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61-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河流的下游)也,天下(取用)(雌性,与“牡”相对),天下之(来往、往来相好)也。

牝恒以(通“静”,淑静,温柔文静)(克制)牡,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因为,由于)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培养;培植)人;小邦者,不過欲(参加,加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爲下。

注解:

大国要像居于河流的下游那样,对天下其它的国家要采取雌柔的方式,对天下其它的国家要采取友好往来的方针。

(雌雄相争的时候,)雌性常常以温柔文静克制雄性,是因为雌性温柔文静,所以(我们)应当采取谦下(即谦逊,屈己待人)的态度。

大国因为对小国谦下,则可以取得小国(的尊敬和归附);小国因为对大国谦下,则可以取得大国(的包容和庇护)。所以有时是大国对小国谦下以取得小国(的尊敬和归附),有时是小国对大国谦下而取得大国(的包容和庇护)。

所以大国,不过是想兼并小国或培养小国;小国,不过是想参加大国或事奉大国。(通过“谦下”)这都可达到自己的目的,大国尤其应当谦下。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绝对优势:一个生产者用比另一个生产者更少的投入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如果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可以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的能力。如果一个生产者在生产X物品时放弃了较少的其他物品,即生产X物品的机会成本较小,我们就可以说,他在生产该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专业化和贸易的好处不是基于绝对优势,而是基于比较优势。当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产量就增加了,经济蛋糕的变大可用于改善每个人的状况。

对从贸易中获益的双方而言,他们进行贸易的价格在两种机会成本之间。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缝制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缝制。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知道,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有优势的方面,而以其生产的部分物品或者说是以部分物品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称为进口品。在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称为出口品。

比较优势原理说明,每种物品应该由生产这种物品机会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

比较优势原理表明,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德经60-德交歸焉

治大国若(通“烹”,煮也)小鮮(小鱼)

以道(通“莅”,治理;统治;管理)天下,其(指装神弄鬼的人)(不可思议的,特别希奇的)。非其鬼不(灵验)也,其(心思,心力,注意力)不傷人也;非其(申,束身也。约束)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一齐,同时)歸焉。

注解:

治理大国如同烹小鱼。(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烹小鲜一样,那怎样顺利地烹小鲜呢?第一、谨慎行事。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鲜,需要小心翼翼,不可轻举妄动。政策制定和执行要慎重,避免因急躁或鲁莽的行为导致社会动荡;第二、温和治理。烹饪小鲜时不宜用猛火,要掌握火候,把握时机,大火要不得,要慢火文火。同样,治理国家时要心平气和、不要急躁浮躁,也不宜采用过于激烈或极端的手段。应该采用温和的政策,使民众能够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生活;第三、保持稳定。烹饪小鲜时频繁翻动会导致鱼碎,治国频繁变动政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政令不要朝令夕改,领导者不要随意说话,尤其不能颠来倒去,政策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顺其自然。因为是小鲜,所以不能加太多油、味精、盐、糖等调料,烹饪时要顺应其自然属性,不宜过多干预。治国同样要顺应国情民意,不可强行推行与民情不符的政策,不要在治理中随意加入个人的意志,不要添加太多个人私欲的东西;第五、以民生为本。烹饪小鲜是为了让人享用美食,治理国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民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因此,治国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第六、智慧与耐心。烹饪小鲜需要耐心和智慧,治国同样需要具备高度的智慧和耐心,才能够处理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无为而治。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要违背这个“小鲜”的本性去为,不要瞎为,不要妄为,不要胡为;统治者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国家和民众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去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自然平衡和社会和谐。)

用“道”统治天下,那些装神弄鬼的人(阴)就不显得神秘了。不是装神弄鬼的人手段不灵验了,而是装神弄鬼的人的心思不用在伤害众人了;非但装神弄鬼的人约束自身不再伤害众人了,有道德的统治者(阳)也(会因为害怕失去权力而)不伤害众人了。这两者都不再互相伤害或伤害众人了,从而一齐重新回归到以德相交的和谐时代。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方法与物理学家研究物质以及生物学家研究生命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先提出理论,再收集数据,然后分析数据,以努力证明或批驳他们的理论。

作为科学家的经济学家:

一、科学方法:观察、理论和进一步观察。

二、假设的作用。

三、经济模型。

循环流量图模型: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经济由从事许多活动——购买、销售、工作、雇佣、制造等——的千百万人所组成。

企业用劳动、土地和资本(建筑物和机器)等投入品来生产物品和服务。这些投入品被称为生产要素。

生产可能性边界模型:表示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该经济所生产的产品——在这个例子中是汽车和电脑——的数量组合。该经济可以生产该边界上或以内的任何组合。在既定的经济资源条件下,该边界以外的各点都是无法实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各点的斜率代表用电脑来衡量的生产汽车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随着这个经济生产两种产品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一个经济可以用它所拥有的资源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及以内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但它不能在这条边界以外的任何一点进行生产。

如果一个经济从它可以获得的稀缺资源中获得了它能得到的全部东西,我们就称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

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如何用另一种物品来衡量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

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特定市场上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影响整体经济的力量和趋势。

实证表述指试图描述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观点。规范表述指试图描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点。当经济学家做出规范表述时,他们的行为更像是政策顾问而不是科学家。

经济学家意见分歧的原因:一、科学判断的不同;二、价值观的不同;三、感觉与现实。

德经59-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爱惜),夫唯嗇,是以(通“早”)(实行;施行),蚤服是胃重積德。

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表示领有或具有)(古代王、侯的封地);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根固(dǐ,根本;基础。后作“柢”。《玉篇•氏部》:“氐,本也。”),長生、久(治理,处理)之道也。

注解:

治理人群、行使天命莫过“爱惜”,且仅“爱惜”此一途,所以要及早地实行,及早实行就是重视积德。

重视积德则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没有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则不知他(能力)的极致所在。不知道他(能力)的极致所在,就可以领有国家。领有国家之母(道),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是为深入扎根使稳固基础,是(国家)长期得以生存、永久得到治理的方法。

德经58-𢢸福相倚

(通“政”,政治,政事)𨵆𨵆(qì,系,拴;约束;羁绊;拘囚,加上外面的门,就是把人们约束在家里),其民(zhūn,困难)屯;其正察察(清晰、明察、严厉、苛刻的意思),其邦(分決)夬。

𢢸,福(于)(这,此)(随着,和着);福,𢢸之所(潜藏;埋伏)。孰知其極?其无(恰巧、刚好)也。

正復爲(奇,异也),善復爲妖;人之𢘻(心惑也)也,其日固久矣!是以(人的品行端正)而不(断绝、舍弃),兼而不刺,(直,正见也——《说文》,意为有正确的见解)而不(绳索,系牲口的缰绳,引申为拘束限制),光而不(目不正,斜视)

注解:

(统治者)其政治多约束管控,其人民就会生活艰难;(统治者)其政治多苛察严厉,其国家就会分崩离析。

祸患,福祉于此中伴随;福祉,祸患于此中潜藏。谁能够知道灾祸和福祉这两者的转化点在哪里呢?它没有一个恰好的转化点。

正常还原为异常,善良还原为妖邪;人们的迷惑,已经有由来已久了。所以我们要品行端正而不自暴自弃,兼容而不尖锐,有正见而不拘限,光明而不偏斜。

德经57-以无事取天下

(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之邦,以(jī,不规则的,不正常的)用兵,以无事(顺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更加;越发)贫;民多利器,而邦家(通“滋”,益,更加)(古同“昏”,世道混乱、黑暗);人多(通“智”,如: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淮南子·览冥》。注:“智故,巧诈也。”),而(多么,表示程度)(事;事情)兹起;法(典章制度)(同“彰”,彰明),而盗賊多有。

是以聖人之言曰:我无爲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纠正;改正,匡正),我无事而民自(包容很多的),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注解:

以正道治国,以诡道用兵,以不妄生事端的方式取得天下。我如何知道应当这样做的呢?

这天下越多忌讳,而人民(的思想和物质)越发贫困(忌讳越多,思想就越受到限制,使得人民缺乏摆脱物质贫困的有效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导致要么安贫乐道穷自在,要么怨天尤人等靠要,而没有积极行动起来想办法找出路。思想贫困进而导致物质贫困);人民越多锋利武器,而国家越加混乱和黑暗;人们越多巧诈,而各种邪风怪事越加兴起;法令制度越加彰明(昭示),而强盗贼祸越多。

所以有道德的统治者就说:我不妄为,则人民会自然地得到教化(从而思想不贫困);我爱好和平不折腾,则人民将自然得到匡正(从而世道不混乱);我不妄生事端,则人民自然包容(从而没有那么多邪风怪事);我希求不产生贪欲,则人民自然淳朴(从而无盗贼之害)。

德经56-玄同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遏止,禁止)(心烦,不舒畅),閉其門,和其光,同其𡑁(佛家、道家指人间),坐其閲,解其紛,是胃(玄,天也——《释言》)(齐一;统一)

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爲天下貴。

注解:

(知道情况的)智者不说出来,说出来不是智者。

(让我们)遏止心里的烦闷(止),把各种诱惑挡在门外(定),调和自身的光芒(静),把自己混同于尘世(安),坐在对方的位置观察问题(虑),共同解决这世间的纷争(得),是为“玄同(与天齐一)”。

所以因为不可得而亲近,也因为不可得而疏远;因为不可得而产生利益,也因为不可得而造成危害;因为不可得而受到重视,也因为不可得而导致搁浅,所以“玄同”为天下人所重视。

经济学十大原理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大炮与黄油。

效率与平等。效率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大利益的特性。平等指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的特性。

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成更为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本身也变小了。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当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决策者都应该认识到每一种可能的行动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决策。

一个人对任何一种物品的支付意愿都基于其增加一单位该物品所获得的边际收益。

仅当一种行为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一个理性决策者才会采取行动。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行动的某种东西。由于理性人通过比较成本与收益做出决策,所以他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一位经济学家甚至提出,整个经济学的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其余内容都是对此的解释。”

在分析任何一种政策时,我们不仅应该考虑它的直接影响,而且还应该考虑它通过激励产生的不太明显的间接影响。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那就会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贸易使每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无论它是耕种、做衣服还是盖房子。通过与其他人开展贸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与服务。

国家与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贸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更多种类的物品与服务。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尽管市场中存在的是分散的决策和利己的决策者,但事实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总体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当政府阻止价格根据供求情况自发调整时,它就限制了看不见的手对组成经济的千百万家庭和企业的决策进行协调的能力。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地需要同胞的协助,因此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其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那么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请把我要的东西给我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正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

社会上,除了乞丐,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依靠别人的恩惠过活。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和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但也并不会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他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形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经济参与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的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我们需要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只有当政府落实规则并维护对市场经济至关重要的制度时,看不见的手才能施展其魔力。市场经济需要实施产权(产权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缼资源的能力)制度,以便个人可以拥有和控制稀缺资源。

政府干预经济并改变人们自己选择的资源配置的原因大体有两类:促进效率或促进平等。

经济学家用市场失灵这个术语来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市场失灵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外部性,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影响。市场失灵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市场权力,它是指单个个人或公司(或某个小群体)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当存在外部性或市场势力时,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可以提高经济效率。

当你学了经济学以后,你就能更好地判断一项政府政策什么时候是合理的(因为它提高了效率或者促进了平等),而什么时候是不合理的。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平均收入的增长率。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服务需要的工具以及获取最好的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

从美国的经济史中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20世纪7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近年来经历的低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缓慢增长也是相关的。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货币注入的短期效应:一、经济中货币量增加刺激了社会的整体支出水平,从而增加了对物品与服务的需求;二、随着时间推移,需求的增加会引起企业提高物价,但同时,它也鼓励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并生产更多的物品与服务;三、雇用更多的工人意味着更少的失业。

经济周期是用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或雇用的人数来衡量的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预测的波动。

决策者在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时可以利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这种短期权衡取舍关系。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政府支出量、税收量以及发行的货币量来影响对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

观人的七条途径

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即从是非的判断来考察其将来的志向,看看是否胸有大志。

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提出尖锐的问题对其诘难,看其观点有什么变化,能否随机应变。

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即就某方面的问题咨询其看法和对策,看其知识经验如何,具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即观察其在困难面前的表现,看其有没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处事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即以美酒款待,看其个人品德如何,是否二两三刀,阳奉阴违。

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即观察其在金钱财富面前的表现,看其是否能经得住物质利益的诱惑,是否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即托付其办事以视其信用如何,是一诺千金,还是信口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