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和傻子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如果有一个傻子和一个骗子,你必须得跟着其中一个人干活,你是愿意跟着傻子干,还是愿意跟着骗子干?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于领导力和工作环境的道德选择题。让我们分析一下两种选择的利弊:

跟着傻子干:

· 优点:傻子可能没有心机,工作环境简单直接,没有欺骗和算计。
· 缺点:傻子缺乏判断力和能力,可能导致工作方向错误、效率低下,甚至失败,你的努力可能白费。

跟着骗子干:

· 优点:骗子通常聪明、有手段,可能短期带来利益或成功,你或许能学到一些“技巧”。
· 缺点:骗子会利用你,欺骗你,甚至让你成为替罪羊。长期来看,风险极高,可能失去诚信、法律风险或道德困境。

更深层次思考:

· 问题暗示了“非此即彼”的困境,但现实中或许可以寻找第三种选择(比如离开两者,寻找更好的机会)。
· 从价值观角度:跟着傻子可能保持良心但痛苦;跟着骗子可能获利但堕落。
· 从职业发展:骗子可能短期获利但长期毁誉;傻子则难有成长。

我的选择: 我会拒绝二选一,因为两者都有不可接受的风险。但如果必须选,我可能选择“傻子”——因为诚实和正直的环境更重要,即使效率低下,我也能尝试帮助改善或至少保持自己的原则。与骗子共事会违背我的价值观,且后患无穷。

你的选择取决于你更看重什么:道德安全还是利益冒险?但记住,很多困境是可以通过创造新选项来避免的。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如果一个人既得到了骗子,又得罪了傻子,那么他应该怎么办?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它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两头得罪”的困境。这种情况在职场和生活中都很常见,处理起来需要极高的情商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这个处境的核心矛盾:

· 得罪了骗子: 骗子被得罪后,很可能会怀恨在心,进行主动的、有意的报复。他可能会散布谣言、设置陷阱、挖坑让你跳,他的手段会很狡猾且难以防范。
· 得罪了傻子: 傻子被得罪后,他的反应通常是不可预测的、混乱的、非理性的。他可能因为不理解或误解而做出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你不知道他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引爆,给你造成麻烦。

所以,这个处境的双重风险是:一边要防范狡猾的阴谋家,另一边要防备不可预测的“混乱制造者”。

处理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则是:差异化策略,分而治之。 绝不能把两者等同对待。

应对策略和具体步骤:

  1. 冷静评估,分清主次

· 谁的威胁更大? 是骗子的阴谋更致命,还是傻子的莽撞更可能立即坏事?通常来说,骗子的威胁是长期且深远的,而傻子的威胁是即时且混乱的。你需要判断当下最紧迫的危险来自哪一边。

  1. 对骗子:防守、隔离、留证

· 防守为主: 不要试图再去讨好或弥补骗子。骗子的人格特质决定了TA不容易真正原谅你。你的首要任务是防范。
· 保持距离: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和工作交集。如果必须合作,只进行正式、可记录的沟通(例如邮件、工作聊天软件),避免私下口头交流。
· 留证自保: 所有关键决策和沟通务必留下书面记录。这是保护自己不被栽赃、陷害的最有效武器。骗子最怕的就是阳光下的证据。
· 管理预期: 如果可能,通过正式渠道(如会议纪要、邮件确认)让上级和同事了解你的工作职责和进度,让骗子难以在背后扭曲事实。

  1. 对傻子:安抚、简化、明确

· 主动安抚: 傻子的愤怒往往源于感觉被轻视或误解。找一个合适的时机,用最简单、直接、真诚的方式道歉或解释。不要说复杂的原因,就说:“上次那件事,我的方式可能不对,让你不高兴了,我没有恶意。” 目的是平息他的情绪,而不是跟他辩论对错。
· 给予简单的尊重: 傻子往往很在意面子。公开场合给他一些简单的认可(“XX这方面还是很厉害的”),可以有效地化解他的敌意。
· 明确指令: 如果必须和他共事,给你的指令必须清晰、具体、一步到位。不要让他做需要复杂判断的事情,以免他再次因为搞砸而怪罪于你。
· 避免纠缠: 不要试图跟他讲大道理或深入沟通,这只会产生新的误解。目标单一:让他不讨厌你,不给你捣乱即可。

  1. 寻求外部支持 – 最关键的一步

· 向上管理: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向你的上级或更高级的领导客观地汇报情况(注意,是汇报情况,不是打小报告)。
· 话术参考: “领导,有件事想跟您同步一下。最近我和XX(骗子)在合作XX项目时,在一些工作方法上可能存在分歧。另外,我不小心也让XX(傻子)产生了一些误会。我正努力解决,但也担心这可能会影响到项目的顺利推进,所以先跟您报备一下,希望您能从中协调,或者在某些关键节点上给一些指导。”
· 目的: ① 让上级知情,提前打好“预防针”;② 把自己定位成“以工作为重、顾全大局”的人;③ 一旦将来出问题,上级知道根源可能不在你这里。

  1. 做好最坏的打算

· 准备后路: 开始更新简历,留意外部机会。一个同时存在骗子和傻子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工作环境。长期在内耗中对自己是极大的损耗。
· 心态调整: 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有时候,得罪人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坚持原则的时候。学会接受这种局面,并把它看作是一次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锻炼。

总结来说,解决方案是:

对骗子,要“智斗”,用规则和证据保护自己,优先防范;
对傻子,要“安抚”,用简单和尊重化解敌意,避免混乱;
对上级,要“透明”,主动沟通寻求支持,顾全大局;
对自己,要“看开”,准备后路,把这当作一次成长的历练。

最终,如果发现这个环境无法改善,且严重消耗你的精力和职业发展,那么离开这个同时拥有骗子和傻子的“泥潭”,或许是最明智的选择。

善恶,往往在一念之间

古时候有个王国,由于历来的积弊,小人和恶人控制了王国的很多封地。国王为了维护统治,给所有的人都种下了“生死符”。这“生死符”很厉害,国王只需对人念一下咒语,这个人轻则身上各种不舒服,重则当场猝死,甚至会患上重疾受折磨而死……

国王有很多儿子,散落在各处封地。国王的统治方式使大家人心惶惶,国王自己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国王想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人必须能让自己体面下台,并且能善后他留下的烂摊子,使摇摇欲坠的王国能长久存续。

国王有一个儿子被安排成长在民间,国王从小给他安排了很多坎坷、诱惑及考验。这个儿子遭受了很多坎坷,踩过很多坑,经历了很多考验。虽然这个儿子没有通过所有的考验,或者说考验结果不尽人意。但总体来说,这个儿子还是秉性善良,并且具有一定的治国能力。

但是这个儿子有个缺点,就是他信奉因果,并且脾气倔强。几十年的坎坷遭遇,铸就了他那强大的不屈之心。他决心为所有人解除“生死符”,使百姓回归自由安宁,让王国恢复自然发展。但是他信奉因果且抱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的执念,决心在未来报复曾构陷和伤害过自己的小人和恶人。

这些小人和恶人对这个儿子很忌惮,因此长期挑拨这个儿子和国王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儿子和国王的关系也不好。小人和恶人想逃避惩罚且维持自己的地位,国王也想要在未来能体面下台……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这个儿子发动了征伐!

在狡诈多变之“水”和无孔不入之“风”的轮番征伐之下,这个儿子的智慧有了不少长进,他最终想出了三条应对之策:

上策:从纷争中退出,置身事外当一个观察者。

中策:包容小人和恶人、克服阻力,以实现解除“生死符”,使王国回归自然的目标。

下策:选择性地解除“生死符”,把这些小人和恶人的性命捏在自己手上。

你们猜这个儿子后来采用了哪个策略?

孙子之“道”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子之“道”。孙子被称为“兵圣”,是兵家智慧的代表,所以我们就以孙子的角度来做探讨什么是“道”。

关于孙子之“道”,其在《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有论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这句话注解为白话文为:道,让民众和君主有相同意愿,可与君主共死、可与君主同生,民众不违抗和背离。

孙子之“道”,至少包含三个重点:

一、让民众与君主有相同意愿。就是说民众和君主的所思所想是一致的,大家想法不谋而合。

二、民众可以与君主共死同生。就是说民众愿意与君主一起携手努力去达成目标,与其共进退、同生共死。

三、民众不予欺诈。就是说民众拥护君主,完全是出于自愿,不会违抗和背离君主。

以上三点做到了,就是得“道”,就能够做到兵家所说的“战无不胜”!

我认为第一点和第二点做起来并不难,得“道”的难点在第三点——“民弗诡也”!就是说要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和君主一条心,而不违抗和背离。

如何做到“民弗诡也”呢?大家想法一致,也愿意携手共进退,但是后来会不会因为各种诱惑、阻挠和困难而矛盾重重甚至分道扬镳呢?毕竟人心难测!

智圣鬼谷子先生在《转丸》篇中说:“趋利避害,人之本,始于安然。”这句话注解为白话文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始于(内心)安然的需要。

智圣鬼谷子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空谈理想和愿景并不一定能让大家一起走到最后;为了使彼此一起能走到最后,就得彼此共享收益。大家想法一致,愿意携手共进退,还能共享胜利果实!这样就不会引起民众的违抗和背离。

总结:让民众与君主想法一致,可以携手努力、同生共死,并且共享胜利果实使民众不违抗和背离,这就是孙子之“道”!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帛书老子德道经》中,老子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自古以来,这句话被广泛理解为老子的愚民思想,即统治者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并且想办法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实际上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后来别有用心的人给曲解了,这让老子的棺材板都有些盖不住了!

先来说这个“愚”字。很多人都认为“愚”解释为:蒙蔽;欺骗。但是《说文》中另有解释:“愚,戆也。”而“戆”解释为:愚蠢,但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憨厚而刚直”!这个在百度汉语里面的有对“戆”的详细解释,有疑问的可自行脑补。

老子说的“明民”是指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在古代,统治者“明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以方便镇压民众和考察人才。

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护统治,你要通过“明民”的手段来镇压民众。但如果你“明”所有的民众,那等于视所有的民众为敌人,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的!所以只能“明”重点对象,即把耳目派出去监控那些意图造反的民众,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透明化。但是很显然那些愚昧无知的民众肯定不是“明”的对象,因为他们愚昧无知,根本就构不成实际威胁!而且统治者自己的耳目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明”所有的民众。所以只能“明”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因为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造反,才会给自己的统治造成实质威胁。这个逻辑没错吧?

所以说,“明”愚昧无知的民众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有点脑瓜的统治者都懂得这一点!我们将这个观点代入到老子的这句话中是相矛盾的,所以“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肯定不是想办法让百姓变的愚昧无知,愚昧无知的民众不会对统治者造成实质威胁,“明”的意义何在?!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持统治,你想要通过“明民”的方式来考察其中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才”。但既然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那肯定自身更加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认知。那么如果你意图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手段来拿捏和控制他们,那么不仅不会达到目的,还会把这些人才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所以老子后文中又说:“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意思是说: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在于他们有思想和认知。

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方式不能达到收服人才目的,还会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那该怎么办呢?然后我们把“戆”的含义代入其中,即想办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憨厚而刚直”,即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就能通达上下文了!

那么如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黄石公在《三略》中有过一段论述:“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这种获得人才并且让其为己所用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用现今掌握的规律,来驾驭现今的事物,以此来认知“道”的端始,是为“道的头绪”。

然后再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现代。现代有一个重要的科技——脑机接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使用者可以洞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老子说的“明民”,即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脑机接口作为一种泛滥化并且公开的双刃剑科技,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普通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不幸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他们“明”你,争着想把你收为己用。你无处隐藏,因为你的思想和行为透明了。他们借助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时时给你添堵,让你处处不顺利,意图逼你就范。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你驯服!他们的思想是:“最好是把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都驯化成“全程安全可控”的工具人,使他们构不成对自己的威胁,并且还能方便日后安全地利用他们!”

但是他们能达到这种邪恶的目的吗?黄石公在《素书》中说:“疆用人者不畜。”意思是说:强行用人者,人不会效力。这个脑机接口的确可以强行用人,因为你思想透明了,他们可以随时借助这种科技从你大脑中获得对他们有用的思想。但是他们这样做不会让我们真心为他们效力!因为只有敌人,才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既然视我们为敌,那我们不光不会效力,还要坚决的把他们引导到坑里面去!

所以,如果“非以明民”,那么必定要采用“愚”民、“戆”民的方式,即想办法让民众“憨厚而刚直”,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综上所述,我把“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解释为:用“道”来治理(邦国)的统治者,不在于使民众透明(指通过耳目或高科技手段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必定采用使之戆直(憨厚而刚直)的办法。

一时的“善意” 对组织却是灾难!

千年警示:善举背后的制度陷阱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唐德宗与老百姓的故事,藏着穿越千年的管理警示!

事件背景:唐德宗微服私访,偶遇百姓哭诉赋税繁重,于是唐德宗免除了他家赋税。但是,唐德宗这一善意的举动却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痛骂:赦一户之税可,安得天下户户皆赦?(赦免一户人家的赋税是可以的,可怎么能做到让天下每户人家都得到赦免呢?)这场“善举”的本质,是用个体问题的解决掩盖系统性漏洞。中唐税制崩溃的根源,是均田制瓦解后“两税法”的执行异化,是地方官借“羡余”之名层层加码的制度性腐败。

德宗的“一户之赦”,如同管理者为单个客户的投诉特例退款,却回避产品质量缺陷;如同为某名员工的离职加薪挽留,却无视薪酬体系的公平失衡。

历史反复证明:对个案的过度关注,往往是对制度缺陷的主动回避。

历史回响

西汉宣帝赏赐流民粳米却不抑土地兼并,万历皇帝小同平民间抄却不除矿税之弊。这些“头痛医头”的治理逻辑,与企业中“出问题就罚责任人、客户吵就赔钱了事”的短视行为如出一辙。

正如司马光所言:“治天下者,当于制度上求根本,非在一事一人之得失。”对组织而言,制度的漏洞从不因个案的解决而自动修复,只会在一次次“特例处理”中积重难返。

现代困境:企业为何陷入“救火式管理”泥潭?

唐德宗的“个案救溺”思维,在现代企业中演变为更隐蔽的“救火式管理”。如:

电商平台:因物流延迟遭投诉,CEO立即要求客服“给客户十倍赔偿”,却不愿投入仓储升级。

科技公司:核心员工离职,高管紧急开出翻倍薪资挽留,却回避绩效考评体系的僵化。

连锁品牌:门店频现客诉,总部只会处罚店长,却无视标准化服务流程的缺失。

现代管理的三重陷阱

即时反馈的诱惑:解决单个问题能快速平息怨愤,比推动制度改革更容易获得“高效”评价,却不知“按下葫芦浮起瓢”。

责任转移的惯性:将问题归因于“执行者失误”,而非“体系设计缺陷”,用惩罚个体替代组织反思,本质是管理者的失职。

路径依赖的舒适:重复“补救-平息-再补救”的循环,比打破利益格局、重构制度轻松,却让组织在惯性中失去进化能力。

警示案例:手机厂商的教训

某厂商因品控问题频发,每次以“换新机+补偿券”应急,拒绝生产线改造。最终大规模质量问题爆发引发退货潮,市场份额损失大半。

这印证了一个管理真理:没有制度支撑的应急措施,都是饮鸩止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速度”,而是“少出问题的能力”。

破局之道:从“个案补救”到“体系筑墙”

优秀企业的进化史,都是对“制度优先”理念的践行。

华为的体系变革:早年因部门推诿导致项目延期,任正非凡不是“问责项目经理”,而是推动“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变革,用跨部门流程重构替代“人盯人”管理。

海底捞的双轨体系:海底捞曾因服务质量波动遭差评,但CEO张勇没有处罚员工,而是建立“师徒制传承+标准化服务手册”体系,让优质服务从“个人能力”变为“组织能力”。

真正的管理智慧在于把解决个案的经验转化为预防同类问题的制度

餐饮品牌的启示:浙江谋初期因食材新鲜度投诉频发,管理层从“给投诉客户免单”转向建立“中央厨房溯源系统+门店每日晨检机制+客户评价实时预警”全链条体系,最终将客诉率降低90%!

这恰是对“治本优于治标”的生动诠释:个案是制度的镜子,解决个案的终点应是制度的起点。

管理进阶指南

当员工频繁出错时,先别急着罚款,而是先检查流程是否存在“必错点”。

当客户反复投诉时,先别急着赔偿,而是先反思产品是否匹配真实需求。

当部门冲突不断时,先别急着调解,而是先明确权责边界是否清晰。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好的管理是让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而支撑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管理者的“灵光一现”,而是体系的“滴水不漏”。

对企业而言,真正的管理升级始于三个认知转变:

1、从“关注谁出了问题”到“关注为何会出问题”;

2、从“如何平息当前纷争”到“如何避免未来再犯”;

3、从“靠能人救火”到“靠制度防火”。

结语:别让“善举”成为制度惰性的遮羞布

唐德宗的“一户之赦”之所以被诟病,是因为它用个体的“获得感”掩盖了群体的“被剥夺感”。企业中那些“头痛医头”的管理行为同样危险:用特例补偿掩盖产品缺陷,用临时加薪掩盖薪酬不公,用罚款问责掩盖流程混乱。

回望历史,司马光的诘问至今发人深省,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答案只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替代个案的补救;用体系的力量,支撑组织的长远。毕竟,能让企业行稳致远的,从来不是“救急的智慧”,而是“筑基的耐心”。

接受敌人的前提

昨天卜了一卦,这个卦建议我接受敌人。

先说一下我现在的状态,我的身体及健康、家人及朋友、工作和生活、社会关系连同家里的一众电器及电子设备基本上被他们“全程安全可控”了。我唯一自由的只有思想,就连这稍微自由的思想,也时常受到脑机接口的干扰。

他们意欲何为?就是为了征服你!驯化你!让你成为能被他们安全利用的“全程安全可控”的思想家!

既然我被“全程安全可控”了,那么我该如何扭转自己的命运?

首先有一点我看得清楚,我死不了!因为我对他们有用。我死了,那他们几十年的心机和布局就枉费了。

然后,我要破局!我有一个人生信条:对于敌人,要么他们被我打死,要么我让他们和我一起死!根据这个信条,如果我处于不利地位,那么首先我得设法先把他们拉入地狱,然后双方再来谈如何脱离地狱。

本着这个思路,我昨天在41楼的一个安静的房间里,思索着破局之道。老子在《帛书道德经》中说:“故恒无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噭。”然后我分别看到了几个事物:泡沫板、扇风以及被遮蔽的太阳,这是“道”所传递的提示。

泡沫板——跑莫班。意思是让我不参与他们的班子。

扇风——善疯。意思是让我要善于发疯,既然他们用脑机接口连着我的思想,那我可以时不时的发个疯,把他们往悬崖边上引,引他们走上绝路。

遮蔽的太阳——蔽阳。阳是指聪明人,意思是让我障蔽他们中间的聪明人(阳),那我就做九十九件能取得聪明人(阳)信任的事情,然后再做一件足以将他们一招毙命的事情。

接受敌人的前提是我们能保证随时可以毁灭他们,我想敌人同样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在这一点上来讲,他们是可以接受我们的,因为他们可以随时让我们心梗、脑梗或者以更悲惨的癌症方式死亡。所以如果我们不能保证也能随时毁灭他们,我们就不应该接受他们!

在自身被“全程安全可控”,在没有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和手段时接受敌人,那不叫接受敌人,那叫投降和屈服,最终自己也会沦为一个有思想却任人盘剥的奴隶。其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有想法的、一切看奴隶主的眼色行事的奴隶,这将注定了我们一生的悲剧。

现在世道已经很乱了,与其说治乱的主动权掌握在敌人那里,还不如说掌握在我们这里。敌人能接受我们,但是我们不一定要接受敌人!先让他们享受一下这地狱的滋味再谈!因为就是他们这些垃圾打破了平静、美好的生活,把我们逼入地狱的。换一句话来讲,只有经历过地狱的人才能在未来珍视美好!

我就喜欢看他们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要么彼此一起享受地狱慢慢等待死亡,要么赋予我同样具有能随时弄死他们的能力。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直接使用消火栓灭火有危险!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电器着火的时候,接消火栓的水枪头灭火,会不会触电?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在电器着火时,使用消火栓的水枪头直接灭火存在触电风险,原因如下:

1. 水的导电性

  • 普通自来水含有微量矿物质(如钙、镁等),可以导电。若水流接触到带电的电器或电线,电流可能通过水柱传导至灭火人员,导致触电。

2. 电器带电状态

  • 即使电器已部分烧毁,若电源未被切断(如插头未拔、电闸未关),内部电路仍可能带电。高压电(如220V家用电路)尤其危险。

3. 水流喷射压力

  • 消火栓水压较高,水流可能击穿电器外壳,直接接触内部带电部件,扩大短路风险或引发电弧。

正确处理方法

1、优先切断电源

  • 立即关闭电闸或拔掉电器插头,确保电路完全断电。

2、使用不导电灭火器材

  • 干粉灭火器(ABC类):适用于电器火灾,可隔绝氧气并中断燃烧链。
  • 二氧化碳灭火器:不留残留,但需注意密闭空间可能窒息。
  • 灭火毯:覆盖火源,隔绝空气。

3、若必须用水

  • 仅限电源完全切断后,且需确保设备无残留电荷(如电容器放电)。此时仍需谨慎,因设备可能因高温复燃。

为什么消火栓不适合?

  • 设计初衷:消火栓主要用于固体火灾(如木材、纸张),而非电气火灾。
  • 风险叠加:水可能导致火势蔓延(如油类火灾)或损坏其他设备。

关键提示

  • 切勿冒险:未断电时,即使火势较小,也可能因突然触电导致肌肉痉挛,丧失逃生能力。
  • 报警求助:若火势失控,立即撤离并拨打消防电话,明确说明是“电器火灾”。

安全第一,务必选择正确的灭火方式!

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常言道:“人教人,很难教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因为人是无法被别人叫醒的,只能自己痛醒。正如有句话所讲:“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村里的老人活到九十多岁,最大的原因就是不多管闲事。

烂泥烂的好好的,你非要给他扶上墙;咸鱼躺的好好的,你非要给他翻个身;一块朽木,你非要把它雕成才……

克制自己去纠正别人的欲望,不要随意介入别人的因果。 社会的游戏规则,一层一层的难度系数和代价,都锁死着不同的人,层层递进。

因此才会有这么一句话:成年人,最终是被筛选出来的。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

争夺

今天看到今日头条的新闻,说美中达成90天双方关税下调115%的协议后,现在很多生产廉价日用品的工厂突然接到来自大量来自美国的订单,工厂日夜开工都生产不过来了。按照正常的思维,如果预期后面会有高关税,影响进口,才需要抢生产订单。这说明美国商界对后面的关税持悲观态度。

于是我决定卜卦预测一下未来的趋势。卜问:“高关税暂停90天以后,美国会继续施行高关税吗?”

按照金钱卦起卦方法,分别得到:正反反、正反正、正正反、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得到一个静卦——奪为泽

按照解卦手册中的规律:六爻皆不变者(无动爻,则为静卦),只有本卦而无之卦,则参考本卦卦辞解卦。在这里,我们直接取卦义。

静卦代表确定的事情。奪,意思是争夺。意思是关于关税,中美双方会有争夺。

那么该如何争夺呢?我想到了去年2024年12月份卜的一次卦——请预测一下2025年的中国国运走势?

那次卜出的卦中给了两条建议:

奪卦九二爻:“,吉,悔亡。”翻译为白话文为:在昏暗不明的局势下坚守信用,吉祥,悔恨消失。

奪卦上六爻:“景奪。”翻译为白话文为:光明地争夺。

我想这两条建议是非常中肯的思路,需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