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50-善執生者

出生,入死。

生之(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说文解字》:“民,众萌也”。在先秦,“民” 常指与统治者相对的底层民众,有时甚至带有轻微的贬义,指未开化、需要被教化的人群)(很、甚、极其)(生命),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蓋聞善(主持;掌管)生者,陵行不(古同“避”,躲,设法躲开)?(sì,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虎,入軍不被甲兵。?无所(duǒ,剟,刺,戳)其角,虎无所(通“措”,刺、戮)其蚤,兵无所(假借为“用”,使用)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注解:

出(死亡之地)则“生”,入(死亡之地)则“死”。

属于正常生命的一类人,十之有三;属于短命的一类人,十之有三;而民众过分奉养生命,(本是正常寿命却)因放纵作死而都进入死亡之地的十之有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过分奉养生命。

听说善于掌握生存之道的人,在丘陵行走不用躲避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时都不用被甲持兵。犀牛没处戳其角,老虎没处戮其爪,士兵没处用其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之地啊!

德经49-以百省之心爲心

聖人恒无(思想),以(所有;一切;凡)(知觉,觉悟)之心爲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聖人之在天下,??(忄同“心”。翕的意思是收敛、收缩。?表示思想要收敛)焉,(使)天下(质朴;朴实)心。百姓(古代“百姓”是百官贵族的统称,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拥有姓氏)(通“瞩”,关注)耳目焉,聖人皆(当作婴儿看待)之。

注解:

有道德的统治者常常没有(个人主观)思想,(他)以所有觉悟者的思想为思想。

对善良者报以善意,对不善良者也同样报以善意,(最终)得到善意!对诚信者给予信任,对不诚信者也同样给予信任,(最终)得到信任!

有道德的统治者在天下,思想要常收敛,使天下回归到浑质(纯厚朴实)的思想。百姓们都关注以耳目,有道德的统治者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德经48-聞道者日云

爲學者日益,(接受)道者日(通“芸”,众多),云之(通“又”)云,以至於无爲(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无爲而无(可,能够)爲。

取天下也,恒无事(顺其自然,不妄生事端)(待,等到)(将,将要)有事(指军事,即用兵)也,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

做学问的人日渐增加,接受“道”的人日渐众多,(做学问和接受“道”的人)多了又多,以至于能顺应自然不妄为,顺应自然不妄为且没有可以作为的。

取得天下了,常常要不妄生事端;等到将要用兵打仗了,(就)不足以取得天下。

德经47-弗爲而成

不出於户,以知天下;不(通“窥”,窥察)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与彌通,mí,益,更加)(多,指差距大),其知彌少。

是以聖人不(实际地做)而知,不見而(通“明”,明白),弗爲而成。

注解:

不走出门户,便可推理知晓天下的状况;不窥察窗外,便可了解宇宙“天道”的运行规律。其走出的越远,其认知就越少。

因此有道德的统治者不用实际去做,就能知晓;不用亲自去看,就能明白;不需亲身去作为,就能成功。

德经46-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有道,(què,退还)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生於(距国百里为郊)

(过失;错误)莫大於(能够;可以)(欲,贪欲也)?(遭难、受害)莫大於不知足,(jiù,咎,灾也;灾祸)(cǎn,惨痛;伤痛)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注解:

天下治理有“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能走的马都退还(到田间)产粪肥田;天下治理无“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战马在郊外的战场生下马驹子。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可以放纵贪欲,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道满足,最惨痛的灾祸莫过于贪欲得到满足。

那知道满足的满足,常常是满足的。

德经45-請静可以爲天下正

大成(好像)缺,其用不(敝,破旧;弃;败坏。巾,以衣被车谓之巾;这里指巾车,即有帷幕的车子);大盈若?(沖通“盅”,空虚。《玉篇•水部》:沖,沖虚。皿通“盈”,满器也),其用不?(qióng,同“窮”,贫穷;尽)

(爽快,坦率)(qū,弯曲;屈服;嘴笨;戛然而止的样子;尽,穷;短缩),大巧如(zhuō,笨拙,不灵活;粗劣;粗俗;短浅;倒霉;质朴无华),大赢如(nèn,内心的怒火)

(zào,同“躁”,动)(克制)寒,静勝(jiǒng,热)(请,求也;请求)静可以(使)天下(治理)

注解:

大成功好像欠缺,其作用让权力不败坏;大盈满好像虚满,其作用让事业不穷尽。(天道忌满,人道忌全。)

大直率,好像很委婉(以迂为直);大灵巧,好像很笨拙(大智若愚);大胜利,好像内火中烧(使对方生出报复之心)。

动能克制寒,静能克制热,追求静可以使天下得到治理。

德经4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與(品格,修养),孰親?身與貨,孰(重,与“轻”相对)?得與亡,孰(损害,祸害)?甚愛必大費,多(收存;积存)(深,重zhòng,浓,多)(失去)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注解:

名声和品格(品质性格),哪个更亲切?品格和财货,哪个更重要?获得(名声和财货)与丧失(品格),哪个更有害?过于爱惜名声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多积敛财货必然丧失很多(其它东西)。

那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有危险,(如此才)可以长久。

德经43-五是以知无爲之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形容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於天下之致堅;无有入於无間,吾是以知无爲(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相当于“是”)有益也。

不言之(训诲、诱导),无爲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注解:

天下最柔软的力量,可以自由随意游走于最坚硬的事物中;无形的影响力能够透入到没有间隙的事物中,我因此认知到“顺应自然不妄为”是有益的。

不言的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顺应自然不妄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能做到的啊!

德经42-强良者不得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通“参”),三生萬物。萬物(依仗;倚靠)陰而(持守)陽,(通“冲”,猛烈地撞击)氣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不)(或,有也——《小尔雅·广言》)?(同“损”,减也)之而益,益之而??

(通“古”)人之所教,(傍晚见君主。朝见曰朝,夕见曰夕)(通“仪”,忖度)(能、可以)教人。

故强(良善;百姓)者不(助动词。能,能够)(归天),我將以爲(学,教也)(通“甫”,开始)

注解:

“道”创立了和合一体,和合一体分化产生了阴(地)和阳(天),阴(地)和阳(天)互相参合进而形成第三种“参和“的状态,天下就在这种“参和”的状态中产生。万物倚靠着阴(地)生存而守持向阳(天)生长,阴(地)阳(天)在互相激荡中得以调和。

天下所厌恶的,只是“孤”、“寡”、“不?”,但是王公用以自称。不有点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益,增益它却反而得到减损的意思?

古人之所教,晚点见面时忖度着可以教导他人。

那强迫良善者不得归天(宇宙人生如同旅途,道家视死如归),我将以此作为教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