由心生——作茧自缚——自作自受——自己出的招自己破——解铃还需系铃人

破招思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善念起,善虽未至,祸已远离——境由心生——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知、止、定、静、安、虑、得——修己安人。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道德经》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认为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时候,这就变成丑恶的了;都认为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时候,这就是不再善良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当天下的人都认为某一样事物是美的,都挖空心思地去追求的时候,丑恶就产生了。

历史上著名的“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不就证明了这一点吗?女性的苗条本来是美的,但因为楚王喜欢,宫女们害怕体胖失宠,于是纷纷恶性节食,因此香消玉殒,本来美好的事情变成了丑恶的事情。天下大美不是人人都去追求一种美,而是各种各样的美都有人欣赏,这样世界才能实现动态平衡。

当天下的人都知道善良是什么样的时候,善良就隐匿不见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善良只能发自内心,出于良知,却不能定义。把善良标准化、模式化的结果不但无助于道德教化,反而容易滋长打着善良旗号沽名钓誉的现象。真正的善良是发自内心不求回报的,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一旦人人都知道助人为乐是善、施舍财物是善,善往往就会变成了有目的的衡量、计划和行动,那么善也就失去了善的意义,反而助长了邪念的滋生。

这里我要提一下自然,我对自然的理解有三个层面,第一层叫“放任自然”,实际上很多人讲的顺其自然实际是放任自然,这是很糟糕的事情,第二层才是“顺其自然”,其核心在“其”上,指的是天也,指的是本心。第三层是“道法自然”,什么叫道法自然?就是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已经进入的道层面,心在道中,步步为道,这是自然的最高的境界。

实际上《道德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部政治学问,也不是兵法书,首先它是一部先天的道家经典,第二它在运用上面涵盖了各个方面,“明体”方能“达用”,学以致用的前提是要明体,“知其白,守其黑”,“白”就是体,要明体,如果不能知其白,何以能够守其黑?

最后,我要用道家丹经里面有一句话来结束《道德经》的讲述,“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宝山空手回”,就是说人生一世如果不去悟道、明道、修道,这一生就算白来了,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123518596937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