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至五年学会《易经》

接触易经一年多了,之前只是受到同事的影响而对易经感到好奇,并且尝试着去接触了一下。后面慢慢地,逐渐被易经的魅力所吸引,再到这二个月来的深入研究。先说说这二个月来研究易经的心得体会:

一、易经有三个含义在内,即不易、变易、简易。易经爻辞简短,一句话就可以进行注解,但要弄懂它与其它爻之间多变的关系与联系,是不容易的,需要认真仔细地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易经中那些不变的东西,即变和不变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就等于抓住了易经的灵魂,学习就会变得简易。

二、易经可以用来推测事物发展演变的规律。这一点我尝试过几次,这个很有实战意义,可以在人生重要关口指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为这几次尝试都是跟着感觉走,并没有总结出清晰的套路,所以说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甚至一点皮毛都算不上。今后还需要多演练,多多总结套路。

三、易经中蕴含着很多做人、做事的大道理,需要我们每一个学易经的人认真体悟。弄懂并学会了里面的道理,一定会让我们受益无穷。

四、学易经是要付出时间和心血的。如标题所说用三到五年学会易经,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计划,学易经是需要我们终身进行学习的,因为它太博大精深了,或许我们穷尽一生,只能学会其中的一部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报着最好的希望,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心血,相信我们一定能学有所成。

五、学易经最好报着裒多益寡的心态。为了学习易经,我习了很多关于易经的书籍,关于注解易经的,就不下五本。每本书有每本书的精华所在,并且学习中一定要抱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态度去学习。易经也是来源到古人的生活实践智慧的总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加上认真、审慎的思考,择其善者而从之(人生就是在做一道道选择题),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误解易经。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最遗憾的是身边缺少志同道合的学习易经的人,缺少能一起交流的人。所以只能以书为友,与书的作者对话交流,向其学习。不过好酒不怕巷子深,只要自己真正学有所得,相信身边的良师益友会多起来。

如何搞好安全生产?

搞好安全生产“十关键”
安全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字眼,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永恒话题,是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石。安全警钟长鸣,安全要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但是光挂在嘴边是不行的,必须记在心中,落实在工作、生活中。
一、关键在于领导;
二、关键在于安全员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
三、关键在于安全经费的投入;
四、关键在于重视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五、关键在于坚持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六、关键在于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七、关键在于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
八、关键在于落实安全规章制度;
九、关键在于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十、关键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安全生产“四不伤害”
一、不伤害自己。
(一)保证正确的工作态度及良好的身体心理状态,保护自己的责任主要靠自己。
(二)掌握所操作设备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方法,遵守安全规则,使用必要的保护用品,不违章作业。
(三)任何活动或设备都可能存在危险性,请确认无伤害危险后再实施,三思而后行。
(四)积极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识别和处理危险的能力。
(五)杜绝侥幸、自大、逞能想当然等心理,莫以患小而为之。
(六)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二、不伤害他人。
(一)你的活动随时会影响他人的安全,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制造安全隐患。
(二)对于不熟悉的活动、设备、环境要多听、多看、多问,必要的沟通协商后再做。
(三)操作设备尤其是启动、维修、清洁、保养时,在确保他人在免受影响的区域。
(四)你所知道的、造成的危险及时告知受影响的人员,加以消除或予以标识。
(五)对所接受到的安全规定、标识、指令,认真理解后执行。
(六)管理者对危害行为的默许纵容是对他人最为严重的威胁,安全表率是其职责。
三、不被他人伤害。
(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并报告危险。
(二)你的安全知识及经验与同事共享,帮助他人提高事故的预防技能。
(三)不忽视已经标识的、潜在危险并远离之,除非得到充足防护及安全许可。
(四)纠正他人可能危害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不伤害生命比不伤害情面更重要。
(五)冷静处理所遭遇的突发事件,正确应用所学的安全技能。
(六)拒绝他人的违章指挥,即使是你的主管所发出的,不被伤害是你的权利。
四、 保护他人不被伤害。
(一)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发现任何事故隐患,都要主动告知或提示他人。
(二)提示他人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三)提出安全建议,互相交流,向他人传递有用的信息。
(四)视安全为集体的荣誉,为团队贡献安全知识,与他人分享经验。
(五)关注他人身体、精神状况等异常变化。
(六)一旦发生事故,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要主动帮助身边的人摆脱困境。

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原则
一、事故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
二、当事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三、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
四、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安全生产“八安八险”
一、以遵章守纪为安,以违章蛮干为险。
二、以谦虚谨慎为安,以逞强好胜为险。
三、以精力集中为安,以心神不定为险。
四、以劳保齐全为安,以麻痹大意为险。
五、以防微杜渐为安,以心存侥幸为险。
六、以现场整洁为安,以器具杂乱为险。
七、以事前预防为安,以事后抢救为险。
八、以严格要求为安,以松松垮垮为险。

安全生产“十二忌”
一忌盲目操作,不懂装懂;
二忌马虎操作,粗心大意;
三忌急躁操作,忙中出错;
四忌只顾操作,不顾相关;
五忌忙乱操作,顾此失彼;
六忌心慈手软,扩大事端;
七忌程序不清,次序颠倒;
八忌单一操作,监护不力;
九忌不章不循,胡干蛮干;
十忌不分主次,轻重缓急;
十一忌情绪波动,带入工作;
十二忌麻痹大意,轻视隐患。

《经法》篇-君正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1、整治。2、匡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人们行为的准则,指当地人民的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准则);二年用其德,民则(勤;致力,努力);三年无赋敛,则民有得;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七年而可以正,则朕强(dí,專主,作主)

君主为政治国的方针应是,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第二年选拔有德能的人授与官职,第三年要使民富足,第四年的便可以发号施令了,第五年可以用法律来治理百姓,第六年百姓就会有了敬畏心理,第七年便可以指挥百姓从戎出征了。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习惯,可以掌握他们是非善恶、好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年擢用其中的贤德之人,百姓就都会努力争取向上。第三年免去赋税征敛,百姓就会生活富足。第四年君主发号施令,百姓都会敬畏服从。第五年用法律来治理,百姓就不敢有侥幸心理。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会懂得刑罚律令而不敢触犯。第七年率民出征,便能镇压强大的对手。

俗者,顺民心殹。德者,爱勉之殹。有得者,(fèi,通“废”,崩坏;停止)(《説文》:拕,曳也。从手,它聲)关市之(征)殹。号令者,连为什伍,(選)(通“拣”,选择)贤不宵有别殹。以刑正者,罪杀不赦殹。畏敬者,民不犯刑罚殹。可以正者,民死节殹。

第一年遵从百姓的风俗是为了是顺应民心。第二年选拔贤德之人为官吏,是通过施爱于民以激励其奋勉。第三年要使民富足是要废除排它之禁及关口市场的征税。第四年要想有效地发号令,就要以严密的单位形式将人们组织起来,并挑选人才去管理他们,使贤与不贤的人各有等差。第五年以法律治理百姓,有罪必罚,不可姑息。第六年百姓有了敬畏心理便不敢再去触犯刑罚。到了第七年便可以率民出征并战胜强敌,这是因为百姓会出死效力。

若号令发,必(jiù,聚合;聚集)而上(通“仇”,合,犹应也),壹道同心,上下不(chè,乖離,分裂),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戰)矣。号令发必行,俗也。男女劝勉,爱也。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贵贱有别,贤不宵(cuī,等次,等级,等差)也。衣备不相(緰貲、逗。布也。謂布名。急就篇。服瑣緰㠿與繒連。師古曰。緰㠿、緆布之尤精者也。㠿貲同。从糸。俞聲。),贵贱等也。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1、伐,杀也。——《广雅》。2、伐,击也。——《说文》)必也。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败坏,损伤)也。

若号令传下,百姓必应声集结而上合君意,齐心一致,上下同心同德,民无异心,这样就可以据国防守或出兵征战了。号令发出,百姓必定执行,这是因为服从命令已经养成习惯。百姓争相勉力,这是因为君上施爱的缘故。召之应战,或令之务农,民皆听命,这是君主遵循天时的缘故。百姓受赏不戴德,受罚不含怨,这是因为赏罚得当的缘故。贵贱有区别,贤与不贤人就会分出等级来。衣服制度都有一定的规格不能僭越,这是因为它标志着人们的身份等级。国家没有了盗贼,奸诈虚伪之心不生,民无邪念,这是由于百姓富足且刑杀律令得到了坚决的执行。以充足的国力据国防守,国家就不会被攻取。而国力不足却要先进攻他国,结果反而是自取灭亡。

天有生死之时,国有生死之(通“政”,政治,政事)。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胃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胃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天道有生杀之时,国家有生杀之政。顺天道而生是文,顺天道杀伐是武,文武生杀皆不可偏废,如此天下就会顺从。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èr,相次,随后),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單胜之道也。

使用土地的根本在于因地制宜,恰当地种植适于该地生长的农作物。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掌握耕种的时间和季节,准确地掌握农时,还在于如何使用百姓。使用百姓的关键在于使其各自尽力其事。使用民力的关键,在于适度。要了解土地适宜于种植什么,并且根据时令来种植五谷。适度地使用民力,就能有效地创造财富。赋敛适度,则百姓富足。百姓富足,则会选择跟随。百姓选择跟随则习惯于服从命令并且不敢触犯刑罚。百姓习惯于听令,又不敢触犯刑罚,这便是守国则牢,伐国则胜的原理所在。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法度,是至为公正的。以法度来治理国家,而不能任意妄为。创制法度,不能变化不一。依法办事,公正无私,赏罚分明便能取信于民,这是治理天下的大道所在。

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省去烦琐的政事,有节度地征收赋敛,不要侵占百姓的农时,国家的政治才能安定。君主如果没有像父母一样的严威慈爱,就不能使子民有效地为之效力。君主若具备了待民如子的德行,便是德如天地一样广大。如果做到了去苛事、节赋敛、毋夺时(或译为赏罚相济,恩威并施),那么万事都可以成功。如果能广招天下豪杰骁健之士,那么就如同具有了最好的防御武备。懂得了实行文武共举之道,那么天下就都会归顺了。发号施令能够合于民心,人民才能自觉地听从命令。君主如能德施广溥,秉公执法,那就会得到百姓的爱戴拥护。

什么是思无邪?

我问一位茅山老道长:什么是思无邪?是不是不想歪门邪道的事,不想邪恶的事情。而只想真善美的事情。

老道长回答说:思无邪,并不是说一个人没有邪念。而是说一个人可以做到不随着邪念跑,不被邪念捆绑,不被邪念影响。

换句话说就是无思无念。什么又是无思无念呢?那就是不管是邪念还是其他念,都不随着他们跑。

我问:不随着邪念跑,我能理解,如果善念也不随着跑,那人不是就不会去做善良的事了吗?

他说:任何念你随着跑你就不在思无邪的境界当中了。

你一随着跑就等于你的自我失去控制了。就变成思维的机械化奴隶。

所以思无邪其实就是思维意识,不随便摇动。

我问:那如何才能做到思无邪呢?

他说:比如一个人天天都在做纠察队长不断的纠察自己。这个人终有一天会被累死。

因为他太紧张,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邪念恶念和不好的念头。

他这样的方法只会造成恐慌,造成心理压力。最后人可能变得很善良很正直,但灵妙清明的真性却失去了。

真正的正行正念就是放松自然,相信自己。

不管是什么念头,只要你发现他在影响你,你都去自然察觉他即可。永远保持你内心的笃定。

只要你不跟着他跑,你就不会让邪恶的种子发芽。

其实思无邪是在诗经中的一句话。他讲的就是那种天真的本来状态。

他并不是说一个人强制性的要求自己保持真善美。他说的就是人的原始纯粹。

就是那一份简简单单。不被外境引诱,不被外境扰乱的简单。

我们道家叫做清静。

始终都能保持那一份清明澄澈,这就是思无邪。

一个人能够做到思无邪。就可以称之为真人。真人就是没有分别性的本真状态之人。

庄子在《德充符》里面说,鲁国有一个人叫王骀,追随他的人和追随孔子的人几乎是平分秋色。这个人不怎么说话,也不教人学问技能,可是见到他的人都可以受益良多满载而归。

有人就去问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王骀呀,我都想领着天下人一起去追随他,只是没来得及罢了。

孔子说像王骀这样的人,能视万物为一体,从未丧失本真之心。

也可以说他是绝对做到了思无邪的人。

老子倡导我们回到最初。

回到最初并不是说要变得越来越年轻,变成天山童姥,而是说把心回到最初回到那个最朴实最简单最纯粹的心态。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简单的人,便可以享受思无邪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