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木求鱼

成语出处

(孟子)曰:“王之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成语故事

有一天,孟子来王宫里拜见齐宣王。寒暄数句后,孟子问齐宣王:“大王,您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齐宣王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孟子恍然大悟地感叹了一下,接着说:“是因为甜美的食物不够吃吗?还是因为轻而暖的衣服不够穿?或者是因为美艳的女人不够看?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不够听,还是因为阿谀奉承的臣子不够使唤?这些,我想您身边的人都会尽力满足您的,难道您就真的为了这些?” 

齐宣王连忙辩解:“不是的,大夫误会了。” 

孟子说:“那么,您最大的愿望就很清楚了。您想扩大国家的疆土,让秦国、楚国那样的大国都向您称臣,给您供奉,您自己做天下的盟主,并统领四方。” 

眼看自己的心思被孟子看穿了,齐宣王只好默认。可孟子却看了齐宣王一眼,用嘲笑的语调说:“如果您心怀这样远大的梦想,就以您如今的所作所为去衡量,若想实现那个理想,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一听,羞臊得脸顿时红了。

成语启示

“缘木求鱼”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爬到树上找鱼,比喻方向或方法错误,不可能达到目的。它用来形容人们做事不得其法,或者追求目标的方式不正确,因此无法实现愿望。

共同信仰

“联想总裁柳传志说:‘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好比一颗颗珍珠,需要一根线把它们连接起来,组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根线,所以我们的珍珠都散落着。’这根线就是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它是在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一种通过共同的规范信仰价值观,将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对事物产生共同理解的文化沉淀。”

以上是《管理心理学》书中的一段经典论述。然后我好奇的问了一下ChatGPT:中国人的共同信仰是什么?

ChatGPT答: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融的国家,因此,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并不是单一的。然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等传统思想和文化信仰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信仰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人的共同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

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的教导,强调仁爱、礼仪、中庸之道和社会和谐,对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儒家文化倡导的家庭观念、教育理念和忠诚、孝顺的美德,至今仍然是许多中国人遵循的行为准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强调顺应自然、内心平和以及长生不老的理念,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医学养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佛教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观念,深入人心,成为许多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中国还有一些地区和民族特有的信仰,如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的流行,伊斯兰教在回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中的影响,以及一些地方性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广和普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践行,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的共同信仰和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中国人的共同信仰是一个多元并包、不断发展的体系,包含了传统文化、宗教信仰和现代价值观念的融合。

团队

管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典型的企业团队可以分为以下3种。

1.野牛团队

野牛有尖锐的牛角,且个个高大强壮,但本能上没有集体作战的意识和本领,遇到身体弱小其很多倍的狮子、老虎、豹、狼等动物攻击的时候,多会丢掉性命。另外,野牛团队迁徙时,“头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他牛是绝对跟从“头牛”的,如果“头牛”出现了问题,则整个野牛团队将不知所措。

2.螃蟹团队

当一群螃蟹被抓到竹篓里后,其中有一只奋力往上爬,其他几只就拼命拉后腿,结果是谁也爬不上来。螃蟹团队的特点是,我不好,你也别想好,结果是整个团队的绩效下降。另外,螃蟹团队毫无感恩可言,相互拖后腿,相互堤防甚至相互憎恶,于是冤冤相报,最终一事无成。

3.飞雁团队

大雁团队都会本能地呈“人”字形飞行,前面的大雁在飞行过程中为后面的大雁创造上升气流,雁群的飞行效率因此提升70%以上。在飞雁团队中,可以说没有英雄,也可以说大家都是英雄。

管理心经:大雁在飞行时,领头雁是最累的。当领头雁感觉不能再承受疲劳时,它会自动“退居二线”,而后面的一只大雁便自动顶替他的位置……如此往复,每只大雁都有机会当领头雁,每位成员都会参与到整个飞行流程当中,整支队伍也因此而显得活力十足。让团队成员尽可能地发挥各自的才能,使他们真正参与到团队的整体建设中去,这样的团队会产生整合后的聚变,形成超强的战斗力。

——本文转自《管理心理学》

包容、开放的中国?

问ChatGPT:

为什么说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符合西方利益?

ChatGPT答:

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符合西方利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合作与贸易:中国的市场庞大,对于西方国家企业来说,一个开放的中国意味着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投资潜力。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的贸易能够促进双方经济增长,实现互利共赢。

2、全球问题解决: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和防止核扩散等,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有利于国际合作,有助于形成有效的全球治理。

3、政治稳定与和平: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和平。中国的和平发展能够减少地区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为西方国家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4、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减少误解和偏见。中国的包容和开放有助于西方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5、科技与创新:中国在科技和创新方面的开放态度能够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有利于全球科技进步和创新,西方国家和企业可以从中受益。

6、多边主义:中国支持多边主义和国际法治,这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因为它有助于维护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保障各国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能够为西方国家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战国时代赵人蔺相如奉命携带国宝和氏璧出使秦国,虽受到秦王威胁仍安然而返的典故。

    公元前283年,赵王取得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襄王在听到这个消息后,派人遣书赵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诸位大臣商议,但最后得不出结论,因为奉璧予秦国,则害怕得不到城池,不奉璧予秦国,则害怕被其攻打。

    就在这个悬疑未定之时,宦官头目缪贤上前向赵王献计,表示其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赵王则问:“何以得知?” 缪贤则表示以往他曾经犯罪,欲逃亡燕国,但蔺相如阻止他,并问向他晓以利害,最后他亦因为没有出走燕国,反而得到赵王饶恕的机会。因此他认为蔺相如有智有谋,可委重任。

    赵王于是召见蔺相如,并询问蔺相如应否以和氏璧换取十五座城池。蔺相如向赵王分析,秦强赵弱,不可不换。但赵王问如果给予秦王和氏璧,而秦王不给予他城池,可以怎办。而蔺相如则回答说不论怎样,赵国都要冒风险,宁可秦国理亏,也不可让赵国理亏。并且表示他愿意携璧入秦,而且如果秦王反悔,必保证完璧归赵,赵王于是派他出使秦国。

    秦王于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奉璧予秦王。秦王喜形于色,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及左右观看,这时左右皆呼万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将城池给予赵国,于是向秦王说和氏璧有瑕疵,想向秦王指出,并向秦王取回璧玉。蔺相如在取回和氏璧后即站在大柱旁,向秦王说:“赵王在众臣异议中仍力排众议,接纳臣之提议,因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何况秦国为一大国!赵王为了保存秦赵之友好,在斋戒五日后使臣奉璧入秦。可惜秦王不但没有给予赵国城池的打算,而且还将和氏璧传给美人,实在是对臣的戏弄。”

    说毕后,蔺相如即作出撞柱的姿态,而秦王因为怕破坏了和氏璧,于是假意给予赵国十五个城池,但实际为全不可得到的地方。蔺相如看穿了秦王的奸计,于是借故要秦王斋戒五日才奉上和氏璧,以拖延时间。就在这数天,蔺相如派侍从携璧返回赵国,自己留下应付秦王。

    秦王在斋戒五日后,于大殿上设置九宾之礼,并传召蔺相如,蔺相如应召上殿,并向秦王说:“秦国自秦缪公以来二十余位君主,并未有信守诚诺者。因此臣诚恐秦王欺骗赵国,已命人持璧归赵。秦强而赵弱,如果大王先割十五城予赵国,再派遣一位使者至赵国,赵国立即交出和氏璧。臣知道欺骗大王之论罪当诛,所以臣请赴汤镬之刑,并不会有任何异议。”秦王与其群臣只得苦笑,这时左右之人正想将蔺相如带去行刑。但秦王却制止,认为杀了蔺相如也不会有大作用,不如放了他,保存秦赵之间的友谊。因此蔺相如成功完璧归赵。

    蔺相如归国后,赵王认为他不辱使命,保存了赵国的体面,于是封其为上大夫。最终,秦国不给予赵国城池,赵国亦不给予秦国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