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阻止)民之口,(超过)于防川”。意思是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比喻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

成语故事

周厉王是西周时候的一个暴君,他独断专横、残忍凶狠,谁稍不如他的意,不是遭受酷刑,落得终身残疾,就是被流放到穷乡僻壤,弄得妻离子散。老百姓对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讲他的暴行,不满的情绪四处蔓延。

召穆公见人民对周厉王越来越不满,很忧虑,担心这样下去终将酿成大乱,就劝周厉王说:“大王,你这样做实在太过分了,老百姓快受不了了,到处都在议论你。”周厉王一听,拍着桌子吼道:“谁敢议论我,立即处死。”为了防止老百姓说自己的坏话,周厉王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让他整天在街上转悠,听到谁说自己的坏话就立即来报告。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说了对周厉王不满的话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一来,老百姓都不敢议论国君了,甚至连在一起讲话也不敢了,怕被误认为在议论朝政而做了冤死鬼。两个熟人在街上偶尔遇见,只能互相递个眼色,擦肩而过,谁也不敢张口。从此,再也没有怨恨之声传到周厉王耳朵里。他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办法真灵,得意洋洋地对召穆公说:“你看,我能禁止百姓发议论,现在没人敢说我坏话了吧?

召穆公叹了口气,说:“你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水。河水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所以,治理河水要采取疏导的办法,治理民众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古代圣贤的君主为政,总要让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要广开言路,让天下百姓都有议论政治得失的机会。老百姓嘴里讲的都是心里所想的话,怎么可以不让他们说出来呢?

可是周厉王根本听不进召穆公的劝导,而且变本加厉镇压百姓,三年后,激起民愤发生了叛乱,最终被流放到了国外。

成语寓意

古语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屡次规劝横征暴敛的周厉王,周厉王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地“防民之口”,这种做法本身即是一种“失民心”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会降低他的失误,也不会消除民众的愤怒。周厉王终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可悲,可怜,却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初他勤政爱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么也就不会沦落到流放的下场。

成语告诉人们:无论何时,处于何种境遇,君与民,都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统治离不开一国之君,更离不开一国之民。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防民之口,甚于防川/2351591

山坡羊·十不足

山坡羊·十不足

——朱载堉(明)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quán,根据资格条件选授官职,此处指捐纳)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注解:

整天奔忙只为了吃饱饭,能吃饱饭又想穿好衣。
置办了绫罗衣服身上穿,抬头又嫌弃房屋太低。
等盖好了高楼和大厦,又嫌床前缺少美貌娇妻。
娇妻美妾都娶到家了,又忧虑出门没有好马骑。
花钱买下了高头大马,马前马后又缺仆人跟随。
仆人婢女买了十来个,有钱没权势还是被人欺。
通过铨选做成了知县,又嫌官太小职位太卑微。
攀附权贵当上了阁老,每天还想着登基做皇帝。
有朝一日称帝坐天下,又想和神仙一起下象棋。
吕洞宾陪他把象棋下,又问哪里有上天的阶梯。
上天的梯子还未做成,阎王发牌令无常鬼来催。
此人如果不是死期到,就算登到天上还会嫌低。

火中取栗

火中取栗是一个成语。说是炉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不但没有吃到栗子,反而把脚上的毛烧掉了。比喻被人利用,为别人冒险,结果担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任何好处。最早出自法国诗人让·德·拉·封丹的寓言诗《猴子和猫》。

《猴子和猫》

一只猴子一只猫,同居一室是同僚,同一主人特关照,全被主人宠坏了。猴子名叫贝特朗,胡作非为很猖狂;老猫取名叫拉东,肆无忌惮更骄纵。天不怕来地不怕,不管什么都敢碰。家里物品遭损坏?千万不要怪邻人。贝特朗偷拿一切,拉东也不甘示弱,不抓耗子抓奶酪。一天就在炉火边,两个恶棍注意看,炉火上面烤栗子,看得两个真眼馋。偷吃栗子主意妙,一石就能中二鸟:自己既可享口福,又给别人添烦恼。猴子就对猫说道:“兄弟,今天机会好,你从火中取栗子,显显你的真绝招。火中取栗这本事,我若生来就知晓,那我必定露一手,要让栗子有好瞧。”说干就干拉东猫,伸出爪子轻轻刨,扒开炉灰分两侧,随即收回尖趾爪,然后伸出再试探,来回试探好几遭,终于抓出一颗栗,接二连三熟练了。贝特朗猴不闲着,一颗一颗大口嚼。这时女仆进屋来,猴子和猫赶紧逃。据说老猫未尽兴,还怪女仆瞎乱跑。

各路诸侯多如此,爱听这种奉承语,不怕烧手去取栗,无异等于蹬浑水,跑到外省瞎忙碌,最终只为王得利。

——让·德·拉·封丹

举例:他只是看中你的作战长才罢了,一旦你替他火中取栗,打下江山之后,他便会把你一脚踢开。

近义词:为人作嫁。

转自:

https://www.zdic.net/hans/%E7%81%AB%E4%B8%AD%E5%8F%96%E6%A0%97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1%AB%E4%B8%AD%E5%8F%96%E6%A0%97/1136722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解: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①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 ② ,疾则苦而不入 ③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注释

①轮扁:制造车轮的人。②甘而不固:滑动而不牢固。指轮孔太大车辐条松动。甘,滑。③苦而不入:滞涩而难进入。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托利得定理的应用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托利得所说的“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是讲面对同一个问题或事物时,要同时关注其两面。也就是说,要能容纳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广泛征求意见,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前的必要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准确性。广泛征求意见最主要的是态度,包括言者无罪、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和善于纳谏等,如下:

“言者无罪”,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制度保证。群众敢言,领导者才能听到不同意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允许下级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允许发表不同意见,让“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制度化。

“广开言路”,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渠道保证。俗话说“无道不修道,必定四处绕。”行路如此,言论亦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群众对领导的工作,总会有话要说,无处可说时,就难免牢骚遍地,小道消息盛行。要改变这一不良局面,就必须广开言路,使群众和领导之间的言路更加畅通。

“从谏如流”,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人格保证。“闻过则喜”,不仅反映了领导者对不同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的态度,更反映了领导者的胸怀。领导者的正确态度和宽阔胸怀来自对工作和事业的高度责任感,有了这样的人格修养,领导者才能听得到、听得进不同意见。

“善于纳谏”,是领导者能够听到不同意见的素质保证。下级和群众的意见往往纷繁杂乱,领导者必须善于综合、识别和抉择,以便去伪存真,使合理化建议成为领导决策和工作的有益镜鉴。“善于纳谏”,有赖于领导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素质的提高,会使领导者更好更多地听到好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鼫鼠:鼫shí鼠 。古书上指鼯wú鼠一类的动物,亦称“大飞鼠”或“五技鼠”《说文》称之为“鼫鼠”,鼯鼠,石鼠,形如兔,专吃农作物。因为它“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这种“五技而穷”的情况,用以描写贪而无所成。

本爻辞的意思是:想晋升,却像鼫鼠那样,既贪焚又没有一技之长,要守持正固以防危险。

爻辞中以“鼫鼠”来比喻九四爻,说他是会飞却飞不了多远,会攀援却爬不到树上去,会游泳却游不到河的对岸,只能在小水坑里游来游去;会打洞可是却打不出一个可以藏身的洞穴,几条腿紧忙活,却跑了半天还没有人一步的距离远。这种样样都懂但没有专长的人士,社会上比较普遍,而其一生的命运也就因此而像“鼫鼠”一样了,这种人即使守正道,也不会逃脱危险的。

象曰 :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象辞的意思是:鼫鼠守正道也会有危险,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当。

九四爻属于阴爻居刚位,不得位。底下还有三个阴爻在逼近,无处可进,陷入困难之中。

人生启示

占得此爻者,你目前的处境有些不妙,无路可走。你总是提防着什么,就像是一只老鼠那样缩头缩脑。即使你可能得到了晋升或发展,但是由于方法不正当,结果事情很严重,必须要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免除危险。此时,若是想要有所成就,就不要像鼫鼠那样贪多却一事无成,可以把一项技能学精,使之成为自己的专长,这样才对自己的发展有利。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火地晋,光明出现在大地。离火太阳照耀坤土,坤土即有被赏识与晋生之象。变卦山地剥,大象为高山。象征位居高位,权位,姿态高高在上。然而变卦艮与互卦艮内外勾结,土克水为财,水山蹇,极力贪财。又离火为色,火生土,极力好色。正所谓是贪得无厌。坎水为子鼠,艮为小,水山蹇又象小老鼠一样,离火变艮土,理想志向消失,没有作为。离为阳为积极,艮为止为消极。虽然离变艮,由虚变实,火山旅,明里看着走的是正道,但是山地剥,暗里却是群阴剥阳,暗藏危险。离变艮,下面阳爻变阴爻。说明下面失去群众信任。水山蹇,土克水,不学无术。火山旅,火变土,一事无成。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联想有些人其位处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地位,如权重如宰相的高位, 还要想升迁,那就必定想篡位,行大逆不道之事了。鼯鼠祸国殃民而又冥顽不灵,必将落下害人终害己的结局。

故事鼯鼠魏阉乱明朝

明朝熹宗朱由校天启年间,有道士在街市作歌,传得沸沸扬扬:“委鬼当头立,茄花满地红”。这个“委鬼”合起来写就是“魏”,暗指专权太监魏忠贤;“茄花”暗指朱由校的乳母客氏,因为在北京话里面,“客”这个字便读作“茄”音,意思是这两人相互勾结,把皇宫内外搞得昏天黑地。

魏忠贤原是河北肃宁的一个小无赖,因为赌博输得精光,被债主逼急了,自己割了阳物。后由同姓人、太监魏朝介绍去明熹宗生母宫内管伙食。以后又托明熹宗的奶妈客氏推荐人宫。

明熹宗是一个不理政事贪玩好耍的昏皇帝,魏忠贤和客氏投其所好,糊制狮蛮滚球、双龙赛球珠,逗得熹宗十分开心,视两人为心腹,几乎一刻也离不得。

明熹宗即位不久,就提升魏忠贤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掌管记录皇帝口述诏令的大权。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用司礼监太监王体乾等为爪牙,引诱熹宗昼夜唱戏、歌舞、打猎、赛马。他还招募数千名兵士进宫放炮操练,炮声震动内宫,惊死了没满月的皇长子。有一回,炮铳爆炸,差点炸伤熹宗。

魏忠贤与客氏合谋杀害了裕妃张氏。严明的张皇后提醒熹宗注意魏、客两人之奸。有一次明熹宗闲步到坤宁宫,见桌上放着书,问张皇后:“你读的什么书?”张皇后正色答道:“我正在读《史记》里的《赵高传》。”她借赵高这个人权奸,暗指魏忠贤。明熹宗仍执迷不悟。

魏、客听见此事,贼胆心虚,买通坤宁宫侍女。侍女替张皇后捶腰时,暗暗用狠劲,损伤胎儿,使张皇后小产。明熹宗从此绝后。

魏忠贤得势后,先以大学士沈淮为外援,继而引亲信魏广微入内阁。朝廷中除了东林党以外的官僚派别,都投靠到他的门下。

后来,魏忠贤兼管特务军事组织,血腥镇压坚决反对他的东林党,先后罢斥要员数十人,滥杀东林党人,株连全国各地士子。他还拆毁全国书院,禁止讲学,压制言论。

魏忠贤死党遍天下,所谓“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大小爪牙横行霸道,无恶不作。他们争相为魏忠贤广立生祠,“魏公祠”竟然遍布全国各地。有地方官人祠不拜,立即被魏党爪牙抓去,打得九死一生。

魏忠贤外出之时,随众上万,车马扈从极为华贵,士大夫跪拜迎送,有些献媚者甚至高呼:“九千岁!”魏忠贤,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市井无赖,利用明熹宗昏庸贪玩,使七年的天启之治极为腐朽黑暗。

明熹宗得原因不明的鼓胀病丧命后,他的弟弟朱由检嗣位,为明思宗,年号崇祯。明思宗本来就了解魏忠贤罪恶滔天,他嗣位以后,朝廷中又有人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及其爪牙有“并帝、蔑后、伤民财……”等十大罪,真是天怨人怒,罪该万死。

魏忠贤进宫,向崇祯皇帝哭沂他被冤枉。崇祯命左右大声朗诵那些控诉书,一字字如乱箭穿心,吓得魏忠贤胆战心惊,只顾叩响头。

崇祯传旨,公布魏忠贤罪状,发配安徽凤阳。后来言官上奏,请求不能轻饶了这个害国害民的窃国大盗。崇祯又传旨抓魏忠贤回京严惩。

魏忠贤在去凤阳的途中得到密报,同干儿子李朝钦相对着痛哭了一场,双双上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奸魏忠贤,落了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鼯鼠魏阉乱明朝,九四:晋如鼯鼠,贞厉。人生启示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一个市井无赖,半文盲,因为皇帝的昏庸,竟然混到秉笔太监、“九千岁”的高位。那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值得注意的是魏忠贤对明熹宗施用投其所好的迷魂药,将皇帝弄得昏昏然,完全不问政事,任他恣意横行。现实中,如果你拥有权力、地位或金钱,有人对你甜言蜜语,对你百依百顺,投你所好,你说“公鸡能下蛋”,他就说“亲眼见”,这就要警惕了,这种人往往就是魏忠贤式的角色!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620315125

如何成功实施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是比较常见的集体决策方法,便于发表创造性意见,因此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通常是将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兴趣的人集合在一起,在完全不受约束的条件下,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头脑风暴的参与者需要有较强的联想思维,有好的思维还要展现出来,那怎么做才能成功实施头脑风暴呢?本文仅就传统的奥斯本头脑风暴法,从几个方面给出一些参考。

一、头脑风暴法的四个原则

(一)自由畅想原则

在头脑风暴过程中,要求与会者集中注意力,以会议主题为中心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或创意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欢迎自由奔放、异想天开的意见,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不着边际、异想天开的设想或许都是好创意的原型。

(二)延迟评判原则

禁止与会者在会上评论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奥斯本创立头脑风暴法的初衷是,认为在会议过程中产生的任何想法都是有价值的,不应在过程中评判影响他人思绪,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对各种设想、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在头脑风暴之后,可以对创意进行合并、组合、排序等,然后再评判其可行性。

(三)以量求质原则

鼓励与会者尽可能多地提出想法,以大量的想法来保证质量较高的想法的存在,多多益善,不必顾虑想法内容的好坏。以数量保障质量,将众多想法中拆分重组,生成创意。想法越多,产生好创意的可能性越大。

(四)综合改善原则

鼓励参与者对他人的想法或创意进行补充、改进或整合,借题发挥,可以在别人想法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即利用一个灵感引发另外一个灵感,强调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

遵循以上几个原则,再加以时间的控制,气氛保持活跃,参与者在头脑风暴过程中快速运转大脑,不假思索毫无顾虑地说出设想,设想不断涌出,便是一个成功的头脑风暴。

二、头脑风暴法的会议成员

在使用头脑风暴法时,一般都需要主持人进行引导,头脑风暴法的团队成员由四个角色组成:组长、专家、秘书、组员。

组长——负责主持和引导,激励与驱动团队思考;

专家——回答问题,提供信息,筛选创意;

秘书——记录,分类、整理;

组员——发表意见。

三、头脑风暴法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直接头脑风暴法时,除了不要违反四个原则外,还有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运用头脑风暴法,首先应有主题,主题应在参与者关注范围内;

2)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的主题混在一起,主题应单一;

3)问题太大时,要细分成几个小问题;

4)创造力强,分析力亦要强,要有幽默感;

5)头脑风暴要在45到60分钟内完成;

6)记录人要把构思写在白板上,字体清晰,以启发其它人的联想;

7)在头脑风暴后,对创意进行评价(会后评判);

8)评价创意时,作分类处理;

由于头脑风暴法产生出来的创意,大部分都只是提示,很少是可以用来直接解决问题的。因此整理和完善创意就显得相当重要。在整理补充创意时,为了使创意更具体化,也可继续使用头脑风暴法。

四、头脑风暴会的提议方式

在进行头脑风暴会议时,一般有以下三种提议方式。

1)循环提议法:即与会者依次提出自己的想法,由秘书记录在白板上。

2)自由旋转法:不分次序,所有与会者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由秘书记录在白板上。

3)卡片法:每个与会者将提议写在卡片上,再收集汇总。

三种方式中,卡片法效率较高;自由旋转法容易营造热烈的气氛,有利于激发与会人员的灵感;循环提议法较有秩序。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脑力激荡。

五、奥斯本核检表法

在1941年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创新学专著《创造性想象》中,奥斯本提出了检核表法。奥斯本核检表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在进行发明创造时尤其有用,可以拓展思维,生成新的设想。

六、头脑风暴的基本流程

头脑风暴会流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头脑风暴阶段和会后评判阶段。

(一)准备阶段:确定议题、确定人选、明确分工、会场和会议材料准备等;

(二)头脑风暴阶段:宣布主题和纪律、进行头脑风暴、整理和分类创意等,具体见下图;

(三)会后评判阶段:从效果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评价创意,选择最合适的创意。

以上这些步骤完成后,结束头脑风暴会议,可以用其他分析工具来评价这些创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339958996

与ChatGPT人工智能聊宇宙观

佛家有什么样的宇宙观?

佛家的宇宙观是基于佛教的教义和觉醒的经验。以下是佛家宇宙观的主要特点:

  1. 无始无终:佛家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的,不存在创造者或造物主。宇宙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于因果律的作用,一切都是由因果关系所决定的。
  2. 无常性:佛家强调宇宙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物质、生命和心理状态。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和流转,没有永恒和固定的实体。
  3. 无我性:佛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无我性的,没有永恒的、独立存在的自我。个体的存在是由于无数的因果条件的交互作用,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核心实体。
  4. 轮回与解脱:佛家认为个体通过业力的影响,会在生死轮回中不断转世,经历苦难和痛苦。但通过修行和觉醒,个体可以超越轮回,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5. 六道轮回:佛家认为个体在轮回中会经历六道,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每个道都有不同的境遇和苦难,个体的轮回会根据其业力的影响而决定。
  6. 无限空性:佛家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限的空性,超越了有限的存在和概念。空性是一种超越思维和言语的境界,是觉醒和解脱的境地。

总的来说,佛家的宇宙观强调无始无终、无常无我、轮回与解脱等概念,以帮助个体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醒。宇宙被视为一个无限变化和流转的存在,个体通过修行和觉醒可以超越轮回,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道家有什么样的宇宙观?

道家的宇宙观强调自然和道的无为而治。以下是道家宇宙观的主要特点:

  1. 道:道家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道是无形无物的,超越了有限的存在和概念。道是宇宙的规律和运行的根本原则,是一种无为而治的力量。
  2. 自然:道家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和顺应。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地运行,个体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去强求和干涉。
  3. 无为而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去主动干预和控制,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个体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4. 道德:道家强调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个体应该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善,通过修行和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与道合一。
  5. 阴阳五行:道家认为宇宙的运行是由阴阳和五行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五行是宇宙中的五种基本元素。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也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6. 无限空性:道家也认为宇宙的本质是无限的空性,超越了有限的存在和概念。空性是一种超越思维和言语的境界,是与道合一的境地。

总的来说,道家的宇宙观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宇宙被视为一个自然而然地运行的存在,个体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个体通过修行和修养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与道合一。

儒家有什么样的宇宙观?

儒家的宇宙观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和人类社会的秩序。以下是儒家宇宙观的主要特点:

  1. 天道:儒家认为宇宙的运行是由天道所决定的。天道是宇宙的规律和道义,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个体应该顺应天道,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善,与天地合一。
  2. 人与天地的和谐:儒家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关系。个体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去违背天地的道义。
  3. 社会秩序: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人类关系的和谐。个体应该遵守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4. 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个体应该发扬人性的善良和道德,追求道德的完善和高尚。
  5.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个体应该从修身开始,通过修养和修身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然后,个体应该以身作则,影响和带领家庭成员,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最后,个体应该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儒家的宇宙观强调人与天地的和谐、社会秩序和人类关系的和谐。宇宙被视为一个有秩序的存在,个体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善,与天地合一。个体通过修养和修身,影响和带领家庭成员,最终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周易》有什么样的宇宙观?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它包含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阴阳:《周易》强调宇宙的运行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对立和统一。宇宙的运行和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转化和平衡所决定的。
  2. 八卦:《周易》中的八卦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描述宇宙中的各种变化和情况。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卦的组合和排列可以描述宇宙中的各种状态和关系。
  3. 变化:《周易》强调宇宙的运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人类应该顺应这种变化,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4. 德行:《周易》认为宇宙的运行是由道德的力量所决定的。个体应该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善,通过修行和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与宇宙的道德力量相合。

总的来说,《周易》的宇宙观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八卦的变化、宇宙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以及道德的重要性。宇宙被视为一个充满变化和和谐的存在,个体应该顺应宇宙的变化和道德的力量,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完善。

修权

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民信其赏,则事功成;信其刑,则奸无端。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故上多惠言而不克其赏,则下不用;数加严令而不致其刑,则民傲死。凡赏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约也,故明主(相信,信赖)法。明主不蔽之谓明,不欺之谓察。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分极也;标杆、标准);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国家的安定有三个因素: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权力。法度是君臣共同执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树立的;权力是君主独自控制的。君主失去掌握的权力则国家会陷入危机,君臣抛弃法度只顾私利国家必然混乱。所以确立法度明确公私的界线,并且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则国家会安定。制订法度的权力独断于君主就树立了威信。人民相信君主的赏赐,事业就会办成;相信君主的惩罚,犯罪就不会发生。只有贤明的君主才珍惜权力看重信用,不会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所以君主许下很多施予恩惠的空话而不能实现,臣下就不会愿意效力;屡次颁布严厉的法令而从不执行刑罚,民众就会轻视死刑。所有的奖赏都是文治,而刑罚是武治,赏罚是法度的纲要,所以贤明的君主是信赖法制的。贤明的君主不被蒙蔽叫贤明,不被欺骗叫明察。所以重赏之下树立了信用,而重罚之下树立了标准。(重赏)不忘关系疏远的人,(重罚)不回避关系亲近的人。这样臣子就不会蒙蔽君主,百姓就不会欺骗统治者。

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先王(通“悬”,1、揭示;颁立。2、秤锤;秤砣)权衡,立尺寸,而至今法之,其分明也。夫释权衡而断轻重,废尺寸而意长短,虽(1、明察,知晓。2、分辨),商贾不用,为其不必也。故法者,国之权衡也。夫(古同“背”,背弃,背叛)法度而任私议(私人的看法或主张),皆不知类(孟子的意思是说,只懂得手指不如别人是缺陷,却不懂得心不如别人是缺陷,同样是自身存在的缺陷,很多人却不知道用类比的方法弄明白自己心不如人的事实,所以叫不知类)者也。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惟尧;而世不尽为尧。是故先王知自议誉私之不可任也,故立法明分,中(1、度量衡的总称。2、典范;法度)者赏之,毁公者诛之。赏诛之法,不失其(议论,特指议论政事),故民不争。不以爵禄便(pián,便,安也)近亲,则劳臣不怨;不以刑罚隐疏远,则下亲上。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凡人臣之事也,多以主所好事君。君好法,则臣以法事君;君好言,则臣以言事君。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

世上的统治者,大多数都抛弃了法度而任由私人意见来统治国家,这是国家为什么混乱的原因。先王制定秤砣和秤杆,确立尺寸的标准,作为标准沿用至今,是因为制定的各种量制的界限明了。如果抛弃了权衡去判断轻重,废除尺寸标准去估计长短,即使明察分辨,商人也不会用这种办法,因为这样的结果不是完全肯定的。所以法度也是治国的权衡。违背法度而依赖个人意见,都是不知类比事理的。不用法度就可判断人是智慧还是愚笨,贤明还是无能的就只有尧了,但世上不是人人都是尧。所以先王知道私人的看法和私人的名声不可以信赖,必须规定法律明确标准,符合法度的就奖励他,危害公法的就要惩罚。赏罚的法度,不偏离大家的议论范围,民众就不会有争议。不按近亲来安排爵禄,那么有功劳的大臣就不会感到哀怨;不按疏远来执行赏罚,那么民众就会亲近君主。所以(如果)不按功劳来授予官爵,忠臣就不会尽力办事;不按军功行赏赋禄,战士就不会打仗。凡是大臣侍奉君主,多数投君主所好。君主好法度大臣就以法律奉君,君主爱听好话大臣就以谗言奉君。君主好法度身边就会聚集正直之士,君主好谗言身边就都是奸臣。

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乐其政,而莫之能伤也。今乱世之君、臣,区区然皆擅一国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国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公私界限分明,平庸的人就不会忌妒有才干的人,无能的也不会忌妒功臣。所以尧舜统治天下,不是从天下获取私利,是为天下而治理天下;选择贤能而传位给他,不是疏远亲生儿子而亲近无血缘关系的人,而是明白治世和乱世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义亲临天下,五霸靠法律征服诸侯,都不是为了私自篡夺天下的利益,而是为天下治理天下。所以有功名的君主,天下的人都满意他的统治,没有谁能动摇他的统治。如今乱世的君臣都渺小得只重一国的利益和掌管自己官府的权力,这也是国家陷于危机的原因。所以是否公私分明是国家存亡的根本。

夫废法度而好私议,则奸臣(yù,卖,出售)权以(yāo,用秤称物)禄,秩官之吏隐下而渔民。谚曰“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下离上者,国之“隙”也。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废除法度并且喜欢个人的意见,那么奸臣就会称量俸禄高低进行卖官,一般官吏就会隐瞒下面的民情并且鱼肉百姓。谚语说:“蛀虫多了,而树会折断;缝隙大了,而墙会坏。”如果大臣争相谋取私利而不顾及百姓,那民众就会远离君主,民众远离君主,这是国家是“缝隙”。国家常设官吏隐瞒下情并且鱼肉百姓,这就是民众的“蛀虫”。而国家有了“蛀虫”、“缝隙”而不灭亡的,天下少有。所以贤明的君主依赖法度、摒去私利,国家就不会有“蛀虫”、“缝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