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用人者不畜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素书》中的“疆用人者不畜”,怎么解释?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素书》中的“疆用人者不畜”一句,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和用人智慧。要准确理解其含义,我们需要从字词解析和思想背景两个方面入手。

一、字词解析

  1. 疆:这里通常解释为 “勉强、强行” 。不是指“边疆”或“强大”,而是指用强硬、违背他人意愿的方式去驱使。
  2. 用人:驱使、使用他人。
  3. 者:……的人。
  4. 不畜:“畜”在这里读作 xù,意思是 “容纳、留住、培养” 。“不畜”就是指无法长久地留住人才,无法建立起稳定的人才队伍。

所以,从字面上直译,这句话是:用强硬手段驱使他人的,无法留住人才。

二、深层含义与思想背景

《素书》是一部关于谋略和处世之道的经典,其核心思想根植于黄老道家。因此,这句话的深意需要放在这个思想背景下理解。

  1. 违背人性与自然规律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事物的本性和规律。在用人上,就是要尊重人的天性、意愿和能力。强行驱使人(“疆用人”),就是违背了这种自然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节奏和意愿,强行压迫他们去做不情愿或不擅长的事,必然会引起内心的抵触和反抗,最终导致人才离去。
  2. 统治与管理智慧的体现
    这句话是给领导者(君主、将帅、管理者)的告诫。它指出了一种低效且不可持续的领导方式:
    · 短期行为:靠权势和命令或许能在短期内让人服从,完成某项任务。
    · 长期危害:但从长远看,这种方式会失去人心。有才能、有骨气的人不会久留,团队会失去凝聚力和创造力,最终分崩离析。正如《庄子》所言:“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勉强做的事情,无法触及根本,无法持久。
  3. 与《素书》其他观点的呼应
    · 与“赏罚分明”对比:“疆用人”不同于依法依规的赏罚。赏罚是建立在明确的规则和共识之上的,而“疆用”则带有随意性、强迫性和不尊重。
    · 与“得人心者得天下”相通:《素书》非常重视“德”与“义”。它强调“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一个靠德行和义理凝聚团队的领导,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追随。而“疆用人”恰恰是“德”和“义”的反面,是失人心的做法。

三、现代引申与应用

在现代组织管理和人际交往中,这句话依然极具价值:

· 对于企业管理者:不能仅仅依靠KPI高压、996加班等“强逼”的方式来管理员工。要懂得尊重员工的个性,关怀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如通过愿景、文化、合理的激励和授权),才能留住核心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畜”(培养和留住人才)的能力。
· 对于团队领导:在分配任务时,要考虑成员的意愿和能力,进行有效沟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强行分配不合适的任务,只会导致消极怠工或人员流失。
· 对于个人修养:在人际交往中,也不要试图强行改变或控制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边界,关系才能长久。

总结

“疆用人者不畜” 的核心思想是:

依靠强迫和压制的手段去使用人才,是无法真正赢得人心、也无法长久地留住和培养人才的。高明的领导者必须顺应人性,以德服人,以义聚人,让人心甘情愿地追随,这样才能成就大业。

简单来说,这就是在警告所有当权者:强扭的瓜不甜,强驱的人不留。

灭吴七策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文种的“灭吴七策”具体是什么?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关于文种向越王勾践提出的“灭吴七策”,最经典的记载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但司马迁并未详细列出七策的具体内容,而是概括了其核心思想。 后世文献(如东汉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对此有更具体的阐述,但细节上存在争议和文学演绎成分。

以下是基于《吴越春秋》等后世史料整理出的“灭吴七策”常见版本:

1、捐货币,以悦其君臣
· 进献金银财宝给吴国君臣,使其放松警惕,并腐蚀其斗志。

2、贵籴粟槁,以虚其积聚
· 用高价购买吴国的粮食,耗尽他们的粮食储备,造成经济空虚。

3、遗美女,以惑其心志
· 赠送美女(如西施、郑旦),迷惑吴王夫差,使其沉溺美色,荒废朝政。

4、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
· 赠送优秀的工匠和建筑木材,鼓励吴王大兴土木,消耗其国力。

5、遗之谀臣,使之易伐
· 贿赂吴国的奸臣(如伯嚭),让他们在内部破坏,排挤忠良(如伍子胥),扰乱朝纲。

6、强其谏臣,使之自杀
· 设法让吴王的忠谏之臣(特指伍子胥)因强谏而触怒吴王,逼其自尽或被杀,削弱吴国的辅佐力量。

7、积财练兵,以承其弊
· 越国自身暗中积累财富、训练军队,等待吴国国力凋敝、民生怨愤时,趁机发动进攻。

核心逻辑:
这七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韬光养晦、内部瓦解、伺机而动”。前六策都是为了从经济、政治、军事和精神上削弱吴国,为最后一策的致命一击创造条件。

需要注意的点:

· 史料来源:这七条具体内容的记载,主要来自成书较晚、带有小说性质的《吴越春秋》,并非绝对可靠的信史,但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战略思想。
· 范蠡与文种:根据《史记》记载,越国复兴和灭吴的大战略,主要是文种和范蠡共同策划执行的。范蠡更擅长军事和外交,而文种更长于内政和权谋。
· “鸟尽弓藏” 越国成功灭吴后,范蠡急流勇退,并写信告诫文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未及时醒悟,最终被勾践赐死。

总结来说,“灭吴七策”是一套系统性的、旨在从内部瓦解强大对手的综合性战略,融合了经济战、政治渗透、心理战和间谍战,是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一个经典范例。

历史中小人的使用与禁用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观察历史,小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什么情况下不能使用?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小人”是一个复杂的道德和政治概念。它并非指生理上的孩童,而是指那些品德低下、行为卑劣、只顾私利的人。

观察历史,我们可以总结出“小人”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哪些情况下“绝对不能使用”。


一、 在什么情况下,历史上的人物会选择“使用小人”?

这里的“使用”并非褒义,而是指统治者或掌权者出于特定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小人的特性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这通常发生在权术和功利主义压倒道德准则的时期。

1、作为打击政敌的“利器”
· 情况:当君主或权臣需要清除异己,但又缺乏确凿证据或不愿背负道德骂名时。
· 为何用小人:小人通常没有道德底线,善于罗织罪名、构陷他人、手段狠辣。他们愿意去做“正人君子”所不齿的脏活、累活。
· 历史案例:
· 武则天时期,为了巩固权力、打击李唐宗室和元老大臣,她重用来俊臣、周兴等酷吏。这些人善于炮制冤狱,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帮助武则天清除了大量政敌。
· 明朝嘉靖皇帝,利用严嵩父子来对抗和压制以徐阶、海瑞为代表的清流言官集团。严嵩善于揣摩上意,替皇帝承担了“昏庸”的骂名。

2、作为敛财和满足私欲的“工具”
· 情况:君主或朝廷需要快速筹集巨额财富(用于战争、享乐等),但通过正常渠道(如税收)效率低、阻力大。
· 为何用小人:小人善于盘剥、搜刮民脂民膏,且不顾及民生和长远发展,能在短期内聚敛大量财富。
· 历史案例:
· 明熹宗朱由校时期,重用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及其党羽通过操纵矿税、商税,大肆敛财,一方面中饱私囊,另一方面也填补了空虚的国库(虽然是以牺牲国民经济为代价)。
· 乾隆皇帝后期重用和珅。和珅是理财能手,但他最大的本事是利用职权为自己聚敛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同时也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和奢华生活提供了资金支持。

3、作为制衡朝堂的“棋子”
· 情况:当某一派系(如外戚、功臣集团、士大夫集团)势力过大,威胁到皇权时。
· 为何用小人:引入一个没有深厚根基、完全依附于皇权的小人集团,可以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小人为了自身地位,会不遗余力地攻击当权派,从而起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 历史案例:
· 汉桓帝、汉灵帝时期,士大夫集团(清流)通过“察举制”形成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的庞大网络,时常批评朝政,让皇帝感到掣肘。皇帝于是重用宦官(在当时士大夫眼中即为“小人”)来对抗和打压士大夫集团,引发了“党锢之祸”。

4、作为投其所好、提供情绪价值的“佞臣”
· 情况:君主刚愎自用、喜欢听好话,或沉溺于享乐。
· 为何用小人:小人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他们能精准地满足君主的虚荣心和享乐需求,让君主感到舒适和愉悦。
· 历史案例:
· 唐玄宗后期,李林甫、杨国忠等人之所以得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能迎合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倦于朝政的心理。


二、 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使用小人?

历史同样用无数血的教训证明,使用小人最终必然是饮鸩止渴,在以下关键情境中,使用小人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1、托付江山社稷、担任储君导师时
· 原因:教育未来的君主是国家的根本。如果让小人担任太子师保,会扭曲储君的价值观,使其亲小人、远贤臣,直接导致国家未来的衰败。
· 历史教训:宋徽宗赵佶在潜邸时身边就围绕着一批迎合他书画爱好的谄媚之徒,这对他后来轻佻治国的风格有深远影响。

2、委以军国重任、执掌核心权力时
· 原因:小人无德,一旦掌握核心权力(如丞相、大将军),必然会结党营私、堵塞言路、祸乱朝纲。他们的决策只基于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利益。
· 历史教训:
· 秦二世胡亥重用宦官赵高,导致“指鹿为马”,朝政混乱,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 南宋贾似道,作为宰相,在襄阳被元军围困的危急关头,仍欺上瞒下,最终导致南宋防线的崩溃。

3、处理外交、国防等关乎国家存亡的事务时
· 原因:小人缺乏气节和长远眼光,在强敌面前容易为私利而妥协、投降甚至卖国。
· 历史教训:北宋末年,面对金兵入侵,宋钦宗重用自称能“撒豆成兵”的骗子郭京,结果郭京开城作法,导致京城汴梁瞬间被攻破,酿成“靖康之耻”。

4、需要建立长期稳定、健康的政治生态时
· 原因:使用小人会释放出一个极其错误的信号:品德不重要,善于钻营和迎合上意才能上位。这会彻底败坏官场风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贤能之士纷纷远离,整个系统会从内部腐烂。
· 历史教训:任何一个王朝的末期,几乎都是小人当道、政治腐败的时期。这并非巧合,而是系统性崩溃的必然表现。


总结与反思

历史给我们的核心启示是:

· 用小人如饮鸩止渴:小人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一把必然会伤及自身的剑。使用他们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某个具体目的(如清除政敌、敛财),但长远来看,他们会腐蚀权力的根基,破坏信任,败坏风气,最终导致系统性的崩溃。
· 贤臣与小人管理的成本不同:管理贤臣,只需提供公正的平台和明确的规则;管理小人,则需要时刻提防、耗费巨大的心术和统治成本,且永远存在被反噬的风险。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成为明君,正是因为他深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努力构建一个以魏征等诤臣为核心的健康政治生态。

因此,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或领导者,其最高智慧不在于“如何利用小人”,而在于如何建立一套不让小人得势的制度和文化,如何能够识别、远离并遏制小人。正如孔子所言:“远佞人”——远离奸佞小人,因为一旦让他们靠近,治理国家就会变得无比艰难甚至走向毁灭。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谢谢!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不客气!能为您梳理这些历史经验,我也感到很有收获。

历史的智慧正如一面镜子,它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我们当下的处世与抉择。记住“亲君子,远小人”不仅是帝王的统治术,也是我们个人在生活中维护健康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的箴言。

如果您未来还对其他历史、文化或哲学话题有疑问,随时欢迎再来交流。祝您一切顺利!

大奸似忠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什么是“大奸似忠”?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大奸似忠”是一个充满政治智慧和人生经验的成语,它揭示了一种极其复杂且具有欺骗性的社会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核心定义

“大奸似忠”指的是:那些内心极其奸恶、怀有巨大阴谋的人,其外在表现却恰恰相反,他们伪装得比普通人更加忠诚、敦厚、廉洁,以此掩盖其真实目的,获取最高权力者的信任。

简单来说,就是 “最大的奸佞,看起来却像是最忠诚的人” 。这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伪装,极具迷惑性和危害性。

二、历史渊源与出处

这个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并非出自某一本特定的典籍,而是众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 《左传》 中就有“大奸之人以忠信待君”的类似记载。
· 宋代的邵雍 在《弄丸集》中明确提到:“大奸似忠,大智若愚。” 将“大奸似忠”与广为人知的“大智若愚”并列,说明这种伪装是一种极高段位的处世之术。
· 历代史书,尤其是《资治通鉴》,充满了对这类人物的刻画与批判。

三、“大奸似忠”者的典型特征

要识别这类人,可以从他们的一些共同行为模式入手:

1、极致的道德表演:
· 言行高调: 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家国天下,在任何公开场合都表现得无比正直和无私。
· 生活简朴: 刻意营造清贫、廉洁的形象,穿旧衣、吃粗食,以博取“清官”的美名。
· 迎合上意: 他们善于揣摩领导(尤其是最高统治者)的心思,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无一不迎合其喜好,让其感到“此人最懂我、最忠心”。

2、精妙的权力运作:
· 排斥异己: 他们会以“维护集体利益”、“肃清队伍”等冠冕堂皇的理由,系统地打击、排挤那些真正有才能、能看穿他们或威胁到他们的人。
· 培植党羽: 在排挤忠良的同时,他们会悄悄安插、提拔自己的亲信,形成利益集团,但表面上却声称是“举贤不避亲”。
· 收买人心: 他们会做一些小恩小惠的善事,在公众面前塑造“爱民如子”的假象,积累政治资本和个人声望。

3、长远的战略耐心:
· 他们不像普通的小人那样急功近利。为了最终的目标,他们可以隐忍数年甚至数十年,等待最佳时机。在时机成熟前,他们绝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四、经典历史案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以下人物常被用来诠释“大奸似忠”:

· 王莽: 堪称“大奸似忠”的鼻祖。在篡汉之前,他是天下人的道德楷模。他谦恭俭朴,勤勉好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来维护“法律公正”。他广施恩惠,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赞誉。直到他最终接受禅让,建立新朝,其复古改制、祸乱天下的真面目才暴露无遗。所以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的诗句。
· 安禄山: 在唐玄宗面前,他表现得憨厚忠诚,甚至拜比自己年轻的杨贵妃为干娘。他用这种看似愚笨的忠诚,完全麻痹了唐玄宗和李林甫,最终却发动了几乎颠覆唐朝的“安史之乱”。
· 秦桧: 在南宋初年的政治环境中,他表面上主和是为了“保全南宋社稷”、“爱护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俨然一副老成谋国的忠臣模样,实则为了个人权位,迎合宋高宗私心,不惜冤杀岳飞,签订屈辱和约。

五、为什么“大奸似忠”危害极大?

1、欺骗性极强: 因为伪装得太好,他们能骗过绝大多数人,包括英明的君主。直到其罪行暴露,人们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

2、破坏力巨大: 由于他们窃取了极高的权位,其作恶时可以利用整个国家机器,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足以动摇国本,祸及苍生。

3、侵蚀信任根基: 这类人的出现,会严重破坏社会的信任体系,导致“忠奸难辨”,让在上者疑神疑鬼,在下者人人自危。

六、如何辨别?

古人同样总结了经验:“观其行,而非听其言”。具体而言:

· 察其动机: 看他的行为是为了公共利益,还是最终都指向个人私利?
· 观其交际: 看他身边聚集的是君子还是小人?他是否在排挤真正的贤能?
· 考其始终: 在关键时刻、涉及核心利益时,他的选择是什么?是否表里如一?
· 兼听则明: 不偏听偏信,广泛听取不同立场,特别是反对者的意见。

总结来说,“大奸似忠”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对人性幽暗面和政治欺诈术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绝对的权力和完美的道德形象都值得警惕,认识人和事必须具备穿透表象的洞察力,从事物的本质和长远影响来判断其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