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七章中的“道政合一”

《道德经》第十七章,老子把中华道统最大的特色说出来,叫做道政合一。就是主政者,从政者,他都按照道来施政,这在其他的国家,我 们没有看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母之。大家可以看到,他把君王分 成四个等级,最高的等级叫做太上。太上,指的是最上等的政治,它是道政合一的。这样我们才知道,为什么我们后来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老君就是修道的人。很多很多,在这很多很多的修道人当中,最高等级的,我们认为,不是老子自己认为,是老子了,所以叫做太上老君。 不知有之,老百姓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好像有人在治理这个国家,可是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为什么?因为你看那个鱼在水里面,水跟它的关系是很自然的。水也没有感觉到你这个鱼怎么老在我这里搅和;鱼也没有感觉到,水你真是供应我的最好的,讲一大堆,它没有。相忘于无为,各遂其性,各人做各人的事,各人过各人的生活,各安其位,各得其乐。

次一等的时候呢?叫做其次,亲而誉之。彼此互相亲近,互相赞美,这就是儒家所讲的礼乐安民,修己以安百姓。所以儒家最高等级,对于老子说起来,那是次一等的。因为道家他是主张,我不给你压力,你也不要给我压力;我不必感谢你,你也不必感谢我,我们各人走各人的道,但是彼此都在同一个道上,大家可以从这里去领会领会。

其次,畏之,好像法家就出来了。当然了,老子当时还没有很明显的法家,还没有,只是隐隐约约有那种主张。我们今天会把法治看得很高明,实际上是很惭愧的事情。人民很害怕,我不能违法。而政府呢?就是你不对,我就要罚你,这个并不是很理想的一种政治。而且比儒家所主张的礼治,就是礼仪的礼,更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讲法治,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礼治也比较看看?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一天到晚在讲 法治,那根本是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不知道什么叫礼治,不知道什么叫道政合一,他就认为法是最高的等级,这是他们的事情。

再其次呢?侮之。为什么?因为你越禁止,社会就越紊乱;老百姓越反抗,我们施压就越强,搞到最后人民不怕死,就开始来抗议,然后集会游行,对政府给他很大的压力。老子认为,不知有之是最理想的政治,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太上的治国状态?纵观中国历史,为什么总是出现畏之侮之的社会状态呢?老子他说为什么会越来越差?主要就是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君王不讲诚信,他不以诚信来修己,他不以诚信来待人,老百姓就不相信君王。我想在我们历史当中,这种镜头是出现过好几次。幸好我们都及时还本归原,把它调整过来。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景象。什么叫做悠?就是很悠闲很悠长,不会说三天两头乱,这就是老子一再说的,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所以悠兮,你可以把它跟处无为之事连在一起想。贵言呢?可以把它跟行不言之教又合在一起想。“言”这个字在《道德经》里面,多半是负面的。因为老子要我们,把我们脸上能够关闭的器官,尽量地闭起来。你看眼睛能够张开,闭起来不要看,不要乱看;嘴巴能够闭起来,不要说话,说那么多干什么?鼻子不能闭的,鼻子一闭人就没气了。耳朵不能闭,那怎么办呢?很简单,耳朵你就听四方八面,听所有的言,所有的声音,然后你就知道,你该怎么样去处理这些事情。贵言,贵是重视的意思。你要很重视你的话,所以你就不能多说,所以贵言就是不要多说话,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这一点也不假。但是不是说我闭了眼睛,我闭了嘴巴,那我什么都不做,这样叫无为吗?这样不叫无为。因为什么?因为你要功成,要事遂。意思就是说,你在默默当中,完成天下太平这样的大事,使得人民都能够安居乐业。但是最了不起的,就是最后这句话,百姓皆谓,百姓都说我自然。一切一切都是自自然然 的,他不知道这是君王所赐,他也不必感恩。这样各位才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宗教,因为宗教是要你感恩的,要你害怕上帝,要你感恩上帝,连吃一餐饭都要感谢上帝的恩赐,这个中国人是很难做到的。

《道德经》一共出现过五次自然,这是第一次。其实老子所讲的道,完全表现在自然。所以老子所讲的自然,有三个主要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天然。天然是什么?是物理的自然。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自然。

第二个,人性的自然叫天性,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的自性,食色性也。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要自然地去发展,不能压抑。所以思想家没有一个人叫我们要禁欲,没有。要自然发展,自然生,自然死,自然活。

第三个,合乎自然规律的,人为的种种措施,都叫自然。所以无为,就是没有违反自然的规律。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