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法》篇-国次

国失其(顺序,等第),则社稷大(亏损)。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通“殃”)。禁伐当罪当亡,必(同“墟”,使成废墟)其国。兼之而勿(独揽,占有,独占),是胃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圣人故(1、施行。2、开始)。过极失当,天将降(殃通“殃”)。人强朕天,慎(古同“避”)勿当。天反朕人,因与俱行。先屈后(同“伸”,舒展开),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

为政治国如果失去先后次序,天下就会不安定。(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攻夺他国之地而不分封给贤者,便不能真正灭亡其国并长久地占有它。在征伐他国时,如果不竭力做到天道的极限,则经过征伐本已衰落的国家会重新振兴起来。在讨伐乱逆禁止暴虐时如果未达到准度,反而会招惹祸患。在诛禁理当治罪理当灭亡的国家时,必须一鼓作气,使其成为废墟。兼并了其他国家但不能独自占有,这是冥冥天道所促成的功绩。由于天地的公正无私,才有了四季、昼夜、存亡、生死等现象的正常循环。因为万物各当其位,圣人才能够成就万物。任何事情如果超过了天道所限定的准度而处理失当,会受到天降祸患的惩罚。在敌国强盛于我国时,要谨慎地避开它。当天背叛我之敌国时,就应该乘机去征讨它。先屈后伸,必须竭尽全力做到天道,而不能独自占有天道所促成的功绩。

兼人之国,修其国郭,处其(通“廊”,朝廷)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是胃重逆以(广大;众多),国危破亡。

兼并他国后,便整修它的城郭,占据其宫室,享用其钟鼓音乐,贪取其资财,霸占其子女,这些做法称为有着众多的大逆,必然导致国家危殆而最终灭亡。

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天地之道,不过三功。功成而不止,身危又央。

所以说,只有圣人能够竭尽全力做到天道,能合于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天地间的道理概括起来不过是“三功”而已。如果成就此三功再觊觎其他,那么自身就难免有祸殃之危了。

故圣人之伐殹,兼人之国,(同“堕”)其城郭,(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古同“裂”,分裂)其土地,以封贤者,是胃天功。功成不废,后不(逢)(殃)

所以圣人的征伐之道是,兼并他国后,要拆毁它的城郭,焚毁它的钟鼓,均分它的资财,散居其子女后代,分割其土地赏赐有贤能之人,总之不能独自占有,因为这功绩是天道促成的。这样才能功成而不去,然后方能没有患祸。

毋阳窃,毋阴窃,毋土敝,毋(1、故意,存心。2、同“固”,执意;坚决地)执,毋党别。阳窃者天夺其光,阴窃者土地(通“荒”),土敝者天加之以兵,人执者流之四方,党别者外内相(攻)。阳窃者(恨),阴窃者(饥),土敝者亡地,人执者失民,党别者乱,此胃五逆。五逆皆成,乱天之经,逆地之(通“纲”),变故乱常,擅制更爽,心欲是行,身危有央,是胃过极失当。

不要明目张胆地掠夺,不要偷偷摸摸地搜刮,不要荒废农桑时令,不要擅政专权,也不要内部党争。明目张胆地掠夺,天道会使其失去正义合理性;偷偷摸摸地搜刮民脂民膏,最终百姓四散而造成土地荒芜;不兴农桑就是逼迫百姓造反;擅政专权会造成百官流散四方;结党营私、朋党争斗,必然内忧外患彼此呼应。掠夺者遭人仇恨,贪污者导致民饥,荒农桑者失去地道的赡养,擅政专权者失去民心的支持,党争者内忧外患,这就是“五逆”,即五种悖天逆理的行径。“五逆”都齐备了,就是违背了天道法度,改变了地道法纪,混乱了世间规律,荒废昌明的制度,随心所欲地妄为,难免就会身陷危殆祸殃,这就是越过“天极”,有失“天当”了。

《经法》篇-道法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yì,句尾语气词,相当于“也”、“兮”)。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法立而弗敢废殹。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执道的圣人既已制定出各项法度就不可违犯,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虚无(通“形”,形容,形体),其裻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誇,以不足为有余。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玄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原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时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为其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虚浮夸诞,甚或力所不及却偏扬言力量大有富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於天下殹,无执殹,无处殹,无为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所以说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所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是随之确定。所以执道的圣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居,顺时而动不妄作为,处事公平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设立,名分、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得道的圣人掌握之中了。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jī,准则、楷模)。称以权衡,参以天当,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形,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是胃失道。

公正无私,心里装着大家利益者是明智的,最为明智的人才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才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能够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如同仓中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又重新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转变成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之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就在于使之达到平衡;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輮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贤不肖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相御。正、奇有立,而名刑弗去。凡事无大小,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已定,物自为正。

天地之间存在着固定永恒的规律,天下百姓各自从事的固定工作,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所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便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的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的两种方法是各有位置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大小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确定的空间,而逆顺死生等一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事物的情况和对该事物的概念既已确定,那么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的处理。

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通“畔”,界限,分界),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通“浩”,大,广大)(1、更加。2、久,远)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圣人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刻广泛的观察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难题

马克思有两大发现,一是剩余价值,二是唯物史观。剩余价值有阶级倾向,不被西方认可,但唯物史观的发现就很有水平了。他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要匹配,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如果生产关系落后,就要产生经济危机,如果生产关系先进,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具体指物质财富,生产关系具体指分配方式。马克思牛就牛在把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上升到历史层面,从而发现了决定历史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唯物史观的发现有其必然性,很容易从微观模型中推导出来。

假定一个公司有1个老板,5个员工,年利润100万,老板分掉5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5:1,后来公司扩大规模,员工增加了一倍,年利润也增加了一倍,这时老板分掉100万,其余每个员工分掉10万,那么此时老板与员工贫富差距是10:1,贫富差距增加了一倍。如果公司继续扩大,那么贫富差距会更大。放眼整个社会,如果社会财富不断扩大,但是分配机制不变,那么贫富差距必然扩大。这时老百姓绝对收入会有所提高,但是钱多了物价水平也会提高,相应的生活成本会提高,老百姓的相对生活水平有可能会下降,这就会引发矛盾,为了缓和矛盾就需要改革,或者更为剧烈的革命,这在本质上是为了改变分配方式。

那么一开始我们假定老板少拿一点,员工多拿一点,结果会不会好点,答案是贫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只要资本家还在拿走劳动成果,那么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将始终不可调和,贫富差距必然加大,改革可以缓和矛盾,但不能解决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废除私有制,搞公有制,社会化大生产的成果全员分配,没有老板拿走利润,只有无产阶级为人民服务,那么问题就解决了。没有贫富差距,老百姓越来越富有,这不就是社会主义吗?马克思这套学说在理论上完全说的通,但操作起来很难,因为他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人与人之间差异是客观事实,差异的存在导致收入上的差别,收入上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社会混乱程度增加是一定的,这便是熵增原理。如果强行用制度来消除这个差异,搞平均主义达到整齐划一,那么必然会降低人的劳动积极性,结果就是降低生产力,我们吃大锅饭越搞越穷也验证了这个道理。

搞社会主义一刀切不行,搞资本主义又必然带来危机,那么如何是好?如何在不影响劳动积极性的前提下,还不出现危机,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来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正在靠拢,资本主义社会化,社会主义资本化,一个在调节贫富差距,一个在激发劳动积极性,二者殊途同归。

周文王:比之匪人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损人不利己,干着卑鄙阴险遭人恨的勾当,我们称这些人为毒士(恶毒之士)。

周文王在为比卦做六三爻爻辞的时候说:比之匪人。匪人的释意有:1、不是亲近的人;2、引申指孤独无亲的人;3、行为不端正的人;4、盗寇。经过师傅的点拨,今天我终于领悟到了周文王的用意。这些行为不端、不被人亲近的毒士和盗寇也是孤独无亲之士,要与之结交。一阴一阳之谓道,什么事情都有二面性:与他们结交,是有风险的;但同时风险与收益并存,与这些人结交也会给自己带来收益。

先说说风险。这些毒士与盗寇,做起来来毫无底线和道德可言,你能控制或压制住他们还好,如果有一天他们反咬一口,可能会致自己于死地。总之,有危险!

再说说收益。这些毒士与盗寇,多少有些智谋或能力,能干好人不能干或好人做不成的事情。用好了,他们可以成为自己的刀把子。所以,收了他们对自己有益。

如果有一天我碰到这些毒士与盗寇,我该怎么样与他们打交道呢?

首先,执大象,天下往。我要修己安人,让自己得道,以道德服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

其次,我要与他们多交往,以便了解他们的手段,知彼知己,让自己对他们有比较好的免疫力,百毒不侵。

再次,我要让自身强大,在智谋和才干方面压住他们。他们敢咬我,狠狠地揍他们一顿,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不可承受之痛。

最后,我会给他们物色一个对手——同样的毒士和盗寇,利用利益为诱饵,让他们两方力量互相制衡。

老子说过:“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对这些毒士和盗寇,要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并且合理地使用他们,让他们不敢作恶,无法作恶。

我想,当有一天,这些恶人弃恶从善或者不想作恶、不敢作恶、无法作恶的时候,那该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天下太平了。

浅谈改变环境

在上一篇文章《浅谈基本归因错误》中提到:我们要因外界环境来调整心态,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这是道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今天想谈一谈儒家的思想——改造环境。

儒家有一句精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句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大意为通过明确自己的信念和目标,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帮助大宗把采邑经营好了。家是诸侯国的缩影,把自己的家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协助天子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要想改变世界,先要改变自己。我们在悟道以后,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再运用智慧去改变身边的环境,例如家庭环境等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身边的小环境开始改善,这就是对儒家精神的实践与运用。

讼卦智慧

讼卦卦辞是:“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讼卦坎下乾上,与需卦相反,乾为天,坎为水,天西转与水东流背向而行,像人与人之间彼此不和而争辩。讼,争辩。故讼象征争论,含诉讼之义。

其卦辞的含义是:当事情不易和解时,便会导致诉讼。在争辩的过程中,提高警惕,持中不偏才可获得吉利,穷争不息,必有凶险。诉讼时,应该找有大德大才的人来进行决断,而不要涉大川,逞强冒险。

讼卦爻辞的含义

■ 讼卦爻辞是: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九二: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无眚。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九五:讼,元吉。上九: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其爻辞的含义是:“初六”阴柔居下,上应九四,九四阳刚好胜,言语中伤初六。但初六阴柔能退,不纠缠于争辩,所以能辨明是非获得吉祥。“九二”与九五两阳同性无应,因而争辩,二下五上,下与上争必失利。但九二阳刚居中,能守持中道,权衡讼事,于失利时及早避开。故可免灾。“六三”阴柔失正,不可争强,只有继承先人留下的德业,守持正固,才可获得吉祥。但六三上应上九,能辅助君王的事业,但不会有什么成功。

■“九四”阳刚,性健能讼,下应初六,有相犯而争辩,但能明辨是非,退之。九四阳居阴位,刚则能柔,亦为能退之象。所以争辩失利,能够回头就是正道,顺其自然,安分守己终可吉祥。“九五”为本卦之主,阳刚中正,居尊位,为“君子”听讼,明断曲直之象。即争讼得到公正判决,大吉大利。“上九”处讼之终,强讼不止,即使因取胜而获厚禄,也将是一日之内被多次下令收回。“讼不可极,禄不可争。”

这一卦是告诉我们在事业的进展过程中,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发生争讼,但主旨在于告诫人们停止诉讼,尽量避免争端。强调凡事要先明其情理,合守章法,杜绝争辩于未萌之前。万一发生争辩,应该把握中庸的原则,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杜绝持刚乘险,否则将陷入深渊。万事须慎“初”、治“本”,知足常乐,韬光养晦,千万不可争强好胜。

讼卦感悟:

保持中庸

讼卦表面是打官司,实际上暗示了很多方面的寓意。小到家庭琐事,大到国与国的战争。讼卦卦象上看只有处在九五卦才能吉,才可赢。因为这个位置显示的是有权有势你就能赢。可是赢了就可能产生怨恨同样是输。因为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说明了这个结果。比如春秋时期勾践灭吴的故事。勾践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吴王夫差生病了勾践亲尝他的粪便来探测病情,但心中是憋着气想总有一天要灭掉吴国。再如清末把大清朝败光的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是叶赫那拉氏,而叶赫那拉氏与当时的皇帝爱新觉罗氏有一段历史战争原因是不能进宫的。

如何避免争讼呢。孔子给出一个绝妙的答案:“君子以作事谋始。”

那么历史故事总有深意让我们去悟。

比如朝鲜战争爆发前八天,美公民间咨询公司兰德公司通过秘密渠道告知美国对华政策研讨室,他们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资金研讨了一个课题:“如果美国出兵韩国,中国的态度将会怎样?”而且第一个研讨成果已经出来了,虽然结论只有一句话,却索价500万美元。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研讨室以为这家公司是疯了,他们一笑置之。但是几年后,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被中朝联军打得丢盔卸甲、狼狈不堪时,美国国会匆忙用280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该咨询公司这份已经过了时的研讨成果。研讨的结论只有一句话:”中国将出兵朝鲜”。但是,在这一句话结论后附有长达600页的剖析报告,详尽地剖析了中国的国情,以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不会坐视朝鲜的危机而不救,必将出兵并置美军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并且,这家咨询公司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以不光彩的姿态自动退出这场战争。从朝鲜战场回来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得知这个研讨之后,感慨道:“我们最大的失策是猜忌咨询公司的价值,舍不得为一条科学的结论付出不到一架战斗机的代价,成果是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付出了830亿美元和十多万名士兵的生命。”

为什么把孙武称兵圣,为什么孙子兵法作为全世界的兵法圣经,就是因为它有对战争深刻的反思。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孔子说的:“君子以做事谋始。”在孙子兵法的始计篇就是做事谋始最全面的最深刻最具体的描述。

比如我遇到一个开矿的,他的朋友与他借了30万。10年都没有还。我说当初为什么借给他。他说他对朋友知根知底也有钱也有厂房。我说那为什么不还呢。他说他朋友借30万是购买设备。后老婆在他朋友出差时候把厂房和设备全卖了人跑了。几乎倾家荡产怎么还。

谋始就是在做事情的开始要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想好。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呀。佛家有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在年轻时候胡吃海喝,熬夜,年龄一大疾病都找上了。那个时候后悔已晚。在生时候杀盗淫妄酒,坑蒙拐骗偷,死后到了阴间生死薄上善恶都有记录。

转自:https://www.sohu.com/a/71224031_384167/

浅谈庞统之死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取西川之地,庞统给刘备出上中下三策。上策为趁刘璋尚未反目,速令黄忠、魏延率二万精兵星夜攻取成都;中策是让刘备佯作班师荆州,诱雒城守将来送,至时擒下他们,定雒城立足,再图成都;下策是连夜退往白帝城,再返回荆州。刘备认为上策太急,下策太缓,中策又显得不仁不义。他为自己的仁义名声所累,认为师出无名,如果攻下西川,有违仁义,会丧失人心,因而内心矛盾纠结,犹豫不决。士为知己者死,庞统用自己的生命为刘备换来了师出有名,在退军的路上命殒落凤坡。事情的最后,刘备立刻借庞统之死为名,返军攻取西川。

从这件事上来看出刘备的几点不足之处:

一、假仁假义。返军路上会有埋伏,他自己也隐隐约约预判到了,但还是让宠统骑上自已的马,穿上自己的衣帽,当了自己的替身,最后代替自己而死。把危险留给他人,把安全留给自己,这足以说明他的仁义是假的,完全是假仁假义。

二、自私、迂腐。在乱世大谈仁义道德,实是迂腐的行为。乱世应以生存为第一要务,不取西川,自己将无立足之地,生存都成问题,还谈什么仁义道德?自己手下那么多兄弟的安危前途,却只考虑自己的仁义名声,让手下忠心追随的几万兄弟跟着自己颠沛流离,这才是最大的不仁不义!

三、听不进人才进谏的忠言。庞统为其出上中下三策,很明显上策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可以以最少的代价攻取西川,但刘备却听不进人才的忠言。孙子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刘备听不进庞统的上策,但因为刘备对庞统有知遇之恩,又不能离他而去,故而导致庞统这样的人才自损性命去之。

四、不能真正地用人。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么重要的二个人才,凤雏还没来得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陨落了;卧龙也是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下场。人才永远是决策事业成功的关键!爱惜人才,并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心地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才干,这才是真正的尊重人才!

然后再说说刘备的可取之处:

一、“仁义”的名声在外。所以能引得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才来投靠。

二、能“曲金”,谦卑待人。对待他人能放低姿态,所以能赚得人心。

三、有理想抱负。企业的愿景宏大,扯了“中兴汉室”的大旗,确实能吸引一些人才。

在三国,曹操能用人,跟着曹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刘备扯了“中兴汉室”的大旗,跟着刘备能显得自己是正统,显得正义;孙权安人之术了得,跟着孙权能君臣相处得愉快。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如果你生在三国,你会怎么选呢?

我认为,选择合适自己的。我上班这么多年,总结来总结去,工作不外乎就图这三条:干得开不开心?能不能赚不赚钱?能不能学不学得到东西?如果这三条都能满足,不外乎这是一个好工作,这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