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天人合德

一、天人合德的内容

无论是河马负图还是神龟载书,古人从天垂象中认识自然,感知自我,天人合一。中华民族不崇拜神祗而敬畏老天,《论语·季氏篇》中说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伏羲仰观天象,俯视地理,画出八卦,是天人之学。周文王把天道引入了人道,提出了政治。孔子认为《易经》是由天垂象,透过伏羲一画开天,悟出了四个字:天理良心。天理是天,良心是人,天理良心是天人合一。天理和人心配合起来是伦理道德,所以叫做天人合德。

宇宙万象,都显出一种自然的责任;日升日落,水流不息,都有他自身的道理。比如水流不息可以净化污浊,净水器也是按照这样的原理设计出来的。科学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证明古老的《易经》蕴含着更古不变的道理,《易经》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天人合德。

二、天人合德的解读

1、从“天垂象”到“天人合一”

《易经》天人之学,古人没有文字,语言发展也不充分的时候,做学问只能靠天垂象,即根据老天的现象进行领悟。

《易经·系辞》中说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天垂象只有圣人能够看懂天象,并悟出其中的道理。

古老的《易经》在诞生和发展之中历经了三古三圣,先古之圣伏羲,中古之圣周文王,近古之圣孔子。伏羲观察到了大自然中的天道,画出了八卦;周文王思考剖析了人类社会中的人道,把八卦两两相重变成了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有一个卦辞,每个爻都有爻辞,并提出了政治;孔子最大的贡献是“天人合一”, 也被称为万世师表。

殷商时代非常信仰鬼神,所以《易经》中有很多鬼神、祭拜之说。孔子不是沿用神道设教的方式,也不满足把天道转化为人道,而是纯粹用讲道理来推行教化,将《易经》彻底转化为人生的行事规则。

2、“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是修德

孔子完全站在人道的立场发扬易学,孔子认为,人类和动物最大的不同是伦理道道,做人最要紧的是修德,应该全心全意终身致力于天人合德,天人合一只能通过道德才能合一。

《周易·文言传》中说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是指所作所为都是凭良心的人,这样的人就跟天道是合在一起的。这里的“德”跟“得”同音,就是行道有所得,合乎道,一方面你有品德,一方面可以得到东西。人生最可靠的就是修身,也是修己,这也是人终身所要实践的根本,这也是《易经》最重要的核心。

孔子认为人生最大的成是《易经·文言传》中的一句话: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先天是指比天垂象还早,类似于预言家,但一定要奉天时,就是按照天的指示取做。告诫人们修德以应天,也是天人合一的基本体现。这是孔子之后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信念。

三、天人合德的道理

1、大位天定,做人做事重在修德

圣人能够读懂天垂象,成为上天的代言人。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中国人产生一种普遍的个性:皇帝心态。谁都希望自己说了算,比如很多人看到尧舜,看到的是就像皇帝一样很神气,却忽略了尧舜是靠品德而不是威势感动天地。

正道是,有品德的人说了算,所以希望有一天成为说了算的人,重要的是修自身的德。所以说:大位天定,非以智取。

大位天定的大,是非常大的大。每个人在小事情上自己说了算已经了不起,然后慢慢在比较大一点的事情上你还能说了算,应该感到心满意足。最大的事情或者天大的事情,还是要看老天来选的那个人,不要想着争那个位置。这才是读《易经》对自己安身立命的一种安排。

2、做正确的事,不能一味趋吉避凶

《易经》的衰落是从汉朝开始的,这也符合《易经》中盛极必衰的规律。秦始皇焚书坑儒却保留了《易经》,这是因为老百姓需要用它来占卜。这件事有好有坏,好的一面是《易经》这本书得以保留,坏的一面是从此大家认为《易经》就是占卜用的书,所以从汉代开始相术得以流行和发挥,这也把《易经》从道德性拉回了知识性,趋吉避凶慢慢变成了易学的重点。

一个人完全是趋吉避凶的想法,就容易变成投机取巧,与孔子所讲的道理相去甚远,也没有道德可言。孔子认为,应该做的事情,即使有很大困难,也应该克服困难;即使结果很惨,也应该义无反顾。如果一个人德行好,凶吉是会相互转化的。

——本文摘自曾仕强的《易经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