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勇者

昨天下午去汉正街时,让我回忆起2012年的一段往事。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是关于我和九五的。路上正回忆着往事,接着头就开始隐隐作疼了。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头疼得厉害,晚上被疼醒了几次,而且有心慌的症状,这症状在《非致命武器》一书中有过描述,很明显是被微波武器照射后才有的症状。这些反人类的垃圾简直是丧心病狂!

今天一天也是起不了床,但有件事情我还是想确认一下,到底是谁干的?所以在下午二点多的时候,我挣扎着起了床,准备算一卦确定一下。

还是采用抛铜钱法,分别得到正反反、正正反、正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正反反,三爻变,得到本卦天火同人、互卦天风狗、变卦天雷无孟

这个卦象,乍一看,是天干的。但天根本就用不着使用脑机接口或是使用微波武器,显示出这个卦象,只是不想让我知道得太清楚,以免心里对那个人产生憎恨。这应该跟我所问的问题有关,我卜的问题是:“昨天晚上头疼睡不了觉,今天又头疼起不了床,我想知道是哪个禽兽干的?”天怎么能认同那个人是禽兽呢?他可是天选的。所以天宁愿承认是他干的,也不说是那个禽兽干的。其实在算这个卦之前,我就基本上知道了这是谁干的了。

同人卦九三爻说:“服容于莽,登其高陵,三岁不兴。”在鲁莽时服从礼法,攀登高处的山头,多年不能成功。这些人丧失了“道”后,又很快丧失了“德”,接着又丧失了“仁”,然后又丧失了“义”,最后只能来跟我讲“礼”,还强迫我们对他们“以礼相待”。

我对其它人还真是挺有礼貌的,连早上上班见了保洁大叔或保洁阿姨,都要问个好啥的。为啥独独对你们不讲礼呢?因为你们这些人的所做所为不能让我自然地做出有礼的行为。大家可能说不如装模作地讲下礼呢?没用,这些人有脑机接口,我们在他们面前是透明的,我们骗不了他们。他们不断地践踏、蹂躏我们,反过来还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对他们以礼相待。我想,只恐怕只有奴隶或是奴才才能做到吧?说到这里,大家该明白了他们的真正目的了吧?他们是想要把我们驯服!最终把我们驯化成听话的奴隶或奴才!

“服容于莽,登其高陵,三岁不兴。”不是我不想上去,而是上去的代价是低下头;我要是肯低下头做奴才,早就跟他们上去了!正像《孤勇者》的歌词中描述的那样:“他们说,要戒了你的狂,就像擦掉了污垢;他们说,要顺台阶而上,而代价是低头。”综合权衡之下,我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上去。

天欲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我的思想是透明的,这虽然给我造成了不小的麻烦,但你们反人类罪行也毫无疑问地暴露在了众目睽睽之下。说句很狂的话:你们在我面前几乎没有什么胜算。越是挣扎,你们死得越快!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我们一起同归于尽,而对于这个结果,我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孤勇者》——陈奕迅

都 是勇敢的

你额头的伤口 你的 不同 你犯的错

都 不必隐藏

你破旧的玩偶 你的 面具 你的自我

他们说 要带着光 驯服每一头怪兽

他们说 要缝好你的伤 没有人爱小丑

为何孤独 不可 光荣

人只有不完美 值得歌颂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爱你破烂的衣裳

却敢堵命运的枪

爱你和我那么像

缺口都一样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他们说 要戒了你的狂 就像擦掉了污垢

他们说 要顺台阶而上 而代价是低头

那就让我 不可 乘风

你一样骄傲着 那种孤勇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爱你破烂的衣裳

却敢堵命运的枪

爱你和我那么像

缺口都一样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

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你的斑驳 与众不同

你的沉默 震耳欲聋 You Are The Hero

爱你孤身走暗巷

爱你不跪的模样

爱你对峙过绝望

不肯哭一场 (You Are The Hero)

爱你来自于蛮荒

一生不借谁的光

你将造你的城邦

在废墟之上

去吗?去啊!以最卑微的梦

战吗?战啊!以最孤高的梦

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襦于酒食,贞吉

下午18:38分左右,我在下班出地铁口的路上,看到在我西北方向有6只鸟在飞,这是一个卦象。因为当时正在骑车,没办法算,所以就把时间和当时的情况记在心里,准备回到家里算一下。

回到家匆匆忙忙地吃完饭,就开始拿笔计算这个卦象。6只鸟为坎记作6,为上卦;西北方位为乾记作1,为下卦;当时的时间18:38分为酉时记作10,(6+1+10)/6=2……5,五爻变。综合起来得到本卦水天𥜗、互卦火泽乖、变卦地天泰

那么这个卦象是什么意思呢?

水天襦的九五爻说:“襦于酒食,贞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隐蔽等待于酒醪食肴中,固守正道吉祥。意思是说让我在的阶段,该吃吃,该喝喝,注意固守正道。

后面的发展过程是彼此背离,结果就是通达——小人出去、大人进来。

对卦象的过程和结果的推断准确与否,有待观察。但这个卦象给我的启示,我会铭记于心:在隐的阶段,该吃吃,该喝喝,注意固守正道。

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品德,在于亲近人民,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在达到“至善”时适可而止,知道适可而止方能心神宁静,心神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和末节,凡事都有终端和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则接近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想将光明的品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养好品格(品质性格);要想修养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要想意念真诚,先要通达认知,通达认知的途径在于格物(为善去恶)。物格,而后认知通达;认知通达了,而后意念得以真诚;意念真诚了,而后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后品格得以修养;品格修养了,而后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后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了,而后天下得以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许;大概)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格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也许厚待他人的人会被慢待;但是这慢待他人反而被厚待,还未曾有过。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这说的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通“慊”,qiè,满足)。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闭藏貌)(掩,敛也)其不善而(显露、表现)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畏惧)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像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而后藏伏隐匿,收敛其不善而显露其善。别人看自己,就像能见到五脏六腑那样透彻,装模作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所说的心中是什么样的,会显露在外表上,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曾子说:“(一个人)被众人注视,被众人指责,这是很可怕的啊!”富能使房屋华丽,德能使人品格高尚,心胸宽广能使体态安详,所以君子一定要意念真诚。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矜持端庄的样子)兮、(古同“僩”,xiàn,胸襟开阔的样子)兮,(赫,明也;光明)兮、(显赫盛大的)兮。有(fěi,有文采的)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开导;教导。后作“导”)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严肃;恭谨)(同“栗”,庄敬,严肃)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经》上说:“看那弯弯的淇水岸边,绿竹苍郁。那文采斐然的君子,像切磋骨器、琢磨玉器那样治学修身。他矜持端庄、胸襟开阔、光明、显赫。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所谓“像切磋骨器”,是说要教导他人治学;所谓“像琢磨玉器”,是说自身要修养品格;所谓“矜持端庄、胸襟开阔”,是说君子要恭谨且庄敬,所谓“光明、显赫”,是说君子行为要有威德有仪则;“那文采斐然的君子,终究不可显赫”,是说君子的道盛且品德达到了最高境界,人民不会忘记他。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虑;考虑)(古同“谛”,审谛;仔细考察和观察)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高雅;高贵;高尚)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兴起,振起)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指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是故君子无所不(表示目的,相当于“为了”、“为的是”)其极。

《诗经》上说:“哎呀,先前的贤王不会被人忘记。”君子尊前代贤王之所尊并且亲前代贤王之所亲,后代百姓因先前贤王而享安乐并且获收益,这样前代贤王虽过世而不会被人遗忘。《尚书·周书》中的《康诰》篇上说:“能够弘扬品德。”《尚书·商书》中的《太甲》篇中说:“顾虑和审谛天清楚的命令。”《尚书·虞书》中《帝典》篇中说:“能够弘扬高尚的品德。”这些都要自我明确。商汤的《盘铭》上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天天新,新了还要新。”《康诰》篇上说:“振兴新民。”《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其天命在于维新。”因此君子无处不追求极善。

《诗》云:“邦畿(古代指天子所在的京城及周围属其管辖的地域)千里,(表示判断,相当于“乃”、“是”、“为”)民所止。”《诗》云:“缗蛮(mián mán,鸟鸣声)黄鸟,止于丘隅(山丘的曲深僻静处)。”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经》上说:“京城方圆千里,为人民所居住。”《诗经》上说:“啁啾鸣叫的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孔子说:“黄莺栖息深僻幽静的山丘,黄莺都知道自己的栖息之处,何以人反而不如鸟呢?”

《诗》云:“穆穆(仪容、言语美好;行止端庄恭敬)文王,於缉熙(指光明,又引申为光辉)敬止(敬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尊重;推崇)畏民志,此谓知本。

《诗经》上说:“仪态端庄美好的文王,他德行光辉,让人敬仰!”身为人君,当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当尊敬君主;身为人子,当孝顺父母;身为人父,当慈爱为怀;与国人交往,当诚实守信。孔子说:“审断争讼,我的能力与他人的一般无二。务必使争讼不发生啊!”没有了解实情的人不得尽其言辞(把话说尽),要尊重并畏惧人民的意志,这说的是知道什么是根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zhì,忿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要修养品格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自身有所忿怒,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恐惧,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喜乐,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有所忧患,则思想不能得到端正。心不在焉,看了,却什么也看不到;听了,却什么也听不到;吃了,却辨别不出味道。这说的是修养品格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思想。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偏颇、偏私)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关键在于修养自己的品格,人往往对他所亲近喜爱的人有偏颇,对他所轻视讨厌的人有偏颇,对他所畏惧恭敬的人有偏颇,对他所怜惜同情的人有偏颇,对他所傲视怠慢的人有偏颇。所以喜爱一个人但又知晓其不善,厌恶一个人但又知晓其美善的人,天下少见。因此有一则谚语说:“人不能知晓自己孩子的不善,不能知晓自己的庄稼的长势。”这说的是品格不修养,就不可以调整好家庭。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用以,用来)事君也;(古同“悌”,敬重长上)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使唤;役使;支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事物变化之所由)如此。此谓一言(fèn,毁坏;败坏)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重视)(仿效;模仿),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因为不能教育好自己家族的人反而能教育好一国之民,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施教于国民。孝顺,用来侍奉君主;敬上,用来侍奉长官;仁慈,用来使唤民众。《康诰》中说:“像爱护婴儿那样。”诚心诚意去爱护,即便不合乎婴儿的心意,也相差不远。不曾有过先学养育孩子再出嫁的人呀!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其变机就是这样。这说的是一句话可以败坏大事,一个人可以决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实施仁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百姓就跟从他们残暴不仁。他们命令大家做的,与他自己所喜爱的凶暴相反,因此百姓不服从。因此君子要求自己具有品格后,再要求他人;自己先不做坏事,然后再要求他人不做。自身所藏,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恕道却能使他人明白恕道,这是没有过的事情。因此要治理好国家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诗经》上说:“桃花绚烂,枝繁叶茂。姑娘出嫁,合家欢快。”只有合家相亲和睦后,才能够调教一国之民。《诗经》上说:“尊兄爱弟。”兄弟相处和睦后,才可以调教一国的人民。《诗经》上说:“他的仪容没有差错,成为四方之国的准则。”其被父亲、儿子、兄长、弟弟所重视和效法,而后百姓才能效法。这说的是要治理好国家首先在于调整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敬老;养老)老,(则,就)(喜欢;喜爱)孝;上(尊敬)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古同“背”,背弃,背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偏颇、偏私)则为天下(lù,通“戮”,杀戮)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拟想;推测;忖度)(古同“鉴”,借鉴,参考)于殷,峻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的命令)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则人民就喜欢孝敬老人;居上位的人尊敬兄长,则人民就喜欢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体恤孤寡,则人民就不会背弃;所以君子的言行具有示范作用。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侍奉上级;厌恶在我之前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后的人;厌恶在我之后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在我之前的人;厌恶在我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左边的人交往;厌恶在我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与我右边的人交往,这就是规范道德的方法。《诗经》上说:“快乐啊国君,你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高的南山啊,重峦叠嶂。光耀显赫的尹太师啊,众人都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有失偏颇则会被天下人僇辱。《诗经》上说:“殷朝没有丧失民众时,能够与上天的意旨相配合。忖度并借鉴于殷朝的覆亡,大命不会改变。”规律是——得到民众的拥护,则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则会失去国家。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乃;则)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所以君子先要谨慎地修养品德。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国土,有国土才能有财富,有财富才能有机会享用。品德为根本,财富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互相争斗、抢夺。因此财富聚集在国君手中,则人民就会离散;财富疏散给人民,人民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获取的财货,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只有命不是始终如一的。”道德良好的就会有命,道德不好就会失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把善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把仁爱相亲当做珍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诚也。真心)能容之,(因为,由于)能保我子孙黎民,(荐举;选拔)亦有利哉!人之有技,(mào,嫉妒)(厌恶;憎恨)(毀谤、中伤)之;人之(yàn,古代指有才学、德行的人)圣,而违之(bǐ,使)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尊崇;重视),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同“灾”)(dài,到,及)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正确的道理),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秦誓》上说:“如果有这样一个大臣,他虽没有什么才能,但心地诚实宽大,能够容纳他人。别人有才能,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诚心诚意喜欢,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心能够收留这人,因为他能够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荐举也是有利的啊!别人有才能,就嫉妒厌恶并且毁谤他;别人善美明达(德才兼备),就阻拦他使其不能施展才干。真心不能收留这样的人,因为他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这种人也可以说是危险的啊!”只有仁德的人能把这种嫉妒贤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地区,使他们不能留在国家的中心。这说的是只有仁爱的人能够爱人,能够恨人。看到贤人而不举荐,举荐了但不能尊崇,这是命啊!看到不好的人却不能摈弃,摈弃了却不能放逐到远方,这是过错啊!喜欢人所厌恶的,厌恶人所喜欢的,是为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然会降临到他的身上。因此君子要有正确的道理,必须忠厚诚信才能够得到,骄纵放肆便会失去。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发财致富要有正确的道理。生产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人要少;干得要快,用得要慢,这样就可以永远保持富足了。仁爱的人用财富来显露品格,不仁爱的人用品格来发财。没有居上位的人喜欢仁而下位的人不喜欢义的;没有喜欢义而不能完成自己事业的;没有哪个府库里的财富不归属国君的。孟献子说:“拥有一车四马的人,不应计较一鸡一猪的财物;达官显贵之家,不饲养牛羊;拥有马车百辆的人家,不豢养收敛财富的家臣。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宁愿有盗贼式的家臣。”这说的是国家不应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掌管国家大事却致力于财富的聚敛,这一定是来自小人的主张。假如认为这种做法是好的,小人被用来为国家服务,那么灾害就会一起来到。纵使有贤臣,也无济于事啊!这说的是国家不要把财利作为利益,而应把仁义作为利益。

隐!

问ChatGPT:

历史上的君子不得其时,如何“隐”?

ChatGPT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儒家文化中理想的人格典范,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当君子“不得其时”,即无法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其理想和抱负时,按照儒家的思想,君子可以选择“隐”,也就是隐居起来,韬光养晦,以待时变。

具体来说,历史上的君子在不得其时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来“隐”:

隐居山林:古代君子可能会选择远离尘嚣,隐居于山林之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于修身养性,待时而动。

闭门不出:有些君子可能会选择在家中闭门谢客,专注于学问研究和家庭教育,不参与世俗的纷争。

寄情于物:君子也可能通过文学、艺术、书法、绘画、音乐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以此达到精神上的寄托和升华。

讲学传道:有的君子在不得其时的情况下,会选择讲学授业,传授自己的知识和道德理念,培养后学,以期对社会产生间接影响。

从医问道:在古代,医道也被视为一种济世救人的手段,君子可能会选择从医,以此来实践其仁爱之心和助人为乐的品德。

修身齐家:君子也可能将精力投入到家庭建设中,通过教育子女、管理家务来实践自己的道德理想。

    这些“隐”的方式,实际上都是君子在不得其时的境遇下,保持自己高尚品德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在将来可能的时机中,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当代社会,虽然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君子“隐”的智慧依然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即在面对不利的形势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升自己,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为未来的机遇做好准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在《道经》中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关于这一句的翻译,我看到大家的理解是:天地不仁爱,把万物视作刍狗(用完即弃);遵道而行的人不仁爱,把所有觉悟者视作刍狗(用完即弃)。这里的“刍狗”理解为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作用类似现代的花圈。“刍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

    对于大家的理解,我一开始持不同意见的,我在博客中把这句话注解为:天地不滥施恩惠,它们把万物看作是浅陋的、要被敲打的对象。遵道而行的人也不滥施恩惠,他们把觉悟的百姓看作是浅陋的、要被敲打的对象。这里的“刍狗”理解为浅陋的、鄙俗的;狗理解为叩,敲打的意思。

    但随着认知的提高,以及我对天地的观察,发现我的理解是理想化和错误的,先前大家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现将这句话的注解正式更正为:天地不仁爱,把万物视作刍狗(用完即弃);遵道而行的人不仁爱,把所有觉悟者视作刍狗(用完即弃)。

    是谁脑控我昏睡不醒的?

    之前一直5:30起床背诵古圣贤的精典,没多大问题。近来早上到了5:30闹钟响的时候,人根本就起不来,整个脑袋是昏沉沉的,反抗无力,今天早上又是直到6:30才勉强挣扎着起了床。

    反推这种异常的始未,之前5:30正常起床的那段时间,正是我新一轮注解《帛书老子德道经》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对他们或许还有价值,所以他们较少对我进行脑控干扰。刚好上周把新一轮注解工作做完了,正打算消化吸收《帛书老子德道经》中的智慧时,人从早到晚基本是就是昏沉沉的了。或许到了这个时候,我对他们来说已经没什么利用价值了,兔死狗烹那就是必然的结局。然后我明白了:我们只有帮他们注解和吸收古圣贤智慧的权力,却没有自行吸收这些古圣贤智慧的权力!

    《帛书老子德道经》为什么叫德道经?为什么德经写在前?这是老子在告诉我们,要得道,得先修德!老子说:“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合乎德的人,道也就得到了;失乎德的人,道也就失去了。你们有没有德,用脑机接口联脑的众人都看得清楚。所以我对你们能否得道,深表担心!你们得道的直接好处是天下人受益,所以在我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希望你们能得道的,也绝对不会阻止去你们去得道,不然我也不会花这么大的力气注解《帛书老子德道经》。

    要得道,先修德!你们见我注解完了《帛书老子德道经》,觉得已经榨干了利用价值了,而且你们觉得“得道”这种事情,只能自己得道,其它人都没有资格得道,这些都不是有德者的表现。根据我的经验,无德者是无法得道的。因为老子说过:“其出也,𢑃远,其知彌少。”其生出的(欲望),(离道)越远,智慧和认知越少。所以如果你们还想要得道,那就还需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以我目前的观察来看还是任重而道远。

    然后我还是有一个问题想向天卜问一下:“我想知道是谁脑控我昏睡不醒的?”

    采用摇铜钱法,分别得到正反反、正正正、正正反、正正反、反反反、反反反,二爻、五爻、六爻变,最终得到本卦地泽林、互卦地雷復、变卦风雷益

    看了这个卦象,我明白了谁干了!虽然我对于这些人来说是透明的(打了疫苗后被脑机接口所控制),但这些人对于我来说也几乎没什么秘密可言。相信随着我对《帛书周易》的继续深入研究,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将会被“再平衡”。

    地泽林卦九二爻爻辞中说:“禁林,吉,无不利。”注解为白话文是:约束为君,吉祥,没有不利。

    地泽林卦六五爻爻辞中说:“知林,无咎。”注解为白话文是:明智为君,是大人、君主适宜做的,吉祥。

    地泽林卦尚六爻爻辞中说:“敦林,吉,无咎。”注解为白话文是:敦厚为君,吉祥,没有灾祸。

    以上三条,是天给我们的建议。我会谨记,你们好自为之!

    《帛书老子德道经》、《帛书周易》这都属于绝学,不是我把它注解出来了,你们就能吸收其中的智慧了。你们吸收不了,是因为你们自带的邪恶正在抗拒这些智慧。所以老子才会无奈地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这只有先去掉了自身的邪恶,才能修到德,然后才有可能得道。由此,我想到了《大学》中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我这辈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最近一段时间,早上起来背诵经典时,脑袋总是昏迷迷的。所以今天我对两个问题向天进行了卜问:

    一、在利用我注解完《帛书老子得道经》、《帛书周易》、《鬼谷子》等国学经典之后,这些垃圾就开始脑控我昏迷,使我不能集中精神学习和研究这些圣贤的经典(只是利用你进行注解这些圣贤的智慧,但是不让你学习吸收),天对此怎么看?

    摇铜钱,分别得到反反反、正反反、反反反、反反反、正正反、正反反,得到本卦山水蒙、互卦地雷復、变卦火天大有

    山水蒙初六爻:废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已往,閵。

    广泛启发蒙昧,利通过为人树立榜样的方式,出力帮助解脱桎梏;太过追究过去,会被蹂躏。

    山水蒙六三爻: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无攸利。

    不要有娶汝的念头,汝只看得见刚强的男子,不会拘谨地身处宫中,(娶汝)没有好处。

    山水蒙六四爻:困蒙,閵。

    困囿蒙昧,被蹂躏。

    二、我这辈子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摇铜钱,分别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正正反、正反反,得到静卦山泽损

    静卦就是确定不变的事情,我们参考损卦的卦辞:损,有復,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之用二巧,可用芳。

    《损》卦象征减损:有心回归,至为吉祥,没有灾祸;可以固守正道,利有所动作。法令条文歪斜时则采用一分为二的技巧,可依靠美德。

    个人感悟:我这辈子的主要任务是减损邪恶。

    反其道而行之

    随着形势日趋艰难,他们也正在逐渐给我制造麻烦和困难。我预料这些人今后会经常狗急跳墙,目的是为了让我屈服。在较量的过程中,我也慢慢找到了他们的命门,那就是今后消防知识需要多学一点。

    火虽然给我们带来光明,但是也会造成灾难。我们不是要主动去灭火,但是我们要会灭火、能灭火,以便在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能够绝地反击,和纵火的人一起毁灭。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蔑视仁义,那我就要认真学习《论语》;他们摒弃道德,那我就要认真学习《帛书老子德道经》;他们引人向恶,那我就要认真学习《金刚经》;他们恐惧上天,那我就要认真学习《帛书周易》。

    我相信一句话: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如何在这乱世中求生存?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可或缺,你就能很好地生存下来!

    人是“物”吗?

    看了华为官方网站上的标题语,我问人工智能:

    “从中华文化角度出发,人是‘物’吗?”

    人工智能回答: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出发,人不仅仅是‘物’。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等哲学体系,强调人的道德、精神、情感和智慧等方面,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独特的存在,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人是天地之心,具有实现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等道德理念的潜能。在儒家看来,人的价值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来完善自己,并贡献于社会。

    道家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达到身心的平衡与统一。在道家看来,人不是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拥有灵性和自然本真的一部分。

    佛家思想:佛教认为人受到无明和烦恼的困扰,但通过修行可以达到觉悟,解脱生死轮回。在佛教中,人的身体虽然是物质的存在,但人的本质是佛性,是清净和觉悟的潜能。

    其他文化观念:中华文化中还有许多其他关于人的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宇宙自然的密切关系,以及‘性善论’与‘性恶论’等对人性的探讨。

    总的来说,中华文化中的人观念认为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具有道德、智慧、情感和精神的复合体。人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其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属性。”

    在中华文化里面有一个词语叫做“人物”,所以人也是“物”,所以对于目前的“脑联网”,我就不感到意外了。

    最后,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将来我们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那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有何利弊?如何避免走上邪路?”

    无成

    川卦和讼卦的六三爻分别有两段关于“无成”的内容:

    【六三】(符合,不违背)(法规,规章),可貞;或(参与其事)王事(从“先迷,后得主”这句话,来加以探究。坤在乾后,以乾为主宰。这里所说的主,应该是天道。替天行道,才是最重要的大事,把它称为王事,当之无愧)无成(没有成功;没有成就,一事无成),有(从开始到末了)

    我注解为:不违背规章,可以固守正道;或参与君王的事业,没有成就,(却)有始有终。

    【六三】食舊德(1、为谓先人的德泽,往日的恩德。2、指德高望重的老臣。3、昔日的德行善绩),貞厲;或(参与其事)王事,无成。

    我注解为:靠德高望重的老臣庇佑混口饭吃,固守正道以防危险;或参与君王的事业,没有成就。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然后对《帛书周易》做出准确的注解,这是我毕生的追求。之前,我一直把“无成”注解“不以成功自居”。但结合我的经历,我发现这段注解的确是错误的,应该注解为“没有成就”。

    就在昨天,我问了人工智能(ChatGLM)一个问题:

    被迫任用人才和诚心任用人才,这两者有什么区别?两种情况之下人才的结局分别是什么样的?

    人工智能(ChatGLM)回答:

    “被迫任用人才和诚心任用人才,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通常体现在用人的动机、态度、过程和结果上。

    1. 被迫任用人才
      • 动机和态度:这种情况下,组织或个人可能由于外部压力、规定、舆论或者是缺乏其他选择而不得不任用某位人才。这种任用可能并非出于对其能力的真正认可或信任。
      • 过程:在任用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犹豫、不满或是不公平的待遇,因为人才的任用并非出于自愿或真诚的需求。
      • 结果:人才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感到不被重视,其潜力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或者即使人才留下,也难以做出最大的贡献。
    2. 诚心任用人才
      • 动机和态度:这种情况下,组织或个人真心认可人才的能力和价值,愿意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资源。
      • 过程:任用过程公开、公平,能够充分体现对人才的尊重和信任,会给予人才合理的职位和权力,以及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待遇。
      • 结果:人才在得到信任和重视的环境中,更有可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为组织或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留住人才,并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鼓励建立公正、公平的用人机制,提倡真诚地尊重和合理地使用人才,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这样的用人原则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这个回答很委婉,或者说还不是很智能,我告诉大家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或者说是我的一个深刻领悟:如果领导是出于迫不得已而任用人才,那么这个人才的结局极有可能会是兔死狗烹!

    综上所述,我把《周易》中的“无成”注解为“没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