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术器势

道——法——术——器——势,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思想。道法术出自老子《道德经》,“以道御术”是道德经的主旨,即以道义来承载智术,悟道比修炼法术更高一筹。“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决定着终极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则,讲求的是追求阴阳调合的自然法则、宇宙运行规则。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道就是这么一个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其余全是对这个认识的解释!道,一阴一阳,是万事万物的底层原理;所以,大道至简!

道,是价值观范畴,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心学大家王阳明说过“天理即人心”,翻译过来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谓,天道也是人的认识。人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层次,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观,最终极的道,是宇宙的价值观,宇宙是一个终极生命体。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人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价值观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话说“道不同不足与谋”,就是说人的价值观不同是无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终的真理,囊括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则只可认识,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论,是一种链接和桥梁。法,是实现价值观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则、思路、方针、战略等。法是在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法是对道的诠释和总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热,在古代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充分认识到这个“天道”,进而在造房子的时候,选择坐南朝北,身体上是冬暖夏凉的。

法,也是知识上的规则和规律。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约束,如法律。不管人还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被接受和发展。

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执行力,是细节,决定着效率;是技术层面的手段。术,是在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术是对法的应用,道是体、是无,只有显现出来才能够应用,而道会以法的形式变成有,变成可以被发现的规则和法理,脱离无到有的层面,从而变成术!

你看“算术”“巫术”“法术”“武术”“权术”等,指的大抵都是这个意思。术在道和法之后,属于下乘。“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不变,具体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就是说只要正确的“道”带来的“法”不变,“术”是可以在正常的轨道上千变万化,而且万变不离其宗的。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个行为,坐高铁还是坐飞机,高铁和飞机就是器!器就是帮助行为的工具,提高行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强愉悦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更快,人们发明了汽车,为了管理员工迟到早退,人们发明了打卡机,为了快捷计算,人们发明了计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是工具让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这么说,“器”是用来体现道的思想的,也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从而简化问题,更快捷达成目标。

势,是从“道、法、术、器”体现的势能。“势”就是当下的时空趋势,地势,情势,形势,权势,说的都是一种时空趋势,一种蕴含的能量。 注意这个势是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系统的交点。时空,宇宙,天地,是同一个意思。

势,也是一种惯性,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本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势,须“顺势”而为,不可以逆势而对。

这个世界一眼观去,大抵是由一维、二维、三维物体构成的,同时物理学告诉我们,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面到立方体,其实是一个逐级投影而已。三维其实是四维的投影,空间加上时间的轴线,就变成了四维。四维其实就是势的进阶趋势,四维思维是一种对未来的预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天是天时,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坐标系统。 古人说拜天地不是随便说说的。

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坐标系统,时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而已。势是最后提及,但不是势不重要,《易经》说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亢龙有悔”,可见,势是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势不可挡,来势汹汹啊。人在天地间,会受到当前时空运动趋势的影响,天道圆,地道方,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虽然最后才说到势,但是放在最后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势的变化,会导致人世间低层的道也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民间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个意思。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到了现代却变成以瘦为美。地域没有变化,时间变了,整个价值观体系就变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

对于“道与术”,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法术器”思维模型和“黄金圈”法则的原理是一样的,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由内而外,先思考终极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运用的时候要:

“以道驭术”:基本理念和具体操作统一,知行合一。术:是对法的应用行为。

“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术、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恒得到贯彻、落实以及巩固。法,是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原理,是道的具体显现。

“以器载道”:用工具承载理念。善于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来体现“道”的思想;“术”的执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术的关系:对法的应用就是术!因法而产生的行为就是术!法与术相对而言,法是一种存在,相对而言是静态,是规则的体现,术相对而言是动态,是对法的应用!

对于术,记住两个字:行为!术就是应用法则的行为!成功之道:优术、取势、明道,第一步就是优术!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君主治国,皆以“内圣外王”为基础,承道启法。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三个重要方面。法家学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有云:“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以道驭术。

《易经》中最精髓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应该是最早期的辩证法;《易经》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阴阳两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立是客观的,矛盾依然是客观的,在对立、矛盾中达到统一、平衡这就是道。比如说有一个面包,两个人都想要,这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出于人性的自私两个人都想独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础之上,不管怎么分都是不公平的;两个人都讲道理那就好办了,可以协商解决: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给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讲道理,那就需要“术”来解决,这就会产生很多种分配方法(也就是“术”),比如说发动战争,谁赢了就是谁的;赌一把,谁赢了就是谁的……

可见,实际生活中,“道”与“术”都能解决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强者可用道与术两种方法解决,他有选择性;而弱势的一方只能靠术来解决,弱者开出所谓公平的条件,强者基本上不会接受,因为对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对强者不公平的基础之上,他有权力拒绝弱者的任何条件。比如说:员工希望不干活月薪好几万,老板也希望员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资;这就是利益出发点不同,所导致的客观的矛盾,处理不好的现象就是:老板不讲道理,不管员工怎么闹腾从来不涨工资,员工用“术”来抵抗(消极怠工)老板用“术”来加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惩罚消极怠工者);其实,这样一来,这个单位里的上级、下级都会越来越累,上级想全方位的盯着下属做事,下属想方设法的投机怠工来抗拒,一天到晚尔虞我诈,工作效率低下。

这个时候,老板是强者、员工是弱者,老板可以不听员工的话,而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听老板的话;但是老板的命令,员工可选择很多种方法去完成,最终交给老板一个结果,比如说按照这个人的能力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结果是他干了三天;当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老板,他去办同一件事情会做出不同的结果,这就取决于不同老板对他的不同对待!

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是“术”,我先好好对待你,让你好好对待我,这是“道”;就如上面所说的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矛盾;老板对待员工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板对待员工不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就会消极怠工好几天完成;舍得,先“舍”后“得”这就是以道驭术。

大凡万事万物,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浆则无动力,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有道而谋,谋虽寡而能胜;无道而谋,谋愈多而愈败。“道接天下济苍生,义达四海利九天。”道的实质在于背负责任、慈悲喜舍、胸怀广大、义利合一则无所不通,以正义取利、以利宏扬正义。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经商必看的一部经典电视剧,孟洛川的恩师送给孟洛川12颗珠子,12颗珠子就是12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堂功课。

这12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蕴藏着经商的法则,恩师对孟洛川说过:悟性好的也许几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参不透。

下面我们看看是哪12个字:道与术,取与予,常与变,方与圆,利与害,生与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后举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两个人,从北京出发,要开车南下去深圳。有一个人开着奥迪,而另外一个人开着一辆奥拓。你觉得那个人会先到?

根据正常情况来说,车的性能其实就摆在那里。奥拓再快肯定也比不过奥迪的速度。那这就是属于“器”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是个新手,刚学会不久,不敢太过于加速,最高时速只敢开到80公里每小时。而开奥拓的这个人是个老司机,随便开开都保持超过80公里每小时。这就是属于“术”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虽然是个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而开奥拓的这个老司机,就老是投机取巧,不断的去触碰交通安全的红线,结果一路被交警教育处理。这就属于“法”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作为一个新手,安安全全地开车南下。而开奥拓的这老司机,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结果没开多久车就被交警扣了。于是他在情急之下,干脆不要车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铁。这就属于“借势、用势”层面的问题。

于是开奥迪的新手继续南下,而开奥拓的老司机车被扣了之后,情急之下上了高铁,结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铁是开往吉林方向的。这就属于方向性问题,就属于“道”的问题。

然后呢,这货,也就是老司机一路当中被交警教育和处罚,结果心里很不爽,后面又被交警把车给扣了,就更火大看,结果怎么样?祸不单行,一生气,想图快,去坐高铁,结果坐了个反方向,直接到吉林,当他发现坐了相反方向之后,心里一嘀咕就在想,看来这几天不适合外出,还是下车回家吧。而开奥迪的新手呢?他是刚读完大学,此时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到钱,就买一辆奥迪轿车,并亲自驾驶着这辆奥迪,陪着自己的已经一头白发还在乡下的老母亲去看一下深圳,顺便逛一下香港,而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魂”。

那么在他们没有出发之前,开奥拓的老司机,直接给涉世未深的奥迪司机,在饭里面下了七步断肠散,结果人还没开始去深圳,走了几步人就挂了,自己怎么走,都是先到达目的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谋”。

转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34292256_1003083781.html

曾仕强经典名言5

我倒劝各位,有权有势以后,你最保险的就是知道自己不行,你反而没有事,我们最怕的就是有权有势又想到自己很行,那就完了,那最后一定跟自己过不去。一个人没有权没有势的时候,你要觉得自己很行,你才有斗志,说难听一点,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没有权没有势,你能坏到哪里去?可是当你有权有势之后,你要小心了,我现在有权有势了,我开始要认为我不行,你就会保平安。我想这个就是阴阳的相济相调和。

自以为是对任何人来讲,都是很严重的一个毛病。

中国的皇帝为什么叫孤叫寡,孤的意思是说我的德行修得不好,寡就是我的品德不够,是谦虚的话,不是自己咒自己。我算什么,由我来担当如此重大的责任,何德何能,这叫孤叫寡。孤寡是何德何能的意思,非常地谦虚。

我希望大家建立一个比较正确的观念:人没有优点,也没有缺点,人只有盲点。盲点就是看不懂自己,你把你的个性发挥到正面去,就是优点;你把你的个性发挥到负面上去,就是缺点。问题是你看不懂你自己,那才是盲点。

害可能带给你很多好处,利可能带给你很多问题。易经里面讲的吉凶是什么?是失跟得。你按照易经的道理去做,做到最后你有所得,那就是吉;你不按照那个道理去做,你一定是凶。我们现在没有这种观念,我们只有利害观念,人一有利害观念以后,你就不会走正道了。人一有利害观念以后,你就不会走正道了,你就不是趋吉避凶,你是趋利避害,那这个人就非常浅,完全看不懂。

为天下者不为家。

年轻的时候要慎选你的老板,年纪大了以后要慎选你的部属。只要选错了,都会受到拖累。

世界上只有两种国家,一种是人治大于法治,一种是法治大于人治。没有完全人治的国家,哪个国家没有制度?完全是法治,那是骗人的,你法根本不能自己去行动,不能自己去运作。

保持现状就是落伍,因为你没有随着时代进步。

定数不是命定论,定数是可以改变的,命定论无法改变的,世界上没有命定论这个东西,只有定数。就是你不改变,它就是固定的,你改变,它就会变动,那叫定数。

人那个精神作用,意志作用,其实不是我们平常人想像到的,多重视,激励这是很重要。但是激励有两方面,一个是精神面,一个是物质面,我认为越高阶层的人,给他精神面激励比物质面还重要。基层人当然物质面比较重要,我始终认为钱有没有用是看那一条线,当你够生活以后,你就会慢慢重视精神面,当你生活有问题的时候,你一定是重视物质面,所以这两种,你要活用。

神佛要的是那份诚心,而不是你有多少供品。人要记住:时时刻刻不要忘记要诚心诚意。

你有再好的计谋,只要人心不齐,那就很难。

易经就是讲开关,你自己的开关灵不灵,这个最重要。该开,你开得恰到好处;该关,你关得正是时候。

什么叫宗教关过了?就是所有宗教都是一样,没有区别,你宗教关就过了。宗教最大的就是要破除分别心,只要你还有分别心,你这宗教关就没有过;只要你认为信什么教是好的,你宗教关就永远过不了,因为宗教本身就是一样的,你认为不一样,你就有分别心。

真正的平等就是略有差别,才叫平等。

当我有所得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失掉了什么;当我有所失的时候,我去想想,我得到了什么。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这是阴阳平衡的道理。

顺其自然,但绝不可以听其自然,听其自然就是不负责任。顺其自然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还是很积极的去做,才叫顺其自然。

中国人的法叫做规矩。

人在一起,每个人都有嘴巴,每个人都有意见,每个人都想发表。所以就会吵吵闹闹就会慢慢引起很多的纠纷。就会制造很多事端,那怎么办呢?我们最要紧的就是大家要有一些共识,而这个共识是什么?“普世价值”。人类有了普世价值以后,在共同的基础上去发展不同的文化,然后求同存异,这是我们今后就要走的唯一的一条路。我们把它叫做“和平发展”。

守经达权就是守正以持经,权宜而应变。“经”就是“常”,常道常则,叫做经。守经的意思,便是坚守常道。“变”系“权术”,引申为“变通”。“达变”是为了顺应时势的变迁,而做“适当权变”。守经达变,乃是一方面坚持常道,另一方面做适当权变。应用在管理上,正是最佳的法则;对今日世界而言,更是最光明的正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政的道理,既然以亲民为重点,所以施政当然要以民意为依归。但是民意是变动的,必须通过管理者的谆谆诱导,发挥最大的教化力量以导正民意,使大家日新又新,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顺应时代的民众。贤明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教育,获得百姓的拥戴,改革旧法而实施新政。亲民和新民,其实是一体两面。亲民的目的,在于促使百姓成为新民。新民的功能,有赖于亲民来达成。

无智,故能使众智;无能,故能使众能;无为,故能使众为。

德就是得,就是得乎道,依道而行有所得,就叫德。

道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说法,分别是:第一,可以说的;第二,很难说的;第三,不可说的。

通常“向外求”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眼睛向外张望,这是天生的本能。“向内求”则相当困难,似乎看不到任何东西。

生活中,有的东西是“知易行难”,有的东西是“知难行易”。智慧方面的内容,虽然讲来讲去就那几句话,却大多属于“知易行难”。

“没有”变成“有”很容易,“有”变成“没有”却很难。天下万物生于“有”,但那不是最本源的东西,最本原的东西是“无”,最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归于“无”。

要知道,人心有时很可怕,所以我们要常常回归道心,才能长长久久。长长久久不是说我们能够不死,能够长生,而是说就算我们死了,我们的“道”还存在,身死道存,这就叫寿。

人,这辈子来,只做一件事情是真的,其他全是假的。那我问你哪件事情是真的?说起来在场的人最好不要笑。就是利用我的有生之年,不停地修养我的品德,让我在这方面有所增长。

天底下任何事情都有风险性,唯一没有的就是你要提高你的道德。

人生只有一个目的,用四个字就是求得好死。做人要求得好死,求得好死就是你死的时候问心无愧、心安理得,那是是最宝贵的。

用简化、合并、重组的方法调整原有工作。

什么是德?德就是得到的“得”。就是跟你在一起的人都得到一些好处,你就有德了;跟你在一起的人都损失了一点,你就缺德了,很简单的道理。千万千万记住,有钱没钱是一回事,当不当官是一回事,发不发财又是一回事。你最根本的就是人家跟你在一起,他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我想这个很重要。

我们一辈子只做这件事情,其他都是假的,我们人生就是透过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职场,做不同的工作,但是都有同样的目的,把自己的道德往上推往上推。所以凡是求上进的人,都是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其他都是工具,都是过程,不是目的。

老子所讲的欲望,是你除了本能的需要之外才叫欲望。我要吃饭,这不叫欲望;我要吃山珍海味,欲望。全世界的思想家没有一个人要求我们断欲,因为那做不到,你生存总要有本能。连动物都要求吃了,怎么可以不吃呢?超过那个标准,超标,今天叫超标,那就是欲望。

一个人满脑子都是趋吉避凶,他很容易投机取巧,对我好的我才去做,对我不好的我就不去做。那这已经就跟孔子的道理已经偏离得太远了,那还有什么道德可言?孔子是说你该做的,就算有很大的困难,你也要一步一步去克服,我该做的,就算我结果会很惨,我考虑一下该做的,我还是去做,这才对!因为真正你德性好的时候,那个凶会变吉,吉会变凶,为什么?我们已经讲过了,先天而天弗违,这才叫做伟大的人物。

《阴符经》阉割版原文及注释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自然之道,无所觀也。不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心深微而无所見,故能照自然之性,唯深微而能照,其斯之謂陰。執自然之行,無所執也,不執之以手而執之以機,機變通而无所繫,故能契自然之理,其斯之謂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機,而陰符之義盡矣。〉

故天有五賊,見之者昌。

〈五賊者,命、物、時、功、神也。《傳》曰:聖人之理,圖大而不顧其細,體瑜而不掩其瑕。故居夷則導道布德以化之;履險則用權發機以拯之。務在匡天地,謀在濟人倫。於是用大義除天下之害,用大仁興天下之利,用至正措天下之枉,用至公平天下之私。故反經合道之謀,其名有五,聖人禪之,乃謂之賊;天下賴之,則謂之德。故賊天之命,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黃帝所以代炎帝也;賊天之物,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堯所以代帝摯也;賊天之時,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帝舜所以代帝堯也;賊天之功,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大禹所以代帝舜也;賊天之神,人知其天而不知其賊,殷湯所以革夏命也。故見之者昌,自然而昌也。太公以賊命為用,味以取其喻也。〉

五賊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傳》曰:其立德明機用妙,發之於內,見之於外而已,豈稱兵革以作寇亂哉?見其機而執之,雖宇宙之大不離乎掌領,況其小者乎?知其神而體之,雖萬物之眾不能出其胸臆,況其寡者乎?自然造化之力,而我有之,不亦盛乎?不亦大乎?〉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傳》曰:人謂天性機為人心,人性本自玄合,故聖人能體五賊也。〉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傳》曰:天機張而不生,天機弛而不死。天有弛張,用有否臧,張則殺威行,弛則殺威亡,天殺之機息。然天以炁為威,人以德為機。秋冬陰炁嚴凝,天之張殺機也,故龍蛇畏而墊伏;冬謝春來,陰退陽長,天之弛殺也,故龍蛇悅而振起。天亦有寒暄。德亦有寒暄,人亦有寒暄。德刑總肅,君之張殺機也,故臣下畏而服從;德失刑偏,君之弛殺機也,故姦雄悅而馳騁。位有尊卑,如人有天地。故曰;天發殺機,龍蛇起陸,寇亂所由作;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尊卑猶是革。太公、諸葛亮等以殺人過萬,大風暴起,晝若暝,以為天地反覆,其失甚矣。〉

天人合發,萬變定基。

〈《傳》曰:天以禍福之機運於上,君以利害之機動於下,故有德者萬變而愈盛,以至於王;无德者萬化而愈衰,以至於亡。萬變定基,自然而定。〉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傳》曰:聖人之性巧於用,居窮行險則謀道以濟之,對強與明則行義以退避之。理國必以是,行師亦以是。〉

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

〈“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而言。三要分为外三要(眼、耳、口)和内三要(精、炁、神)。道教认为“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夫惟三要,有内三要,有外三要。内之三要者,精炁神也。外之三要者,眼耳口也。眼为神之门,耳为精之门,口为气之门。〉

火生於木,禍發必尅。姦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鍊,謂之聖人。

〈《傳》曰:夫木情靜,動而生火,不覺火盛而焚其質。由人之性靜,動而生姦,不覺姦成而亂其國。夫明者見彼之隙以設其機,智者知彼之病以圖其利,則天下之人彼愚而我聖。是謂生者自謂得其生,死者自謂得其死,无不謂得道之理也。〉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傳》曰:天地以陰陽之炁化萬物,萬物不知其盜;萬物以美惡之味饗人,人不知其盜;人以利害之謀制萬物,萬物不知其盜。三盜玄合於人心,三才順動於天理。有若時,然後食終身;无不愈時,然後動庶績,无不安食;不得其時,動不得其機,殆至滅亡。〉

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所以神也。

〈《傳》曰:時人不知盜之為盜,只謂神之能神。鬼谷子曰:彼此不覺之謂神,蓋用微之功著矣。〉

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

〈《傳》曰:日月有准,運數也。大小有定,君臣也。觀天之時,察人之事,執人之。機,如是則聖得以功,神得以明,心宜理合,安之善也。〉

其盜機也,天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傳》曰:其盜微而動,所施甚明愽,所行極玄妙。君子用之,達則兼濟天下,太公其人也;窮則獨善其一身,夫子其人也,豈非擇利之能審?小人用之,則失其身,大夫種之謂歟?得利而亡義,李斯之謂歟?豈非信道之不篤焉?〉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返晝夜,用師萬倍。

〈《傳》曰:瞽者善於聽,忘色審聲,所以致其聽;聾者善於視,遺耳專目,所以致其明。故能十眾之功,一晝之中三而行之,所以至也;一夜之中三而息之,所以精也。故能用萬眾之人。〉

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傳》曰:夫心有愛惡之情,物有否臧之用。目視而察之於外,心應而度之於內。善則從而行之,否則達而止之,所以觀善而懲惡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傳》曰:天以凶象咎徵見,人能儆戒以修德。以迅雷烈風動人之恐懼(天垂象以警醒世人),以政福无恩而生大恩之謂也。〉

至樂性餘,至靜性廉。

〈《傳》曰:未發謂之中,守中謂之常,別樂得其志,而性有餘矣。安常謂之自足,則靜其志而廉常足矣。〉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傳》曰:自然之理微而不可知,私之至也;自然之效明而不可違,公之至也。體聖體之亦然。〉

擒之制在炁。

〈《傳》曰:擒物之以炁,制之以機,豈大小之才乎?太公曰:豈以小大而相制哉?〉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者,人之所愛厚,於身大過,則道喪而死自來矣。死者,人之所惡,於事至明,則道在而生自圖矣。福理所及謂之恩,禍亂所及謂之害,損己則為物之所益,害之生恩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傳》曰:觀天之運四時,察地之化萬物,无所不知而蔽之以无知,小恩於人以蒙自養之謂也。知四時之行,知萬物之生,皆自然也。故聖人於我以中自居之謂也,故曰死生在我而已矣。〉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虞人。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他們以欺騙的手段來愚弄我,以高明的手段來欺騙大眾。大眾依然把希望寄托在統治者,我認為不應把希望寄託於統治者,我們要靠積極的鬥爭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說:“那些對我們進行愚弄和欺騙的人,譬如沉水自溺,投火自焚,自取滅亡。”勸告他們:理國以道,在於損其事而已;理軍以權,在於亡其兵而已。無死機則不死,鬼神其如我何?天生機則不生,天地其如我何?聖人修身以安其家,理國以平天下,在乎立生機,以自去其死性者,生之機也;除死機,以自取其生情者,死之機也。〉

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

〈《傳》曰:自然之道,无為而无不為,動靜皆得其性,靖之至也。靖,故能立天地,生萬物,自然而然也。伊尹曰:靖之至,不知所以生也。〉

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

〈《傳》曰:浸,微也。天地之道,體著而用微,變通莫不歸於正,微之漸,故能分陰陽,成四時之至順也。〉

陰陽相推,變化順矣。

〈《傳》曰:聖人變化順陰陽之機,天地之位自然,故因自然而冥之,利自然而用之,莫不得自然之道也。〉

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

〈註在上文。〉

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

〈《傳》曰:道之至靜也,律曆因而制之,不能叶其中,鳥獸居之謂也。〉

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

〈《傳》曰:八卦變異之俠,從是而生。上則萬象,下則萬機。用八卦而體天,用九疇而法地,叅之以炁候,貫之以甲子,達之以神機,閉之以詭藏,奇譎之蕩自然也。〉

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傳》曰:陰陽相勝之術,坦微而不違乎本,明之信可明,故能進乎精曜象矣。

各朝代所属的五行

中国的每个朝代都有相应的五行属性,不无属于一“德”。一个朝代的兴衰,也就是某五行的兴衰。

第一个朝代“夏”,五行属火。为何?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分属四方。春属东,为木。夏属南,为火。秋属西,为金。冬属北,为水。所以,夏代当属火德。再者,夏禹治水有功,是以泄法治水,属于木德。前人以封堵法治水失败,是以土克水。五行中以水能生木,木能泄水。故疏导之法,是采用木德治之。属木的君主创立的王朝,当然属火。是因为木能生火。

商代五行属水。商代创始君王号“成汤”。汤者,水也。“成”也就是生成,成就之意。是金生水之象。成汤自然属金。成汤属金,建立的王朝当然属水。再者,“汤”是多音字,也有“商”的念法。“商”属水无疑。五行中,以水克火。所以,商能代夏。

周代属土。周字之内,赫然藏了个“土”字。正是昭然。西周东周,共属土德。周代姬昌立国,“昌”为双日,属火无疑。所以,这是火能生土,炎精极旺,立周八百余年。因为土能克水,所以周可灭商。后自周东迁之后,国力日衰。是因为东方属木,克土,破了周的“风水”所致。

嬴政的秦灭周。正是木克土之应。“秦”字下有一“禾”俨然属木。嬴者,下有一“女”。古人以男子为阳,女子为阴。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北方为水,所以,嬴姓属水,可以立秦灭周。

刘邦建立西汉,五行属金。“汉”看似属水,西汉本应也属水,其实不然。“刘”字,繁写有个“金”字,自然属金。而“邦”字则是国家之意。刘邦者,就是“属金之国”之意。因为刘邦的情况特殊,所以西汉只能属金。金专克木,所以刘邦平秦灭楚(木),统一中原。

后莽新篡汉,西汉灭亡。西汉属金,最怕火克。“新”者,薪也。本是点火之物,所以新朝属火。王莽带“草”,属木。木能生火,灭掉了属金的西汉王朝。

东汉属水,灭掉了莽新。“汉”本是水,东汉自然属水。后曹魏篡汉,三国开始。

三国

三国之中,蜀汉属金。因为蜀汉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西汉景帝玄孙,自然是继承西汉。西汉属金,蜀汉当然也属金。

孙吴属木。因孙权名内带一“木”字,所以孙吴属木。

曹魏属水。因“魏”字傍“鬼”,鬼者,“癸”也。自然是水德。因曹魏武皇帝曹操名字不好,坏了曹魏的“风水”所以曹魏必然短命。曹内有日,属火,操内有木,属木。这是以木生火之象。至接泄耗曹魏之“水”,所以,曹魏最终被司马晋朝所算。

晋、南北朝

晋者,下有日,为火德。司马氏,也属火德。马者,“午”也。“午”正是火德最旺之地。因为曹操之木泄水生火,所以曹魏灭亡于晋。

西晋后被刘渊祸水所灭。此水火之克。正从北而来。后刘宋篡晋,东晋灭亡。刘宋本属木,不能灭晋。然刘姓帝王立汉,长达五百余载。刘裕姓刘,借汉之水灭晋之火,后生其“宋”之木。这是水能灭火生木。以后南朝,皆“萧”齐,“萧”梁,““陈”之类,全部属木。

再说北朝。北魏属水,因“女”;“鬼”之故。后分为北周与北齐。周乃土,制水而立。齐属木,泻水而立。以“齐”为国号的朝代,不能过山西。此是木不能胜金之故。北齐高洋,高演,高湛之辈,皆秉水德生国自然为木。因木能克土,所以北周初年,数败于齐。

后隋立。隋字含“左”。以左为西,右为东。左乃西,西乃金。所以杨隋属金。隋金连克齐,陈二木统一中原。(北周后期,隋已萌芽,此与司马氏火德灭蜀汉同理)金自土出,所以隋篡北周。

因为“杨”本属木。而“坚”则为金。开国皇帝名讳金木相克,国号伐克其姓,故隋不可久。

唐属火德,所以代隋。西周时有一唐国。后改为晋。春秋时为五霸之一。所以,唐即是晋,晋即是唐。

晋属火,唐也属火。李姓为木,立国为火。长二百余载。

五代

后朱温算之。朱乃火,温为水。以水灭火之象,所以朱温灭唐立梁。后唐灭梁,是火焚其木。朱温名不利。国不可久。后晋代后唐,是注定之事。晋唐本一体,以晋为正朔。所以后晋代后唐。后汉为水,灭普之火,取而代之。后周土克水,灭后汉。

北宋为木,克土。带周。后被金灭。金国自然属金。辽亦属金。辽者,契丹也。契丹者,镔铁也。

繁体辽内藏日,藏火克金,破了“风水”。再耶律阿宝机藏木助火,所以辽不能灭宋。

后蒙古大元,取自古典“天地乾元”。乾乃阳金,远胜金朝。蒙人尚白,金气鼎盛。故灭金破宋,統一天下。唯属火的西夏难敌。火能克金,故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之手。

大明,乃日月之辉。朱皇属火,克灭大元。后金被明火克,亦不能敌。努尔哈赤名讳极差,赤乃火德,克坏大金。元气受损。又岂是明将袁崇焕的对手?后努尔哈赤被明军大炮杀死,算是死于三重烈火之中。

后大清立水德,方才克去大明,定鼎中原。

民国

民国灭清,是以土德。中华民国的国号,并无五行属性。所以全看开国元首的名讳。中山者,中央土也。

后继者中正,也属土。所以民国属土。

太昊帝伏曦[炮牺氏]木

木生火

炎帝[神农氏]火

火生金

黄帝[轩辕氏]土

土生金

少昊帝[金天氏]金

金生水

颛顼帝[高阳氏]水

水生木

帝清喾[高辛氏]木

木生火

唐帝尧(祁姓陶唐氏)火

火生土

虞帝舜(姚姓有虞氏)-土

土生金禹承虞舜禅位

夏朝(姒姓夏后氏)-金

金生水商朝承接夏朝

商朝子姓———水

水生木周朝承接商朝

周朝—姬姓——–木

本来是木生火,但秦始皇把黄河当作秦朝的祥瑞-德水

秦朝—赢姓——水

汉朝初年沿袭秦朝的水德,也有议论是土德,汉土克秦水,但公元前 104 年该朝代最终确定:汉的渊源在于周匡王之少子公刘,所以

周木生汉火

汉朝—刘姓——-火

汉火生新土

新朝-王姓——土

东汉—刘姓——-火

汉火生魏土汉火生吴土

曹魏—曹姓——-土

东吴—孙姓——-土[孙权自以自己政权才是汉朝合法的继承人]

蜀汉—刘姓——火

魏禅位与晋,土生金

晋朝—复姓司马—金

南朝宋虽是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后代,但刘宋却是东晋禅位后成立

东晋禅位于南朝宋,金生水

刘宋—刘姓—–水

刘宋禅位与南齐,水生木,木代表东方,而战国齐国在东方

南齐—萧姓—–木

萧齐禅位与南梁,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A 按顺序是齐木生梁火。

南梁—萧姓——火

B 反对者说火德会把带木的木的“梁”的国号烧没了的,齐和梁同宗都是萧何的后代,都得应该是木德。

南梁–萧姓——-木

最后萧梁朝廷自定义为 B 选项。

南梁禅位与南陈,梁木生陈火

南陈—陈姓——-火

北魏自认先祖的发迹是从晋朝封爵的,所以以魏水承接晋的金德。

[北-东-西]魏-拓拔-元姓—-水

东魏禅位与北齐,魏水生齐木。

北齐—高姓——-木

西魏禅位与北周,魏水生周木。

北周—复姓宇文—木

北周攻灭北齐,统一北方。

北周—复姓宇文—木。

北周禅位与隋朝,周木生隋火。

隋朝—杨姓——-火。

隋朝禅位与唐朝,隋火生唐土。

唐朝—李姓–土。

唐朝禅位与武周,武则天自认武姓出自周武王的武,所以该是木德

武周—武姓——–木。

公元 705 年李唐复国,仍然定为土德

唐朝—李姓—–土。

唐禅位与后梁

后梁—朱姓——-金。

后唐南唐自己托认是唐朝后裔,也是土德,不承认后梁的合法性。

后唐-南唐-李姓—-土

后晋虽攻灭后唐,但是却承认继承于后唐,即晋金德承唐土德。

后晋—石姓——-金

后汉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水承晋金。

一种是自认是刘邦后裔,是火德。

后汉—刘姓——-水

后周禅位于后汉,水生木,而且周属木。

后周—郭姓——-木

赵宋禅位于后周,以火德承周木。

宋朝—赵姓——-火

辽朝-水,发迹于辽水。

西夏-金

金朝-金

元朝-木,崛起于北,北是水。

明朝-火,不用说了。

清朝-水,

北洋-木

蒋朝-金,金克木。

共朝-火,火克金。

_朝-?

中和与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发而皆中节,谓之(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表现出来,符合常理,适中有节度,恰到好处,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之,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之,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之,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之,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切实、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决不罢休。聪明人学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曾仕强经典名言4

有几分把握,做几分坚持,才算是合理的坚持,否则过与不及,都将引起不良的后果。

一方面合理坚持;另一方面却应该依据大家的意见,做合理的修订。大家参与的程度越深,将来执行起来就越加顺利。

经营者信任部属,大家才肯用心计划并且随时调整。彼此有互信的基础,部属在商量的过程中,才有发挥实力的可能。

计划的提出是否用心,已经反映出大家对经营者的信心和忠诚。

中和指决策者的情绪相当稳定。《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决策者当然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却不应该在计划时表现得过或不及,以免不良的情绪,影响到正确的预测。

凡事以诚心诚意来考虑股东安不安,员工安不安,顾客安不安,社会大众安不安,那就是至诚,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

管理者若能持续不断,从不犹豫地以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大众为念,日积月累,自然充满了这些方面的经验,就凭直觉,也能够正确判断可能产生的后果,即为前知。

妥善的计划,必须治标和治本兼顾并重。要做出这样的计划,唯有平日多研究相关的道理,使自己对相关事理十分透彻,诚心诚意地坚持自己所确认的信念,以公正、专一的心思,来从事计划的拟定,才能够以理想为本,视实际情况为标,双方面并重,而无所偏差。

决策之前,广泛收集意见,好像自己毫无所知。决策既定之后,果断坚决,勇往直前。

决策者自认无知,才能够转化为有知。总经理有意见,却能够隐藏起来,暂时不说,把它转换成问题,多方征询各位经理的意见。集合众人的看法,再综合在一起。

唯有有知而自认为无知,才能求贤、寻贤、用贤而臻于大智大慧,也就是大智若愚的最佳表现。

听不到不同的声音,所做的决策,大多偏于一隅而难以周全。

道是大智,应该把所有事物合在一起看,合在一起想。

要使计划顺利推行,最好的办法用是用心做到下述三点:第一,在拟定计划的时候,多和相关的同人沟通,让他们有参与感,实施时才会自动协助,而不故意阻碍。第二,利用机会与相关同人做好事前的沙盘演练。第三,执行计划时,必须把功劳推给同人,而将过失归于自己,才能够一路顺利而和谐地实施下去。

计划在推行过程中,如果坚持不能做任何变更,很可能被迫停止,也等于胎死腹中。因此在不改变目标、不改变计划本质的同时,可以采取边做边改的方式。

决策的过程为:止、定、静、安、虑、得。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如果放火放得有理,当然要加以拥护,若是灯点的不合理,也应该加以禁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假设政策良善,对策促使良善的政策及时落实,有什么不对?万一政策错误,也显得下有对策,才能够减少错误决策所产生的恶果,更值得欣慰。

西方人主张“先授权,部属才能够负起责任”,中国人则认为“部属先负起责任来,上司才敢授权”,这种先后的区别,称为西方管理与中国式管理的很大差异。

想安上级的心,至少要做到三件事情:第一,确实把自己份内的工作做好。第二,要适时向上司汇报工作进度和预期的结果。第三,处处照顾上司的立场和面子,不令其为难。

对上管理能不能持续进行,效果能不能不断增强,主要看部属能不能做到下面三件事情:第一,把功劳让给上司,不抢功劳。第二,主动向上司提出有关未来的预测和筹谋。第三,不让其他同人、朋友知道自己具有多少影响力,向上管理的成效才能够持久加强。

所谓上侵下职,意思是上司把部属的事情抢着办了,反过来指责部属偷懒、不负责。管理上原本有一条法则,称为例外法则。凡是部属能够办理的事情,上司不可以处理,应该放手让部属去做。因为上司的职责,在处理部属所不能做的事。甚至部属不会做,上司也要以教导、辅助的心情,帮助部属学会、做好。部属会做而不敢做、不肯做、不多做,上司更应该找出原因,加以矫治、改善,使部属会做而且敢做、肯做、多做,以期发挥总动员的效果。

企业的规模再大,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结合。行政组织再庞大,真正可以左右大局的,只有那极少数的首脑人物。要求合理应变,其实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要诀,可以说放诸世界而皆准,突破时空的限制,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亲贤臣而远小人。也就是自古流传迄今,代代都被一再重复强调的:亲贤远佞。

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

魏徴:“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进,小人尽退。”

什么是正道?就是一切依天理,凭良心所走出来的途径,所做出来的决策以及所坚持贯彻出来的成果。

千人诺诺不如一人谔谔,人多未必意见就好。

依理应变,必须掌握下述三个要点:第一,依理应变,绝对不是求新求变(变的结果,有80%是不好的,只有20%堪称变得良好)。第二,依理应变,要以“不变”为根本的思考点。第三,理本身就是变动的,所以应变之时,必须先找出先前的理,而不是依照前例来处理。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特色: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以人为主,还必须因道结合,才便于依理应变。

只有理念相同,英雄所见略同,彼此具有共识,然后在大同小异的意见中建立大家的“时中”,才能够顺利的依理应变,做到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地步。

民主最大的缺失,即在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中国式管理的总体目标,在求“时中”,就是“时时都合理”的意思。

大同绝对不是一同,世界统一并非一致的接受某一种文化的洗礼,全体人类都过着同样的生活。大同必须包容小异,也就是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允许各色各样的生活方式,共存共荣,彼此都能够互相欣赏。

对上要有礼貌,但不可以谄媚,讨好;对下不宜太严,也不能过分宽松、纵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必过分熟不拘礼。这中间的轻重分寸,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适当拿捏,这样,才称得上公正。

管理由观念开始,有什么样的管理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行为。有什么样的管理行为,也就产生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同样有什么样的管理关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管理效果。

管理的历程,着重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也就是“有矛盾时加以调和,没有矛盾时制造若干矛盾”,使相同的产生某些差异,而让差异的趋于相同。

人何以能群?曰:分。(安人的基础,在人人自觉,各有其分,而且各守其分。只有“人人各守其分”,才能够“大家和合为一”。)分何以能行?曰:义。(义便是合理,怎样分工才能收到合作的效果呢?只有“合理”一途。)

修己的要旨在自觉、自律与自主。

一个人要管人之前,必须先把自己管好。

寓人治于法治,把人治与法治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

中国式管理主张人治大于法治,寓人治于法治中,人人自然地、自发地也是自动地守法重纪。

做好人本身的价值不高,能够把好事做出来,才有真正的贡献。

有道云笔记3

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

天下的人多各执一察以自耀。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具有是非之心,却未必具备辨别是非的知识。

格物致知的功夫做得好,对于是非、善恶有更为明确的判断力,知道其合理性所在,才能够择善固执,而且很有信心,称为诚意。诚意的意思,是自心所发的意念真诚不妄,一切顺乎自然,不致自欺欺人。

有所愤怒,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的时候,心就不得其正。

这社会本就不公平,你有多有用,就有多特殊。

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书犹良药,可以医愚;书如巨尺,可以丈量世界。

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互相使绊,双方都走不远;彼此成就,才有可能一起走向巅峰。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我才有可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我的。

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决心,就能打败所有人。

有好运气当然好。可我宁愿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当好运来临时,你已经准备好了。

现在不是去想你缺少什么的时候,想想拿你现有的东西能够做什么吧。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态度威严猛厉,不肯稍微宽容,下面的人,就会害怕而不敢亲近,因而深自隐蔽,不肯竭尽其情。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灯不拔不亮,理不辨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孟子》

爱人若爱其身。——《墨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人生的旅途就是这样,用大把的时间迷茫,在几个瞬间成长。

谎言说过耳朵听,却让眼睛动了情。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如得一欧冶。

人人都有脑子,未必人人会动脑子。

赏罚有信,不以远己而不赏,不以近己而不罚。

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公而忘私,一言而万民齐。

毁掉自己名誉最不露痕迹的方法就是对自己的承诺不负责任。

爱人为仁。

勇则能决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严于律己,用法严明。

当恶的模式所积的恶让其主人在控制不住时,大家就会一起加速它的崩溃。

民心就是政治,民意就是政治,民欲就是政治。凡是有关民心、民意、民欲的重大活动,必须慎重对待,让人民满意。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杯水,喝了就没了;而你的不好,就像一粒种子,会生根发芽,这就是人性。

当自己以势欺人,胡作非为时,认为理所当然。而当别人做出同样的恶行时,人性中良知得以发现,于是去谴责别人。但在谴责别人的同时,又有谁能反省自身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相信,不管自己多么牛逼,但我们永远无法看到所有事情的真相,所以遇到大事的时候,一定要有“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谨慎。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它说的就是朋友之间的误会导致了一方受到了致命的伤害。对策:1、维持情感关系最重要的永远是沟通;2、理性的感情关系永远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虞书·大禹谟》:“人心(是、为)危,道心惟(1、隐匿。2、精妙幽深)(仅、独、只有)(1、精,择也。2、心神;思想精华)(1、全。2、同。3、合。综合起来理解为“和合”)(允,信也;允,诚也)(固执;坚持)(同“其”,那个)(中正)。”

注解:

这里是舜告诫禹: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择其精华、只有选择和合,诚信地秉执那个中正,才能治理好国家。

【后记:“聚精会神”这个成语,我个人理解为:和合精华(精英),就可以做到神而明之。另外,《易经》把所有的卦象结合起来,总结出一条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初难知、二多誉、三多凶、四多惧、五多功、上易知”,《易经》的二爻和五爻,无论是阴是阳,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吉、无咎的,为什么?因为居位中正。】

洪范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常理;常道)(同“序”,依次序排列)?”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gǔ chén,错乱陈列)其五行。帝乃震怒,不(bì,赐与,给予)‘洪范’九(通“筹”,筹划;筹算),彝伦攸(yì,终止)。鲧则(jí,殛,诛也)死,禹乃嗣兴,天乃(通“赐”,给予;赐给)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十三年,周武王访问了箕子。武王说道:“唉!箕子,上天荫庇安定天下百姓,使大家和睦地居住在一起。我不知道治理天下的常理如何变得有序?” 箕子说:“我听说在从前,鲧用土去堵塞洪水,把金木水火土这五行搞乱了。天帝于是震怒,就不给鲧‘洪范’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终止了。(后来)鲧被诛杀,大禹便继承并振兴。上天便赐大禹‘洪范’九种大法,因此治理天下的常理就变得有序。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态度要恭谨而严肃;说话要和顺,说话和顺办事就顺利;认识要清楚就能辨别是非;听事要聪敏谋事就能成功;思虑要通达,思虑通达就能圣明),次三曰农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财货,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次四曰协用五纪(就是要和岁、月、日、星辰、历数协调一致),次五曰建用皇极(帝王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所谓大中至正之道),次六曰乂用三德(即治理众民要以”正直”为本,同时在必要时又要刚柔并用,或者以刚制胜,或者以柔制胜),次七曰明用稽疑(就是通过龟卜和诬占以探询上天的旨意,同时参照卿士、众民和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和决定),次八曰(念,常思也)庶征(各种征候),次九曰飨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通过寿、富、康宁、好德、善终等“五福”劝导人向善;通过夭折、多病、忧愁、贫穷、丑恶、懦弱等“六极”警戒和阻止人们从恶)

(这九章)第一说的是五行,第二说的是恭敬谨慎地做好君王自身的五件事,第三说的是勉力施行八种政务,第四说的是协调运用五种符合天时的记时方法,第五说的是建立君王统治天下的法则,第六说的是治理天下的三种德行,第七说的是运用卜筮稽考疑难处理问题,第八说的是经常考虑运用各种征兆来验证君王行为,第九说的是运用五福来嘉奖,运用六极来惩罚。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同“從”,跟随)(变革,更改),土曰稼穑(“毛传”解释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种植叫“稼”,收割叫“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第一章、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性向下润湿,火性向上燃烧,木性可曲可直,金性跟随环境变革,土性种植与收割。向下润湿致有卤就产生咸味,向上燃烧致有焦炭就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头产生酸味,跟随环境变革的金属产生辛辣,种植百谷与收割庄稼便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従,视曰明,听曰聪,思曰(通达;明智)。恭作肃,従作(yì,乂,治也。治理,安定),明作(有智慧),聪作谋,睿作(古之王天下者)

第二章、君王自身的五种行为标准:一是仪容,二是言语,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仪容要恭敬,言语要跟随环境,观察要明白清楚,听闻要聪敏广远,思考问题要通达。仪容恭敬就能庄重肃穆,跟随环境就能使天下得到治理,观察得清楚明白就能有智慧,聪敏广远就能善于谋断,通达问题就能王天下。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五曰司徒(官名。相传少昊始置,唐虞因之。周时为六卿之一,曰地官大司徒。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的教化),六曰司寇(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七日(通“傧”,接引客人。用宾客的礼节相待,礼敬),八曰师。

第三章、要施行好八种政务:一是掌管好农业生产,二是掌管好财货,三是掌管好祭祀活动,四是掌管好内务工程,五是掌管好文德教化,六是掌管好司法刑狱,七是掌管好诸侯朝觐事宜,八是掌管好军事行动。

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第四章、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的出现情况,五是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特指君位)。敛(当时的)五福,用(陈述)(其;他的;她的)庶民(一般的民众)(用在句首,表希望、祈使)时厥庶民(引入动作行为的施事,相当于“被”)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邪党。亦谓勾结,朋比为奸),人无有比德(指结党营私的行为),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谋略、计划)有为有守,汝则(念,常思也)之。不协于极,不(遭受苦难或不幸)于咎,皇则受之。(néng,能够)(安抚;平定;安定)(惊惧),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尽、都)(听从,随从)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人之有能有为,使(推荐;进用)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做官长的人)(已经)(住室)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罪、过错)。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常道、常法)(训,说教也。教导,教诲)。”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第五章、皇位:皇建立统治天下的法则才有君位。聚集当下的五种幸福,用来陈述和施予给其庶民,希望当下的庶民能能泽被在你的君位之下。赐给你保护君位的方法:凡其庶民没有结成邪党的,人没有结党营私的,希望皇作君位。凡是庶民中,有谋略,有作为,有操守的,你就要惦记他们。不愿意协助君位的,不愿意遭受灾祸的,皇就要容忍他们。要能够安抚且能够惊惧,倘若某人说“我遵行美德。”你就要赐给他福禄,当下的人就都会听从皇的君位。不要虐待那些孤苦无告无依无靠的人并且要敬畏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人。倘若某人有才能有作为,就要使他施展才能,这样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是做官长的人,已经富足了住的和吃的,你就不能使他们喜好于你的国家(做贡献),当下的人就都会怪罪你。对于没有美好德行的人,你即使赐给他们福禄,他们却以罪恶来回报你。不要偏颇不正,应当遵循君王的仁义;不要私心偏好,应当遵循君王的正道;不要为非作歹,应当遵循君王的正路。不要偏私,不要结党,君王的道路无比宽广;不要结党,不要偏私,君王的道路无比平坦;不反不乱,不偏不倚,君王的道路中正平直。君王团结臣民有其君位,庶民归附君王有其君位。曰:“皇,君位的陈述,是常道是教导。”天帝教导(我们):凡庶民,君位的陈述,是教导是奉行,以亲附于天子的光彩。曰:“天子作为庶民的父母,因而作天下的君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谓以刚强取胜),三曰柔克(谓和柔而能成事)。平康,正直;强弗(互相合作),刚克;(xiè,谐和,调和)友,柔克。沈潜(地德深沉柔弱),刚克;高明,柔克。惟(bì,君主)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邪佞,不正),民用僭忒。

第六章、三种德性:一是正直,二是以刚强取胜,三是以和柔成事。中正平和,不刚不柔,便是端正平直。倔强而不合作的,以刚强取胜;调和而合作的,以和柔成事。深沉柔弱的,以刚强取胜;具有独到见解,高超技艺的,以和柔成事。只有君主能够造福于臣民,只有君主能够施加威罚,只有君主能够享受美好的食物。百官都没有这些权利。倘若百官有权给人造福,有权对人施加刑罚,有权享用美好的食物,就会有害你的家,有凶于你的国。百官用了将会邪佞不正,百姓用了将会犯上作乱。

七、(卜问)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霁,雨止也),曰(阴暗),曰驿(落驿,稀疏貌),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yǎn tuī,推算过失)。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従,庶民従,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壮大,茂盛),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従,龟従,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第七章、用卜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龟兆有的叫做雨,有的叫做霁,有的叫做蒙,有的叫做驿,有的叫做克;有的叫做贞,有的叫做悔,共计有七种。龟兆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算过失。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你自己要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康强,子孙会壮大。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八、庶征:曰雨,曰(yáng,晴天),曰(yù,暖和),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fān wǔ,茂盛)。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超越身分,冒用在上者的职权、名义行事),恒旸若;曰(豫,乐也),恒燠若;曰(急难,危急的事),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通“彰”,彰明,表彰),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则以风雨。

第八章、各种征象:雨天,晴天,温暖,寒冷,刮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正常的时序出现,就会草木繁盛,庄稼丰收。倘若这五种天气中,某一种天气过多,就会是凶灾;某一种天气过少,也会是凶灾。美好的征兆是:君王庄重肃穆,就会有及时雨降临;天下得到治理,日光就会适时普照;君王明智地处理政事,其后就会温暖;君王运用计谋,天气就会适时转寒;君王通达天下,就会有和风及时而至。恶劣的征兆是:君王行为狂妄放肆,就会常下大雨;君王举动错乱,天气就会久旱不雨;君王贪图安乐,天气就会炎热不消;君王严酷急促,天气就会寒冷不止;君王昏庸愚昧,就会大风不停。君王视察政事得失,就像一岁统率四时;卿士视察政事得失,就像月统于岁;百官视察政事得失,就像日统于月。岁、月、日倘若适时而不变,庄稼就会丰收在望。天下得到治理就会民尽其用,贤能之人就会得到表彰,国家就会中正平和。倘若岁、月、日秩序颠倒错乱,庄稼就不会有收成,天下的治理就会昏暗不明,贤能才德之士就得不到重用,国家就不会安宁太平。庶民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则会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则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第九章、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困厄: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懦弱。”

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学问。在那次对话中,老子建议孔子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并隐藏自己的锋芒。后来,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秘莫测。

公元前485年左右,老子看见周朝衰落,便去云游四方。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官吏尹喜对他说,既然您要归隐了,请务必给我们留下您的著作。于是老子花了几天功夫,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此后便不知所踪。老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智慧融入进道德经之中,影响了后世2500年,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圭臬。那么,这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呢?换句话说,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老子说有这样一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它超越了我们一切感官的知觉,它独立长存而生生不息,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为它无声无形,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无”,但它却创造了万物,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有”。那它到底是有还是无?干脆就把它叫做“道”。“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 创生万物,培育万物,成长万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依靠任何外力。另一方面,它没有任何目的。它虽然生养了万物,但却不占有,不主宰,不横加干涉,也不会自视甚高。它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中,万物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万物却无不在他的影响之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偏私的,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依照自然法则在运行,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这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我们人类尤其是统治者,也要消效法“道”的自然无为。老子曾深切的感受到朝政的腐败,他看见农田荒芜,仓库空虚,为政者却锦衣玉食,生活奢靡,像吸血虫般到处搜刮财物。在为政者的横征暴敛和严苛法令之下,老百姓饱受剥削和压迫之苦。在严峻的刑罚之下,无数生命被轻易的剥夺。老子感叹,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由于逼迫过甚,最终导致人民不再惧怕威压,不再害怕死亡的恐吓。到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人民就只能铤而走险,大的祸患也就开始了。所以老子呼吁统治者要自然无为。当然,老子说的无为并非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为政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只是不着痕迹的辅助人民,能够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让百姓们按照各自的禀赋去自由发展,社会能包容差异性和特殊性,最终的效果就是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他们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老子认为政府应该是服务大众的工具,而不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反对战争,他认为主动发起战争是一种自取灭亡的行为,就算是被迫应战,也应该恬淡为上。杀人众多的时候,要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人还应该向“道”学习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够绵延不绝。当然,这里的柔弱并非指软弱无力,而是含有柔韧敛藏的意思。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坚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枯槁了。所以柔软的东西充满生机,强硬的东西丧失生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攻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在老子看来,真正有德的人应该具有水的品质。水无私地滋养万物,且甘愿往人们厌恶的低处流,从不自恃甚高。正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同样的道理,天地不争,所以他能够长久。圣人谦下不争,反而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推崇,国家也是一样。大国谦下不争,就会汇聚小国。小国谦下不争,就能够被大国所容。不争不是一味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功成身退的气度和智慧。老子还说,要“致虚极,守静笃。”道虽然是虚状的,但它却能化身天地万物,作用永不穷竭。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是虚空的状态,但一旦开始运动,万物就生生不息。

山谷虽然是空虚的,却有大量的水源聚集而来。老子借此告诉人们,要深藏若虚,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不要得意自满,不自满才会不断的更新。此外,还要虚怀若谷,拥有一个深广的胸怀,能够谦虚的容纳别人的意见。当一个东西是虚的状态,那么它也会呈现出“静”的状态。老子说,芸芸万物蓬勃生长,最终都要返回到他的本根,也就是静的状态。清静则天下正,守静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能迷失在物欲中,要消除内心的巧诈,不骄不躁。老子将治理国家比喻成烹煮小鱼,如果老是急躁的去翻动就会破烂不堪。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守静是要在忙碌中静下心来,消除心机和成见,还原内心的明澈,消解心灵的蔽障,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通过守静畜养精神,储藏能量。老子说,道不断的在运动,宇宙万物跟随着它在运动变化,而这种运动变化呈现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那就是“反”,即反也者道之动。反包含了“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

首先,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和发展的,即相反相成。当人们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有无相互生成,难易相互促就,长短相互凸显,高下相互呈现,这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当事物发展的某种极限就会转变成它的反面。将要合拢的,必先张开,将要衰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拿走的,必先给予。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老子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看到其正反两面,并且认真仔细的去对待。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祸患的根源,做好预防。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的作用,只有基础稳固,才不易动摇,才能长久。正所谓根深固柢,长生久世之道。老子还认为,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难,所以终究没有困难。

反的另一层含义“返回”,说的是事物循环运动的规律。因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循环运动,生生不息的。那么从道中被创生出来的万物也是这样的,最终都会回到他的本根。即“夫芸芸万物,各复归其根”。这个本根就是清净的状态,所以人也应该去除内心的巧诈贪欲,返回到淳朴本真的状态,过着慈爱俭约的生活。老子说,这世上之人自然长命的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来长命,却因为过度奉养而糟蹋了生命,只有十分之一是爱惜生命的。他们清心寡欲,清静质朴。如果把道看作是江河之水,在无声无息的滋养着万物,那么当我们从中取来一瓢作用于我们的人生,成为一种人生准则的时候,那么他就成了“德”。自然无为是老子从道中悟出的最重要的“德”,是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老子的所有精神内涵,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自然无为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状况去发展,而不用强力去约束它。由此延伸出了柔弱不争,谦下处后,致虚守静,慈俭淳朴的人生准则。另外还有一些我前面没有提到的,比如老子告诉我们,名利会损害身体,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即“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再比如老子还说要注重内观自省,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那是优点。如果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那是一种缺点。圣人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当然,道德经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我个人献于水平和篇幅只能粗浅的讲一讲。总而言之,老子的思想就如粗布衣中怀揣着的美玉,外表质朴,但内涵丰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就算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说的“知我者希”,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

转自:https://www.ixigua.com/70147353499686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