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者迷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为什么人在置身其中的时候,不容易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普遍的人类体验。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由一系列心理、认知和生理限制共同导致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现象:

  1. 认知与感知的局限性

· 视角固定: 当你身处一个环境或事件中时,你的视角是单一的、固定的。你只能从你自己的位置、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无法看到事物的背面、侧面和全局。就像一个站在森林中的人,看到的只有周围的树木,而无法看到整片森林的形状和边界。
· 信息过载与选择性注意: 置身其中时,你会被海量的细节信息所淹没——声音、画面、气味、他人的情绪、自己的感受等等。大脑为了高效处理信息,会启动“选择性注意”机制,只聚焦于它认为重要的局部信息,从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同样关键的背景信息。
· 感官的欺骗性: 我们的感官本身就有局限性。我们容易被最鲜明、最强烈、最眼前的刺激所吸引,而忽略了那些微弱但本质的线索。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那片近在眼前的叶子,就是最强烈的感官刺激。

  1. 情感与情绪的干扰

· 情绪滤镜: 当你身处事中,强烈的情绪(如恐惧、愤怒、爱慕、兴奋)会像一层滤镜,扭曲你的判断。恐惧会让你高估风险,喜爱会让你忽略缺点。情绪会劫持你的理性思考能力,让你无法客观分析。
· 利益与得失心: “当局者迷” often occurs when we have a personal stake in the outcome. 当事情的结果与你的利益、名誉、情感紧密相关时,你的判断会不自觉地偏向于自我保护或获取利益,从而无法看清中立的真相。你希望事情往某个方向发展,这种期望会影响你的观察。
· 情感绑定与沉没成本: 对一段关系、一个项目或一种生活方式投入越多(时间、精力、情感),就越难抽离出来看清它的全貌,因为你潜意识里害怕承认之前的投入是白费的(即“沉没成本谬误”)。

  1. 思维模式的桎梏

· 预设与假设: 我们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信念(即“心智模式”)去看待事物。当你身处其中时,你会不自觉地用这套固有的模式去解读正在发生的事,从而只能看到你“想看到”或“习惯看到”的东西,而看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 缺乏参照系: 事物的本质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当你身处一个系统内部时,你缺乏一个外部的、不同的参照物来进行对比。你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只有当你跳出来,看到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做法,你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在系统的独特性和问题所在。
· 线性思维与即时因果: 我们习惯性地认为A导致了B。但在复杂的系统中,因果关系往往是网状、循环且有延迟的。身处其中,你只能看到眼前直接的因果,看不到更长远、更间接的连锁反应。

  1. 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 群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在一个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避免冲突,个体会倾向于接受群体的观点和规范,即使这些观点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群体思维”。身处其中,你很难跳出这个“信息茧房”去独立思考。
· 文化范式: 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范式,它像水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身处其中的人往往视之为“理所当然”,从而无法察觉其特殊性或局限性。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看到本质和全貌?

苏轼的诗已经给出了答案的一部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决方法的核心就是 “跳出”。

1、物理上抽离: 暂时离开那个环境。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所谓“距离产生美”,其实也是“距离产生清晰度”。

2、情感上抽离: 进行正念练习,观察自己的情绪而不被其裹挟。问自己:“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最好的朋友身上,我会给他什么建议?” 这种切换视角的方式非常有效。

3、寻求外部视角: 主动向信任的、与你所处情境无关的“局外人”请教。他们能提供你看不到的盲点和不同的思考角度。

4、提升元认知能力: 即“对思考的思考”。定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我为什么这么想?我的假设是什么?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5、学习系统思维: 尝试画出事件中各个要素的关系图,而不是只看线性因果。思考长远的、间接的影响。

6、拓宽知识边界: 多读书、多经历、多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点。你拥有的参照系越多,你看待当前事物的维度就越丰富。

总结来说, “当局者迷”是人类认知结构的一个固有缺陷。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是智慧的开始。通过有意识地练习抽离、反思和寻求多元视角,我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个局限,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和全貌。

虫子进入耳朵后,应该怎么处理?

昨天晚上半夜一点多,我正蒙着脸睡觉,突然觉察到一只虫子进入耳内了。我不堪其扰,内心挣扎了一会儿,起来找了一个耳勺准备弄死它。突然又感觉有尿意,于是先去了卫生间拉尿;收拾利索以后,我抄起耳勺把它弄死了,又把它的尸体扒拉出来。弄完了以后,感觉口渴想喝水,结果一提水壶,发现没热水了。无奈之下,又去接着睡觉……

这个“虫”,汉典中的解释是:“虺”的本字,一种毒蛇。“子”,是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所以我称“虫子”为“毒蛇老师”。

我的这个老师,从小看着我长大,几十年里天天在打交道,但是却仅见过两次面,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他智谋超群,对我是恩威并施,却最终招致我的反感。恩恩怨怨,不是几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

现在有一个问题:虫子进入耳朵后,应该怎么处理?于是我决定先问一下人工智能。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虫子进入耳朵后,应该怎么处理?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当虫子进入耳朵时,情况可能会让人非常恐慌和不适,但保持冷静是第一要务。惊慌会导致乱掏,这反而可能让情况更糟。

以下是您应该采取的步骤和绝对要避免的事项:

✅ 正确的处理步骤

1、保持冷静,稳定情绪:首先让自己或受害者安静坐下,头倾向进入虫子的一侧。这样可以利用重力帮助虫子自然滑出,或者至少让它稳定在一个位置。

2、尝试引诱虫子自行爬出:
· 利用光线:由于许多虫子有趋光性,可以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口。虫子可能会顺着光线自己爬出来。
· 注意:如果这个方法在1-2分钟内无效,请停止并尝试下一种方法。

3、使用油性或酒精类液体(最有效且常用的方法):
· 目的:窒息并杀死虫子,防止它继续抓挠和叮咬耳膜,从而减轻痛苦和损伤风险。
· 可用的液体:矿物油、婴儿油、橄榄油、食用油或酒精(如医用酒精)。
· 方法:
· 让患者头倾斜,患耳朝上。
· 轻轻地将耳廓(外耳)向上并向后方拉,以拉直耳道。
· 向耳道内滴入温热的(注意是温热,不是烫的)液体,直到灌满耳道。
· 保持这个姿势5-10分钟。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不舒服,但能有效杀死虫子。
· 注意:此方法不适用于怀疑耳膜穿孔(鼓膜穿孔)者,或有耳液、耳漏史的患者。

❌ 绝对禁止的做法

· 不要用任何工具掏挖:绝对禁止使用棉签、发夹、挖耳勺、手指等任何东西试图伸入耳朵掏出虫子。这样做极有可能:
· 将虫子推得更深,甚至推到耳膜上。
· 刺破耳膜,导致听力受损。
· 使虫子因受惊而挣扎得更厉害,甚至咬伤耳道或耳膜。
· 不要拍打另一只耳朵或头部:用力拍打可能会造成听力损伤或脑震荡,并且通常无效。
· 不要用水强力冲洗:在没有确认虫子是否死亡或耳膜是否完整的情况下,用强力水柱冲洗(如用洗耳球)可能将虫子残骸冲入耳道深处,如果耳膜有穿孔,还会导致中耳炎。

🏥 何时需要就医?

在尝试了上述液体窒息法后,或在以下任何情况下,请立即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1. 尝试后虫子没有随液体流出,或者您不确定虫子是否已出来。
  2. 虫子被杀死后,感觉仍有异物残留。
  3. 出现剧烈疼痛、出血、眩晕、耳鸣或听力明显下降等症状。
  4. 患者是儿童,无法配合处理,或者您对操作没有把握。
  5. 您怀疑患者的耳膜本身就有问题(如有穿孔史)。

在医院,医生会在专业耳内镜的帮助下,安全、无痛地取出虫子或其残骸,并检查耳道和耳膜是否有损伤。

总结要点:

冷静 → 倾斜头部 → 尝试光照引诱 → 无效则滴入温油/酒精 → 等待后倾斜倒出 → 若未解决,立即就医。

记住,不要掏挖是核心原则。大多数情况下,使用油类液体处理后再由医生取出,是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

按照人工智能的这种专业说法,对我的启示是:优先利用虫子的趋光性,先尝试用光把它引出来。如果没效果,那就通过窒息的方式杀死虫子。

关于这个决定是否正确,我决定用卜卦的方式再优化和确认一下。

鬼谷子说:“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于是,我卜问:“虫子进入耳朵后,应该怎么处理?”

按照金钱卦起卦方法,分别得到:正反反、正反反、正正反、正正正、正正反、正反反,得到本卦火泽乖、互卦水火既济;四爻变,得到变卦山泽损

按照解卦手册中的规律:一爻变者,则参考本卦变爻的爻辞解卦。

乖卦九四爻说:“乖苽,愚元夫;交復,厲,无咎。”注解为白话文为:在背离、被辜负和孤立之际,蒙蔽善士;友好交往使回归,有危险,没有灾祸。

启示:约法三章,友好交往,君子以惩忿窒欲!

人工智能与周易,两相比较之下,我再次认定人工智能更专业,周易更有智慧,所以优先随从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