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开放的中国?

问ChatGPT:

为什么说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符合西方利益?

ChatGPT答:

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符合西方利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合作与贸易:中国的市场庞大,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来说,一个开放的中国意味着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潜力。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能够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

2、全球问题解决: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和防止核扩散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有利于国际合作,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

3、政治稳定与和平: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和平。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够减少地区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为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4、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和偏见。中国的包容和开放有助于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5、科技与创新:中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开放态度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有利于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西方国家和企业可以从中受益。

6、多边主义: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这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因为它有助于维护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保障各国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能够为西方国家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战国时代赵人蔺相如奉命携带国宝和氏璧出使秦国,虽受到秦王威胁仍安然而返的典故。

    公元前283年,赵王取得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人遣书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诸位大臣商议,但最后得不出结论,因为奉璧予秦国,则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国,则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这个悬疑未定之时,宦官头目缪贤上前向赵王献计,表示其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赵王则问:“何以得知?” 缪贤则表示以往他曾经犯罪,欲逃亡燕国,但蔺相如阻止他,并问向他晓以利害,最后他亦因为没有出走燕国,反而得到赵王饶恕的机会。因此他认为蔺相如有智有谋,可委重任。

    赵王于是召见蔺相如,并询问蔺相如应否以和氏璧换取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向赵王分析,秦强赵弱,不可不换。但赵王问如果给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给予他城池,可以怎办。而蔺相如则回答说不论怎样,赵国都要冒风险,宁可秦国理亏,也不可让赵国理亏。并且表示他愿意携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证完璧归赵,赵王于是派他出使秦国。

    秦王于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于色,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观看,这时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将城池给予赵国,于是向秦王说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并向秦王取回璧玉。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后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说:“赵王在众臣异议中仍力排众议,接纳臣之提议,因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秦国为一大国!赵王为了保存秦赵之友好,在斋戒五日后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没有给予赵国城池的打算,而且还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实在是对臣的戏弄。”

    说毕后,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态,而秦王因为怕破坏了和氏璧,于是假意给予赵国十五个城池,但实际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计,于是借故要秦王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时间。就在这数天,蔺相如派侍从携璧返回赵国,自己留下应付秦王。

    秦王在斋戒五日后,于大殿上设置九宾之礼,并传召蔺相如,蔺相如应召上殿,并向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主,并未有信守诚诺者。因此臣诚恐秦王欺骗赵国,已命人持璧归赵。秦强而赵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赵国,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赵国,赵国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骗大王之论罪当诛,所以臣请赴汤镬之刑,并不会有任何异议。”秦王与其群臣只得苦笑,这时左右之人正想将蔺相如带去行刑。但秦王却制止,认为杀了蔺相如也不会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赵之间的友谊。因此蔺相如成功完璧归赵。

    蔺相如归国后,赵王认为他不辱使命,保存了赵国的体面,于是封其为上大夫。最终,秦国不给予赵国城池,赵国亦不给予秦国和氏璧。

    善为易者不占

    早上9:30左右我打算就今天可能发生的事情,掐指一算。我在前面文章里提到过,掐指一算必须在无意识或者大脑放空的状态下才行。但是在刚才掐指一算时,我明显的感觉到脑袋里有意识。

    结果在掐指一算之后,得出了本卦雷泽归妹,互卦水火未济,变卦火泽乖

    根据这三个卦来看,我发现这三个卦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混乱,顺着这个脉络,我从中没有得到任何启示。于是我明白了:刚才被领导通过脑机接口输入意识了,刚才的卦是领导有意让我掐出来的。恐怕这个雷泽归妹才是领导想表达的东西吧!

    看来在非自然状态下算出的卦,还是可以轻易识别的。然后我也意识到在当前这种“全程安全可控”的现状之下,我们掐指一算又大概率是不准的!领导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往我们的大脑中远程输入指令或意识,这和天通过卦象给我们传递启示,两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无处不在的控制和干扰呢?我认为只能通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随机地使用各种占卜方法。如果实在无法做到,那还是回归到摇铜钱占卦。因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是无法做到控制硬币正反面的(当然不排除未来某一天可能会做到)。

    如果某一天科技水平能做到远程控制硬币正反面了,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不由的想到了荀子说的一句话:“善为易者不占!”是的,真正善于《周易》的人是不用占卜的。无招胜有招,才是最高境界!

    但愿我能抢在科技发展的前头达到《周易》最高境界……

    掐指一算

    我们小时候经常在电视剧或小说里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位高人遇到疑难时,掐指一算,马上就能判断当前的情况,并推算出后面的发展结果。

    其实上述情节,一点也不玄幻和神秘,在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下它的原理。它的原理其实就是把手指的关节位置与文王八卦的方位相结合,无意识地用大拇指掐指二下后得到一个卦,然后再根据当下的时辰取变爻并得出变卦。下面大家看这两个图:

    下面举个例子。刚才我脑袋里在想,可能要走上对抗之路了,我该怎么办?随后无意识地用大拇指依次掐到了中指的离位和坎位,得到本卦火水未济;然后根据当时的时辰(16:47)申时,申为9,除6后餘数为3,判断三爻将变,三爻变后,得到变卦火风鼎

    然后这个卦怎么解呢?

    解卦最重要的是读懂变爻爻辞,本卦代表当前的状态,所以在这里取本卦的变爻。本卦火水未济的六三爻爻辞说:“未济,正兇,利涉大川。”翻译成白话文是:“未能成就,中正以防恐惧不安,利于涉越大河巨流。”

    天给的建议是:不要和那些领导对抗,要保持中正立场。

    然后如果我保持中正的立场,后面会发展成什么结果呢?变卦代表事情的发展结果。在这里,我们取变卦火风鼎的卦辞:“元吉,亨。”翻译成白话文是:“至为吉祥,亨通。”意思是如果我保持中正立场,结果会至为吉祥,亨通。

    根据这个卦的的启示,再结合自己当下的处境,保持中正确实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我决定顺天意,今后尽量保持中正。

    以上就是通过掐指一算来指导我们的决策。有个成语叫“大道至简”,古圣先贤留下的智慧是要教我们化繁为简。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不断地提炼和总结智慧,并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从而让我们应对事情来更加游刃有余。

    算卦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自已的喜好来选择。对于这个掐指一算,你学会了吗?在最后,我留一个问题给大家思考:“为什么在掐指一算时,必须要无意识地掐指才行?”

    人形机器人“造车”

    IT之家 6 月 3 日消息,5 月 31 日,东风柳汽与优必选科技正式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场景的应用。

    通过此次合作,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将进入东风柳汽,开展汽车制造过程中的安全带检测、车门锁检测、车灯盖板检测、车身质检工位、车厢后盖检测、内饰总检、油液加注、前桥分装、集配捡料、贴覆车标、配置刷写、标签打印等一系列工作。此外,人形机器人还将和传统自动化设备协作作业,解决复杂场景的柔性无人化生产。

    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表示:

    今天,我们终于非常荣幸地把优必选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请到了柳州,请进了我们东风柳汽的智能工厂。本次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将结合最新 AI 技术的应用进入柳汽,通过实训,将会在更为复杂的检测、装配、物流现场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为柳汽的智能制造水平带来更大的提升,也将成为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新风范,将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产业中场景化、规模化应用,为实施‘龙行工程’提供新动能。

    IT之家从优必选官网获悉,全新工业版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身高 1.7 米,外观比例更接近人类,搭载全新一代融合控制算法。Walker S 可与工厂系统互通,获得产线状态及信息,并实时回传采集数据并传输至工厂系统,实现信息的即时共享。

    Walker S 搭载了 41 个高性能伺服关节以及多维力觉、多目立体视觉、全向听觉和惯性、测距等全方位的感知系统;具备行业领先的多模态夜感器融合技术、动态环境反馈整合和自主环境探索技术等,全方位感知环境与人事物。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772/718.htm

    应双赢?

    昨天他们让我头疼了一整天,到晚上的时候又安排了尹双银(应双赢)和廖明翰(料明悍)来我们家来作客……

    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画面:一帮恶徒控制了大家的身体和思想,并且掐住了大家的脖子,然后恶狠狠地对大家说:“应双赢!”

    对以上这个场景,大家作何感想?双方能实现双赢吗?

    我作为被这帮恶徒控制的其中一员,最起码我认为是双赢不了的。老子不是吓大的!大丈夫有死而已!就算干不死这些恶徒,也要在死之前给他们留下永久的惨痛记忆!

    应双赢?起码先把大家解放了,再来谈!一面控制了大家的身体和思想,还掐住了大家的脖子,再来和大家讲“应双赢”……这简直是愚蠢至极的做法!这些恶徒所说的双赢,不就是要让大家不要反抗,老老实实地当牛做马嘛!

    在如今这种形式下,我们普通人如果想活下去,恐怕只有两条出路:一是给他们当牛做马,二是想办法躺平。我目前采取的是第二种方式,尽量少消费,少出力……把所有的消耗维持在最低限度,每天只求努力提升自己,然后待机而动。

    对于当下这种情境下的生存之道,你有什么更好的主意吗?

    14 亿人却做不好科研,印度学术困境难解

    过去十年,印度科技界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其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迅速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出版国;其太空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值得关注的是,印度的研发支出在 GDP 中的占比远低于主流科技强国的平均水平,“花小钱办大事”是其一贯的风格。如今,经费投入不足可能成为其迈向科技强国的“绊脚石”。

    印度,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进行最大规模的领导人选举。6 月 1 日之前,9.7 亿的印度选民将要选出他们的新一任领导人。

    本土科学家们对这个政治话题关注度颇高,其背景是,印度的学术界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具体来说是政府对科研的资助体系,正在经历重要变革,在这个国家主导了科研投入的国度,印度科学家希望,新一届为期 5 年的政府能够坚定地把更多资金投入基础科研,同时增加资助透明度。

    正如印度在经济等方面的体现,这是一个充满未来和希望的地方。年轻人口充足,好学而愿意吃苦,以改善生活和阶级跃升为目的,愿意付出努力。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任总理莫迪曾说,印度要在 2047 年(印度从大英帝国手里独立出来 100 周年)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以及更近的目标,即在 2030 年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不管从哪个角度拆解这个目标,科学、技术能力都是底层和深远的发展动力。但现实是,在印度学术界,资金不足、资助体系不流畅困扰着这里的最聪明的头脑。

    借着印度大选的时间点,本文我们详细聊聊印度科学家是如何展望他们的科学强国之路。

    现状:极具性价比的印度科学

    从科技的角度看印度,过去十年,印度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

    太空领域的成就是绝对的代表。从 2013 年开始,印度成功发射了“Mangalyaan”火星探测器,成为继美国、苏联和欧洲之后第四个成功探测火星的国家,这次一击即中的成就开启了印度一系列航天尝试。2017 年,通过 PSLV-C37 运载火箭,印度一次性将 104 颗卫星送入太空,在当时也创下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新纪录。

    再看 2023 年 8 月 23 日,印度第三次探月任务“月船 3 号”成功着陆月球,成为继美国、苏联和中国之后第四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国家。更令人称奇的是,完成这一切的预算仅为 7400 万美元,甚至比拍一部科幻电影的成本还低。

    对印度来说,技术成就是一种国力象征。总理莫迪在直播画面里用力摇着印度三色旗:“我们正在见证历史。”极力传达一个新的形象和信号:一个崛起中的国家在全球精英中占据一席之地。

    同样的成就,也体现在印度的科研成果产出上。

    在 2008 至 2018 的 10 年里,印度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以惊人的两位数增长,带着印度整体排名从全球第九,一跃成为如今的全球第三大出版国,仅次于美国和中国。同时,其学术界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蓬勃生长,2014 年至 2021 年,大学数量从 760 所激增至 1113 所。

    在展示出了“印度速度”的同时,学术界的运行和他们的登月任务一样,也展现出“花小钱办大事”的理念。

    印度科学技术部(DST)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研发支出仅占到其 GDP 的 0.64%。作为对比,2022 年,经合组织 38 个成员国平均研发支出大约占本国 GDP 的 2.7%,中国与此相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在 2021 年的研发支出占比为 2.4%。

    还有一些其他成就,比如印度相当著名的仿制药产业。印度官方数据显示,以产量计算,2021 至 2022 年间,印度的制药产业在全球排名第三,其中绝大多数为平价的仿制药。在那场影响全球的疫情当中,印度出产的仿制药在客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遥感卫星群,也是印度组建的。

    但高光的成就不代表所有现状,光芒甚至会产生更多不被关注的阴影。

    一位印度学者指出,该国现有的资源越来越倾向于支持能够更快落地或商业化的项目。这是在资源有限下的选择,在强调经济价值的背景下,应用驱动的研究占据主导,为印度技术领域带来了片面的繁荣,而更基础的研究成为了被牺牲的那一部分。

    科研的最终价值体现在推动社会进步,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基础研究催生出具有应用价值的技术,再到下一阶段的大规模应用,最终影响到每一个人。“我们必须铭记,为纯粹的基础研究留下一席之地同样重要。持续的创新活力才能构建全面而多元的研究生态系统。”印度物理学家 Arindam Ghosh 在接受 Nature 的一次采访中表示。

    代价:顶级人才出逃

    相比于印度的经济地位 —— 这个带有官方色彩的指标,在世界范围内,印度的人才拿下了不成比例的成就。近年来,印度裔顶尖人才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全面出击”,势力覆盖商业、政治和学界。去年莫迪总理访美参加企业家见面会时,有人调侃称这是“老乡见面会”,因为包括谷歌、微软、Adobe 在内的顶级公司,CEO 都是印度面孔。

    涌向美国的脚步没有放缓。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截至 2023 年 9 月,持有美国学生签证的活跃人数,印度为 32 万人,中国为 25.4 万人。印度 15 年来首次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留学生最大来源国。

    “印度的教育系统培养了高素质的理科学生。然而现在的趋势是,学生移民到国外进行高等教育,往往永远不会回来,这导致了印度科学界技能的丧失,”印度浦那大学天体物理学家 Debarati Chatterjee 说。

    印度外交部估计,2022-2023 仅仅一年间,印度出国的学生人数(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从 130 万增加到 150 万。

    印度本土学术人才库出现被“掏空”的危险。“我的团队接待了 12 名夏季项目实习生…… 我本来很乐意接受其中任何一位学生在我的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想留在国内。”去年升学季,印度著名学府印度科学研究所的遗传学教授 Upendra Nongthomba 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广泛讨论。

    据印度专注学术报道的媒体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报道,印度学生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激增,导致其国内大学出现大范围招生短缺,且情况在疫情后更加恶化。一位留学咨询机构负责人表示,2023 年,前往海外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为此前来咨询的博士候选人数量增加了 70%。

    原因更多在印度内部。“在我们国家,科研资金和奖学金发放有非常高的不确定性,所以学生的生活都过得很拮据。”昌迪加尔大学助理教授 Noble Kurian 的评价一针见血。

    这一呼吁得到了一些政治家的支持。国会议员 Shashi Tharoor 就警告说,“官僚的冷漠”已经阻止了许多学生继续从事研究职业。“政府部门的入门级岗位的薪资要高得多…… 所以博士学位往往是国内学生们最次的选择,”他指出。

    当最优秀的人才纷纷选择出走,其国内的人才真空问题更加棘手,如何创造一个有吸引力的研究环境,成为了印度教育界和政府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用正确的姿势撒钱

    归根到底还是钱的问题。而在资助科研方面,印度政府在其中起了绝对主导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学者们都关注大选的影响。

    颇具印度特色的现象是,在印度,大约六成的科研资金来自中央及地方政府和高校,而私营部门仅有四成。对比之下,私营部门在 OCED 成员国的研发支出中平均占比高达 74%,欧盟 27 国中这一数字也达到了 66%。

    印度其实也不乏跨国大公司,涵盖建筑、信息技术、制造和制药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完全有能力在支持科研甚至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现行的、不透明的体制面前,他们显得非常吝啬。

    政府作出过努力。去年 8 月,印度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成立 Anusandhan 国家研究基金会(ANRF),五年内向大学和实验室提供 5000 亿卢比(约合 6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改善基础研究的现状,其中 70% 的资金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比如业界和印度的富豪们。

    这一莫迪亲自牵头形成的法案,被印度大报 The Economic Times 称为:学术界的梦想。

    但梦想要成真,还需要经历更多改革。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教授 Binay Panda 最近在印度媒体 The Hindu 上发文指出,法案的确是一个必要的途径,但在这个基础之上,新一届政府需要实施更详细的计划,并建立类似于担保资金的托管账户机制。增加资金的同时也需要更加审慎地把控支出,同时打造更好的人力体系。

    在那篇题为“Scientists and a wish list for the incoming government”的文章里,Binay Panda 写下了作为一名一线学者的“愿望”清单:

    1. 新一届印度政府需要以每年 50% 的速度增加研发支出至 GDP 的 4%,且鼓励私营部门向 ANRF 捐款,提升研发投资;

    2. 必须升级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基础设施,以吸引高质量教师和研究人员,同时确保招聘体系的公平性;

    3. 向全球看齐,教育和研究机构的招聘达到一个透明、快速且不受任何影响的全球公认的标准;

    4. 设立高效的科研资助管理系统,减少官僚体系下的繁琐流程,确保科研部门能够及时使用预算并快速将资金分配给科学家;

    5. 科学家应享有基于证据的学术自由和创新空间,包括自主创业和参加国内外会议的自由,同时对科研成果和教育质量负责。

    道理很明显,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对科学研究的投资最终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健康和福祉的提升。尤其在发达经济体中,这些共识为学术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他们明白,科研投资能够带来什么样的成果。

    在印度漫长的选举季落幕后,无论哪个政治集团上台,都必须认识到,印度有能力并且应该在科研领域做出更多投入。

    就像 Binay Panda 在文章开头所说:印度成为主要经济强国的必要条件,就是支持科学,支持科学家。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767/393.htm

    让人见笑的事天天发生

    今天早上一到公司又拉肚子了,庆幸的是领导手下留情,没让我直接拉到裤裆里。

    现在我又发现一个规律:以前都是早上6:00在家上厕所的,结果经常是一到公司来就要拉肚子。这样的话一大早就要拉两回,所以后来干脆7:30到公司后再上厕所。后来回想并总结了一下原因,应该是我在上班的路上看今日头条新闻的缘故。我平时喜欢看社会新闻、时政新闻,今天早上在上班的路上又看了今日头条上老百姓跳桥自杀的新闻,这又惹的领导不高兴了,然后就让我拉肚子。

    拉肚子——那堵子——那毒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学习、思考竟然成了一种罪过……老百姓看个新闻不行,学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行……他们这心里是有多大恐慌啊?总结起来就是不能让你知道的太多,或者是让你的智慧打开。

    “这年头让人高兴的事情一件没有,让人见笑的事天天发生。”——老舍《茶馆》

    猴子摘果

    一群猴子,发现悬崖顶上有一棵熟透了的果树,但悬崖太陡峭了,就算猴子身手矫捷也是无法摘到果子的。于是,猴子们想起了祖辈“猴子捞月”的典故来,便一个踩着一个的肩膀,搭起了“梯子”,这样最先上去的猴子便摘到了果子。

    但摘到果子的猴子忘记了,自己能摘到果子完全是大家团结合作的结果,竟然独自在悬崖上大嚼起来,丝毫不理会下面的猴子。于是。下面的猴子生气了,撤去了“梯子”。最后那只猴子吃完了所有的果子,但找不到下来的路而饿死在悬崖上。

    授权要避开的误区

    在工作过程中,负责具体工作的最佳人选并不是管理者本人,而是管理者将合适的工作授权给合适的人去做,这可以让日常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如果管理者总是大权独揽,不仅自己会每天忙个不停,员工的潜能也无法发挥,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和谐。

    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母传》里记载了一种名叫蝜蝂的小虫。这种小虫有个特殊的喜好:背东西,见东西就背,而且东西越重就越喜欢。即使有人将东西拿下来,它也要再背上去,直至把自己累死才肯罢休。

    对管理者来说,管理权就像蝜蝂身上的重物一样,管理者若死死抓住权力,那样只会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会事必躬亲,而是正确地利用员工的力量,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这样不仅能使团队很快成熟起来,还能减轻管理者自身的负担。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摩西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时候,部众达几十万人,为了保证族人的安全以及传达指令的一致性,不管是规划队伍的行进路线还是每天安排宿营地这种小事,都由摩西亲自处理。但繁重的事物和旅途的艰辛,最终导致摩西病倒了。他的岳父叶忒罗来看他的时候,给他提出了一个建议:可以将部落里的一些小事和号令传达的工作交给精明能干的族人去做,你自己只要对事关本族的大事过问就可以了。摩西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部众按照人口和姓氏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任用了百夫长、千夫长来分层进行管理,自己则专注于行军路线以及与外族作战计划的制订等大事上来。从此以后,整个迁徙队伍指挥变得更加灵活,号令传达更为迅捷,族人之间也更加团结,最终整支队伍冲破敌人的围堵,到达了水草丰美的以色列。

    这就是合理授权所带来的结果。一个管理者,即使他有再多的精力和才干,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他需要把部分职权交给下属,让大家来共同承担责任。

    当然,授权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者很好地把握分寸,来保证正确授权和合理监督,否则,很容易陷入授权的误区。有些管理者常常会不负责任地授权。这种不负责任地下放职权,不仅不会激发下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不满。对团队的管理者来说,要想适当地授权并真正地发挥授权的激励作用,就要竭力避免出现如下的授权误区。

    1.随意授权

    由于能力、知识水平等因素,管理者在授权时要进行慎重的考核,切忌以个人好恶取人,或者以与自己的亲疏程度选人,或者从平衡组织内派系出发挑选被授权人。这很容易造成实际的偏差。

    2.含糊授权

    有些授权人在向员工授权时总是不明不白的,对于给员工什么权力、给多大的权力等需要非常明确的问题从不讲清楚,这使得员工未能了解授权人的真正意图就去开展工作;有的管理者在授权时总放心不下,总对员工有疑心,经常干涉被授权者,结果搞得员工很被动;还有的管理者授予员工的权力与员工所负的责任极不相称,使员工面临“责大于权”的状况。

    3.授权失当

    一些管理者盲目地把权力授给无法胜任工作的人,这是失败的管理工作。真正的授权当然是要找一个具有能力而又能行事负责的人。发现不了问题是素质的问题,解决不了问题是水平的问题。

    4.推卸责任

    管理者完成工作指派与授权后,仍然要对员工所履行的工作职责负全部责任。这就是说,当员工无法做好被指派的工作时,管理者将要承担其后果。可是,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将责任推卸到员工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保持这样的心态:“权力可授予,但责任却无可推脱。

    5.越级授权

    管理者不可把中间层的权力直接授给员工,否则会造成中间领导层工作很被动,不但扼杀他们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而且有架空中间领导层的可能,久而久之,会出现中层管理不力的情况。因此,授权只能逐级下授,切不可越级授权。

    6.授权不充分

    许多管理者虽然把权力转交给员工,但往往会增加许多限制,这就失去了授权的真正意义。当管理者把权力分授出去的时候,要充分地信任员工,相信他们能负起责任,并能有效地使用权力。只有充分地授权,才能真正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7.授权没有自信

    有些管理者由于缺乏自信,而不愿真正地授权。他们担心员工的表现会比自己更好,会危及自己的现有职位。这种类型的管理者必须要积极地确立自信心,否则,总有一天他将失去自己的职位。

    由此可见,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正确和合理地授权与控制是管理者必修的一门功课。

    管理心经:对管理者而言,最大的管理挑战之一就是授权。授权不等于撒手不管,依旧应该关注下属的工作进展,以发现问题时及时干预,纠正错误。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