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阳明心学并确定了自已的“本体书”

今天看《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颇有收获,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学习的方向。

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就像是种树。开始的时候,生根发芽,还没有树干;等到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有了树枝之后,才有树叶,然后有花,有果实。在开始种树的时候,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那树枝的事,不要想那叶子的事,不要想那开花的事,不要想那结果的事。空想有什么意义呢?只要你不忘栽培灌溉,你还怕没有果实吗?”

学习是耕耘栽培,不是狩猎采集。学习最大的毛病是学得太多,碎片化地到处去枝叶花果,搞成了狩猎采集,所以没有根。学习最重要的不是学,而是不学!借用孔子的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是有用就学,而是可学可不学的都不学,不看,不听,不说,不动,才能修养自已的本原,才能集中大块时间学习自已真正要学的。

读书要先确定自已的“本体书”,就是你准备照着一条条去践行的那本书。现在逐渐看清自已末来道路的方向了。孙子兵法、管理学、心理学,这就是我的本体书。

本体书系确立了,需要自已一条条地去践行。当然以后其它的书也可以读,但只是浏览参考,属于“书海旅游观光”。不过我想往后也难得有时间读其他书了。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型人才。

带娃逛新华书店

附近新开了一家新华书店,开业有段时间了,一直都没去过,晚上带娃去逛了下书店。现在的新华书店跟以前的书店大不相同了,里面的绝大部分书都蒙上了一层塑料薄膜。这点挺差劲的,本想翻翻里面的内容,但又不太好把书膜撕掉,于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几本别人撕过书膜的书。还好儿童书籍区有好多可以随便翻阅的动画书,娃找了个空位,饶有兴趣地看起书来。

带娃来新华书店,初衷是想培养娃的阅读兴趣,我是个喜欢看书的人,我也希望自已的娃长大以后能和自已有共同语言,这就得从小抓起。看了半个小时的书,娃突然说自已想吃甜点。这新华书店的甜点可不便宜,但为了让娃喜欢上这里,我还是跟她点了一份甜点。小家伙可高兴了,一边看着书,一边吃着甜点,挺享受。看到这一幕,我也感觉挺有成就感的。

此次来新华书店经验总结:如果大人想到新华书店看书,可能会失望,但里面的阅读氛围和环境却很好;如果碰上了喜欢的书,不妨偷偷地把书膜撕掉,找个安静的座位享受阅读。如果是小孩子看书,新华书店是个不错的好去处;众多动画书、童话书,可以随便看。我觉得带娃一起去逛新年书店,比带娃逛街要有意义多了。新华书店,溜娃的好去处。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视)(诋毁)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亲仁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余力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李毓秀【清】

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

道法自然,意为纯任自然,不逆自然而行。《道德经》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所以,“道法自然”说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我们认为,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人与自然万物都是“道”的化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能化生万物,即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又遵循自然之道,人也遵循自然之道,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万物都是按照“道”赋予它的秉性,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也没有任何理由去干扰它,更不应该随意对它进行伤害或杀戮。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自然生长。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是人类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破坏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呢?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地、效法道,遵循道的自然法则,进而达到和谐共生的目的。葛洪《抱朴子内篇》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这里所说的“任物自然”,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顺乎无为之天道,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第二,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原则。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黄帝阴符经》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可见,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自然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太平经》又称:“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男女同心而生子;父母子三人同心,共成一家。君臣民三人共成一国。”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共生共长,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道教还认为,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最有智慧的物类。因此,把人放在“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第三,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就是告诉人们,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然后人类才能长久安宁。而“安天地”,就是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因此,《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所谓“观天之道”,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就在于此。

只有懂得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选拔将领的重要依据

《孙子兵法》中对将领提出了五个要求,即“智、信、仁、勇、严”。一个将领能不能打胜仗,看的就是这五个方面,这些素养即是选拔将领的重要依据。

一是智。这是讲的智,不是聪明,而是睿智,凡事看得很透彻,很广远。

二是信。信就是诚信。管理者失去威望,往往是因为有诺不行。信,讲究“赏不避小,罚必就大”。惩罚问责要从高官下手,才能服众;奖赏鼓励,要从卑微的职位入手,才能激励一大片。

三是仁。“仁”更多用于形容人际关系,如扶老携幼,扶危救困之类的美德,这都是属于“仁”的范畴。《孙子兵法》里的“仁”,主要讲的是关爱下属,平等对待手下,关心他们的发展,“己欲达则达人,己欲立则立人”,体谅他们的苦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慢慢地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挤,最终天下归心。

四是勇。这里讲的是勇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勇”有三种:一是匹夫之勇,就是外在的凶狠;二是战卒之勇,将勇气用于杀敌报国,这是英勇;三是最高层次的心性之勇,即善于认错,敢于认错。儒家讲的“勇”,更多的是要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自我约束,不断拓展自已,让内心足够强大。只有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无私无畏,不忧不惧。

五是严。带兵作战,必须严格法令。军纪之严,在于“严正辑众”,即通过严明法纪,达到严密组织、严肃纪律,来管理士卒、团结部属。可以说,勇,是指堂堂正正,没事不惹事,出事不怕事;严,则是作为领导者,一定要管理好手下人,建立起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