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斯山洞实验

罗伯山洞实验(Robber’s Cave experiment),是研究群体冲突和侵犯行为的现场实验。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及其同事为了考察两个群体在竞争条件下产生冲突和侵犯行为以及消除隔阂,形成一个新的较大群体的情况,于1954年在罗伯洞穴所做。

第一阶段
在这个实验中, 21 位 11岁的小男孩被带到了奥克拉荷马州的Robbers Cave 州立公园去参加一个夏令营。他们不知道其实自己是一个实验的被试。在这个旅行之前孩子们被随机分为两组。正是这两个小组构成了Sherif研究两组人之间如何产生偏见和冲突的基础。
当孩子们到达的时候,他们住进了单独的小屋里。而且在第一个星期中,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另外一组人的存在。在游泳和徒步旅行中他们相互熟悉。两个组都给自己选了名字,并将名字印在自己的衬衫和旗子上:一组叫做老鹰队,另一组叫做响尾蛇队。

第二阶段
两个组建立起来了,实验进入了第二阶段。两组人第一次发现了对方,在不久后组与组之间的冲突迹象以语言上的侮辱这种形式出现了。
可是相互咒骂还不够。实验者希望大大加剧冲突的程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让两组人在一系列的竞赛中相互竞争。这渐渐加重了两组人之间的敌意,特别是两个组的所有得分被加在一起,而响尾蛇队最后得到了总分第一的奖杯。他们没有让老鹰队忘记这次失败。
响尾蛇队在球场上插上自己的旗子,将其据为己有。随后两组人开始相互咒骂,还唱着侮辱对方的歌曲。不久后,两组人就拒绝在同一个房间里吃饭了。

第三阶段
两组人之间的冲突被成功激化之后,实验进入了最后的阶段。实验者可以让两组人和好吗?首先,他们尝试组织了一些两个组一起参与的活动,例如看一场电影和放鞭炮,不过没有一样管用。
实验者然后尝试了一个新的办法。他们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并给了他们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中,孩子们被告知一些破坏者蓄意袭击了他们的供水系统。在两组人成功合力扫除一个龙头旁的障碍后,第一粒和平的种子被播下了。
在第二个问题中,两组人需要一起凑钱去看一场电影。他们选定了一部大家都愿意看的电影。在那天晚上,两个组的成员又一次聚在一起吃饭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们又“意外地”遭遇了更多的问题。关键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拥有了更高一级的目标:两个组里的孩子们一起合作完成牵涉到他们共同利益的事情。最终,所有的孩子决定坐同一辆大巴回家。他们终于和解了。

实验结论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
一是冲突对群体内部产生影响:
1)团结增强;
2)由以游戏为主的非正式群体转变为以工作为主的正式群体;
3)纪律更严明,分工更明确。
二是冲突对群体间关系的影响:
1)一群体视另一群体为对立方,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
2)由于对立情绪,信息沟通减弱,或信息受到歪曲;
3)对另一群体产生偏见,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对本群体则相反。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罗伯斯山洞实验》有一个想法

  1. 谢利夫的罗伯斯山洞实验表明,偏见能通过追求共同目标来减少。在面对相互依赖时,敌意消失了。事实上孩子们通过团体合作开始成为了好朋友。研究表明,要克服偏见还必须促进在追求共同目标时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拼凑技巧”将这种认识在课堂上变成了现实。研究还得出了一个很乐观的结论:当不同组的成员之间产生了友谊时,偏见就会减少。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