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见词汇总汇

1.【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2.【十号】 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于涅盘。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成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二、应供,梵曰阿罗诃,应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罗那三般那,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五、善逝,梵曰修伽陀,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六、世间解,梵曰路伽惫,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八、调御丈夫,梵曰富楼沙昙藐婆罗提,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调御丈夫。九、天人师,梵曰舍多提婆魔沙喃,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世尊者,为世尊重之义。 然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 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者即是。见智度论,瑜祇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3.【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4.【有情】 又名众生,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有情】 (术语),梵语曰萨埵。旧译曰众生。新译曰有情。 有情识者,有爱情者。总名动物。

唯识述记一本曰:「梵言萨埵,此言有情,有情识故。(中略)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中略)言众生者,不善理也,草木众生。」

大日经疏十七曰:「有情者梵音索哆,是着义。又名萨埵,是有情义。」

5.【众生】 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集众缘所生,名为众生,又历众多生死,名为众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

6.【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7.【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8.【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9.【三智】 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知一切法总相的智,总相就是空相; 道种智是菩萨知一切道法差别相的智; 一切种智是佛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合一切智及道种智二者,故名一切种智。

10.【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1.【三千大千世界】 即大千世界。 【大千】 三千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 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 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 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 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 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 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12.【大千世界】 (术语)三千大千世界也。经说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之别。合四大洲日月诸天为一世界。一千世界名小千世界。小千加千倍名中千世界。中千加千倍名大千世界。

13.【人天】 人趣与天趣。

14.【人非人】(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15.【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16.【十恶】又名十不善,即 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贪欲、两舌、恶口、瞋恚、愚痴。 【十恶】 (出法界次第) 恶即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惑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一、杀生,杀生者,谓自杀,亦教人杀,断害一切众生之物命也。二、偷盗,偷盗者,谓窃取他人一切财物也。三、邪淫,邪淫者,谓非己妻妾,而行欲事也。四、妄语,妄语者,谓好造虚言诳惑他人也。五、两舌,两舌者,谓向此说是,向彼说非;或向彼说此,向此说彼,而使彼此乖诤也。六、恶口,恶口者,谓言语麤犷,毁辱他人,令其受恼也。七、绮语,绮语者,谓乖背真实,巧饰言辞,令人好乐也。八、贪欲,贪欲者,谓于顺情之境,贪着乐欲,心无猒足也。九、瞋恚,瞋恚者,谓于违情之境,不顺己意,心生忿怒也。十、邪见,邪见者,谓拨无因果,行邪见道心,无正信也。(拨者,绝也。)

17.【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

18.【十善业道】 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19.【三摩】 梵语三摩地的简称。

20.【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21.【三藏】 修多罗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修多罗藏即是经藏,为佛所说的经文;毘奈耶藏即是律藏,为佛所制的戒律;阿毘达磨藏即是论藏,为佛弟子所造的论。

22.【千辐轮】 一个轮盘,叫做一辐,千辐轮,就是一千个轮盘,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3.【口四】 在十恶中属于口所作的四种业,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

24.【大心】 即大乘心,或大愿心

25.【大劫】 合八十小劫或是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

26.【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7.【大梵天】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28.【大悲】 伟大的悲心。

29.【不生】 (1)阿罗汉的译名,因阿罗汉已经了脱生死,不再生于三界六趣之中。(2)如来的别名,因如来常住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之中。

30.【中有】 又名中阴。见中阴身条。

31.【中阴身】 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32.【五品】 指圆教五品外凡位,即一、随喜品,闻实相之法,而信解随喜的人;二、读诵品,读诵法华,及诸大乘经,而助观解的人;三、讲说品,将所见解的佛法说出,以利益他人的人;四、兼行六度品,是兼修六度,以助观心的人;五、正行六度品,是正行六度,以自度度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的人。十住以上,称为圣者,十住以下皆是凡夫,为别于十信内凡,故称外凡。

33.【五神通】又名五通,或五神变,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天眼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天耳通是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有了天耳通的人,一切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他心通是能够知道他人一切心想的神通,有了他心通的人,便不愁遭受他人的暗算;宿命通就是能够知道自己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并知道六道众生在六道之中的过去生死,有了宿命通的人,过去生中的事,都能回忆,了如指掌;如意通又名神境通,或神足通,有了如意通的人,凡事都能随心所欲,诸如钻天入地,移山倒海,撒豆成兵,呼风唤雨,腾云驾雾,都不成问题。

34.【五蕴】 蕴是积集的意思,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其中包括苦、乐、舍三受;想就是想象,于善恶憎爱等境界中,取种种相,作种种想;行就是行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动去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识就是了别的意思,由识去辨别所缘所对的境界。在此五蕴中,前一种属于物质,后四种属于精神,乃是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

35.【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36.【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37.【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38.【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39.【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40.【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41.【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42.【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43.【心行】指人的心理活动。

44.【心相】 (1)心的行相。(2)心脏的相貌。

45.【心要】 最精要的法义。

46.【水月】 水中之月。水月有影无实,以喻诸法无有实体。

47.【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48.【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49.【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50.【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51.【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52.【出世】 (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53.【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54.【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55.【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56.【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57.【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58.【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59.【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60.【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61.【平等】 没有高下贵贱深浅等的差别。

62.【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63.【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64. 【弘誓】 弘大的誓愿。

65.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66.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

67. 【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

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

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68.【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69. 【正等觉】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70. 【正语】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

71. 【玄奘】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72. 【生灭】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着“生、住、异、灭”四字,每个字表示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着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然有作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实际上是佛教中解释“无常”的意思。宇宙中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互存关系,期间没有恒常(常见)的存在。

73.【因缘】凡一事一物之生,本身的因素叫做因,旁助的因缘叫做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谷子。

74.【地狱】

(1)六道中最苦的地方,因其位置在地下,故名地狱。分为三类:一名根本地狱,有八热及八寒之别,是为十六大地狱。二名近边地狱,即八热四门的十六游增地狱。三名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水滨,场所无定,为各人别业所惑,因此苦报及寿命,亦各不同,若论受苦,根本最甚,近边次之,孤独又次之。

(2)凡所处的地方,只有苦受而没有喜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地狱。

75.【在家菩萨】 指在家学佛受持菩萨戒的人。

76.【如来】(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此释通于二身。

成实论一曰:「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转法轮论曰:「如实而来,故名如来。(中略)涅盘名如,知解名来,正觉涅盘故名如来。」

智度论二十四曰:「如实道来,故名为如来。」

胜鬘宝窟上末曰:「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问:体如而来,故名如来。此是应身,何有来义?真如法身。云何有来?答: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

大日经疏一曰:「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

行宗记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乘履此法出现利生,故得此号。」

秘藏记本曰:「如来谓成佛以后悲愿力故垂化也,乘如而来故曰如来。」

教行信证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弥陀如来从如来生示现报应化种种身也。」

又梵云修伽陀,译言如去,又译好去,是如实去生死之义也,故如来如去相对,则如去者向上自利,而如来者向下利他也,以此二名显佛之无住涅盘。余(参见:多陀阿伽陀)

【如来】佛十号之一,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77.【如是我闻】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

78.【如实】真如实相的简称。见真如实相条。

79.【真如实相】 非假谓之真,不变谓之如,离虚谓之实。真如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为法身、如来藏、法性、佛性等。此真如自性,并非虚妄,乃系真实之相,故名真如实相,简称为如实。

80.【如实知】如实是真如实相之义,如实知是指所知极符合真如实相。

81.【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

82.【有无】

(1)有法与无法。如小乘的七十五法及大乘的百法为有法;如龟毛兔角等绝对无者是无法。(2)有是指常见,即固执身心为实有的邪见;无是指断见,即固执身心为断灭的邪见。

83.【有结】(术语)有者生死之果报。其可招果报之烦恼谓之结。贪瞋痴之烦恼,东缚人而使住在生死之中,故名结。

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法华文名一上曰:「诸有,二十五有生处也,结即二十五有生因也。」

【有结】有是说有生死的果报,结是烦恼的别名。

84.【牟尼】华译为寂,或寂默,或寂静等。

85.【自在】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86.【自在天】见大自在天条。

【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罗天,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生有三目。

87.【舌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有广长舌相,此相乃是表示多生多世都不妄语。

88.【色身】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89.【行者】1.修行佛法的人。2.居住佛寺但留着头发修行的人。

90.【西牛货洲】位在须弥山西方的大洲名,因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为牛货。

91. 【住持】1.安住于世界以保持佛法。2.主持寺院的和尚。

92. 【佛土】指一佛所住的国土,或一佛所教化的领土,有净土、秽土、报土和法性土等的分别。

93. 【佛位】佛的地位。

94. 【佛身】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95.【佛事】念经拜忏。

96. 【佛号】佛名。

97. 【别愿】各别的誓愿。如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的通愿,叫做总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和药师佛的十二愿,即是别愿。

98. 【即空】一切法不是灭了之后才空,而是其自性本来就是空,叫做即空。心经说:「色即是空」。

99. 【妙法】微妙之法。

100. 【妙高山】须弥山的译名,此山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而且是诸山中之最高者,故名妙高山。

101. 【妙慧】微妙的智慧。

102. 【妙乐】美妙的欢乐。

103. 【沙门】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104. 【见障】四障之一,即邪见能障碍菩提。

105. 【身相】众生四大假合的色身幻相。

106. 【供具】又叫做供物,即吾人时常拿来供养佛菩萨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等,如是次第,乃是表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之六度。

107.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108. 【夜摩】夜摩天,华译时分,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三天名。

109.【性佛】法性佛,亦即三身中之法身。

110.【所作】身口意所动的造作。

111.【放逸】放纵心思,任性妄为。

112.【东胜身洲】四大洲之一。见四洲条。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

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

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

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

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13.【法王子】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114.【法忍】

(1)对佛所说的法信受不疑;

(2)见三忍条。

【三忍】 

(1)无量寿经说往生极乐的人,听到七宝树林的声音,便得三种之忍,即:一、音响忍,就树林的声音而悟非有而有的真理;二、柔顺忍,心柔智顺,对实相的道理很信顺;三、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

(2)指唯识论所说的三忍,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三忍】(名数)三忍有三种,无量寿经第四十八愿举声闻者得三法忍之愿,而言第一法忍第二法忍第三法忍,未举其法忍之名,因是而诸师之解不同。法位云是仁王经所说五忍之前三者,即伏忍信忍顺忍也。憬兴云是伏忍中之下中上三忍也。玄一曰是下说之音响忍柔顺忍无生忍也。

【又】无量寿经云往生极乐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得三种之忍:一音响忍,由音响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顺忍,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者。三无生法忍,证无生之实性而离诸相者,是悟道之至极也。

见无量寿经钞五。

【又】善导所说之三忍:一喜忍,念弥陀佛而生欢喜心者。二悟忍,念弥陀佛而悟解真理者。三信忍,念弥陀佛而住于正信者。善导解观经中,韦提希夫人所得之无生法忍为此三忍。

观经序分义二曰:「因此喜故即得无生之忍,亦名喜忍,亦名悟忍,亦名信忍。」

净土文类行卷曰:「庆喜一念相应后,与韦提等获三忍。」

【又】三种之忍波罗蜜也:一耐怨害忍,能耐忍有情怨敌之恼害者。二安受苦忍,能安受非情寒热等之苦楚者。三谛察法忍,又云无生法忍,不起忍等。谛观真理而安住于无生之理者。前二者为耐忍之忍,后一者为信忍之忍,似稍异,然决定而不动心之义则同。

唯识论九曰:「忍有三种:谓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

115.【法性】(术语)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等,异名同体也。

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其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

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其论有四家之不同。

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地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

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

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

116.【法性】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117.【法门】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118.【法轮】(术语)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展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

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

维摩经佛国品曰:「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智度论八曰:「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

同二十五曰:「佛转法轮,如转轮圣王转宝轮。(中略)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遇佛法轮,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王以是轮治四天下,佛以法轮治一切世间天及人。」

嘉祥法华疏二曰:「无生正观,体可楷模,故名为法。流演圆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又无生正观无累不摧,亦是轮义。」

维摩经慧远疏曰:「名四谛以为法轮,从喻名之。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摧刚强,转下众生上升虚空。四谛如是,能摧众生恶不善法,转下众生上入圣道,故以为轮。」

【法轮】

(1)(喻)佛所说之法,能够辗碎众生的一切烦恼,好像巨轮能够辗碎一切的岩石和沙砾一样。

(2)佛所说之法,辗转传人,好像车轮的旋转,无远弗届。

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

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

又曰:「法性者,法名涅盘。不可坏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盘性。」

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诸法真理故名法性。」

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

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

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中略)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

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

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

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

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法性】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盘的别名。

119.【涅槃】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涅槃,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涅槃又译为般涅槃、波利昵缚男、泥洹、涅槃那,意译为无为、自在、不生不灭等。

佛教教义认为涅槃是将世间所有一切法都有生灭相,而仅有一本住法圆满而寂静的状态,所以涅槃中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苦行和轮回。

佛陀降生示现成佛转法轮,教导弟子们才渐渐有人实证涅槃,也就是声闻四果阿罗汉、辟支佛舍寿时取证有余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际,而证得佛果的人,是取证无余涅槃。当有佛教持戒清净的修行者离开人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她)们进入涅槃或圆寂。

道法术器势

道——法——术——器——势,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思想。道法术出自老子《道德经》,“以道御术”是道德经的主旨,即以道义来承载智术,悟道比修炼法术更高一筹。“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决定着终极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则,讲求的是追求阴阳调合的自然法则、宇宙运行规则。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道就是这么一个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其余全是对这个认识的解释!道,一阴一阳,是万事万物的底层原理;所以,大道至简!

道,是价值观范畴,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心学大家王阳明说过“天理即人心”,翻译过来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谓,天道也是人的认识。人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层次,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观,最终极的道,是宇宙的价值观,宇宙是一个终极生命体。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人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价值观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话说“道不同不足与谋”,就是说人的价值观不同是无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终的真理,囊括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则只可认识,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论,是一种链接和桥梁。法,是实现价值观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则、思路、方针、战略等。法是在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法是对道的诠释和总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热,在古代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充分认识到这个“天道”,进而在造房子的时候,选择坐南朝北,身体上是冬暖夏凉的。

法,也是知识上的规则和规律。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约束,如法律。不管人还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被接受和发展。

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执行力,是细节,决定着效率;是技术层面的手段。术,是在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术是对法的应用,道是体、是无,只有显现出来才能够应用,而道会以法的形式变成有,变成可以被发现的规则和法理,脱离无到有的层面,从而变成术!

你看“算术”“巫术”“法术”“武术”“权术”等,指的大抵都是这个意思。术在道和法之后,属于下乘。“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不变,具体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就是说只要正确的“道”带来的“法”不变,“术”是可以在正常的轨道上千变万化,而且万变不离其宗的。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个行为,坐高铁还是坐飞机,高铁和飞机就是器!器就是帮助行为的工具,提高行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强愉悦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更快,人们发明了汽车,为了管理员工迟到早退,人们发明了打卡机,为了快捷计算,人们发明了计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是工具让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这么说,“器”是用来体现道的思想的,也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从而简化问题,更快捷达成目标。

势,是从“道、法、术、器”体现的势能。“势”就是当下的时空趋势,地势,情势,形势,权势,说的都是一种时空趋势,一种蕴含的能量。 注意这个势是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系统的交点。时空,宇宙,天地,是同一个意思。

势,也是一种惯性,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本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势,须“顺势”而为,不可以逆势而对。

这个世界一眼观去,大抵是由一维、二维、三维物体构成的,同时物理学告诉我们,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面到立方体,其实是一个逐级投影而已。三维其实是四维的投影,空间加上时间的轴线,就变成了四维。四维其实就是势的进阶趋势,四维思维是一种对未来的预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天是天时,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坐标系统。 古人说拜天地不是随便说说的。

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坐标系统,时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而已。势是最后提及,但不是势不重要,《易经》说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亢龙有悔”,可见,势是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势不可挡,来势汹汹啊。人在天地间,会受到当前时空运动趋势的影响,天道圆,地道方,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虽然最后才说到势,但是放在最后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势的变化,会导致人世间低层的道也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民间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个意思。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到了现代却变成以瘦为美。地域没有变化,时间变了,整个价值观体系就变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

对于“道与术”,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法术器”思维模型和“黄金圈”法则的原理是一样的,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由内而外,先思考终极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运用的时候要:

“以道驭术”:基本理念和具体操作统一,知行合一。术:是对法的应用行为。

“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术、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恒得到贯彻、落实以及巩固。法,是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原理,是道的具体显现。

“以器载道”:用工具承载理念。善于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来体现“道”的思想;“术”的执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术的关系:对法的应用就是术!因法而产生的行为就是术!法与术相对而言,法是一种存在,相对而言是静态,是规则的体现,术相对而言是动态,是对法的应用!

对于术,记住两个字:行为!术就是应用法则的行为!成功之道:优术、取势、明道,第一步就是优术!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君主治国,皆以“内圣外王”为基础,承道启法。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三个重要方面。法家学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有云:“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以道驭术。

《易经》中最精髓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应该是最早期的辩证法;《易经》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阴阳两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立是客观的,矛盾依然是客观的,在对立、矛盾中达到统一、平衡这就是道。比如说有一个面包,两个人都想要,这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出于人性的自私两个人都想独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础之上,不管怎么分都是不公平的;两个人都讲道理那就好办了,可以协商解决: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给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讲道理,那就需要“术”来解决,这就会产生很多种分配方法(也就是“术”),比如说发动战争,谁赢了就是谁的;赌一把,谁赢了就是谁的……

可见,实际生活中,“道”与“术”都能解决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强者可用道与术两种方法解决,他有选择性;而弱势的一方只能靠术来解决,弱者开出所谓公平的条件,强者基本上不会接受,因为对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对强者不公平的基础之上,他有权力拒绝弱者的任何条件。比如说:员工希望不干活月薪好几万,老板也希望员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资;这就是利益出发点不同,所导致的客观的矛盾,处理不好的现象就是:老板不讲道理,不管员工怎么闹腾从来不涨工资,员工用“术”来抵抗(消极怠工)老板用“术”来加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惩罚消极怠工者);其实,这样一来,这个单位里的上级、下级都会越来越累,上级想全方位的盯着下属做事,下属想方设法的投机怠工来抗拒,一天到晚尔虞我诈,工作效率低下。

这个时候,老板是强者、员工是弱者,老板可以不听员工的话,而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听老板的话;但是老板的命令,员工可选择很多种方法去完成,最终交给老板一个结果,比如说按照这个人的能力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结果是他干了三天;当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老板,他去办同一件事情会做出不同的结果,这就取决于不同老板对他的不同对待!

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是“术”,我先好好对待你,让你好好对待我,这是“道”;就如上面所说的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矛盾;老板对待员工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板对待员工不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就会消极怠工好几天完成;舍得,先“舍”后“得”这就是以道驭术。

大凡万事万物,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浆则无动力,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有道而谋,谋虽寡而能胜;无道而谋,谋愈多而愈败。“道接天下济苍生,义达四海利九天。”道的实质在于背负责任、慈悲喜舍、胸怀广大、义利合一则无所不通,以正义取利、以利宏扬正义。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经商必看的一部经典电视剧,孟洛川的恩师送给孟洛川12颗珠子,12颗珠子就是12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堂功课。

这12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蕴藏着经商的法则,恩师对孟洛川说过:悟性好的也许几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参不透。

下面我们看看是哪12个字:道与术,取与予,常与变,方与圆,利与害,生与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后举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两个人,从北京出发,要开车南下去深圳。有一个人开着奥迪,而另外一个人开着一辆奥拓。你觉得那个人会先到?

根据正常情况来说,车的性能其实就摆在那里。奥拓再快肯定也比不过奥迪的速度。那这就是属于“器”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是个新手,刚学会不久,不敢太过于加速,最高时速只敢开到80公里每小时。而开奥拓的这个人是个老司机,随便开开都保持超过80公里每小时。这就是属于“术”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虽然是个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而开奥拓的这个老司机,就老是投机取巧,不断的去触碰交通安全的红线,结果一路被交警教育处理。这就属于“法”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作为一个新手,安安全全地开车南下。而开奥拓的这老司机,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结果没开多久车就被交警扣了。于是他在情急之下,干脆不要车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铁。这就属于“借势、用势”层面的问题。

于是开奥迪的新手继续南下,而开奥拓的老司机车被扣了之后,情急之下上了高铁,结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铁是开往吉林方向的。这就属于方向性问题,就属于“道”的问题。

然后呢,这货,也就是老司机一路当中被交警教育和处罚,结果心里很不爽,后面又被交警把车给扣了,就更火大看,结果怎么样?祸不单行,一生气,想图快,去坐高铁,结果坐了个反方向,直接到吉林,当他发现坐了相反方向之后,心里一嘀咕就在想,看来这几天不适合外出,还是下车回家吧。而开奥迪的新手呢?他是刚读完大学,此时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到钱,就买一辆奥迪轿车,并亲自驾驶着这辆奥迪,陪着自己的已经一头白发还在乡下的老母亲去看一下深圳,顺便逛一下香港,而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魂”。

那么在他们没有出发之前,开奥拓的老司机,直接给涉世未深的奥迪司机,在饭里面下了七步断肠散,结果人还没开始去深圳,走了几步人就挂了,自己怎么走,都是先到达目的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谋”。

转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34292256_1003083781.html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折节(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自持(自我克制),善日加修,德日加厚。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一定)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约束)行,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傲气满怀、目空一切,不宽容大度)者,必非远器(远大的器量),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使狭窄)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曾仕强经典名言5

我倒劝各位,有权有势以后,你最保险的就是知道自己不行,你反而没有事,我们最怕的就是有权有势又想到自己很行,那就完了,那最后一定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没有权没有势的时候,你要觉得自己很行,你才有斗志,说难听一点,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没有权没有势,你能坏到哪里去?可是当你有权有势之后,你要小心了,我现在有权有势了,我开始要认为我不行,你就会保平安。我想这个就是阴阳的相济相调和。

自以为是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很严重的一个毛病。

中国的皇帝为什么叫孤叫寡,孤的意思是说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就是我的品德不够,是谦虚的话,不是自己咒自己。我算什么,由我来担当如此重大的责任,何德何能,这叫孤叫寡。孤寡是何德何能的意思,非常地谦虚。

我希望大家建立一个比较正确的观念: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人只有盲点。盲点就是看不懂自己,你把你的个性发挥到正面去,就是优点;你把你的个性发挥到负面上去,就是缺点。问题是你看不懂你自己,那才是盲点。

害可能带给你很多好处,利可能带给你很多问题。易经里面讲的吉凶是什么?是失跟得。你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做到最后你有所得,那就是吉;你不按照那个道理去做,你一定是凶。我们现在没有这种观念,我们只有利害观念,人一有利害观念以后,你就不会走正道了。人一有利害观念以后,你就不会走正道了,你就不是趋吉避凶,你是趋利避害,那这个人就非常浅,完全看不懂。

为天下者不为家。

年轻的时候要慎选你的老板,年纪大了以后要慎选你的部属。只要选错了,都会受到拖累。

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一种是人治大于法治,一种是法治大于人治。没有完全人治的国家,哪个国家没有制度?完全是法治,那是骗人的,你法根本不能自己去行动,不能自己去运作。

保持现状就是落伍,因为你没有随着时代进步。

定数不是命定论,定数是可以改变的,命定论无法改变的,世界上没有命定论这个东西,只有定数。就是你不改变,它就是固定的,你改变,它就会变动,那叫定数。

人那个精神作用,意志作用,其实不是我们平常人想像到的,多重视,激励这是很重要。但是激励有两方面,一个是精神面,一个是物质面,我认为越高阶层的人,给他精神面激励比物质面还重要。基层人当然物质面比较重要,我始终认为钱有没有用是看那一条线,当你够生活以后,你就会慢慢重视精神面,当你生活有问题的时候,你一定是重视物质面,所以这两种,你要活用。

神佛要的是那份诚心,而不是你有多少供品。人要记住: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要诚心诚意。

你有再好的计谋,只要人心不齐,那就很难。

易经就是讲开关,你自己的开关灵不灵,这个最重要。该开,你开得恰到好处;该关,你关得正是时候。

什么叫宗教关过了?就是所有宗教都是一样,没有区别,你宗教关就过了。宗教最大的就是要破除分别心,只要你还有分别心,你这宗教关就没有过;只要你认为信什么教是好的,你宗教关就永远过不了,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一样的,你认为不一样,你就有分别心。

真正的平等就是略有差别,才叫平等。

当我有所得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么;当我有所失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么。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阴阳平衡的道理。

顺其自然,但绝不可以听其自然,听其自然就是不负责任。顺其自然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还是很积极的去做,才叫顺其自然。

中国人的法叫做规矩。

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嘴巴,每个人都有意见,每个人都想发表。所以就会吵吵闹闹就会慢慢引起很多的纠纷。就会制造很多事端,那怎么办呢?我们最要紧的就是大家要有一些共识,而这个共识是什么?“普世价值”。人类有了普世价值以后,在共同的基础上去发展不同的文化,然后求同存异,这是我们今后就要走的唯一的一条路。我们把它叫做“和平发展”。

守经达权就是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经”就是“常”,常道常则,叫做经。守经的意思,便是坚守常道。“变”系“权术”,引申为“变通”。“达变”是为了顺应时势的变迁,而做“适当权变”。守经达变,乃是一方面坚持常道,另一方面做适当权变。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则;对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政的道理,既然以亲民为重点,所以施政当然要以民意为依归。但是民意是变动的,必须通过管理者的谆谆诱导,发挥最大的教化力量以导正民意,使大家日新又新,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顺应时代的民众。贤明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教育,获得百姓的拥戴,改革旧法而实施新政。亲民和新民,其实是一体两面。亲民的目的,在于促使百姓成为新民。新民的功能,有赖于亲民来达成。

无智,故能使众智;无能,故能使众能;无为,故能使众为。

德就是得,就是得乎道,依道而行有所得,就叫德。

道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分别是:第一,可以说的;第二,很难说的;第三,不可说的。

通常“向外求”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眼睛向外张望,这是天生的本能。“向内求”则相当困难,似乎看不到任何东西。

生活中,有的东西是“知易行难”,有的东西是“知难行易”。智慧方面的内容,虽然讲来讲去就那几句话,却大多属于“知易行难”。

“没有”变成“有”很容易,“有”变成“没有”却很难。天下万物生于“有”,但那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最本原的东西是“无”,最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归于“无”。

要知道,人心有时很可怕,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归道心,才能长长久久。长长久久不是说我们能够不死,能够长生,而是说就算我们死了,我们的“道”还存在,身死道存,这就叫寿。

人,这辈子来,只做一件事情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那我问你哪件事情是真的?说起来在场的人最好不要笑。就是利用我的有生之年,不停地修养我的品德,让我在这方面有所增长。

天底下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性,唯一没有的就是你要提高你的道德。

人生只有一个目的,用四个字就是求得好死。做人要求得好死,求得好死就是你死的时候问心无愧、心安理得,那是是最宝贵的。

用简化、合并、重组的方法调整原有工作。

什么是德?德就是得到的“得”。就是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一些好处,你就有德了;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损失了一点,你就缺德了,很简单的道理。千万千万记住,有钱没钱是一回事,当不当官是一回事,发不发财又是一回事。你最根本的就是人家跟你在一起,他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我想这个很重要。

我们一辈子只做这件事情,其他都是假的,我们人生就是透过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职场,做不同的工作,但是都有同样的目的,把自己的道德往上推往上推。所以凡是求上进的人,都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其他都是工具,都是过程,不是目的。

老子所讲的欲望,是你除了本能的需要之外才叫欲望。我要吃饭,这不叫欲望;我要吃山珍海味,欲望。全世界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人要求我们断欲,因为那做不到,你生存总要有本能。连动物都要求吃了,怎么可以不吃呢?超过那个标准,超标,今天叫超标,那就是欲望。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他很容易投机取巧,对我好的我才去做,对我不好的我就不去做。那这已经就跟孔子的道理已经偏离得太远了,那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孔子是说你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你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该做的,就算我结果会很惨,我考虑一下该做的,我还是去做,这才对!因为真正你德性好的时候,那个凶会变吉,吉会变凶,为什么?我们已经讲过了,先天而天弗违,这才叫做伟大的人物。

《阴符经》阉割版原文及注释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无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无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導道布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機用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領,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弛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天殺之機息。然天以炁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炁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墊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弛殺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德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總肅,君之張殺機也,故臣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弛殺機也,故姦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猶是革。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无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萬變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行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行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三要分为外三要(眼、耳、口)和内三要(精、炁、神)。道教认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夫惟三要,有内三要,有外三要。内之三要者,精炁神也。外之三要者,眼耳口也。眼为神之门,耳为精之门,口为气之门。〉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情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姦,不覺姦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圖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謂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无不謂得道之理也。〉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炁化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謀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順動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无不愈時,然後動庶績,无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之謂神,蓋用微之功著矣。〉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准,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愽,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小人用之,則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聽;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夫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達而止之,所以觀善而懲惡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凶象咎徵見,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風動人之恐懼(天垂象以警醒世人),以政福无恩而生大恩之謂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別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其志而廉常足矣。〉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體聖體之亦然。〉

擒之制在炁。

〈《傳》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機,豈大小之才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厚,於身大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於事至明,則道在而生自圖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无所不知而蔽之以无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人。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他們以欺騙的手段來愚弄我,以高明的手段來欺騙大眾。大眾依然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我認為不應把希望寄託於統治者,我們要靠積極的鬥爭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說:“那些對我們進行愚弄和欺騙的人,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勸告他們: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無死機則不死,鬼神其如我何?天生機則不生,天地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无為而无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靖之至也。靖,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靖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之至順也。〉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註在上文。〉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曆因而制之,不能叶其中,鳥獸居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俠,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叅之以炁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坦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進乎精曜象矣。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正,直),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穷究事物之理),则自谓行持(佛教说,谓精勤修行。此处指做善事),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骂,责骂)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出于本心)者真,袭迹(谓沿袭他人的行径,不知变化地学样)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指自我考察,省察)

何谓端曲?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指创造万物的天地)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指某事引起的坏作用,也指相沿下来的弊端);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何谓偏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

何为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又为善而心不(执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勤劳奋勉),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指布施时住于空观,不执着能施、所施及施物三轮),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没有边际)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何谓大小?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仁者先难而后获!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吾辈处未世(指一个衰亡的时代),勿以己之长而(遮蔽,掩盖)人,勿以己之善而(比。以己之长,较人之短,以突显自己了不起)人,勿以己之多能而(为难,压制)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宽容;包涵)掩覆(掩藏,掩饰)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形容改变得很快而彻底)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赞扬,赞美)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存在于天地间一切人事物的通称)立则(建立规则,建立榜样),此大人(指道德至高,至于圣贤地位的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人的言行和神色)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指相差悬殊,相差极远)判然(形容差别特别分明)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发语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指示代词,这)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全部,所有的)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引导和扶持)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称赞推许),或为之维持,或为(表明;辩白;得昭雪)(诬陷、冤枉)(分担)其谤,务使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世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金属撞击的声音。引申为刚正不阿的样子),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指责),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犹匡正,纠正)而辅翼(辅助,帮助)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犹世道,指社会状况)役役(劳苦不息的样子),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拉扯;提携),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广大)。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同“症”。症状)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瘝(tōng guān疾苦,病痛。恫,哀痛,痛苦。瘝,病,痛苦)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困顿不堪;困苦)。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大众的事)?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为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指智慧通达的人)内舍六根(亦指六情。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外舍六尘(是由六根所产生的作用,即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对环境的感受。这六种感受会使人产生错觉,令人陷于生命不净的境地,所以叫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神色安定,自然、从容的样子),最可以荡涤(清洗,洗除)私情(自己自私的心念),祛除执吝(指悭吝不化的念头、思想)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指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参与和调节)天地?何以裁成(筹谋而成就之)万物?何以脱尘离缚(指脱离凡尘世俗的约束)?何以经世(指治理国事,经历世事)出世(对世俗之事不关注,摆脱世俗的束缚)?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整治;整修)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思,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注重,特别注意,特别用心)奉事(侍候;侍奉)。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和顺的仪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感通上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谓利用威权滥施刑罚)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精当的言论,至理名言),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久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阴历春季的首月)牺牲(指古时祭祀或祭拜时用的牲畜)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各朝代所属的五行

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不无属于一“德”。一个朝代的兴衰,也就是某五行的兴衰。

第一个朝代“夏”,五行属火。为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分属四方。春属东,为木。夏属南,为火。秋属西,为金。冬属北,为水。所以,夏代当属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属于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败,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导之法,是采用木德治之。属木的君主创立的王朝,当然属火。是因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属水。商代创始君王号“成汤”。汤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汤自然属金。成汤属金,建立的王朝当然属水。再者,“汤”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属水无疑。五行中,以水克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属土。周字之内,赫然藏了个“土”字。正是昭然。西周东周,共属土德。周代姬昌立国,“昌”为双日,属火无疑。所以,这是火能生土,炎精极旺,立周八百余年。因为土能克水,所以周可灭商。后自周东迁之后,国力日衰。是因为东方属木,克土,破了周的“风水”所致。

嬴政的秦灭周。正是木克土之应。“秦”字下有一“禾”俨然属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北方为水,所以,嬴姓属水,可以立秦灭周。

刘邦建立西汉,五行属金。“汉”看似属水,西汉本应也属水,其实不然。“刘”字,繁写有个“金”字,自然属金。而“邦”字则是国家之意。刘邦者,就是“属金之国”之意。因为刘邦的情况特殊,所以西汉只能属金。金专克木,所以刘邦平秦灭楚(木),统一中原。

后莽新篡汉,西汉灭亡。西汉属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点火之物,所以新朝属火。王莽带“草”,属木。木能生火,灭掉了属金的西汉王朝。

东汉属水,灭掉了莽新。“汉”本是水,东汉自然属水。后曹魏篡汉,三国开始。

三国

三国之中,蜀汉属金。因为蜀汉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西汉景帝玄孙,自然是继承西汉。西汉属金,蜀汉当然也属金。

孙吴属木。因孙权名内带一“木”字,所以孙吴属木。

曹魏属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坏了曹魏的“风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内有日,属火,操内有木,属木。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终被司马晋朝所算。

晋、南北朝

晋者,下有日,为火德。司马氏,也属火德。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灭亡于晋。

西晋后被刘渊祸水所灭。此水火之克。正从北而来。后刘宋篡晋,东晋灭亡。刘宋本属木,不能灭晋。然刘姓帝王立汉,长达五百余载。刘裕姓刘,借汉之水灭晋之火,后生其“宋”之木。这是水能灭火生木。以后南朝,皆“萧”齐,“萧”梁,““陈”之类,全部属木。

再说北朝。北魏属水,因“女”;“鬼”之故。后分为北周与北齐。周乃土,制水而立。齐属木,泻水而立。以“齐”为国号的朝代,不能过山西。此是木不能胜金之故。北齐高洋,高演,高湛之辈,皆秉水德生国自然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数败于齐。

后隋立。隋字含“左”。以左为西,右为东。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杨隋属金。隋金连克齐,陈二木统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与司马氏火德灭蜀汉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为“杨”本属木。而“坚”则为金。开国皇帝名讳金木相克,国号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属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时有一唐国。后改为晋。春秋时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晋,晋即是唐。

晋属火,唐也属火。李姓为木,立国为火。长二百余载。

五代

后朱温算之。朱乃火,温为水。以水灭火之象,所以朱温灭唐立梁。后唐灭梁,是火焚其木。朱温名不利。国不可久。后晋代后唐,是注定之事。晋唐本一体,以晋为正朔。所以后晋代后唐。后汉为水,灭普之火,取而代之。后周土克水,灭后汉。

北宋为木,克土。带周。后被金灭。金国自然属金。辽亦属金。辽者,契丹也。契丹者,镔铁也。

繁体辽内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风水”。再耶律阿宝机藏木助火,所以辽不能灭宋。

后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阳金,远胜金朝。蒙人尚白,金气鼎盛。故灭金破宋,統一天下。唯属火的西夏难敌。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之手。

大明,乃日月之辉。朱皇属火,克灭大元。后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敌。努尔哈赤名讳极差,赤乃火德,克坏大金。元气受损。又岂是明将袁崇焕的对手?后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杀死,算是死于三重烈火之中。

后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国

民国灭清,是以土德。中华民国的国号,并无五行属性。所以全看开国元首的名讳。中山者,中央土也。

后继者中正,也属土。所以民国属土。

太昊帝伏曦[炮牺氏]木

木生火

炎帝[神农氏]火

火生金

黄帝[轩辕氏]土

土生金

少昊帝[金天氏]金

金生水

颛顼帝[高阳氏]水

水生木

帝清喾[高辛氏]木

木生火

唐帝尧(祁姓陶唐氏)火

火生土

虞帝舜(姚姓有虞氏)-土

土生金禹承虞舜禅位

夏朝(姒姓夏后氏)-金

金生水商朝承接夏朝

商朝子姓———水

水生木周朝承接商朝

周朝—姬姓——–木

本来是木生火,但秦始皇把黄河当作秦朝的祥瑞-德水

秦朝—赢姓——水

汉朝初年沿袭秦朝的水德,也有议论是土德,汉土克秦水,但公元前 104 年该朝代最终确定:汉的渊源在于周匡王之少子公刘,所以

周木生汉火

汉朝—刘姓——-火

汉火生新土

新朝-王姓——土

东汉—刘姓——-火

汉火生魏土汉火生吴土

曹魏—曹姓——-土

东吴—孙姓——-土[孙权自以自己政权才是汉朝合法的继承人]

蜀汉—刘姓——火

魏禅位与晋,土生金

晋朝—复姓司马—金

南朝宋虽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后代,但刘宋却是东晋禅位后成立

东晋禅位于南朝宋,金生水

刘宋—刘姓—–水

刘宋禅位与南齐,水生木,木代表东方,而战国齐国在东方

南齐—萧姓—–木

萧齐禅位与南梁,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A 按顺序是齐木生梁火。

南梁—萧姓——火

B 反对者说火德会把带木的木的“梁”的国号烧没了的,齐和梁同宗都是萧何的后代,都得应该是木德。

南梁–萧姓——-木

最后萧梁朝廷自定义为 B 选项。

南梁禅位与南陈,梁木生陈火

南陈—陈姓——-火

北魏自认先祖的发迹是从晋朝封爵的,所以以魏水承接晋的金德。

[北-东-西]魏-拓拔-元姓—-水

东魏禅位与北齐,魏水生齐木。

北齐—高姓——-木

西魏禅位与北周,魏水生周木。

北周—复姓宇文—木

北周攻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复姓宇文—木。

北周禅位与隋朝,周木生隋火。

隋朝—杨姓——-火。

隋朝禅位与唐朝,隋火生唐土。

唐朝—李姓–土。

唐朝禅位与武周,武则天自认武姓出自周武王的武,所以该是木德

武周—武姓——–木。

公元 705 年李唐复国,仍然定为土德

唐朝—李姓—–土。

唐禅位与后梁

后梁—朱姓——-金。

后唐南唐自己托认是唐朝后裔,也是土德,不承认后梁的合法性。

后唐-南唐-李姓—-土

后晋虽攻灭后唐,但是却承认继承于后唐,即晋金德承唐土德。

后晋—石姓——-金

后汉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水承晋金。

一种是自认是刘邦后裔,是火德。

后汉—刘姓——-水

后周禅位于后汉,水生木,而且周属木。

后周—郭姓——-木

赵宋禅位于后周,以火德承周木。

宋朝—赵姓——-火

辽朝-水,发迹于辽水。

西夏-金

金朝-金

元朝-木,崛起于北,北是水。

明朝-火,不用说了。

清朝-水,

北洋-木

蒋朝-金,金克木。

共朝-火,火克金。

_朝-?

论语-尧曰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惠泽民众却不耗费太多的公共资源)劳而不怨(使用民力却不会招致人民的怨恨)欲而不贪(行仁政意志强烈,不贪图私利)泰而不骄(行事待人庄重宽厚而不自傲)威而不猛(威严而不凶狠)。”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缓于前而急于后,以误其民,而必刑之,是贼害之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张问:“什么是四种恶行呢?”孔子说:“不经教化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加告诫便要求成功叫做暴;不加监督而突然限期叫做贼,同样是给人财物,却出手吝啬,叫作小家子气的有司(对待财务时过于吝啬和小气的行为可以被称为"有司",即守财奴)。”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子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