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7卜卦

今天傍晚的时候看到一则新闻,说是美国出台政策禁止对中国出口AI芯片,包括消费级AI电脑芯片也要限制出口。作为一个经常用电脑的人士,我对这个禁令进行了思考:那中国的芯片产业不就要衰退了?正想到这,心脏突然又是一阵震颤(思想被管控)……我不由得在心里骂道:“就你们这种德性,还想发展一流的芯片?”但骂归骂,我还是想卜卦问一天:“中国芯的前景如何?”

仍旧采用摇铜钱法,分别得到:反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反、反反反、正反反;接着把正面算为数字3,反面算为数字2,分别得到6、7、8、8、6、7,最后得到本卦山水蒙,互卦地雷復,变卦风泽中復;初爻和五爻变。

然后就刚才我心里的疑问,山水蒙初六爻说:“废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已往,閵。”翻译成白话文是:停止使用刑罚进行启蒙,利于采用树立道德榜样的方式来教育人;适宜解脱桎梏,太过追究过去,会被蹂躏。这应该是对九五说的,指刚才我的心脏被控制震颤的事情。一言不合,就教训对方!注意,这里是教训,不是教育,也不是教化。要教育或教化我,做给我看就行;我是被控制了,但我会时刻不停地思考如何反制,直到桎梏解脱。过去的事情大家半斤八两,如果追究下来,我不是首先“犯人的”那一个,肯定被某些流氓欺凌了,才奋起自卫反抗,以至于让某些流氓很受伤。如果继续纠缠,我也随时奉陪,谁怕谁?!只要你不怕。

同时山水蒙的九五爻说:“童蒙,吉。”翻译成白话文是:童昧被启蒙,吉祥。这是对我说的,指刚才我了解芯片形势,受到了启发:芯片作为数字化、工业化、信息化的粮食,如果得到善用,可以为人民造福;但如用于管控,会成为人民的桎梏。晚上吃了一道菜,叫土豆死,荼毒死!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互卦代表事情发展的中间过程,地雷復卦辞说:“復:亨,出入无疾;堋来,无咎。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意思是我这心脏经常被控制震颤的情况今后应该是没有了,另外大家会在通达事理之后归復(正道)。

变卦为事情发展结果,风泽中復卦辞说:“中復:豚鱼吉,和涉大川,利贞。”意思是最终我会被从中庇护,被感化,然后大家一起和谐地涉越大河世川。这里也隐晦地给出了芯片被禁的应对方法,就是从中庇护。虽然国产芯片很弱,但不能没有;因为弱,所以要加以庇护。

有人会说,你也是遭高科技管控的受害者,为什么要帮助这些人?

我认为科技只是一个工具,看谁用?怎么使用?恶人用来胡作非为,善人用来造福百姓。我们被高科技管控,罪不在科技,在于使用他的人。目前我们当个老二,已经很不错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什么时候我们文明了、开化了,到时候再当个世界老大也相信没人反对,不是吗?

復……这时最近卜卦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卦。復吗?何时归復?

曾仕强的几句话让我释怀

1、年龄越大你就会发现,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朋友,你也没有时间去维持那么多朋友关系。人最终获得快乐和自由只有两件事:第一个你有足够的经济基础,第二个你的家庭关系和谐,这就足够了。很多人的问题就是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上。

2、不要着急于报复,烂掉的水果自己会从树上掉下来,这叫做因果循环,不需要你自己亲自动手。弱者选择报复,而强者选择原谅,智者选择忽略。报复是人的本能,而控制本能则是人的修养。你只管积你的福,你只管积你的德,他造他的孽,老天有眼,自会分辨。

3、只要你保持冷静,崩溃的就是别人。对狂妄的人不生气,他就觉得索然无味;对挑衅的人不生气,他会见证你的坚不可摧;对不讲道理的人不生气,他会感受到你的智慧和修养;对自私的人不生气,他会觉得自己格局小。

4、人一旦历练到不想说话,不想争辩,不想巴结,不想讨好任何人,失去交友的兴趣,失去聚会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沉默,甚至连逢场作戏都懒得去装。喜欢独处,喜欢安静,喜欢独来独往,那么你就悟透了人性。

5、人永远争不过天,恶永远赢不过善。说一句很现实的话,一个人如果过分的去伤害别人,最后伤害的一定是自己,每一句难听的话迟早都是回头的箭,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

南怀瑾: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不可辜负。但君子取之,须有道。不是所有精神财富尽占后,就能成为有福之人的。

诚然,佛学与《易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看尽人生百态,给人以智慧。要知道佛学和《易经》并不好驾驭,学习的门槛很高,也不是人人钻研它后就能“得道”的。

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也曾告诫年轻人,不要去深入钻研佛学与《易经》。

如“精神鸦片”般的佛学

佛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隋唐以后,佛学得以兴盛,并在中国落地生根了禅宗文化。唐代开始,佛学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每个部分。不光修行者们潜心佛法,文人雅士们也心向佛学,还成为了当时一种不可抵挡的时尚潮流。

如今,有人把佛学当作“精神鸦片”慰藉心灵。人生无常,“苦味”是一道避免不了的味道。任何欢乐都无法永恒,生命因此也免不了陷入失望、痛苦之中。学习佛学可以“消化”苦味。故而,对佛学趋之若鹜者众多。

玄而又玄的《易经》

《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毋容置疑。对于选一本书代表中国文化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不会是《论语》,也不会是《道德经》,而会是《易经》。

有人说,即便你畅读世间万本书,还不如读懂《易经》。又有人说《易经》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哲学之中的哲学,智慧之中的智慧。又有人说,《易经》内潜藏着大道之源,读后人的思想境界不一般。

确实有很多圣人和名人都支持这样的观点。古往今来的成事者,都会读《易经》,因为读懂了《易经》,犹如读懂了人间最高级的为人处世之道。

孔子曾说,读懂了《易经》,人生就能远离重大错误。曾国藩曾说,读懂《易经》就如同获取了安身立命的技能。马爸爸曾说,身在职场,《易经》是职场的“葵花宝典”,读一读受益终身,自己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因为读《易经》比他人读得早些而已。

但在一般人眼中,提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八卦。说起八卦很多人自然会想到,京剧中那些穿着八卦道袍、手摇鹅毛扇的角色,他们能对地下事了然于胸,天上事知晓一半。如此,《易经》又有了一份神秘色彩。

大师的告诫

佛学、《易经》如此地好,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学习一番?南怀瑾大师却给出了相反的说法。他认为,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南怀瑾大师的意见和建议靠谱吗?南怀瑾能被尊称为“大师”,是有一定原因的,他是一个教授、居士、护法、宗教家、哲学家、杂家于一身的大人物,他还曾被人称为当代的“通天教主”。南怀瑾大师自己对佛学、易学研究得很投入,为何会告诫青年人轻易不要去钻研佛学和《易经》呢?

在南怀瑾大师看来,学习佛学和《易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适合。有两类人可以尝试,一种是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另外一种是完全没有读过书的人。

南怀瑾大师认为,处于中间智慧的普通人,最好有自知之明,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学习佛学和《易经》。好奇会害死猫。如果涉猎佛学和《易经》学习的话,千万要记得研究一半即可,钻研不到底反而是对自己的保护。佛学和《易经》这两门学问钻研到底了,人也就是废柴一个了。

不要钻研佛学与《易经》的原因

南怀瑾大师不推崇年轻钻研佛学,一则是因为佛学研习太耗时间。佛学学问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浩如烟海。它们犹如百货店,里面的东西齐全。但真要学懂弄通的话,很费时间。而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也很宝贵,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留给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二则佛学和不好学。放眼望去,近代中国著名的佛学研究者,那是少之又少。研究佛学需要智慧超群的人,才可以真正地悟得懂、悟得通。

三则佛学学习并不简单,需要有看空看淡的高深境界。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必要让自己境界如此高,为人处世懂得善有善报的道理已经受用一生了,在日常生活做到言善、行善、心善,一生已是圆满,不需要如苦行僧一般。

人活一世,如果能一直保持平和的心态,处理好各种关系,其实比每天都静心修禅、烧香拜佛都有用。只要做到身正,一切就都能坦然面对,年老时回望自己的一生也就无悔了。

南怀瑾大师告诫年轻人不要钻研《易经》,一则是因为《易经》是本很有“魅力”的书,会让人忘了时间,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南怀瑾大师用自己亲身体验告诫年轻人不要学习《易经》,尤其不要晚上学习《易经》。这并不是因为《易经》可以驱鬼神。也许你会听到老前辈说《易经》可以用于避邪,妖魔鬼怪都对《易经》敬而远之。甚至有的说,要是人患了重病,在枕边放上《易经》的话,就能把病魔鬼怪赶跑。

而南怀瑾大师在晚上读《易经》,却让自己陷入一夜睡不着的兴奋之中。他在夜间读《易经》,会被《易经》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所吸引,刚解开一个疑惑后,同时又会冒出一个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研究下去,人毫无睡意,在不知不觉中就天亮了。所以,南怀瑾大师会发出“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的感慨。青年人如果要钻研《易经》,就会夜夜失眠。这样很伤神,对于大好年华的青年人来说,长期钻研《易经》非但不能让其青春焕发,还能让其染上暮气沉沉之症。

二则是因为《易经》钻研需要大智慧。《易经》是群经之首,能让人“着迷”,陷入其中而不知。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从《易经》中衍生出来的。

那么钻研《易经》,就得准备好一流的智慧,不仅要具有辩证法思想,还要有深厚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不然的话,就如菜鸟练习功夫,会走火入魔。智慧不够的人士,可能会把《易经》研究偏了,肤浅地认为《易经》等同于算命、八卦,以为自己窥探到了玄乎的“天机”。

其实不过是自欺欺人,学习的过程还会牵涉个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则《易经》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十分庞大。钻研它就要准备好一辈子的功夫,但可能结果是终其一生也不能完全研究透彻。南怀瑾这样的大师,也坦言自己也只是学会可一半而已。

璀璨的文化放在那里,是吸引人。但文化习得不是易事。在决定学习佛学和《易经》前,要对自己有充分的预判,不能高估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不是“入门”。盲目被佛学和《易经》身上的光环所吸引而学习的话,只会让自己越学越“废”。

为人更要如此,要懂得适可而止,做事则须量力而行。活着,千万不要和别人盲目攀比,每个人都每个人的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活在当下自己的角色中,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如果一味地、无节制地攀比,对自己提出一些不自量的要求,只会是自己为难自己,最终让自己身心疲惫罢了。

转自: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833323734232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