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坚持作恶,不肯悔改。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六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公元前744年,陈鲍继任陈侯,为陈桓公。齐、鲁、卫相对偏远,周、蔡乃姻亲之国,与宋、郑两国关系如何定位成为他外交上的首要问题。他是看不起郑国的,郑国伯爵,宋国公爵,等级上差了一大截。当初,郑国着小恩小惠拉拢腐蚀东虢、郐等小国,后来又不顾礼法,将他们逐一吞并,这岂是君子作为?相对来说,郑寤生这小子杀弟囚母、欺天子、胁邻邦,背逆周礼,比他老子更不地道。这么看来,郑国简直就是无耻之尤,小人之国。宋国就不一样了,根正苗红,君子之国啊。在心理上,他打定了亲宋背郑的准备。

公元前719年,卫国州吁杀兄篡位,很快向陈桓公伸出了橄榄枝。过了三年,卫国联合宋、陈等国进攻郑国。为了离间卫国的盟国陈国,郑庄公派使者带着奇珍异宝到陈国去要求和好,并希望结成联盟。

不料,陈桓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面对郑人送来的奇珍宝货,陈桓公不为所动。东西既然拿来了那就收下,人嘛,撵滚蛋了事。他给郑国玩了一招釜底抽薪,郑庄公憋屈地肋条子生疼。陈桓公的弟弟五父仗义劝谏说:”对邻国亲近、仁爱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该考虑到这些,答应郑国的要求。”

但是,陈桓公听不进五父的话,反驳说:“宋国和卫国都是大国,它们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郑国有什么作为,能把我们陈国怎样!”

郑庄公得知陈桓公拒绝与自己结盟,勃然大怒.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公元前717年,他率领大军攻伐陈国。陈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当年,郑国贡献给陈国的宝贝,加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一股脑儿赔给了郑国,这才叫占小便宜吃大亏。

高度自尊与极度自卑交相侵袭,后来,陈桓公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症状是失眠多梦加躁狂抑郁。公元前707年,陈国人找到了失踪近半个月的陈桓公,这时他已是一具尸体。

在陈桓公失踪期间,公子佗杀掉桓公的太子,自立为君。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陈桓公的死一定不是自然死亡。

自此之后,陈国大乱,国势日衰。

对于陈桓公的目光短浅、与邻为恶,史学家对上面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注解为白话文为:善行不可丢失,恶行不可滋长,这说的不正是陈桓公吗?如果滋长恶行而不改正,最终会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