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

盛神法五龙。

要使人的精神旺盛,就要效法五龙(五龙,五行之龙也。龙则变化无穷,神则阴阳不测,故盛神之道法五龙)。

盛神者,(满,充满)五气(五神即神、魄、魂、意、志五种人的精神活动,中医五行理论中,五神与五脏相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又称五脏所藏),神为之长,心为之舍,(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为之(重要,重大),养神之(道理;方法)归诸道。

精神旺盛,是因为充满有五气,精神是五气的统帅,心是五气的居所,道德是五气的重要决定因素,蓄养精神的方法就是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起点、开始),一其(开端,头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指人的精神和智慧)(水流所从出的地方),一其化端。

所谓“道”,是天地的起点,“一”是其开端啊!然后才有万物的化育,天的产生。它包含恢弘无形的化育之气,它先于天地而生成,我们不能看出它的形态,不能叫出它的名字,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而明之的源头,而“一”是“道”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找到)(和合),乃(发生,呈现;产生)(方法;策略)。术者,心气(心意,心思)(引导、指引)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使唤;役使;支使)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十二舍(即中医的十二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因此道德涵养五气,心能找到“一(和合)”,才能产生方法。方法,就是心气的引导,自所居之所(心)产生,精神而为之所支使。人体的九个孔窍和十二舍是气运行的门户,心是它们的主宰。

(生命)受于天,谓之真人(亲身和活着的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意识、感觉)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生命受自于天,称之为真人,真人与天合而为一。通过内心的修炼而觉悟出“道”的人,称为圣人;圣人通过类推的方法来觉悟“道”。

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地方)疑惑,通于心术(用心思考,认知事物的方法),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一定;务必)(止息、停止)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所以人和“一”同时产生,出自于万物的造化。人了解各类事物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有了疑惑的地方,通过用心思考的方法来通达。如果心中没有方法,那必定有不通达的地方。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蓄养,这时务止住精神,这就叫做“化”。化五气,依靠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其中精神是最主导者。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谐;协调),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

做到安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得五气和谐,那么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就不会衰退。向四方散发威势,我们就能无所不为,威势存于心中,就叫做神化。神化归于自身时,就叫做真人。

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万物,多指有生命的),怀天心(天意)(施行;实行;推行)(恩泽、恩惠)(培养,修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通“仕”,作官)者,通达之神(chéng,《说文》:“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理解为容纳),乃能养志。

真人者,同乎天且合乎道,执“一(和合)”因而能养育生出万物,心怀天意,施行恩泽,修养无为(之道),以包容他人志、虑、思、意的方式来实施威力权势。作官的人,通达这个容纳的精神,才能修养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