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武器

微波武器又叫射频武器或电磁脉冲武器,它是利用高能量的电磁波辐射去攻击和毁伤目标的武器。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波长范围在1mm-1m之间,频率0.3GHz-300GHz。具有许多类似光的特性,比如在空气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地球同步轨道高度大约36000公里,微波1/8秒即可到达,几乎没有时间延迟。

微波武器,也称射频武器,一般由微波发生器、定向发射天线以及伺服控制系统等组成。微波发生器用于发射微波电磁脉冲,定向发射天线将微波能量几乎全部聚集到某个方向,伺服控制系统将天线指向某个需要的方向。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组成。微波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平方厘米,-1微瓦/平方厘米时,可使相应波段雷达瘫痪,达到10瓦/平方厘米–100瓦/平方厘米时,可烧毁任何此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并且还可以无视防御和装甲直接杀死内部的工作人员。

微波武器通常在远距离上对军事目标和武器的光电设备进行干扰,在近距离上实施杀伤有生力量,引爆各种装药或直接摧毁目标。

杀伤人员

车载微波武器

这一杀伤机理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非热效应指当微波照射强度低时,使导弹和雷达的操纵人员、飞机驾驶员以及炮手、坦克手等的生理功能紊乱(如烦躁、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错乱以及心脏功能衰竭等)。微波的功率密度达到13mW/cm2时,武器操纵人员的工作状态会发生变化,导致武器系统失灵。热效应指在高频率微波照射下,人的皮肤灼热,眼白内障,皮肤内部组织严重烧伤和致死等。当微波的功率密度为0.5W/cm2、单个脉冲释放的能量达到20J/cm2时,会造成人体皮肤轻度烧伤;当功率密度为20W/cm2时照射2s,可造成三度烧伤;当功率密度为80W/cm2时,仅1s就可使人丧命。

微波武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只要目标的缝隙大于微波的波长,它就可以经过这些缝隙进入目标的内部,还可通过玻璃或纤维等不良导体进入驾驶舱内,杀伤里面的人员。

破坏电子设备

破坏各种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使其丧失作战效能,又称非核电磁脉冲效应。当微波的功率密度为0.01~1μW/cm2时,可以干扰相应频段的雷达、通信、导航设备的正常工作;0.01~1W/cm2时,可使探测系统、C4I系统和武器系统设备中的电子元器件失效或烧毁;10-100W/cm2时,高频率微波辐射形成的瞬变电磁场可使金属表面产生感应电流,通过天线、导线、电缆和各种开口或缝隙耦合到卫星、导弹、飞机、舰艇、坦克、装甲车辆等内部,破坏各种敏感元件,如传感器和电子元器件,使元器件产生状态反转、击穿,出现误码、记忆信息抹掉等。强大的电磁辐射会使整个通信网络失控,这是因为大脉冲功率超过敏感元器件的额定值,设备会因过载而造成永久性毁伤。如果辐射的微波功率足够强,则装备外壳开口与缝隙处可以被电离,从而变成良导体;103~104W/cm2时,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使目标受高热而破坏,甚至能够提前引爆导弹中的战斗部或炸药。

攻击隐身武器

能够攻击隐身武器。隐身武器除了具有独特的气动外形设计以减少雷达反射波之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吸波材料,吸收雷达要探测的电磁波。如美国的B-2隐身轰炸机不仅机体采用吸波材料,而且机体表面也涂有吸波涂料。高频率微波的强度和能量密度要比雷达微波高几个数量级,它产生的纳秒级脉冲的主瓣频带达数千兆,远超过吸波涂层的带宽。气动外形设计和吸波涂层的隐身效果约为30dB,而高频率微波源的发射功率足以抵消这种隐身效果,轻者可使机毁人亡,重者甚至可使武器即刻熔化。

高功率微波武器还能破坏反辐射导弹的制导系统,使其偏离航向。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AE%E6%B3%A2%E6%AD%A6%E5%99%A8/8800694

当“声音”成为武器

自然界有无数人耳“听不见的声音”,其数量远远超过“能听见的声音”。风吹动树木、波浪击岸、电闪雷鸣等均可能产生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振荡,这些声波被称为次声波。次声波不易衰减,也不易被水与空气吸收,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某些次声波能绕地球2至3周。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容易与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造成伤害,严重时可致人死亡。专门研究声音振波的次声学应运而生,一些国家更是企图利用次声波的特点制造次声武器,抢占对别国的优势地位。

次声波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1929年,英国伦敦利里克剧院在上演的一部历史剧中,有一段“穿越”回150年之前的剧情。导演为调动观众情绪,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便向实验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求助。伍德灵机一动,提议利用“音效”达成效果。之后,伍德用风琴管制造出一种绵长而低沉的声音,产生令人极度震惊的效果:古老剧院枝形台灯上的玻璃开始咔咔作响,整个剧院的门窗随之抖动,大厅似乎立刻就要坍塌,令人恐怖的声波在黑暗一片的剧院大厅里肆意传播。观众们吓得惊慌失措,演出不得不紧急叫停。

1932年夏天,苏联“泰梅尔”号破冰船在北极地区利用探测气球进行高空气象研究。有一次在甲板上例行释放气球时,值班的高空气象学家突然发出惊叫声。原来,他不小心把脸贴到气球外壳上,立刻感觉耳朵剧痛。当晚,破冰船遭到狂风袭击。船员们早就把高空气象学家的遭遇忘得一干二净。后来,苏联科学院院士瓦西里·舒列伊金把这些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他发现充满氢气的气球,实则充当了一种共鸣器的角色,进而加强了6至12赫兹间的声波振荡,引起人耳剧痛,而制造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一步步迫近破冰船的狂风。

此后,法国科学家弗拉基米尔·加夫雷奥在研究次声波振荡对人机体影响的实验中发现,人体器官也是一种独特的共鸣器,可以接受某种声波频率。比如,心脏的接受频率约为6赫兹,眼睛40至100赫兹,头部20至30赫兹,手臂2至5赫兹,胃2至3赫兹,肠2至4赫兹,前庭器官0.5至13赫兹。一旦置身于次声源作用范围,不管次声波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人体器官就会开始振动,并将自身振荡幅度进一步放大和增强。

次声波被发现后,随即开始为人类所研究利用。苏联利用舒列伊金的研究成果,研制出狂风预报仪;法国警方利用加夫雷奥的共鸣器制造出一种次声笛子,用于驱散游行示威者。

利用次声波与人体产生共振的特性,人类研发出次声武器。次声武器具有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设施等特点,是世界多国军方争相研制的非致命武器,并将成为未来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新概念武器。

按照杀伤效应,次声武器分为器官型和神经型两种。器官型次声武器的发射频率与人体内脏固有频率相当(4至8赫),可使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神经型次声武器的发射频率与人脑的阿尔法节律相近(约5赫),能强烈刺激人的神经,使人晕眩头痛、精神沮丧或神经错乱,可以摧毁人的意志,使其成为各种指令的驯从执行者。

在次声武器实战使用方面,一些国家曾展开探索与尝试。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开始秘密研制次声武器,试图利用其产生的“大声效应”摧毁整个城市,消灭敌军士兵或者使其丧失战斗力。1940年,德国纳粹计划向英国人投掷有著名音乐家签名的留声机唱片。这些唱片经过专门录制,加进次声,以引起听者出现慌乱、恐怖感及其他精神失常现象,从而造成骚乱。所幸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不过,德国纳粹成功进行了可作用于物体的次声武器试验。奥地利科学家齐珀梅耶制造出一种能制造旋风的“旋风加农炮”,它利用特殊的喷嘴,通过炮弹爆破,制造出旋风,发射攻击波,可击落飞机。

20世纪50年代初,媒体报道称美国中情局秘密开展代号“MKUltra(神经控制实验)”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个子项目就是研究次声和微波辐射对人脑的影响。他们研制出一种“探照灯”,可以释放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在大自然里制造声波,削弱敌方士兵的视力,引发头疼、呕吐和恐惧等现象。美国情报机构还运用这种精神控制手段“训练”信使,让他们携带绝密文件赶赴越南战场,指导那些“心理上受他人意志控制并无意识地执行其任务的人”在战场上勇猛厮杀。由于这项研究工作有超过80个机构参与,给许多无助的实验对象注射大量包括毒品在内的致幻剂,造成严重后果,引发舆论轰动。1978年,卡特政府被迫宣布正式终止该研究计划。

据报道,美国已拥有一定性能的次声武器,并在索马里战争、波黑战争、海湾战争和反恐防暴等行动中小规模秘密使用。20世纪90年代,美军专门研制出高功率微型次声发生器。1995年底,美国曾在波黑对塞尔维亚军阵地秘密进行次声波攻击,据称几秒钟就使塞军士兵昏倒、呕吐、陷入混乱。1998年,美国开始研制一种作用距离可达200米的手持式次声波手枪。

尽管一些国家在次声武器研发方面取得进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实战应用,但因为受到技术限制,其威力难以控制,真正应用于实战还不多见,有待进一步研究。

转自:http://www.81.cn/gfbmap/content/2022-06/16/content_317840.htm

民主决策

正确决策是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体制、机制和制度,提高决策的水平和质量。

从党政领导班子的决策角度来说,民主决策机制主要是指用于规范党政领导班子决策行为,通过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确保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本地区实际、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它主要是由制度设计、程序设定、规则设立、机构设置有机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从其含义来看,民主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决策制度、决策规则、决策程序和决策机构四个要素。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机制的核心内容。民主决策机制大量的内容体现为制度形式,并通过制度来规范和保障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作为要素的制度主要民主决策源于政治协商有:调查研究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民主集中制,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等。决策规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制度运作的相关规定和实施细则。

规则通过对决策的范围、主体、原则、纪律、方式、方法等作出具体规定,使制度得到进一步细化,为制度的具体化、操作化提供有力的支持。作为要素的规则主要有:议事规则、表决规则、工作规则等。决策程序必须经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环环相扣而又相互作用的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民主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关节点,起着坚实的支点作用,哪个关节被省略、简化或颠倒,都将造成程序要素的不完整和缺失,最终导致机制的功能受损。作为要素的程序至少有六个前后相继的环节和步骤: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深入调研、形成预案,咨询论证、综合评估,集体研究、会议决定,组织动员、决策实施,监督反馈、修正完善。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制度、规则、程序的要素都要依托机构这个载体才能运作,机构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要素的机构主要有:决断机构,如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决策辅助机构,如调研机构、咨询机构、论证评估机构等。

支持体系:

第一,建立服务于决策的高层次参谋团队。党政机关可根据需要,适当配备经济、科技、金融、法律、城市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智囊团或顾问委员会,还可以选聘一批优秀企业家参与决策咨询工作。

第二,健全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准确、全面的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决策的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为决策提供客观、真实、全面的信息资料。

第三,改进统计制度和方法。要建立健全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统计制度、体系和方法。特别是要加快完善国家基本数据库体系,对党和国家决策需要而尚不健全的统计指标体系,应优先健全起来。第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改进行政决策手段 要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调查方法,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收集和处理决策信息。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对决策资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8%BB%E5%86%B3%E7%AD%96/422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