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

从季节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客观因素来看,销售的确有旺季和淡季之分。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创新改变自然的淡旺季,让淡季不淡、淡季变成旺季;另外,淡季和旺季有时候是信息差、地域差异导致的,如果信息交换充分、打破地域差异,淡旺季就可以转换。另外,我们要把自然淡季充分利用起来,不浪费淡季的时间,厉兵秣马、为旺季做充分的准备,在自然旺季到来的时候赢得盆满钵满。

与一般企业认为只有淡旺季不同,我们奥康将传统季节中的季节过渡地带也划分出来,分为了八季,按照八季对鞋子分类,极大地拓宽了产品线的宽度,同时加快了物流周转速度。以棉鞋为例,细分后的棉鞋品类为:9月为时尚棉鞋,9月~11月为时装棉鞋,11月~1月为保暖棉鞋,1月~3月是商务棉鞋,产品的丰富保证了消费者的选择权。我们还延长了退货期。例如,5月开始凉鞋上市,但到7月才是销售旺季,如果按照原来1个月的退货期,那么到7月旺季的时候经销商和专卖店在退货的压力下早已把凉鞋下架。延长经销商的退货期后,凉鞋可以到10月退货,充分保证了产品的上架率,提高了销售率。我们的新品类多量少,老品类少量多,这种调整避免了专卖店在物流结构上的失衡。

旺季的辛苦劳碌和淡季的休生养息,已然成为大多数公司的运行规律。但机会还是存在的。淡季销量的增长显然不会来源于市场的增量,而是来源于对手的减量。说白了,就是在对手松懈时从他们手中抢。这也是“淡季旺做”策略被采用的原因。

我们有好多位店长,在淡季的时候,通过多种营销手段,都取得了非常好的销售业绩,营业收入甚至比旺季还多。

营销的本质就是要将同质的产品卖出不同来。创新就是要创造差异化,差异性的促销、差异性的市场定位和市场选择来完成淡季销量的增长。

对鞋企而言,每年的6、7月是个休养生息的季节,生产和销售趋淡。2005年的这个时候,奥康却比往日更繁忙,我们对外宣布招聘近千名制鞋技术人员,让业界颇为震惊。

此次大招聘主要是为了服务奥康国际品牌产业园。国际品牌产业园是奥康三大制鞋基地之一,位于温州东瓯工业园区,2004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全部采用国际顶尖设备,主要为国际品牌代工。在这一年的所谓淡季,奥康的订单非常多。这是由于地域和信息差异被打破,来自国际市场的订单填补了我们国内市场的传统淡季。只要我们将眼界放得足够宽阔,我们的信息匹配度足够高、地域限制被打破,淡季就不会淡。

显然,淡季除了有时间限制外,还有区域限制。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内,在不同的区域市场,淡旺季是不同的,至少程度上是不同的。例如,有的产品就存在“南淡北旺”和“南旺北淡”更替的特点。中国幅员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有市场转移的腾挪空间。这时,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的地理特征,根据地域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活动。如果我们放眼全球市场,这种腾挪空间就更大了。

事实证明,通过创新营销、技术改进等手段,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淡季不淡,变淡季为旺季或者延长旺季的时间。

用旺季的决心去做淡季,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产品品牌效应是品牌商决胜市场的“利器”,市场淡季应该成为品牌商的品牌推广旺季。

如果我们能在淡季的时候,依旧用旺季的决心去做市场,虽然绝对数量(销量指标)不能够有所突破,但是在销量上哪怕是小小的提高,在相对数量上(市场占有率指标)一定会将对手甩得更远。因为经过对渠道通路的挤占,只要比对手取得一点优势,而且一路保持优势,也就是保持了淡季时的市场占有率,到了旺季,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信心会因为铺市率和曝光率的优势而促进形成对品牌的偏好,这对于在旺季跟对手拉开差距,形成市场马太效应有直接推动作用。

有一句老话说,“旺季取利,淡季取势”。取利,就是要获得最大销量;取势,则是获取制高点,争取长期的战略优势。石处于山底,大而无力;置于山顶,则小而有势。

很多卖家在淡季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彻底放松了。奥康绝不能这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对奥康来说,淡季并不是闲下来,而是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们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强电商渠道建设,做好总结与规划,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把握营销节点,抢占市场有利地位;加强培训、学习;进行用户调查、运营方案探究等等。

没有淡季的市场,只有淡季的思想。

转自:https://www.sohu.com/a/448698223_120974514

零敲牛皮糖

“零敲牛皮糖”是毛泽东在我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前夕提出来的。它是中国志愿军对美军作战采用的小歼灭战战术的形象概况。基本含义是,在防御作战中,适时进行各种小规模和有限目的的进攻,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

牛皮糖战术

“零敲牛皮糖”是毛泽东在我军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前夕提出来的。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的一个形象化的提法,是毛泽东“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歼灭战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即通过无数次战役战斗上的小歼灭战,小口小吃逐步扩大的办法,不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达到战略上消耗敌人,逐渐转化战争形势之目的。这种战法,对敌,可以打击其士气,动摇其信心,消耗其力量:对我,则可取得经验,锻炼部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与指挥水平,不断增强战斗力,为打大歼灭战打下良好基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自从转入战略防御,尤其是在坑道工事形成之后,依托坑道工事积极地开展了狙击活动、小分队活动,打击敌人的猖狂气焰,到一九五二年秋,发展到能够“更有组织性和更带全线性”的成排、成连、成营地歼灭敌人,至一九五三年夏季反击战役时,仗越打越大,发展到金城以南地区一次突破敌人四个师的防御正面,打入十几公里纵深,取得歼敌五万余人的巨大成果,迫敌求和停战。这种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是符合弱军战胜强军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实践战例

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连续进行了五次战役。志愿军在前三次战役中猛冲猛打,把美军驱逐到三八线以南,并且一度占领了汉城。但是,经过几次较量后,美军逐渐适应了志愿军的作战方式,并研究出 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和战术。

麦克阿瑟被免职后,李奇微中将接替了总司令的位子。李奇微是个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军人,他不像麦克阿瑟那样狂妄 自负,而是冷静地观察战局和每一个细节,及时修改部署和战术。第三次战役当志愿军冲过去三八线后,李奇微下令主动放弃 汉城,保存着部队的有生力量。

美军在汉城以南依托有利地形,构筑火力强大的防御工事,意在消耗志愿军的力量,伺机反扑。有个叫砥平里的小村子,美军一个营在那里坚守,邓华的部队攻打了五天,都因美军火力太猛突不进去,等到战士身上携带的粮食弹药用完,不得 不撤围而去。

这在我方来说不算什么,打不赢就走嘛,但是李奇微却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原来中国军队的攻势是“星期攻势”,只 要是美军能顶住前几天,等志愿军粮弹用尽,就可以大胆反击了。

因此,在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先固守,后反攻,利用坦克的机动优势,包抄围困志愿军,给我方造成了不利 局面和一定的损失。彭德怀感到压力很大。前三次战役虽然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志愿军战士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美军有空 中优势,对我后方运输线狂轰滥炸,物资供应跟不上,部队的弹药和粮食都非常缺乏。

为了躲避飞机,部队不能生火,战士们一口雪一口干粮。冬天的寒冷,使很多战士腹泻,营养不良加上作战疲劳,身体 力量大大下降,很多人得了肠胃病和夜盲症。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息,战士行军打仗越来越困难。彭德怀很少把这些情况上报中央。而当时的形势使很多人都盲目乐观,认为志愿军很快就能取胜。当彭德怀下令放弃汉城后撤,苏联顾问和朝方都认为,打了 胜仗为什么还后退?应该继续进攻,直到解放朝鲜半岛。这样,彭德怀决定亲自回北京,向中央当面说清楚实际情况。

中央听了彭德怀的汇报,后又听取回国的几位军长的汇报,对战场的实际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遂决定:今后作战不 求大胜,不追求整团整营地歼灭美军。要开展小规模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还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零敲牛皮糖”。

这个战略思想的转变,使志愿军指挥员放开了手脚。中美双方在三八线附近打起了阵地战。起初美军是有优势的。他 们用飞机重炮狂轰志愿军阵地,而志愿军则依托山地,打坑道坚守阵地。美军在山下得意洋洋,开篝火晚会,唱歌跳舞,志愿军则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狙击手打冷枪,一个个地消灭敌人。

于是,一个狙击杀敌运动开始了。在距离美军阵地300米的前沿,志愿军的神枪手埋伏在隐蔽的射击点,看到美军 在阵地上活动,就是一枪。这里有很多斗智斗勇的故事:两个美军士兵吵架,在战壕里打起来,露出上半身,狙击手一枪过去,一个倒下,另一个赶紧藏起来。一个美军背着桶到小溪取水,刚回转身就被一枪打倒,连人带桶向山下翻滚。为了隐蔽和迷 惑志愿军,美军在阵地上竖了许多稻草人。有一天一个稻草人突然“胖”了,还有两个玻璃片反光,原来是美军躲在稻草人后边观察情况。一枪过去,稻草人和真人一起倒下了。

一个月下来,一个狙击手能消灭20多个美军。志愿军的冷枪使美军胆战心惊,再也不敢大摇大摆公开活动,只能躲 在工事地堡里,士气大受打击。积累起来,全军在几个月内竟然打死打伤美军一万多人,而志愿军几乎没有伤亡。这比进行大规模战役的结果要好得多。美军最害怕的就是伤亡。人死多了,国内的反战情绪就日益上升,政府也十分头疼。最终美国人还 是回到谈判桌上,与中朝双方讨论停战事宜。

转自:https://www.baike.com/wikiid/871890142097100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