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入式脑信号检测技术

非侵入式脑信号检测技术通过外部传感器采集大脑活动信号,无需植入设备,具有安全、便捷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和脑机接口领域。以下是主要技术的详细介绍:


1. 脑电图(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 原理:通过头皮电极记录大脑神经元的电活动(突触后电位),反映群体神经元的同步放电。
  • 特点
  • 时间分辨率高(毫秒级),适合研究快速神经活动(如认知任务、癫痫发作)。
  • 空间分辨率低(约1-2 cm),受颅骨和头皮对电信号的衰减和扩散影响。
  • 便携性强,设备可小型化(如无线EEG头戴设备)。
  • 应用
  • 癫痫诊断、睡眠研究、脑机接口(如意念控制轮椅)、认知科学实验。

2.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 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 原理:利用近红外光(650-900 nm)穿透头皮,检测脑血流中氧合血红蛋白(HbO)和脱氧血红蛋白(HbR)的浓度变化,间接反映神经活动。
  • 特点
  • 空间分辨率中等(~1 cm),介于EEG和fMRI之间。
  • 时间分辨率较低(秒级),受血流动力学响应延迟限制。
  • 抗运动干扰强,适合婴幼儿、运动状态研究(如步行、康复训练)。
  • 应用
  • 发育心理学(婴儿大脑研究)、运动康复、情绪识别、便携式脑监测。

3.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原理:通过磁场检测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反映神经元活动引发的血流变化。
  • 特点
  • 空间分辨率高(毫米级),可精确到脑区甚至皮层分层。
  • 时间分辨率低(秒级),设备昂贵且需固定姿势(不适用于动态场景)。
  • 应用
  • 脑功能图谱绘制、疾病机制研究(如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

4. 脑磁图(MEG, Magnetoencephalography)

  • 原理:检测神经元电活动产生的微弱磁场(不受头皮/颅骨干扰)。
  • 特点
  • 时间与空间分辨率俱佳(毫秒级+毫米级),但设备极其昂贵(需超导量子干涉仪和磁屏蔽室)。
  • 应用
  • 癫痫灶定位、高级认知功能研究(如语言处理)。

5. 其他新兴技术

  • 功能性超声(fUS):通过超声检测脑血流变化,分辨率高且设备便携,处于实验阶段。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利用光干涉成像,研究皮层微结构,尚未普及。

技术对比表

技术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抗干扰性便携性典型应用场景
EEG毫秒级低(1-2cm)易受干扰实时脑机接口、癫痫监测
fNIRS秒级中(~1cm)较强中-高婴幼儿研究、康复训练
fMRI秒级高(毫米)低(需MRI设备)脑区功能定位
MEG毫秒级高(毫米)低(需屏蔽室)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挑战与未来方向

  • 信号噪声:EEG/fNIRS易受运动、环境干扰,需先进算法(如深度学习)降噪。
  • 多模态融合:结合EEG(高时间分辨率)与fNIRS/fMRI(高空间分辨率)提升精度。
  • 便携化:开发无线、柔性传感器(如石墨烯电极)以提高穿戴舒适度。
  • 实时解码:提升脑机接口的实时性,应用于更复杂的控制场景(如外骨骼机器人)。

这些技术各具优势,选择取决于具体需求。例如,临床诊断可能优先选择fMRI或MEG,而消费级脑机接口则倾向EEG/fNIRS。

——本文转自Deep seek

无人机如何人工影响天气?

无人机在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 Modification)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技术领域,主要通过播撒催化剂等方式干预局部天气过程。以下是无人机参与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方式和技术特点:


1. 云 seeding(人工增雨/雪)

  • 原理:向云中播撒碘化银、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或盐粉等催化剂,促进云中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 无人机应用
  • 灵活作业:无人机可低空飞行(通常1-4公里高度),精准抵达云层目标区域,尤其适合地形复杂(如山区)或小范围作业。
  • 实时监测:搭载气象传感器(如温湿度、气压、粒子浓度监测),实时调整播撒策略。
  • 案例:中国曾使用翼龙-2无人机在青藏高原实施增雪任务;阿联酋使用无人机结合带电粒子播撒技术刺激降雨。

2. 消雾与防雹

  • 消雾:在机场等关键区域播撒吸湿性颗粒(如氯化钙),消除暖雾;或通过干冰消冷雾。
  • 防雹:向可能产生冰雹的强对流云播撒催化剂,促使冰雹提前形成并减小粒径。
  • 无人机优势:比传统高炮/火箭更安全,且可长时间悬停监测效果。

3. 技术实现方式

  • 播撒系统
  • 机载喷射装置:直接释放液态或固态催化剂。
  • 无人机编队:多机协同覆盖更大区域(如美国”NOAA Drone”项目测试)。
  • 导航与控制
  • 结合气象雷达和AI算法规划路径,动态调整播撒位置。
  • 使用垂直起降(VTOL)无人机延长滞空时间。

4. 优势对比传统手段

方式无人机飞机/高炮
成本单次作业成本低飞机租赁/弹药成本高
安全性避免人员危险飞行员风险或炮弹残骸隐患
精度可贴云作业,播撒均匀受飞行高度或弹道限制
适用场景小范围、短时作业大范围系统性作业

5. 挑战与限制

  • 续航与载重:多数无人机载重有限(通常<50kg),难以长时间大剂量播撒。
  • 空域管制:需协调民航等部门,确保飞行安全。
  • 科学争议:人工影响天气的效果评估仍存在不确定性,尤其是长期生态影响。

6. 未来方向

  • 智能集群化:通过数百架小型无人机组网作业。
  • 新型催化剂:如纳米材料或带电粒子提升效率。
  • 全流程自动化:从监测到播撒的闭环控制系统。

无人机为人工影响天气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尤其适合精准化、局部化的天气干预,但需进一步验证其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和环境影响。

——本文转自Deep seek

中国科学家揭示暴发性心肌炎免疫风暴机制

IT之家 2 月 23 日消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汪道文教授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方晓东研究员团队,研究解析了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并揭示了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疗法在暴发性心肌炎治疗中的免疫调节和治疗潜力。

这一发现为这一致命疾病的精准干预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已于 2 月 10 日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IT之家附 DOI:10.1038 / s41392-025-02143-9)。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心脏疾病,起病急骤、进展迅猛,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出现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核心病理机制是病毒触发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免疫风暴”—— 免疫细胞不仅攻击病毒,还误伤正常心肌细胞,形成恶性循环。

汪道文团队去年提出的“以生命支持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方案”已将病死率从 50% 以上降至 5% 以下,但针对免疫风暴的靶向治疗仍存空白。

研究团队利用华大自主研发的时空组学技术 Stereo-seq,结合单核 RNA 测序,构建了柯萨奇病毒感染小鼠的暴发性心肌炎时空动态基因图谱。结果显示:

间皮细胞是病毒攻击的“第一道防线”:感染后 1 天,心脏表面的间皮细胞即表现出最高病毒载量,并通过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激活巨噬细胞,启动炎症级联反应。

免疫细胞“黑化”加剧损伤:巨噬细胞和 CD8 + 效应 T 细胞在感染后期大量增殖,释放高水平干扰素 γ(IFN-γ),激活转录因子 Spi1,诱导未感染的心肌细胞凋亡。实验显示,使用 Spi1 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小鼠死亡率并改善心脏功能。

基于上述机制,团队进一步探索免疫调节药物 IVIG 的治疗潜力。研究发现:

IVIG 可显著减少心脏中炎症性巨噬细胞和 CD8+ T 细胞的数量,抑制 IFN-γ/Spi1 信号轴活性,从而阻断心肌细胞损伤。

单细胞测序显示,IVIG 通过抑制趋化因子 CCL2 和 BST2 信号通路,削弱免疫细胞间的异常通讯,恢复免疫稳态。

动物实验中,IVIG 治疗使小鼠死亡率显著降低,心脏功能改善效果优于传统免疫抑制药物环孢素 A。

汪道文教授指出,这一研究不仅揭示了免疫风暴的分子机制,还为临床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目前,团队正推动 IVIG 疗法的临床试验,并探索与其他免疫调节药物的联合应用。此外,团队于 2024 年发布的《中国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已将免疫调节列为重要治疗策略,未来有望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尽管研究取得突破,但暴发性心肌炎的早期诊断仍是难点。汪道文团队此前已筛选出多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未来计划结合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提升诊断效率。此外,如何精准调控免疫反应而不削弱抗病毒能力,仍是后续研究的关键方向。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32/948.htm

全球首个合成辅酶 Q10 的水稻新种质

IT之家 2 月 14 日消息,今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团队联合高彩霞团队宣布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全球首个合成辅酶 Q10 的水稻新种质,同时使小麦编辑取得了重要进展。

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功能性农作物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当地时间 2 月 13 日发表在《细胞》上(DOI:10.1016/j.cell.2025.01.023)。

IT之家注:辅酶 Q10(侧链由 10 个异戊二烯单元组成)是人体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成分,具有抗氧化、保护心脏等重要功能。然而,人体 20 岁后合成能力大幅下降,而传统水稻等谷物仅能合成辅酶 Q9(侧链含 9 个异戊二烯单元),与人体所需的 Q10 存在天然差异。

创制辅酶 Q10 作物,提高植物食品中辅酶 Q10 的含量,是性价比高且环境友好的营养强化新方法。研究团队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突破:

  • 溯源进化规律:采集了包括苔藓、石松、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在内的 67 个科 134 种植物样品,发现辅酶 Q10 是被子植物的祖先性状,多数植物仍合成辅酶 Q10,而禾本科、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等主要合成辅酶 Q9
  • 机器学习定位关键位点:分析 1000 余种植物辅酶 Q 侧链合成酶 Coq1 的氨基酸序列,锁定决定链长的 5 个关键氨基酸位点。
  • 精准基因编辑:利用引导编辑技术改造水稻 Coq1 酶,创制了主要合成辅酶 Q10 的水稻,其叶片和籽粒中辅酶 Q10 占总辅酶 Q 的 75%,籽粒中辅酶 Q10 达 5 μg / g,且产量无损失。

中国科学院表示,Q10 水稻的研制成功,有望丰富辅酶 Q10 的食物来源,并为大数据和 AI 辅助育种提供范例。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30/920.htm

首个全国产高通道脑机接口临床测试

T之家 11 月 18 日消息,第二届脑机接口大会暨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第四次全会于 11 月 16 日在湖北武汉举行,开幕式现场,武汉企业衷华脑机发布了“脑机接口创新与全球合作项目”,将面向全球招募顶尖专家和优质科研项目,加速脑机接口技术成果转化。

“我们计划向全球脑科学团队提供价值 1 亿元人民币的脑机接口系统,支持他们完成科研项目,实现脑科学领域多维度创新诊疗方案。”衷华脑机首席科学家、董事长黄立表示。

IT之家查询公开资料获悉,衷华脑机成立于 2021 年,宣称组建了从底层 CMOS 芯片设计、微机电系统工艺制备到脑机接口系统总体设计的全链条自主可控的研发体系。

目前,衷华脑机已成功研制出 65536 通道双向植入式脑机接口系统,号称“领先马斯克 Neuralink 20 倍”。该公司还研发了包含单柄型、多柄型、阵列型、针灸型、半植入式、血管介入式、脑深部微针在内的脑机接口产品序列。

11 月 15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将衷华脑机自主研发的植入式脑机接口运用于患者,这也是首个全国产高通道脑机接口临床测试。

开幕式上,汇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研机构专家的“脑机接口 50 人论坛”成立。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11/255.htm

暴发性心肌炎

暴发性心肌炎主要由病毒感染诱发,是一种以心肌组织严重水肿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疾病。这种疾病起病隐匿,恶化迅速,患者很快会出现顽固性休克或致死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且以猝死为主。

2019年10月2日,两名中国专家在柏林举行的一个国际心脏病学专业会议上介绍了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的“中国方案”,引发业界关注。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主任汪道文教授介绍说,暴发性心肌炎多见于青壮年,中国每年发病约5万人,尚无国际通行的治疗方案。传统治疗一般以对症为主,包括强心、升血压、补液等,但无法有效降低死亡率。

中国心血管病学界已达成《成人暴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通过这一方案及早发现和治疗,暴发性心肌炎的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相关团队曾受邀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地作报告,获得广泛国际认可。

同济医院心内科周宁副教授在这次会议上介绍了经手治疗的一个病例。他说,暴发性心肌炎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如果没有及时接受有效救治,后果十分严重,公众应进一步认识、了解和重视这种疾病。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A%B4%E5%8F%91%E6%80%A7%E5%BF%83%E8%82%8C%E7%82%8E/23784535

什么是脑控?脑控的表现有哪些?

什么是脑控?“脑电波控制”简称“脑控”,脑控技术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科技犯罪,受害者被一种高科技电子设备所控制其行为、语言、思维等人体各方面的功能。

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传音洗脑,会听到有人在议论你就好像在周围,只有你自己听得见,其他人都听不见类似于“精神病”出现的幻听,其实是一种叫着“传音入密”的技术。

网络搜索脑控,了解脑控,关注脑控,警惕脑控高科技犯罪, 保护自己!

脑控受害其实身体都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症状,比如最常见的听见说话声、读心,自己想的别人都知道,被植梦或者是头部某处像被压迫感一样,还会伴有四肢软绵无力、酸痛、行动不协调、思维能力受到抑制、行为语言不受自己控制等这些问题,或者有一些人表现出说话困难、回忆困难、毫无理由的心跳过强等情况。

1、头皮发麻,头部某处有被压迫感,听见别人说话声。

2、思维监视,不是言语思维, 图像思维也可被监视和解析,即:别人知道你在想什么,快速思考目前似乎无法解析,但可以根据访问的记忆区位置进行推断。

3、无理由的极度疲劳,腿肌及关节的绵软无力或者酸痛,致使行动不协调。

4、难以集中注意力(显意识受到抑制,此时目光常常呆滞)。

5、思维能力受到抑制,思考速度赶不上说话的速度;言语思维受到抑制,表达能力受到影响;胸部、肺部受到电刺激。

6、毫无理由地出现心跳过强(并不兴奋时的心跳加强,有时伴随心跳加快)和过缓。

7、在睡眠时被灌输图像思维,实现梦境制造;做梦时被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记忆区引导潜意识,实现梦境操纵。

8、借助心跳加强和对头顶部的刺激,引起思维兴奋,剥夺睡眠。有时造成嗜睡,长睡不醒。

9、情绪受到干扰,容易亢奋、或者激怒、或者患得患失、或者恐惧、或者低落等。

10、通过刺激头顶及前后位置,使性器官容易兴奋,使受害者受性欲的煎熬。

11、体温调节受到干扰,有时会感到明显的体热并出汗,有时会感到体冷。也可使身体局部有灼热感,如脚部。

脑控,是”脑电波控制”的不规范简称。人类大脑发出微弱脑电波,经过高效雷达辨别接收,经过电脑进行模数转换,使人脑电波信号数字化,与电脑内信息比对后,通过相关软件处理(类似的软件比如说mp3播放器、心电图扫描仪软件),形成文字、声音、心跳等信息。干扰控制时是个反方向的过程,电脑将干扰信息数字化后,进行数模转换,通过发射装置比如卫星、主动式雷达天线等,模拟人类脑电波对人类大脑进行干扰人会产生不正常的语言、心跳、痛觉、失眠、幻觉等。

脑控技术又称电子脑控技术,一种能发射电子信号到受害者大脑,并接收受害者大脑信号,借以灌输思维、感官,知晓受害者记忆、思维的隐蔽技术,人类终极迫害科技,施行国家、施行机构不明,属于全世界范围的秘密迫害。受害人,受害的范围越来越广,受害程度越来越深。其范围已波及到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甚至达到大街小巷,居家旅行无孔不入的程度。

全球电子精神控制武器(脑控武器)的工作原理:就象指纹一样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脑电波特征码或脑电波指纹(脑电波指纹与手指纹和眼睛巩膜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世界上找不到具有相同脑电波指纹的两个人),首先在百米内用接收器对准人的头部,采集该人脑电波特征码,存入电脑后,由译码软件根据脑电波特征码进行解码,从脑电波信号中分离出视觉听觉语言情感等各种神经活动信号,以图像文字方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记录在电脑中。反过来可将所需写入大脑的信息,由电脑根据脑电波特征码进行编码后,将信息直接写入大脑,被写入者会觉得那就象自己的直觉一样,从而从控制脑电波入手控制人的大脑。可控制的大脑活动几乎囊括了神经系统活动的方方面面: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到语言情绪潜意识梦境甚至爱情反应,都可以轻易被远距离读取和遥控。这一切早已不需要向大脑内植入电脑芯片就能办到。

脑电波扫描仪的接收范围是方圆100公里-200公里,超过以上距离必须使用卫星,在将脑电波扫描仪接收到的信号发射到卫星上,通过卫星转发几乎就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接收,只要输入脑电波特征码编号。

电子精神控制技术是建立在对脑内信息进行获取、解读、传播和控制基础上的人脑精神控制技术,是计算机通过电磁波-脑电波来对脑内信息进行获取、解读、传播和和秘密遥控人体和大脑(精神);脑机接口技术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的信号(脑电波信号、光学信号、核磁共振信号等),推测大脑的思维活动,并翻译成对应的命令来控制计算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

转自: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bsource=toutiao_bilibilih5&id=13280649&share_token=f604a2cf-d84e-4075-b568-08c1d3558437&tt_from=copy_link&utm_campaign=client_shar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source=copy_link – “脑控”什么是脑控?脑控的表现有哪些? – 哔哩哔哩 – 今日头条

基于基因编辑的脑机接口增强技术取得新进展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方英和田慧慧研究团队在基于生物编辑技术的脑机接口增强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Spatially Precise Genetic Engineering at the Electrode-Tissue Interface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脑机接口是通过在大脑与外部电子设备之间创建直接的通讯通道,实现人与机器的高带宽信息交换,推动人工智能(AI)与人类智能(HI)的深度融合。神经电极是脑机接口中最底层的核心技术,通过将大脑中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传输到体外的电子设备,从而读取大脑的意图;同时也可以通过神经电极调控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从而实现对大脑信息的写入。

神经电极和脑组织之间的界面是影响脑机接口性能的关键因素。该界面决定了信息传输效率,直接影响着脑机接口的灵敏度和精准性。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致力于提升神经界面性能,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方向,即非生物神经界面技术和生物神经界面技术两个方面。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生物神经界面技术,即通过改进电极结构或材料来提高神经电极的生物相容性,降低组织反应,从而提高脑机接口的长期稳定性。另一方面,生物神经界面技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来改善电极周围神经组织的性能,有望实现脑机接口增强。但目前为止,基于生物工程的神经界面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有报道。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方英和田慧慧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生物神经界面技术。研究人员通过构建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多功能柔性神经电极,向神经电极周围的脑组织递送基因并对细胞进行特异性的基因编辑,从而实现增强型脑机接口技术。该研究通过基于核糖核酸干扰(RNAi)的基因沉默技术,成功敲低了神经界面附近神经元中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EN)和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聚嘧啶束结合蛋白1(PTBP1)基因。PTEN的沉默能够显著提高神经元细胞的生长能力。另一方面,前期的研究表明PTBP1能够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神经元细胞。研究人员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小鼠在RNA干扰后的神经活动进行了长期检测,发现下调神经元中的PTEN基因序列可以显著改善神经元的电活动。该研究中设计的多功能柔性神经探针能够结合生物工程和非生物工程的技术优势,对神经界面的细胞进行精准转染,实现对特定基因的有效沉默,从而提高脑机接口技术的性能。该方法拓宽了基因工程技术在增强型脑机接口领域的应用,为推动再生神经电子学和下一代脑机接口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工具。

转自:https://nanoctr.cas.cn/kyjz2017/202408/t20240820_7301458.html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401327

宇宙有多大?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宇宙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转自:https://www.cnsa.gov.cn/n6758968/n6758973/c6771848/content.html

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波长范围在1mm-1m之间,频率0.3GHz-300GHz。具有许多类似光的特性,比如在空气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大约36000公里,微波1/8秒即可到达,几乎没有时间延迟。

微波武器,也称射频武器,一般由微波发生器、定向发射天线以及伺服控制系统等组成。微波发生器用于发射微波电磁脉冲,定向发射天线将微波能量几乎全部聚集到某个方向,伺服控制系统将天线指向某个需要的方向。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组成。微波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平方厘米,-1微瓦/平方厘米时,可使相应波段雷达瘫痪,达到10瓦/平方厘米–100瓦/平方厘米时,可烧毁任何此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并且还可以无视防御和装甲直接杀死内部的工作人员。

微波武器通常在远距离上对军事目标和武器的光电设备进行干扰,在近距离上实施杀伤有生力量,引爆各种装药或直接摧毁目标。

杀伤人员

车载微波武器

这一杀伤机理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非热效应指当微波照射强度低时,使导弹和雷达的操纵人员、飞机驾驶员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微波的功率密度达到13mW/cm2时,武器操纵人员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导致武器系统失灵。热效应指在高频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当微波的功率密度为0.5W/cm2、单个脉冲释放的能量达到20J/cm2时,会造成人体皮肤轻度烧伤;当功率密度为20W/cm2时照射2s,可造成三度烧伤;当功率密度为80W/cm2时,仅1s就可使人丧命。

微波武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只要目标的缝隙大于微波的波长,它就可以经过这些缝隙进入目标的内部,还可通过玻璃或纤维等不良导体进入驾驶舱内,杀伤里面的人员。

破坏电子设备

破坏各种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作战效能,又称非核电磁脉冲效应。当微波的功率密度为0.01~1μW/cm2时,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通信、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0.01~1W/cm2时,可使探测系统、C4I系统和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10-100W/cm2时,高频率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电缆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耦合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等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产生状态反转、击穿,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强大的电磁辐射会使整个通信网络失控,这是因为大脉冲功率超过敏感元器件的额定值,设备会因过载而造成永久性毁伤。如果辐射的微波功率足够强,则装备外壳开口与缝隙处可以被电离,从而变成良导体;103~104W/cm2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目标受高热而破坏,甚至能够提前引爆导弹中的战斗部或炸药。

攻击隐身武器

能够攻击隐身武器。隐身武器除了具有独特的气动外形设计以减少雷达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吸波材料,吸收雷达要探测的电磁波。如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不仅机体采用吸波材料,而且机体表面也涂有吸波涂料。高频率微波的强度和能量密度要比雷达微波高几个数量级,它产生的纳秒级脉冲的主瓣频带达数千兆,远超过吸波涂层的带宽。气动外形设计和吸波涂层的隐身效果约为30dB,而高频率微波源的发射功率足以抵消这种隐身效果,轻者可使机毁人亡,重者甚至可使武器即刻熔化。

高功率微波武器还能破坏反辐射导弹的制导系统,使其偏离航向。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3%A2%E6%AD%A6%E5%99%A8/8800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