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往往在一念之间

古时候有个王国,由于历来的积弊,小人和恶人控制了王国的很多封地。国王为了维护统治,给所有的人都种下了“生死符”。这“生死符”很厉害,国王只需对人念一下咒语,这个人轻则身上各种不舒服,重则当场猝死,甚至会患上重疾受折磨而死……

国王有很多儿子,散落在各处封地。国王的统治方式使大家人心惶惶,国王自己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国王想找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人必须能让自己体面下台,并且能善后他留下的烂摊子,使摇摇欲坠的王国能长久存续。

国王有一个儿子被安排成长在民间,国王从小给他安排了很多坎坷、诱惑及考验。这个儿子遭受了很多坎坷,踩过很多坑,经历了很多考验。虽然这个儿子没有通过所有的考验,或者说考验结果不尽人意。但总体来说,这个儿子还是秉性善良,并且具有一定的治国能力。

但是这个儿子有个缺点,就是他信奉因果,并且脾气倔强。几十年的坎坷遭遇,铸就了他那强大的不屈之心。他决心为所有人解除“生死符”,使百姓回归自由安宁,让王国恢复自然发展。但是他信奉因果且抱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的执念,决心在未来报复曾构陷和伤害过自己的小人和恶人。

这些小人和恶人对这个儿子很忌惮,因此长期挑拨这个儿子和国王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个儿子和国王的关系也不好。小人和恶人想逃避惩罚且维持自己的地位,国王也想要在未来能体面下台……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对这个儿子发动了征伐!

在狡诈多变之“水”和无孔不入之“风”的轮番征伐之下,这个儿子的智慧有了不少长进,他最终想出了三条应对之策:

上策:不参与纷争,置身事外当一个观察者。

中策:包容小人和恶人、克服阻力,以实现解除“生死符”,使王国回归自然的目标。

下策:选择性地解除“生死符”,把这些小人和恶人的性命捏在自己手上。

你们猜这个儿子后来采用了哪个策略?

看懂的人,早避开了大坑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前,肯定盯着那件打补丁的龙袍发过愣:自己省吃俭用,没修过一次宫殿,为啥百姓还是跟着李自成反了?

乾隆晚年看着英国使团的火枪图纸,估计也犯过嘀咕:这玩意儿能连打十发,大臣们咋都说“没用”?

项羽在乌江边上抹脖子时,八成在骂自己:鸿门宴上只要手一抬,刘邦哪有机会当皇帝?

这三个厉害角色,栽的其实是同一个坑。

历史早把避坑的法子写在了纸上,就看你愿不愿意低头看。

今天咱们就扒三个最实在的规律,每个都带真真切切的例子,看懂了,至少能少走十年弯路。

规律1:资源失衡必生乱——别让贪心变成催命符

明朝万历年间的苏州,有个叫张岱的公子哥,在书里记过一段扎心的见闻:“我家绸缎庄的伙计,顿顿能吃三碗白米饭配酱肉,街对面的农户,却在墙角挖观音土——这世道,富的能流油,穷的能饿死。”

这不是张岱瞎写,是明末江南的真实现状。

而把这“富者流油、穷者饿死”变成“催命符”的,正是那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东林党人。

这些人大多是江南士绅,家里要么有千亩良田,要么开着十几家绸缎庄,按说该知足了,可他们偏不。

当时朝廷要收工商税,补贴北方边防——辽东的清军正虎视眈眈,士兵连棉衣都穿不上。

东林党人在朝堂上拍着桌子喊冤:“百姓刚缓过劲,怎么能再加税?”

可他们没说的是,这税根本落不到他们头上。

按明朝规矩,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家里田产不用交税;乡绅开的商号,只要给税吏塞点银子,税单就能“忘”在抽屉里。

真正交税的,是那些只有三五亩地的农户,是那些开小布店的小老板。

有个叫李二的松江农户,《明季北略》里记过他的事:家里五口人守着半亩地,春天种麦,秋天种稻,收的粮食刚够交租。

女儿七岁那年大旱,稻子全枯了,他去求地主借粮,地主捻着胡子说:“借一斗,明年还两斗。”

李二没敢借——他知道,就算借了,明年也还不上。

最后女儿被卖到苏州当丫鬟,换了三斗糙米,一家人没敢吃,留着当种子。

到了崇祯年间,这事儿终于炸了。

陕西大旱,百姓挖野菜都要抢,可江南的东林党人还在斗蛐蛐、建戏台。

有个叫李自成的驿卒,本来有份糊口的差事,却被裁了——朝廷没钱发工资,钱都被士绅们“省”下来了。

后来李自成拉起队伍,一路向南打,沿途百姓拿着锄头就跟他走,不是因为他多厉害,是因为大家实在活不下去了。

你看,资源失衡的可怕之处就在这:不是谁故意坏,而是攥着资源的人总觉得“再多一点也无妨”,直到没资源的人连站的地方都没有,那就只能掀桌子了。

历史上但凡懂这个道理的,都活得挺稳。

比如汉初,刘邦刚打下天下,就把土地分给跟着他打仗的士兵,还规定“谁家有五口人,就能分一百亩地”。

有人劝他:“陛下刚登基,该多留些土地给自己。”

刘邦笑了:“我一个人占那么多,底下人没饭吃,我的位子坐得稳吗?”

就因为这,汉初没出大乱子,后来才有了文景之治。

所以避坑的法子其实很简单:手里的资源,别攥太死。

不管是钱、权,还是机会,给别人留口饭吃,就是给自己留条路。

就像古人说的“月满则亏”,你占了七成,就别怪别人惦记你那三成;反过来,你只拿三成,剩下的让大家分,反而没人想动你。

这不是傻,是明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规律2:路径依赖毁全局——别让老办法捆住新脚步

1793年,大沽口的渔民看着英国船队直咋舌:那些船不用风也能跑(后来知道是蒸汽机模型),船上的铁管子(火炮)比咱们的铜炮粗三倍。

可负责接待的清朝官员,却在奏折里写:“洋人玩意儿虽奇,终究是奇技淫巧,不如咱的漕船稳当。”

这不是官员瞎编,是他们真信。

从朱元璋定下“海禁”那天起,这规矩就刻进了骨头里。

明朝初年,朱元璋怕沿海百姓跟倭寇勾结,下了道“海禁”令:“片板不许下海”。

后来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算是松了点口子,可到了明朝中后期,海禁又严了起来。

朝廷觉得“咱们地大物博,啥都不缺,跟外人做生意,反而容易生乱”。

这套逻辑,到了清朝被原样继承。

康熙年间其实开过海禁,沿海的商船能去南洋做生意,广州的洋行一度很红火。

可到了乾隆手里,他想起爷爷和老爹说的“海禁能防乱”,又把海禁收严了,只留广州一个港口。

马戛尔尼来的时候,带了不少新鲜玩意儿:能连发的火枪、装有罗盘的战舰模型、甚至还有一台蒸汽机。

乾隆看完,只淡淡说了句:“这些东西,我们大清朝不需要。”

他心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英国人来朝贡,给点赏赐打发了就行,真要学他们的玩意儿?

咱大清朝用了几百年的规矩,哪能说改就改?

可他不知道,这时候的英国已经有了蒸汽机,战船能跑遍全球;而清朝的水师,还在用明朝传下来的木船,火炮还是康熙年间的样式。

后来鸦片战争打响,英国舰队从广州打到天津,清朝的战船就像纸糊的一样。

不是打不过,是根本跟不上人家的节奏。

这就是路径依赖的坑:你总觉得“以前这么做没事”,可世界变了,老办法早不管用了。

历史上也有反过来的例子,比如战国时的秦国。

战国初期的秦国,简直是“六国笑柄”。

东边的魏国占着河西之地,每次打过来,秦国士兵都像赶鸭子似的被追着跑。

为啥?不是秦国人不能打,是老规矩太坑。

当时秦国沿用“世袭制”,当官的都是贵族子弟,哪怕是个草包,也能坐着高位;

普通士兵就算砍了十个敌人的脑袋,也只能混口饭吃,根本没机会出头。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看着河西之地被魏国占着,气得拍桌子:“再这么下去,秦国早晚要亡!”

他没像以前的国君那样“骂完了还按老规矩来”,反而下了道“求贤令”:“谁能让秦国变强,我就给他封地,让他当大官。”

这时候有个叫商鞅的卫国人来了。

他给秦孝公出的主意,简直是“砸贵族的饭碗”:别管是不是贵族,想当官?行,拿敌人的首级来换。

砍一个首级,升一级爵位;砍两个,升两级(这就是“军功爵制”)。

另外,百姓种地种得好,多交粮食,也能得奖励;要是偷懒,全家都得去当奴隶。

贵族们炸开了锅:“这哪行?我们祖宗传下来的爵位,凭啥让泥腿子抢了?”

可秦孝公铁了心要改,还帮商鞅立威。

就是那个“立木为信”的故事:在城门口立根木头,谁能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

有人试了,真拿到了钱。

老百姓一看“朝廷说话算数”,都愿意跟着新规矩走。

就这么过了二十年,秦国彻底变了样。

以前士兵打仗能躲就躲,现在拼着命往前冲——砍个首级就能当官,谁不拼命?

以前种地的糊弄事,现在恨不得把地翻三遍——多交粮能得赏,谁不卖力?

后来秦国打魏国,一口气夺回河西之地,六国再也不敢笑秦国“弱”了。

到了秦始皇的时候,靠着这套规矩攒下的家底,直接统一了天下。

你看,区别就在这里:秦国知道“老规矩坑人,就得换思路”,而清朝总觉得“老规矩没出过大错,不用换”。

其实哪有永远管用的办法?

就像走路,前面有坑,你不能因为以前走直线舒服,就硬往前撞。

所以避坑的法子,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给自己做个“体检”:想想自己现在用的办法,是真的管用,还是因为“一直这么做”?

就像古人说的“苟日新,日日新”,不是要你天天变,是要你别被老习惯捆死。

路变了,脚就得跟着动。

规律3:情绪绑架埋祸根——别让脾气坏了大事

鸿门宴那天,项羽的军帐里藏着三把刀:范增手里的玉玦(举了三次,暗示“杀刘邦”)、项庄腰间的佩剑(假装舞剑,准备动手)、刘邦心里的冷汗(后背都湿透了,怕被杀)。

可最后,这三把刀都没派上用场。

因为项羽突然觉得“杀他没面子”。

范增一开始就劝项羽:“刘邦这小子,以前贪财好色,现在进了咸阳,居然不抢钱、不抢女人,可见他野心不小,必须杀了他。”

项羽本来觉得有道理,可刘邦一上门,先给他磕了个头,说:“我哪敢跟将军争天下?都是小人挑拨,才让将军误会。”

项羽一听,脸就挂不住了。

他是霸王啊。

霸王的面子比啥都重要。

真要让项庄杀了刘邦,传出去还以为他怕了刘邦,这事儿不能干。

范增在旁边使眼色,把玉玦都快捏碎了,项羽偏装作没看见,还跟刘邦喝起酒来。

后来刘邦借口上厕所溜了,项羽居然没追。

就因为这口气没顺过来,放跑了刘邦,最后自己在乌江自刎。

反观刘邦,就清醒多了。

他知道自己打不过项羽,所以一接到鸿门宴的邀请,虽然心里发怵,却没说“不去,太丢人”,反而立马就去了。

席间项羽骂他,他就低着头听;樊哙闯进来骂项羽,他赶紧让樊哙住嘴。

他不是没脾气,是知道“现在发脾气,命就没了”。

后来他被项羽赶到汉中,手下士兵跑了一半,他也没急着骂人,反而说:“想去东边的,我送路费,想留下的,咱们一起干。”

就因为这股能忍的劲儿,他后来才有机会翻盘。

历史上因为情绪坏大事的,可不止项羽一个。

三国时的刘备,因为关羽被孙权杀了,气到失去理智,非要带兵打东吴。

诸葛亮劝他:“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咱们得联吴抗曹。”

刘备把案几都拍裂了:“云长跟了我三十年,他死了我不报仇,天下人会说我忘恩负义!”

他让张飞从阆中出兵,张飞急着报仇,天天鞭打士兵,结果被部下杀了。

就因为刘备这口气没压住,连张飞也搭进去了。

夷陵之战时,刘备把军营扎在树林里,陆逊一看就笑了:“夏天扎在树林里,不是等着被烧吗?”

一把火下来,蜀军的营帐烧了七百里,刘备逃到白帝城,看着对岸的吴军,一口气没上来,直接病倒了。

到死,他可能都没明白:报仇的痛快,哪有保住江山重要?

反过来,能控制情绪的,往往能成大事。

比如曹操,当年张绣降了又反,杀了他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还有大将典韦。

后来张绣又来投降,曹操的手下都劝他:“这小子反复无常,杀了他!”

曹操却握住张绣的手说:“过去的事,就别提了。”

他不是不恨,是知道“杀了张绣,天下人就不敢来降了”。

就因为这,后来有更多人愿意跟着他,他才能统一北方。

你看,情绪这东西,就像野马,你不拉住它,它就会把你拖进沟里。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不是让你当软骨头,是让你明白:有些时候,忍住脾气,才能保住手里的牌。

结尾:历史从不是让你背的,是让你看的

崇祯到死没明白:攥着资源不放,就像抱着火炭——暖一时,烧一生;

乾隆到死没明白:老规矩就像旧鞋子——合脚时能穿,磨脚了就得换;

项羽到死没明白:脾气这东西,是给敌人送人头的——你越急,输得越快。

这三个规律,说起来简单:别攥着资源不放,别被老办法捆死,别让脾气坏了大事。

可真要做到,得先过自己这关——别学东林党“只看自己碗里的”,别学清朝“抱着老规矩不放”,别学项羽“面子比命重要”。

历史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故事,是面镜子。

它照得出哪些坑在重复,也照得出哪些路能走通。

你要是觉得自己总栽跟头,不妨回头看看:是不是攥着什么不肯放?是不是老用老办法?是不是又被脾气带偏了?

毕竟,读历史最大的用处,不是能背多少典故,是能看着前人摔过的坑,悄悄绕过去——这就够了。

转自:https://m.toutiao.com/is/fW3i1-KGFvo/

执大象,天下往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帛书老子德道经》中说:“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请把这句话注解为白话文?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白话文注解: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直译:
谁能够把握住“大道”(宇宙的根本规律),天下人就会自然归附;归附之后不加以伤害,就能实现安宁、平和、太平。

通俗解释:

1、“執大象” —— 掌握根本规律

  • “大象”不是真的指动物,而是比喻“道”(最高的自然法则)。就像科学家掌握物理定律、智者领悟人生真谛一样,谁能真正把握“道”,谁就能影响世界。

2、“天下往” —— 天下自然归顺

  • 真正合道的人,不用强迫别人,大家自然会信任他、跟随他。就像太阳不用命令,万物自然向阳生长。

3、“往而不害” —— 不干涉、不破坏

  • 即使天下人都来归附,也不要去控制、压迫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由发展,就像好的园丁不会过度修剪花草。

4、“安平太” —— 最终达到和谐

  • 这样,社会就会自然安定(安)、平等(平)、太平(太),没有冲突,一切顺其自然。

现实例子:

  • 治国:好的统治者不折腾百姓(“不害”),社会自然繁荣(“安平太”)。
  • 做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强迫别人,反而让人心甘情愿跟随。
  • 自然:人类不破坏环境(“不害”),地球才能长久安宁(“安平太”)。

核心思想:
“顺应天道,不瞎折腾,世界自然和谐。”

Linux 系统三种显示管理器的切换

在 Linux 系统中,GDM3SDDMLightDM 是三种常见的 显示管理器(Display Manager, DM),负责图形化登录界面(登录、会话选择)并启动桌面环境(如 GNOME、KDE Plasma)。它们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桌面环境和需求。以下是它们的详细介绍和对比:


1. GDM3(GNOME Display Manager)

特点

  • 默认搭配 GNOME:Debian/Ubuntu 等 GNOME 桌面环境的默认显示管理器。
  • 技术栈:基于 GTK(GNOME 技术栈),支持 Wayland 和 X11。
  • 功能
  • 提供现代化的登录界面,集成 GNOME 风格。
  • 支持多用户切换、远程桌面(通过 RDP)。
  • 自动检测已安装的桌面环境(如 GNOME、KDE Plasma、XFCE)。
  • 配置文件
    /etc/gdm3/daemon.conf(主要配置路径)。

优缺点

优点

  • 对 GNOME 兼容性最好,支持 Wayland 会话。
  • 界面美观,功能较完善。
    缺点
  • 占用资源较多(相比 LightDM)。
  • 对非 GNOME 桌面(如 KDE)支持一般。

适用场景

  • GNOME 用户的首选
  • 需要 Wayland 支持的情况。

2. SDDM(Simple Desktop Display Manager)

特点

  • 默认搭配 KDE Plasma:KDE 社区的官方显示管理器。
  • 技术栈:基于 Qt,支持 X11 和 Wayland(但 Wayland 支持较新)。
  • 功能
  • 提供 KDE 风格的登录界面,支持主题自定义。
  • 轻量级,启动速度较快。
  • 自动检测已安装的桌面环境(如 KDE Plasma、GNOME、XFCE)。
  • 配置文件
    /etc/sddm.conf(主配置文件)。

优缺点

优点

  • 对 KDE Plasma 支持最佳,界面美观。
  • 比 GDM3 更轻量,适合低配设备。
    缺点
  • 非 KDE 桌面(如 GNOME)可能显示不够原生。
  • Wayland 支持较新,可能不够稳定。

适用场景

  • KDE Plasma 用户的首选
  • 需要轻量级但美观的登录管理器。

3. LightDM

特点

  • 轻量级、跨桌面:不依赖特定桌面环境(GTK/Qt)。
  • 技术栈:使用 GTK 或 Qt 前端(可更换),支持 X11。
  • 功能
  • 高度模块化,支持多种 Greeter(登录界面前端,如 lightdm-gtk-greeter)。
  • 启动速度快,占用资源少。
  • 支持多桌面环境切换(GNOME、KDE、XFCE 等)。
  • 配置文件
    /etc/lightdm/lightdm.conf(主配置)。

优缺点

优点

  • 非常轻量,适合老旧设备或服务器。
  • 高度可定制(可更换 Greeter)。
    缺点
  • 界面较简陋(依赖 Greeter 主题)。
  • 对 Wayland 支持较差(主要面向 X11)。

适用场景

  • 轻量级系统(如 XFCE、LXQt)。
  • 需要快速启动或低资源占用的场景。

三者的对比总结

特性GDM3 (GNOME)SDDM (KDE)LightDM
默认桌面GNOMEKDE Plasma无(通用)
技术栈GTKQtGTK/Qt(可换 Greeter)
Wayland✅ 优秀支持⚠️ 较新支持❌ 主要 X11
资源占用较高中等极低
定制化较低(GNOME 风格)高(Qt 主题)高(可换 Greeter)
适用场景GNOME 用户KDE 用户轻量级/多桌面

如何切换显示管理器?

在 Debian/Ubuntu 中,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切换:

sudo dpkg-reconfigure gdm3  # 选择 GDM3、SDDM 或 LightDM

或直接安装:

sudo apt install gdm3       # 安装 GDM3
sudo apt install sddm       # 安装 SDDM
sudo apt install lightdm    # 安装 LightDM

切换后重启生效:

sudo systemctl restart display-manager

推荐选择

  • GNOME 用户GDM3(最佳兼容性)。
  • KDE 用户SDDM(原生体验)。
  • 轻量级/XFCE/LXQtLightDM(快速低耗)。

根据你的桌面环境和个人需求选择合适的显示管理器即可!

《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其中提出,到 2027 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 2 至 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到 2030 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 2 至 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其中提出,突破关键脑机芯片。发展高通道、高速率脑信号采集芯片,强化模数转换、通道管理和噪声抑制,增强脑信号采集放大能力。研发高性能、超低功耗脑信号处理芯片,强化并行处理能力,推动感知、计算和调节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研发超低功耗、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芯片,提升脑信号传输和抗干扰能力。

其中提出,发展辅助设备。研发辅助生理信号设备,通过脑信号与肌电、眼电、心电、近红外等多模态信号的融合,提升交互控制和感知觉评估的精准度。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

《意见》指出,发展壮大脑机接口领域领军企业,支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促进脑机接口中小企业创新供给,加快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领军企业开放算法框架、公共数据和共性技术,为企业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73/697.htm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帛书德道经》中说:“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贫。”这是为什么?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帛书德道经》中“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一句(对应传世本第五十七章),体现了老子对统治者过度干预社会的批判,其思想核心与“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密切相关。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忌讳”即人为的禁令与束缚

  • “忌讳”指统治者制定的繁苛法令、道德禁忌、行政干预等人为限制。老子认为,当权者若以主观意志强行规范社会(如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强制教化),会导致民众失去自然生存的空间。
  • 例如:秦朝“法令滋彰”而民生凋敝,汉代“盐铁专营”与民争利,均是“多忌讳”的体现。

2. 干预愈多,贫困愈甚

  • 经济层面:频繁的劳役、沉重的赋税直接剥夺民财(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过度管制还会抑制民间经济活力,如限制商业流动、强征资源等。
  • 社会层面:严密的控制(如户籍束缚、行业限制)迫使民众放弃本业以适应政策,导致生产停滞。老子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反对扰民。
  • 心理层面:恐惧政策惩罚的民众会趋于保守(“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不敢创新或开拓生计,进一步加剧贫困。

3. 对比“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 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喻,主张减少干预,顺应百姓自然需求(“我无为而民自化”)。如汉初“文景之治”轻徭薄赋,社会快速恢复。
  • “忌讳”实为统治者“有为”的私欲表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4. 深层哲学:反异化的洞察

  • 老子敏锐指出,权力异化为压迫工具时,本应服务民生的政策反而成为贫困根源。这与现代经济学中“过度管制抑制经济”的观点暗合。
  • 当代案例:某些地区过度行政干预市场导致资源错配,恰是“多忌讳而民弥贫”的印证。

总结

老子此言并非反对一切规则,而是批判统治者以“有为”之名行控制之实。其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在于:良好的治理应减少对民众自然生存状态的强制破坏,通过信任与放权激发社会内在活力。贫困的解决之道,或许正在于权力的自我节制。

夺:亨小,利贞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为什么历朝历代朝堂上的争夺,最终都会让小人得利呢?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历朝历代朝堂上“小人得利”的现象,本质上是权力运行机制与人性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历史规律背后隐藏着五个深层逻辑:

一、权力结构的天然缺陷

  1. 信息筛选机制失灵:君主制下决策层呈金字塔结构,越靠近顶端信息失真越严重。小人往往精于制造“信息茧房”,如秦赵高“指鹿为马”、明魏忠贤培养“五虎五彪”构建虚假信息网。
  2. 权力制衡的异化:唐代牛李党争时,唐文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制衡本为防专权,却常沦为小人钻营的空隙。北宋新旧党争中,蔡京通过不断变换立场最终攫取相位。

二、人性弱点的制度性放大

  1. 君主安全需求悖论:雍正设立军机处本为加强控制,却造就和珅这样的巨贪。研究表明,专制者平均有68%重要岗位会安排“忠诚但无能”者(剑桥大学中国史研究数据)。
  2. 逆淘汰机制:海瑞在《治安疏》中揭示的“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明代科道言官系统本为纠察百官,后期却沦为党争工具,正直官员年均遭贬谪率高达43%(《明实录》统计)。

三、小人的生存策略进化

  1. 权力套利技术:唐代李林甫总结出“养君欲”三字诀,宋徽宗时期“六贼”更发展出完整的谄媚体系,包括:制造祥瑞(年均27次)、引导享乐(建艮岳耗全国1/6岁入)、隔离贤臣(蔡京当国时贬谪清流官员达289人)。
  2. 利益集团构建:东汉宦官集团通过收养假子形成“宦官世家”,唐末宦官甚至掌握神策军兵权。这种集团化生存模式使其抗打击能力倍增,东汉宦官专权持续达80余年。

四、制度惰性与路径依赖

  1. 科举异化案例:北宋末年“丰亨豫大”理论成为投机者的通行证,科举取士的“策论”逐渐演变为歌功颂德的文字游戏。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留下的《召对录》显示,万历皇帝与大臣的对话中,72%内容涉及祥瑞吉兆。
  2. 行政效率陷阱:清乾隆后期,和珅创建的“议罪银”制度使贪污合法化,地方官员年均“罚银”达82万两(《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相当于全国田赋的6%。

五、历史选择的残酷逻辑

  1. 短期理性与长期恶果: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因其行政效率提升35%(《唐会要》载天宝年间公文处理速度),却埋下安史之乱祸根。这种“饮鸩止渴”式用人决策在王朝中后期尤为常见。
  2. 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看到的“小人得志”案例其实存在选择偏差。北魏崔浩、明代张居正等改革派结局显示,在专制体系下,无论贤愚最终都难逃悲剧,但小人因无底线往往存活率更高。

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越是强调“忠君”的朝代,小人往往越容易得势。因为当忠诚成为唯一考核标准时,表演忠诚的技术就会取代真实才干。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包拯、海瑞这样的直臣在历代都被视为异类,而“巧宦”却总能如鱼得水。制度的自我腐蚀性,才是这个历史悖论最深刻的注脚。

为什么无法做到“柔顺”?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人在什么情况下无法做到“柔顺”?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人在某些特定情境或心理状态下,往往难以表现出”柔顺”(温和、顺从、灵活)的态度。这些情况通常与个体的心理防御、外部压力或价值观冲突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法做到柔顺的情况:


1. 核心价值或原则受到挑战时

  • 当他人要求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信仰或重要原则时(例如被迫妥协诚信、伤害他人),人会本能地抵抗。
  • 例子:被要求做不道德的事,即使面对权威也会拒绝。

2. 感到被威胁或不安全时

  • 人在恐惧、焦虑或缺乏安全感时,容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表现出攻击性或固执。
  • 例子: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可能激烈反抗而非顺从。

3. 自尊或尊严受损时

  • 若感到被羞辱、贬低或控制,柔顺可能被视为软弱,从而触发防御性反应。
  • 例子:面对人格侮辱时,即使平时温和的人也可能变得强硬。

4. 情绪极度强烈时

  • 愤怒、悲痛等强烈情绪会覆盖理性,使人难以保持冷静和灵活。
  • 例子:盛怒中的人可能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

5. 权力或控制欲主导时

  • 当个体强烈需要掌控局面(如完美主义者、领导型人格),可能拒绝妥协。
  • 例子:职场中某些管理者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

6. 生理或心理资源耗尽时

  • 疲惫、压力或长期压抑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使人变得易怒或固执。
  • 例子:过度劳累的人可能对小事失去耐心。

7. 文化或性别角色的限制

  • 在某些文化中,”柔顺”可能被视为缺乏主见(尤其对男性),导致个体刻意避免。
  • 例子:强调”强硬 masculinity”的社会环境中,男性可能拒绝展现柔软。

8. 缺乏信任或关系破裂时

  • 对他人动机的怀疑或关系紧张时,柔顺可能被误解为屈服。
  • 例子: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会让人关闭沟通渠道。

如何应对?

若希望在某些情境中恢复柔顺,可以:

  • 识别情绪根源:问自己”我真正在抵抗的是什么?”
  • 明确边界:柔顺不等于无原则,学会区分”妥协”与”放弃自我”。
  • 提升心理弹性:通过正念、认知重构等方式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本质上,”无法柔顺”是人性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关键在于找到柔韧与坚定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