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精典名言3

说实在话的结果对社会的危害有时候比说不实在话还要严重,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地讲一些妥当的话,最起码不要害人。

人生就是自己的选择,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要做好人,你绝对可以做好人,你要做坏人,没人能抵挡的了。

每一句话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道理,但是都不是全部的道理。

中国人只讲一统,他很少去讲统一,统一就是样样都要一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看中国有史以来,没有一次真正统一过,因为做不到,总是有一两人我就是不甩你。

坏人有一天会恶贯满盈,但是在恶贯满盈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他就是给所有的人,他有机会,随时可以变好,但他自已不愿意,那只有越来越坏,最后恶贯满盈而死。

天下没有坏人,只有愚蠢的人,因为人的未来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你可以走这条路,也可以走那条路嘛,你自己可以做决定。选择错误就叫坏人,选择正确的就叫做好人。所以不要说这个人是好人,那个人是坏人,就说啊很遗憾,他为什么这么好的机会他选择错了。人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人生很少只有一条路可走,很少,摆在你面前的都是好几条可以让你选择的路,你选择对,选择对,选择对,叫做运气好;运气好,就是几次都选对了。一直选对下去,你就是有智慧的人,你一定是好人。

二十一世纪,谁掌握了那些不变的东西,谁就有胜算。

小事情,人定胜天,因为天老爷不会去管小事,天老爷去管小事,那还得了,你就没有自主性;但是大事情,天定胜人,所以大位是由天定。

好人一定受委屈,这话怎么说?倒过来说,你就听懂了,你不受委屈,你怎么证明你是好人呢?受了一大堆委屈,果然是好人!

观念正确,你可以解决很多事情,你可以化除很多的危机。

我们有权力来选择我们自己的未来,但是你要小心,周遭有很多的干扰,这就是你累世所造成的业障。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弱点,这个弱点是你先天带来的,你很难摆布,很难摆脱。我们一辈子小心翼翼,就是要把那个缺点,把它修起来。所谓修,就是修那一点而已,不是修别的。

站在怀疑的立场上来相信别人,这才是正确的。你不能完全怀疑,也不能完全信任,那都不可以。

当你觉得你是一个很和善的人,当你觉得你是一个很讲理的人,你要提醒你自己,就是因为你没有钱没有势,你才会这么好;哪一天有钱有势以后,你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因为在我们人身体里面,永远有两股势力在那里,一个叫positive(阳),一个叫negative(阴),它永远是在这里,天人交战。所以一个人老实讲一辈子没有钱也没有势,你也不要说你是好人,你是没有机会做坏人而已;一个人有钱有势,而又能够做好人,才是真的好人。但是大部分有钱有势以后他就经不起考验,他由大好人变成大坏人。

脑筋要转弯,而不是急转弯。

年轻要留白,但是不能空白。

你有什么能力,不要随便表现出来。

胜其实不见得是好事情,败也不见得是坏事情。

要很能干又能装成不能干,才是真能干。

我今天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你这辈子就是要改变你自己,你这辈子不改变,你下辈子是这样,还是一样,你会照那个模式再来一次(佛家叫轮回)

人生不过是开关而已,一开一关,你选对,没有太大的问题。

中国人只能智取,他不服诈取。孙子兵法中的“兵者,诡道也。”诡,就是变化。你可以变化,但是不能耍阴诈。你怎么变化,变化到人家料不中,人家服你。你用那个阴险诡计,我就是不服。

人当然定可胜天,不过只限于小事。小事由人决定,大事则由天做主。大事与小事的区别,在于所能够影响的范围。为公的,称为大事。为私的,便是小事。做大事的人,一定有一股看不见的力量,拉着往前走,丝毫不放松。我们所说的天命,指的便是天大的事,是自然界在前进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事。公正而未必公平,是天定胜人的标准,不能够拿小事的尺度,来衡量大事。

忙碌并不是珍惜生命的象征,忙些什么,才是应该深究的对象。

一分一秒,对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都是十分珍贵,不容许轻易浪费。

方向正确,忙起来才有实际的功效;若是方向出现偏差,只算是盲目忙碌,并无助益。

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做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情,这也是莫枉此生的基本守则。

孔子提出“从吾所好”,就值得大家借鉴。我喜欢做的,有乐趣做的,我兢兢业业去做,做到最后证明我是成功的,我很高兴;证明我是失败的,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因为,人生到最后只求问心无愧,不枉此生就好。

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就颁发了两个命令:一个叫做封功臣令,第二个是败军抵罪令。

所以说能力本位,最后就是残杀;你说年资本位,最后就是昏庸;因此我们才走第三条路叫做无为而治。

有一句话,清官难断家务事,叫做疏不间亲,人家家里的事情我们外人少去出意见,才是对的。

当我有所得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么;当我有所失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么。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阴阳平衡的道理。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我们翻开《易经》就看到乾,下面四个字:元、亨、利、贞。

乾是什么?乾就是这卦的名称,叫做卦名。六条没有间断的、连续的阳爻,就是乾卦的卦象。六爻都是阳的,六十四卦里就这么一个纯粹的阳卦。元、亨、利、贞四个字是解释乾这个卦名的,叫做卦辞,卦辞就是把一个卦的要点说出来让我们去体会。元、亨、利、贞四个字代表什么?它可以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也可以代表一个团体或一个人群里每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还可以代表一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的阶段性的变化。

什么叫做元?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慎始。

一个朝代开始的第一年叫元年,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一个地方开始有的第一座寺庙就叫开元寺。元就是开始,所以我们中国人造出来最古老的神叫做元始天尊。元告诉我们不要随便去开始做任何事情,要事先盘算盘算,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谋定而后动,如果没有谋定就动了,怎么会是良好的开始呢?很多人很草率,说只要开始就是良好的,哪有那回事情?开始之前要有一段准备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要找找合适的人,大家盘算盘算,计划计划,去测试测试,才能开始。

现在很多商店油漆还没有干就开始营业了,这样合不合法?当然不合法,因为安全检查一定通不过的,可是他居然开业了,说只是试卖,还没正式卖,这就是不懂什么叫做元,然后客人一进来,第二次就不来了,这叫做欲速则不达,太急躁。很多人《易经》会背,但不会用。

元,就是要求我们做好准备。

我们现在读英文都读得很好, Are you ready?下面就有人yeah,那都是嘴巴在yeah,这种人是没有出息的。听到Are you ready,要想一想,检查检查,怎么可以随便yeah呢?

亨是什么?中国人做事情都是有一定的套路的,我们会先把情况搞清楚,作出合理的判断之后,才有动作,这就叫做谋定而后动。就是我们做好准备,有了很好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时机,就去做了,自然亨通顺利。亨是从元来的,没有慎始怎么可能通达呢?随随便便开始,最后肯定是一塌糊涂。元能不能亨,关键看我们元做得好不好,元做得好,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件的,这个很重要。所以说一开始就会亨通,这种话我们最好不要相信。实际上,很多事情开始时并不亨通。一家店铺好不容易开张了,没过三天就倒闭了。一件事情开始时好好的,但很快就一团糟了。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可见元要亨,就必须要把元做得很好,叫做:固本培元。

准备得很充实,顾虑得很周到,时机又很合适,方方面面都准备得很妥当,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一开始就能亨通。亨通以后,一定会获取相当的利益,因为皇天不负苦心人,一分努力,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这时一个最大的考验就出来了,就是那个贞字。贞是正的意思。当你获利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要分清是正当利益,还是不正当利益。因为利益一定也有阴阳两种,一种是正当的利得,一种要么是暴利,要么是邪利,要么是不法的利益。如果获得的是正当的利益,就会贞下起元,就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大更好。

元、亨、利、贞也是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的。刚开始是小规模的,元、亨、利,到贞,只是一个小圈圈。通过了贞的考验,下次元就会做大,亨利贞也就更大,然后一圈一圈都是元、亨、利、贞,元、亨、利、贞……,整个事业就这样大展宏图。

一年四季也是元、亨、利、贞的循环往复。春天就是元,夏天就是亨,秋天有收获了,就是利,冬天要好好储藏,就是贞。如果今年冬天没有好好储藏,或者秋天收获以后就赌博输掉了,那么来年春天连种子都没有了,还能做什么呢?

一个人要记住,一切都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但是,这个过程可大可小。你的努力到底是要使它大还是使它小,都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

我们也可以把一天看成元、亨、利、贞,清晨是元,慢慢到了中午,就是亨,下午把一天的收获做一个归纳即是利,到晚上好好休息,就是贞了。第二天精神抖擞,又开始了下一个元、亨、利、贞。所以孔子认为,元、亨、利、贞是四种美德,元就是慎始,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慎始,亨是追求正当的利益,利是把正当利益所得好好地储藏起来,贞即是该用的时候用,以备贞下起元,下一次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天底下只有一个道理,就叫自然律。人顺着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无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迟早有凶有祸,这是必然的。所以说,很多书上把“自天佑之”解释为“来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对的。上天凭什么保佑你?老天又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嘴巴。自然是各种现象的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变化,并没有神在里面。你自己争气,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规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会在旁边帮助你。这不是老天对你好,而是顺着自然律在走。就像你搭上这班火车,自然会到达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车,自然会到达西安一样,是同样的道理。

切记:同样是循环往复,有人阶段性进步,螺旋式上升,有人却一层不变的重复水深火热的苦难历程,甚至更糟!因为,历史会重演,只是,每次都不尽相同,人会不断地犯同样的错误,除非你刹车,除非你改变,否则就会这样团团转、团团转,转一辈子。

转自:https://www.360doc.cn/mip/715664992.html

有道云笔记2

我们不能安贫,要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基本的物质利益。但是也要认识到,金钱并非万能,物质不能穷尽人性之根本。过分追求物质,人就失去了自由,就会被物欲所遮蔽,而失去人的本性。两者都要有,只是需要一个平衡。具体到个人,总是有所偏至:如果偏重于精神追求,在物质上就要有所牺牲;如果一门儿心思追求物质,就不要总觉得空虚。

曾经的孔夫子奔走于各国,寻找赏识他的思想、学问,给他以实践机会的明君。结果,他失败了,成了一只“丧家犬”。但是,正是这种失败最终让孔夫子成为一位独立的知识分子,并且开创了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传统:——始终坚持理想,“有学问道德,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不满现实”,高扬“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这种独立知识分子的传统,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既要“进得去”,更要“走出来”。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理解的越深入,就越容易被折服,这本也正常。但如果由折服变为顶礼膜拜,就会被俘虏,失去独立思考的愿望,也就成了 “传统之奴”,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尖锐的形式突然呈现在面前,如果想同时兼顾二者,就要把理想划分为两个层面的理想。一个层面是现实条件已经具备,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另一个层面的理想是现实条件还不具备,需要长期的等待和努力准备才能实现。如果一个人只有未来的理想,没有现实目标,就变成了空想;一个人只有现实的目标,而没有理想,就会满足于现状。

社会的进步是靠精英来推动的,但精致利己的精英只会损害社会,真正的知识精英,要能超越一己私利。

钱先生(钱理群)称,其家庭出身决定了其的研究的基本立场:“因为我的家庭成员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而且我的感觉中,他们都是好人,甚至我敢说他们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历史就是这样,在20年代初中期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站到国民党那边,三四十年代最优秀的到共产党这边来。我父亲为了救国,加入国民党,我哥哥姐姐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加入共产党。我要写出历史的复杂性。”

一把刀子,要是在凶手手里,就会杀人。要是在医生手里,就会救人。

切记,一定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做任何决策,否则,一定会受人所制。

李光耀说:一人一票必须建立在全民高度开智和富裕的情况下,否则一人一票一定会沦为资本买票;同时一个任期短暂的政党,其核心利益一定是维护其短期目标,而不能用更长远的发展模式建设国家。

换位,可化干戈为玉帛,解决世间一切矛盾。

谁都没有错,只是以偏概全而已。

解决矛盾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换位。

很多偏见与隔阂的产生,往往都是源于我们站错了地方。

站在自己的立场,看到的只是片面;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无法解决矛盾。

人若总想着改变别人,不懂得反思自己,只会加剧现存的问题,恶化彼此矛盾。

佛家讲:“改变自己就是佛,改变别人就是魔。”

阳光比水重要,水当然也很重要,但阳光和水若是调配不当,就会酿成大祸。

要是我离世的时候也能说一句“生活如此美丽”,那么其他的也就不再重要。

既然他不怕死,存心找死,那么诀窍就在于,让他唯独不想死在你的手里。他害怕的事情只有一件——不是死亡,而是他或许会死在你手里,到那个时候,他就完全属于你了。

你的正义将得到伸张。有一天——或许永远不会有这一天——我会请你报答我,帮忙办点小事。在那天之前,就当这份正义是礼物吧。

唐.柯里昂招待每个人都同样热情,无论对方是穷是富,位高权重或者微不足道。他不怠慢任何一位。这就是他的性格。

伟大的人并非生而伟大,而是越活越伟大。维托.柯里昂就是明证。

让朋友低估你的优点,让敌人高估你的缺点。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我花了一辈子,就学会了小心。女人和小孩能够粗心大意,但男人不行。

离你的朋友近些,但离你的敌人要更近,这样你才能更了解他。

但凡男女之间的那点“意思”,常常是从“不好意思”开始,到“真没意思”结束。

把人类看做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没有被战胜过。

在疯狂面前,理智是软弱无力的。

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更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更慢的。

你的无畏来源于无知。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所有。

死亡不是你的敌人,永恒才是。

我有一个梦,也许有一天,灿烂的阳光能照进黑暗森林。

没有什么能永远存在,即使是宇宙也有灭亡的那一天,凭什么人类就觉得自己该永远存在下去。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注:这句话只有部分道理,但不是全部道理,注意不要以偏盖全,忘记了文化的重要性)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和鸡毛蒜皮,而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

有道云笔记1

兵家文武二德。文德是以不战为战,止戈为武。武德是指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和顺大众、丰富财物,这是兵家七德。

当我们考虑问题遇到瓶颈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考虑在外,在不添加任何主观思想时,我们就能看透事情的本质;然后从事情的本质出发,再把自己考虑在内,看看这件事情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再以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不要做对手希望你去做的事情,逼对手去做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要学会塑造你的对手,限制住你对手的选择余地,要把控制权掌握在你的手中。

高明的战略家总是把敌人拉到对我有利的战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如果你同你的对手想的一样,就等于你没有思考。

最致命的一击,往往不来自正面。正:在预期的地点和预期的时间以预期的方式发起的进攻。奇:攻其不备,出奇不意。正代表常规的思路,奇代表创新的思路。

费曼学习法:确立目标——理解目标——输出——回顾——简化。

在关键点上,形成你绝对的优势,你就能取胜,这是取胜原理的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赏那些战功卓著的一些战将,能打天下的人,但我们往往忽视了那些在默默无闻中把我们的危机化为无形的人,这些无名英雄。所以你在论功行赏、在确立激励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关注这一条。

佩戴勋章最多的将军不是最好的将军(参考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危机管理最高的层次是没有危机。

先胜而后求战,控制住竞争的进程与结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重视根据地,重视基础,波浪式地向前发展,重视基本面。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伐谋、伐交为一种不争之争,是一种最高明的竞争,要把制胜点抬高。

攻城就是硬打,没多少智慧。攻城就是一种同质竞争,同质化的一种竞争。最典型的就是价格战,价格战只能给你带来短期的优势,对手马上仿效和报复,那么你的优势迅速消失。

伐兵一个最典型的模式是什么?差异化。通过差异化来发挥你的比较优势。

用兵的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挫败敌人的军队,下策才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全胜就是不战而胜的意思,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和平,对手活,你也活。

知兵体现在知害、知利,对于风险的这种了解、理解远远超出一般人,这是战略家不同于常人的所在。

你的战略扩张,一定要跟你的资源有一个匹配,你的战略计划,你的发展,一定要建立在你的资源的基础上。你的资源的边界,你的力量的边界就是你扩张的边界,要学会停下来,要学会节制,知道到哪个地方为止。

在敌人最脆弱的时间最脆弱的地点去攻击他,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决定性的战果,这就是制胜之道的全部奥秘。

变强大敌人为虚弱之敌,变不好打之敌为好打之敌,变有组织之敌为无组织之敌。

执行:不令之进,不得进;不令之退,不得退。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

作为指挥战争的人,一定要有高度的理智、高度的清醒、高度的节制。

有阴就有阳,有寒就有暑,这个天时是会变化的,如果你仅仅把你的企业的成功关键的因素寄托在一个机会的基础上的话,那么机会的寿命就是企业的寿命。所以我们说,完全建立在机会基础上的这种成功,是非常脆弱的。

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宋)梅尧臣

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划好的战略,那么你就能够获得胜利。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这种东方的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强调行动(比如说发动大的战役)来取得胜利。东方讲以智克力,西主讲以力克力。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中国文化四大支柱:《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易经》。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消局中之危。

战略把握宏观,战术把握微观;战略关照全局,战术关照局部;战略着眼长远,战术着眼近前;战略强调理念,战术强调操作;战略偏重想象,战术偏重实际;战略做对的事情,战术把事情做对;战略举重若轻,战术举轻若重;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战术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天之道在生植,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王者用人非难,尽其才为之难。观太宗之责任也,谋斯从,言斯听,才斯奋,洞然不疑。

愿望思维: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趋于避开自己不愿意听到和看到的事情,他是有选择性地去看待他接收来的信息。愿望思维最大的弊端是忽略了另一种事物的可能性。把决策建立在侥幸之上,一旦另一个结果出现了,另一种可能出现了,往往猝不及防,束手无策,吃了大亏。

霍布斯认为,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模造的人。其中,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利,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法律是它的理智,和平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是它的死亡。

当人都想获取一件东西,但是却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时候,彼此一定会成为仇敌。——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

愿你有追求卓越的能力和韧劲,更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

如果孩子只是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我们是不是爱他一如当初。

观察、判断、决策、行动这四个环节,战争中谁能更快完成这一循环,并打乱敌方的循环,谁就能赢得主动和胜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人真实坦诚,必然会有极大的感召力。

要把个人智力优势转化为群体的智力结构。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真正获得部属,获得士兵的拥护与爱戴,人家才跟着你去干。

凡事一定要当机立断,不能瞻前顾后,不能患得患失,认准的事就去干,别自找麻烦。

为将者一定要变通,不能死心眼一根筋,不能轴,不能犯犟脾气;要有安之若素的定力,要有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胸怀,要有果断的意志和主见。

两个人以上相互之间的爱就是仁。

开会时可以争论,但出了会议室要一个声音。

领导力有两种,仁爱的领导力和恐怖的领导力。只有爱,没有恐怖,这兵就不能用。

仁爱的王者,致力于成就全天下的所有人,还要成就天地万物,让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空气土壤,都成就在最佳状态,这就是明君圣主。

领导力的关键,在于成就他人,首先让每一个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关心和爱,他真的想成就他们,你才有资格领导他们。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对贤才,你是要大用,还是要小用?要大用,你就听他的话。要小用,你就让他听你的话,那就是把人家的大材砍小了用。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不可有利必趋,有害必避。

人能自助,然后别人才能帮你。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所有人都会放弃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用我,我就行道于天下,不用我,我一身本身卷而藏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无功无劳,无缘无故,突然有人给你送上巨大利益,圣人认为是祸,不能接受。

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千金市骨的故事,也是儒家思想。近悦远来,又叫悦近来远。

治理国家的原则,就是以有利于人民为本,从事政治工作的原则,就是令行禁止。施行恩德先从地位低贱的人开始,推行法令先从亲贵的人开始。

时诎举赢:在困难的时候而做出奢侈的事情。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一千人人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说真话)

事情成不成,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意志力,不取决于所谓“实际困难”。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一般人见识短浅,安于现状,习于常态,害怕改变。你要跟他们商量,他们千顾虑万问题,啥都不能改。但是,你只要逼着他们干了,他们得到了好处,自然高兴。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不同,成就大事业的人,只会小范围讨论决策,不跟一大堆人商量。圣人之所以能富国强兵,就是因为能改革,不墨守成归旧法。)

看一个人,一看他平时亲近的人,二看他富贵时资助的人,三看他显达时保举的人,四看他遇困难时有所不为之事,五看他贫穷时有所不取之利。这五个方面,就足以看透一个人。

君仁则臣直。

一个人屡犯过失,结下的冤仇不在明处,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不加防备。君子能在小事上谨慎,才没有大患。

安慰剂效应指的是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而导致的健康的增强。

有效的管理者应该始终督促他人,以保证应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已经在进行,保证他人应该达到的目标事实上已经达到。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上帝给了人们有限有力量,但却给了人们无限的欲望。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人生应该删繁留简,任世事摇曳,心始终如莲,安静绽放。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此去不经年,后会必有期。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要有大大小小的期待,生活才不会百无聊赖。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一无所知的世界,走下去才有惊喜。

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人心的浅薄。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人见利而不见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来不后退。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而非烟尘人间。

即使我上了年纪,也请不要遗弃我。

当你遇见大海,也就不会在意池塘的是非了。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未知全貌,不予评价,出言有尺,做事有余。

少年最好的地方就是,嘴里说着要放弃,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慢也好,步子小也好,是在往前走就好。

悲喜自渡,他人易误难悟。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圣人把无缘无故获得的利益看作是严重的祸患。说明应以正当方式获利;发横财,会招致灾祸)。——《史记·赵世家》

公羊博弈论

有个独木小桥,下面是万丈深渊。有一天来了两只羊,一只红羊,一只黑羊。它们在独木桥上相遇,但是独木桥一次只能过一只羊。这两个羊呢,头顶着,脚对着脚,谁都不让谁。如果他们一直僵持下去,天黑以后筋疲力尽,两只羊都会掉到万丈深渊。

所以公羊博弈的结论就是必须有一方让步,那么到底是黑羊让步,还是红羊让步呢?很难回答是吧?

这时候再给一个信息。假设黑羊生活困顿,刚得了绝症,还能活一个星期。红羊丰衣足食,又中了五千万大奖,明天就要娶美女结婚。请问是得绝症的让路,还是中大奖的让路啊?

答案不言自明:红羊让路。因为“牺牲成本”悬殊:红羊的未来有更幸福的人生,黑羊已经被不幸湮没。

其实,公羊博弈还有一个升级版,叫做破釜沉舟。什么意思?小心那些“亡命之徒”。他们可以了无牵挂,自绝后路,你何必和他们硬拼到底?

山木与雁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这繁复无序的人世呢?”庄子笑道:“我还是选择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对于这有用与无用之间的分寸太难把握,而且也不符合人生的规律,因而人活着难免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灭;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平,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所得就会失,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之道吧!”

感悟凡事必须看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知道看似矛盾,实际合理。人们取舍的基本条件就是:利我!从这个故事看,很明显:对人有用的木材,砍!不能鸣叫用于看家的鹅,杀!会鸣叫看家的鹅,留着让它为人服务。注:古时,人们养鹅用来看家。雁:鹅就是由大雁驯化而来的。

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器。”

这句话的内涵之一:器不是君子。器,即工具或用具,只有特定的用途。君子岂能像一件让别人称心称手的工具?君子应当有自己的主心骨,他应该作为“人”而存在,而不是作为“工具”而存在。

人若是器,便只能在特定的技术领域有用处。比如一个修鞋匠,或电脑工程师,假如他们的知识和兴趣只局限于修鞋或电脑,只在这两项事务中有见解,他们就只是一个“器”。而当他们对人类一般事务都关心,并有出于正义的判断,他们便可能是一个“君子”。

君子的能力不局限于一个行业,君子关注的对象更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专业,他关注人类一般事务,并保持自己的良心。对人类一般事务,或整体命运与未来,他都有基于正义的判断,基于判断的见识,基于见识的行动。他在一切人类事务上,都能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作价值判断。

这句话的内涵之二:君子不是器。君子要有良心、有道德、有理想,君子要有是非判断。君子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君子仅仅是一个“器”,比如是一把刀,让他去切菜也行,让他去砍杀无辜也行,那他还能叫君子吗?

所以,君子要有不为外力所胁迫而坚持正义的勇气。假如他是一把刀,他可能帮人砍柴,帮人切菜,但决不会自己去或为人胁迫去杀害无辜。这样的刀,有精神的刀,就不再是器。

比如雨果。法国上尉巴特雷,随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并参与了劫掠圆明园。随后他写信给法国文豪雨果,征询他的“意见”,雨果回信如下:“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掠,一个放火。可以说,胜利是偷盗者的胜利,两个胜利者一起彻底毁灭了圆明园。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分别叫做法兰西和英格兰。但我要抗议,而且我感谢你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统治者犯的罪并不是被统治者的错,政府有时会成为强盗,但人民永远不会。”巴特雷本想得到大文豪的赞誉,没想到得到的却是愤怒的谴责。雨果为什么对看起来与他毫不相干的事如此愤怒?因为他不是器。法国是他的祖国,巴特雷是他的同胞,可是他为什么站在与他毫无瓜葛的中国一边,谴责他自己的祖国,得罪自己的朋友?因为他是君子。君子永远只站在正义一边。

再看爱因斯坦。日军侵华时,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于1938年1月5日在英国发表联合声明,斥责日本侵华,呼吁世界援助中国。当国民党政府逮捕抗日运动的领袖“七君子”时,他与美国15名知名人士发出声援电。这些发生在远东的事件,离他的生活,离他从事的专业,太远了,与他何干?他甚至不惜“干涉他国内政”,指手画脚。因为他是不器的君子。正因为这样,他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

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并且公开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关于儒家、道家、释家、哲学间的区别与联系

今天换个话题,说说传统文化和哲学互相间的区别联系问题。

要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放在一起说, 前提必须要了解这些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和各自的局限性,优劣势等,否则混为一谈,就哪一门哪一派都学不好。比如说,哲学的“唯心”,阳明心学也讲“心”,,佛家更离不开谈“心”。如果分不清这三个“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就混为一谈了,互相打架,思维混乱。

我们天天都在说“心”。如我心痛呀!心烦呀!我心情好呀! 我心想呀!发善心呀…….

但我可以肯定的说,几乎没有人正在弄明白“心”是什么?当然佛祖和那些开悟之人除外。包括我也不明白,我只是了解,也并没有证悟到“心”,更没有明心见性,我只谈初步认识。

“心”是什么?就像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问至今也没有人研究明白。我们生而为人,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我”这个词人人都在用。人人都喊着“我”,“我”就成了人人。

所以人生来迷茫,我们迷迷茫茫的生,又迷迷茫茫的死,人生天地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生死”问题。这个问题解开了,人生的一切问题都释然了。

如果要解开生死问题,我是谁?“心”在哪里?这些问题答案只能去哲学和传统文化里寻找答案。因为只有哲学和儒释道等传统文化才会去研究这些根本的问题。

科学是永远不可能解答这些问题,确切的说是回答不了。科学一切都要建立在“现量”之上,离开当下之现量,科学就没有了立足点。一切的实验,观测仪器,有那个可以离开当下的现实性来观测?即便是量子物理学,也需要观察仪器,观察者的参与。再怎么高尖端的仪器永远不可能看到昨天太阳升起的过程,也永远不可能看到明天月亮圆缺的变化,只要人突破不了三维空间的局限,就永远做不到让时间倒流和超流,这就是科学本身的局限性。有些问题科学是永远没法解决的。

科学的本身就是唯物的,必须建立在客观物质的基础上,不能脱离现实的现量这一客观条件。按哲学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个世界的事物不是客观就是主观,目前世界上还没听说在人脑里建立实验室,建立意识实验室的,也许随着以后生物科学、量子学、生命科学、芯片植入等技术的突破,建立意识实验室是有可能的。至少目前的科学技术还远远突破不了,达不到。

这就是科学本身的局限性。它无法脱离物质,它的唯物性无法解决超物质性的问题,如生命的问题,意识的问题、生死的问题,这不是科学不想解释,而是无法解释。这些问题在科学上是找不到答案的。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独大,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汉代至今将近两千年,儒家文化就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渐渐结束儒文化的统治,建立新文化、新思潮。

儒家文化成了中国的治世文化。儒家文化不离“天地人”三才结构,整个儒家思想不超天地人的定位。

天地——客观,人——主观。儒家认为,人生天地间,人为天地立心,人就是天地的心脏,顶天立地,所以承载了伟大的使命。天地为人创造了条件,人帮天地完成创造。天并不完美、地并不完美、人并不完美,天地人构成一个整体那叫完美。天行健、地势坤、人能弘道。

所以儒家文化是积极阳刚的,是积极入世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局限性,就是它解决的是现实的问题,孔子一生对于形而上之鬼神之类,避而不谈,敬而远之。对于生死问题,他也不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超现实的问题。

他的弟子季路问他生死的问题,孔子的回复:“未知生,焉知死”。

所以孔子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只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只解决“成人”和“成事”问题。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做人,就是做事,儒家都是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

所以,有关生死,有关生命,有关“心”的问题,在儒家也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孔子就不研究这些问题。孔子是十分严谨的,他只谈他有把握,能验证的事情,对于鬼神、生死问题,这些问题没法验证,这些问题超出了“人生”的范畴。

这就是儒家的局限性,孔子虽为圣人,但他不是万能的,他也有他的局限性和原则。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并不是道教,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张天师),他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奉为道教的祖师,其实这和老子一点关系没有,这是后人的自我作为,不是老子本人的意愿,更不是老子所为。

道教就不用谈了,它是宗教,加入了人的幻想和神秘化了。宗教的神归根到底是人造神,而不是神造神。

道家有两个主要人物,创始人是老子,发扬者是庄子。《道德经》和《庄子》两者结合就完美了。庄子是对道德经最好的注解和补充,庄子把道讲的更透彻贴近现实。

道家认为,天地自然,一切都那么有秩序,没有人管理,没有自我作为,又生生不息,永远都不会错乱,太阳永远不可能晚上冒出来,春天结束不可能就是冬天,这中间的秩序从来不出差错,也就认为,大自然是有规律可循,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一定有不变在起着作用,以不变应万变,是不是人悟到了这个恒常的“道”就可以应万变呢?这就提出了“道”的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法自然,道家是主张顺应自然的,不要刻意为之。水永远不会逆流,只会顺应条件而变化,随圆就方,无形无态,但是万物却离不开水。

无为而治,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主张以退为进,主张以无为而为,主张不争而争。

其实道家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老子生在周朝末年,天下大乱,老子也曾经在周王室推广他的道学思想,以“道”治理天下,这才有周朝图书馆做官的来由,也经常在民众中讲学,推广他的道学,只是他的思想太过博大精深,深奥难懂,加上道家主张阴柔的路子,对于那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不会被人重视的,更难以被皇帝接受用来治理天下,他们都在纷争天下,各诸侯国忙着征战,开疆扩土,你却说,不争、无为而治,让他们怎么能接受呢?即便他认为他的大道学问可以治理天下,国泰民安,终究他也改变不了当时天下大乱事实。最后老子也是心愿没有完成,含愿而终,写完《道德经》出函谷关就不知道去向了。

道家表面是消极退让的,反面是积极进取的,这就是阴中有阳,儒家表面是积极的一面,其实反面有着消极的一面,否则也不会有腐儒之说了。

儒道两家都是:一阴一阳,一阳一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阳而显阴,以阴而显阳。儒道合起来就是太极,是周易文化的两个阴阳主流分支。所以我们常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之源,是源头活水。

一竿子到底,中华文化的根就是阴阳文化。

儒家的文化也绝非后人说的一无是处,只是被中国统治阶级用坏了,歪曲的太严重了,加上本来就是他的弟子所作,而他最得意的几个弟子都比孔子死的早,后来那些作《论语》的弟子没有一个是孔子最中意的人,这些弟子本来就理解不到位,再加上几千年无数的学者的歪解和统治者的利用,其实后代的儒家离原本儒家的本来面目相差太远了。如果真正读懂了孔子的人,就会非常佩服孔子。

孔子的“大同世界”其实就是马克思说的“共产主义”,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道家以消极而积极,以阴柔而阳刚,儒家是以积极而消极,以阳刚而阴柔。

虽然道家提出了生死的问题,生死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没有穷尽,生命并没有所谓的结束,是不断的循环,也说到了性命,但它没有究竟详细的解答关于生命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超出了道家的范畴。

道家也是本着解决现实问题,解答“人生”的问题。虽然庄子的寓言有列子等腾云驾雾的说法,这只是他讲故事,为了说明事理,其实庄子更是现实的,他把道解释的通俗易懂,把原本人们觉得高高在上的“道”在他说来,道在瓦砾,在草芥,在屎溺中,道无处不在。

所以,有关生死,有关生命,有关“心”的根本问题,在道家也是找不到一个根本的答案。

接下来就看佛家了。道家和儒家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佛家解决了。要彻底的了解一家文化,必须了解它的“缘起”。佛家的创始人是释迦摩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印度迦毗罗卫城之国王-净饭王的之子。

释迦摩尼本是一位王子,也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养尊处优,从小享受荣华富贵长大。但是他的命运并不顺利,十分坎坷,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怀佛陀起,净饭王就对这位未来的王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想尽一切办法要把佛陀培养成他的继承人,做刹帝利,开疆扩土,征战沙场,成为未来的国王。

可是命运却恰恰相反,佛陀从小慈悲、善良、具有菩萨心肠,不杀生,见到小鸟被人射杀,见到动物被人射杀,他就会想办法阻挠,想办法给动物救治。这种大慈悲心是与生俱来的。

佛陀出生不久,有一位仙人预言十分准确,佛陀出世,他就预言了,有一位伟大的圣人出世了,降临人间。他就来到迦毗罗卫城,来看刚出世的佛陀,来一睹这位未来伟大的圣人的光彩。

这位仙人给净饭王说,佛陀将来必定要成弃绝者(出家修行),不管你们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他的命运,他将成为转轮圣王,弘法四方。

净饭王却不以为然,他一定要把佛陀培养成一代国王,从此之后,佛陀的命运就被全家族的人操纵,不让他看见“生老病死”,避免让他生起慈悲心。

净饭王下令,在迦毗罗卫城外另建立一座城,把全城的所有老弱病残的人全部强行赶到到城外的城中安置,不让佛陀看见这些人,不让他见到悲伤,不让他见到老弱病残死之类的事情,不让他生慈悲心。要让他见血性,让他拿起宝剑,找武师传授他各种战场技能,佛陀成年之后,就安排宫女和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等宫廷之红尘场所来引导佛陀,让他享受荣华富贵,享受美色,就是为了断了他念头,改变他的命运,不要让预言成为现实。

随着佛陀一天天的长大,他的本性并没有因此改变,他还是那么善良慈悲。因为一直以来没有出过诚,成年人了,他都不知道“生老病死”是什么,从未见过人会死亡,生离死别是什么样的情景。他没有出过诚,从来没有见过,也从来没有人向他说过,他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可怜的穷人,乞丐,杀戮存在。

随着佛陀渐渐地长大,他的迷茫,困惑一天天多了起来,经常会去找那些修行人(印度王宫都请了很多预言大师、占星大师、婆罗门大师,相当于谋士为国王出谋划策)开解他的谜团,而且对参禅有兴趣,但是他的父亲是不允许的。他看见别人杀了动物,都会流泪,有时候为了动物被射杀会整夜的痛苦伤心。

这种大慈悲心,也就是大爱,就是圣人或者伟人共同的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越长大他越被迷茫困惑纠缠,他当时的状态,现在来看,就叫忧郁症。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真相总会有大白的一天。净饭王等家人对佛陀的隐瞒真相,弄巧成拙,最后也就慢慢的被佛陀接触到了,他越来越困惑,整日忧伤,本来也对参禅悟道感兴趣,就更加深了他对世俗这些事情的厌倦。

碰巧佛陀出城,到了城外才知道那座城,看到了全城都是老弱病残,生老病死的人,这些人都恨他,是他害了大家,是因为佛陀才导致大家骨肉分离,有家不能回。

这就更触发了佛陀的慈悲心,还有他的悔恨,这种心情要自己去体会,一系列的事情机缘巧合的都被他碰到了,加上他的堂兄长-提婆达多,千方百计的对佛陀的算计,为争王位,更促成了佛陀出家修行的助缘。

所以人生也是需要敌人和对手的,敌人和对手也是促成一个人的成功十分重要的机缘。这就像久病成良医,往往那些中医学的非常好的人,都是有原因的,不是身体虚弱多病,就是亲人疾病多灾,反而促成了他们去专研医术,终有所成。

佛陀的兄长提婆达多多次谋害佛陀,但不成功,感觉命运之神总是关顾佛陀,这可能就是善良慈悲人的好处,总是能逢凶化吉。

后来佛陀结婚了,他的妻子叫耶输陀罗,十分漂亮善良,是一位公主,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叫:罗睺罗。

这所有因缘巧合就促成了佛陀决心要寻找解脱之法,他虽是王子,并不快乐,他的快乐兴趣是禅修,是解开一个个生命的谜团,对王子没什么兴趣,再加上他经历了战争死了很多人,就更触发了他的出家念头,他的求解脱是为了那些可怜的人,怜悯众生,也为了不再有战乱,他决心要寻找一条终极的解脱之道,解决之道。

他的妻子看到他不快乐,每天忧伤,也就同意了佛陀出家,终于佛陀一天晚上半夜离家出走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头了,这一年他29岁,就这样他放下了一切,瞒着他的父母出城了,成了一位弃绝者。再一次回家,已经是六年后了,是他成佛之后了,已经不是原来乔达摩了,而是一位没有了爱情、亲情分别的觉悟者。

再他离家出走之后,到处去拜师学禅修,六年苦修,在森林里生活,吃野果子,乞讨为生,这不是一般人能熬过来的,甚至只以喝水为生,最后连水都不喝,差点饿死了,最后一位牧羊女用乳糜供养才得以身体恢复。

从此他想通了,苦修这条路走不通,苦修失败了,放弃了苦修。该吃吃,该喝喝吧,身体营养恢复了,最后又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菩提树下打坐禅悟,终于在第四十九天的时候觉悟了,也就是成佛了,然后就进入了四十九年的弘法阶段,创立了佛教。

以上我简单的复述了佛陀的成佛之路。佛陀的人生经历也是一部传奇。

古往今来,大成者必是大难者,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圣人成就的一面,而没有看圣人背后承受的巨大磨难和煎熬的历练,才能有那么大的成就。

“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智慧的因,大智慧那是和烦恼困惑斗争的结果。这就是辩证法,矛盾论。

了解了佛陀的经历,就是寻找“佛法的缘起”。

佛法的缘起是什么?是为了寻找解脱之法,是为了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是为了解答生命的问题。

所以说,佛法才能解决生命的问题,“心”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佛家才能获得一个满意的答案。

有很多人排外,诋毁佛法,认为儒道才是正宗中国文化。但我想说的是,佛法能解决儒家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儒家道家能解决佛法解决不了的问题。

为什么儒释道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整体,因为他们互补,只有把儒释道三家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中华文化系统。

成佛之路就是觉悟之路。“觉悟”二字拆开解释: 看见我的“心”。

明心见性即为成佛。

一念悟即是佛,一念愚即是众生。一念善即在天堂,一念恶即在地狱。

“心”是什么?佛家说的“心”为觉性。能觉能知的本性就是心。

“心”在哪里?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不在任何一处,却又处处都在,所以说“心物一如”。

关于心的处所问题,《楞严经》开头就是佛陀和阿难(佛的堂弟)有关“心”问题的对话而缘起的一部经典。《楞严经》第一卷说的很清楚,有一天大家都出去化斋,阿难因为经过一家人门前,被一个女子的母亲下了淫术,这个女子喜欢阿难,按现在说法,阿难就是一个大帅哥,美女看了都想和他发生关系,她的母亲想成人之美,帮女儿促成好事,用了咒语,阿难被控制了,就和那个女子纠缠起来了,

佛陀知道了,就立马派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前往解救阿难,阿难差点毁了戒体。文殊菩萨及时赶到把阿难和这名女子(叫摩登伽女)带回室罗筏城,也就是佛陀讲楞严经的处所。

然后,佛陀就针对这个问题,阿难为什么会被女色迷惑,从根本上找原因,从心上入手,是因为禅定功夫太浅了。

阿难被称为“多闻第一”也就是记忆力超强,广记多闻,但是他却没有证悟佛法,按现在说法,意思是只会记诵,了解的多,听的多,知道的多而已,但是论到禅定的功夫很浅,禁不起诱惑。

佛陀就和阿难展开了一场彻底的论证,这就是有名的“七处证心”。一问一答,佛帮助阿难证悟心的所在,最后引出的心的所在,解决了心是什么,心在哪里的问题。所以《楞严经》也叫开悟的楞严,就是能让人破迷开悟,明心见性的一部经。

所以,对心的解答,佛法算是比较彻底完备的,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佛家达到了对心最究竟的证悟,也只有证悟才能解答心的问题。

佛家说的这个心,那是究竟的,彻底的,是本体的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佛法说的“心”绝不是我们理解的肉体之心,脑内意识之心。

理解了佛法说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阳明心学之“心”。这个心和佛家说的心一脉相承,王阳明是精通儒释道的人,阳明心学之“心”是良知本体,是觉性,是本体心。最有名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佛家和心学之本体“心”,是恒常觉照,不生不灭,和万物融为一体的,这里说的心不是人独有的,是万物共有的,万物在心中,心在万物中。

只有理解了佛家和心学说的“心”,也就理解了王阳明说的“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很多人把王阳明的心学叫唯心主义,实则不知道心学之何之为“心”?哲学之何为“心”?二者有何区别?

万物都有觉性,不等于万物都有认知和意识。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后天进化来的,这就引出了哲学。

哲学是谈认识,不管是唯物还是唯心,这个“心”,说的是脑内之“意识”心,确切的说,哲学家并不知道心是何物,只是把意识当成了“心”来理解。

我们一般说的心,或说的是体内之肉体心,或把第六意识当成心,这都不是真正的心。真正心是觉性,是空性,是和万物一体,只能靠觉悟和证悟,也就是只能靠禅定去悟,别无他法。

意识是脑之功能,是后天进化而来的,是人的实践劳动所需进化出来的。意识起认识作用,我们能认识世界万物都是意识的作用,意识最大的功能就是能抽象概念,分别事物,能分清大千世界各种物相,不会把火当成水,能分清男人和女人,能分清是非善恶,能思考等,这统统是意识的作用。

哲学谈的是认识,是谈意识和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能解决的问题。

人必须先有觉性,感知觉照万物的能力(这是佛法说的心)。而后才有意识的分别、概念、抽象、判断、思考、记忆等认识作用(这是哲学所说的心)。

到这里,我基本把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大体总结了下。

发现没有?

儒道佛哲,各有各自的体系,各有各自的定位,各有各自的功用,各自层面不同。虽然他们有内在的联系,但是大体框架和思想体系是不同的,也叫特殊性。

特殊中又有共性,在特殊性上又有一致性。在特殊中找联系,在联系中找特殊性。

儒家立足现实天地人三才结构,解决“成人”和“成事”等问题。

道家立足自然,以自然为参照和法则,映射到人,来解决现实的人、事、物的关系问题。

佛家立足生命之本,以求觉悟、解脱、开智慧,来解决“生老病死、烦恼”等问题。

哲学立足人(意识)和世界(物质)的关系,以认识为出发点,来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探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

所以我一直说,各种学问思想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各有各的优势,不管哪一家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都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

只有综合起来看,不偏向哪一门哪一派,各取所需,取长补短,优劣互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些优秀的文化思想。

学儒家,我们会积极入世,成人成事,内圣外王。

学道家,我们会顺应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为之事,不为不可为之事,尽人事以听天命。

学佛家,我们会解脱烦恼,开发智慧,证悟生命之本,了脱生老病死,求得解脱以获得圆满的人生。

学哲学,我们会科学的认识世界,改造自己,改造世界。利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处理世事。

所以,将“儒释道哲”结合起来看待,相对来说才算是一个完美的思想体系,才符合我们中华文化的道统思想和包容性,“和而不同”才能成其“大同”。

南怀瑾人生智慧50句

南怀瑾一生勤读不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医药武艺、诗词曲赋,对儒释道经典皆有很深体悟。南师的著作虽然天马行空、旁征博引,但一言一语无不体现出那种贯通全盘、直达根本的气质。我们从中挑选出了极具眼界和人生智慧的50段话,但愿大家能从中对中国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感知,对人生的修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2、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

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由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后,换了一家,成为儒释道三家。这三家又笼罩着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到中华民国立国初期。迨发生了五四运动,当时想“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上,起了一阵漪涟,一度有所变化,又影响了几十年。

佛学像百货店,有钱有闲,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道家像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来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

3、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灵魂

我们祖先晓得语言三十年一变,所以把语、文分开,把语言变成独立文字,因此中国五千年文化,用古文保留下来,两年功夫,只要学通中国字,就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都懂了。中国方块字,康熙字典里大约五万个,一个中国人,如果认得2500个,哦哟!这个学问是非常大喽!国文教授还认不到1500。

4、升官发财未必是好事

作一个中国人,我常常问,你发财为了什么?以中国文化来讲,任何一个人发了财,要注意一件事: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你发了财,很多老百姓会怨恨的,眼睛歪着看,格老子怎么会发?读书出来做官,做了几十年的官,也同时造就了不少恶业。我老祖母就不让我去做官,一代做官九代牛啊(九代投生为牛)。

5、多读历史

我还有个主张,希望大家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研究经济政治问题,要多读历史才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小时候读历史是最重要的课。要了解现在时代的趋势,必须要懂得自己古代的历史。观察个人事业的成功失败,要拿古代做镜子,古代每个时代,怎么失败的?怎么成功的?没过去就没现在。

6、何为中华道统

譬如孟子的话,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告诉我们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倒霉,就把自己管好就行了,别管外面的事,至于职业做什么都可以,职业跟学问根本是分开的。学问不是知识,做人做事都是学问。如果有机会叫你出来做事,那就不是为个人,是为整个国家社会做贡献,这是孟子的教育。

7、有缺陷才是正常

佛学叫这个世界“娑婆世界”,译为“堪忍”,说我们这个世界是缺陷的世界。《易经》也说这个世界是缺陷的,让你有钱就不给你学问,有学问就没有钱;给你子孙满堂,就不给你别样了,所以总是有缺陷不圆满的。

8、有寂寞才有境界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9、易、老、庄、佛,都为医心

《庄子》是医心的,不管西医中医,都只是医身体的。心是个什么东西?思想情绪这个心很难医。……老庄讲的内容,就是医药。所有思想病、政治病、经济病,各种病,在《庄子》里头提的非常多了,只看大家如何去研究。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老庄以及《易经》,都是治心的药,也是治心的方法。一般医生能够治身体的病,却不能治心。

10、知生灭便是觉悟

生命就是这样,年年都有个春天,年年也有个冬天,这是生灭两头的现象;念头、细胞乃至一切物质也是有生有灭,永远都是这样。找到了生命能生能灭的根本,叫做成佛,叫证得菩提。……为什么佛教到中国,很容易就被吸收呢?因为中国文化的老祖宗《易经》,也讲过这个道理。

11、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12、文以载道,道以化人

中国古人不轻易写书写文章。今日很多的文章、戏剧、新闻,写的是社会坏的一面,对小孩子有很坏的影响,这种文字对社会的影响比杀人还厉害。其实写的人未必有心教人学坏,也有写正面的,但是接受的人不看正面。古人对人类这种心理非常了解,所以下笔非常严谨。

13、每当时代无可救药,总是道家出来拨乱反正

凡是对任何一样东西,立场不同,观点就两样。自己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印象就各异。我们看中国历史,汉、唐、宋、元、明、清开基立业的鼎盛时期,都是由三玄之学出来用世。而且在中国历史文化上,有一个不易的法则,每当时代变乱到极点,无可救药时,出来“拨乱返正”的人物,都是道家的人物。

不过,他们有他们的一贯作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帮助人家打好天下,成功了,然后自己飘然而去。如商汤时候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时的姜太公,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三国时的诸葛亮,都是道家人物。姜太公与范蠡,完全做到了“功成、名遂、身退”的“天之道”,张良则差一点,最后欲退而不能,本事不算大。至于诸葛亮,他的立身处事,完全是儒家。

14、英雄与圣贤之别

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起来,圣人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希望每个人能完成圣贤的责任,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

15、古代经典要从小开始背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背这些古书的效果。

16、万物有理,大道至简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最高的原则,宇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简单。

17、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实际上,好事跟痛苦是一体的两面而已,一个是手背,一个是手心。假使说,好事他能够真丢掉开的话,痛苦来一样可以丢开,所以痛苦也是一个很好的测验。如果一个人碰到烦恼、痛苦、逆境的时侯丢不开,说他碰到好事能丢得开,那是不可能的。

18、佛家只说两个字——无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合会终须别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19、中华文明的基本模式

我们过去的文化历史,始终在帝王专制政体中,“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一个模式之下,度过了两千多年。也使孔孟的道统精神,依草附木式地攀附在帝王政体之下,绵延存续了两千多年。

20、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大传统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最怕一辈子太享福,太顺利,太平安了。没有忧患意识,象吃了毒药一样,把自己毒死了。

21、把人做好、把事做对,就是学问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22、能利人才是事业

什么叫做事业呢?孔子《易经·系传》叫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对社会大众有贡献,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的社会,都是一种贡献,这才算是事业。

23、君子不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24、要读历史,也要读小说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5、行善即是菩萨

我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里,不一定在宗教中,社会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萨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听闻佛法的人,却做不到。社会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肃然起敬,他们真是菩萨。

26、学佛是大丈夫事

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那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27、做什么都有境界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28、一切修养方法,都只是三个字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29、人有三个基本的错误不能犯

人有三个基本错误是不能犯的:一是德薄而位尊,二是智小而谋大,三是力小而任重。

30、出身不重要,器度才重要

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往往由于心理的阴影,会导致变态的偏差。这种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仇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虽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襟怀抱。因为他懂得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

31、做好自己就够了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毫不相干。

32、只有淡泊才能宁静

诸葛亮的千古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只有先肯淡泊,而又甘于淡泊,甚至享受淡泊,做到孔子所讲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才能到达宁静的境界。

33、人不自欺,天下无敌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34、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问题。多愁善感,或遇家庭问题,其他等等事故,心多忧患,便由肺气不平和开始,影响内脏健康。

35、古来圣贤皆寂寞

古今中外,许多被后世认为是多么伟大,能影响千秋万世的人物,在当时,大多数都是那么凄凉寂寞的。因为他们在生前不重视短见的唯利是图,对自己个人,对国家大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人格来为人处世的。

36、任何时代,都是现实者多超脱者少

许多人都在感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太重现实。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人活在世间,就要生存;渐渐的,慢慢的,不知不觉就会重视现实。只有少数的人能超脱现实,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弃自我而为天下人着想,不顾自己短暂一生的生活现实,而为千秋万代着眼。因此,也就受到人们一种超越的崇敬,称他为“圣人”了。

37、固执己见,做不了大事

我们研究历史上一些成功和失败人物的性格,会发现很有趣的对比。有些人的性格,喜欢接受别人更好的意见。不过,能立刻改变,马上收回自己的意见,改用别人更好意见的人太少,刘邦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而项羽对于自己的主意,就绝对不会改变,绝对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38、成败悲喜,只是自然

以《易经》的道理去看人生,一举一动,都有相对、正反、交错,有得意就有失意,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人事物理都一定是这样的,离不开宇宙这个大原则。

39、少吹牛皮,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40、先有态度,才有学问

讲到学问,就须两件事,一是要学,一是要问。多向人家请教,多向人家学习,接受前人的经验,加以自己经验中得来的,便是学问。这里所讲的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而是做人做事,要拿人生修养来体验,随时随地来学习。文学、科学、哲学才是知识。要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个友”。

41、好为人师是大毛病

孟子有句话讲的极好:“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傲慢好胜的心理,想比人家好,想教训别人,都想指导别人,这是人的毛病。

42、人最高的智慧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

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如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人生一切最好就是得其时、得其位。时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了地方,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

人最高的智慧要做到对自己、对人、对事,知道机会到了,要把握机会,应该做的就做。

43、所有宗教的教主都是东方人

我常常告诉西方人,你们讲宗教,世界上哪有你们的宗教?五个教主都是东方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佛,东方人;耶稣、穆罕默德,是中东人,也是东方,没有一个你们西方人。你们西方拼命反对东方,其实你们的文化思想大多是东方人所给的。

44、养生最应该重视的是脚底

衰老、死亡是先从脚底开始的,以前讲“寒从足底生”,老人冬天那个脚底心还发烫的,就会长寿。所以,我经常叫你们加衣服,尤其女人,裤子要穿厚些。我们小的时候看到祖母,两个裤腿都绑起来,所以妇科的病少。现在穿个三角裤,又穿裙子,要美丽,不怕冻,所以妇科病特别多。寒从足底生,精也从足底生,两腿、两足是非常重要的。

45、两两相忘才是真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46、中国传统教育的真谛

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老师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力量、财富力量以外,还要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47、不平凡不是真正的涵养

一个人是应该清高的,但有人是苟求清高,或者为了标榜自己清高,因此只好忍痛牺牲。那就大可不必,这就不平凡,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

48、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钥匙

我们中国文化的财产太大了,古文不懂,繁体字不懂等于丢了钥匙,这个财库的门打不开了。

49、中国文化中的人生最高修养

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一个原则是:乐天知命。乐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则,合乎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谛,乃至自己的生命价值。

50、命运可以改变

命不好自己可以改变,方法很简单,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人定可以胜天,命运是靠自己的。

马克思精典名言

真诚的、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的无价之宝。

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它,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马克思一切经济最后都归结为时间经济。

时间就是能力等待发展的地盘。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劳动创造世界。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较高级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较普通的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需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具有较高的价值。

你能否对你的朋友守信不渝,永远做一个无愧于他的人,这就是你的灵魂、性格、心理以至于道德的最好的考验。

友谊之舟在生活的海洋中行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有时会碰到乌云和风暴,在这种情况下,友谊应该受到这种或那种考验,在这些乌云和风暴后,那么友谊就会更加巩固,真正的友谊在任何情况下都会放射出新的光芒。

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

书是我的奴隶,应该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

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

哲学家们总是在解释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这个世界。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的人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 自暴自弃,这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 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

让统治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面前发抖,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将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