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佛、道的一点个人理解

儒重“修”以为人:

儒指读书人,即通过读书来达到悟道和修身的目的,儒强调通过学和思的方法来修成仁人。儒分三部分:亻、雨、而。人,仁也,仁生物也;雨比喻教导之言,教泽;而同“尔”,你或你的。合起来就是如何为人,可通过圣贤来教导你。所以儒家学的是圣贤之言。比较典型的就是下面几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佛重“觉”以成人:

弗,矫也。——《说文》;另外“弗”有去灾求福的含义。加上左边亻字旁:人,仁也,仁生物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想成人,就要进行自我矫正,以去灾求福。那如何对人进行矫正呢?通过“觉”。觉有三重含义:觉者、知者、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知、行;渡己、渡人、修;自己醒悟、启人觉悟、修得圆满。

道重“顺”以应人:

人生,就是一场归途,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道”指路、指方向、指规律、指方法、指正义、指引导……合起来就是遵循正义的方向,顺应规律,引导你找到归途。但是什么是正义呢?这又需要靠儒家的“读书学习”和佛家的“觉”,只有悟到什么是正义,并将其普世,并通过普世唤醒沉睡中的众人,你才算找到了回家的道。

道法术器势

道——法——术——器——势,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思想。道法术出自老子《道德经》,“以道御术”是道德经的主旨,即以道义来承载智术,悟道比修炼法术更高一筹。“术”要符合“法”,“法”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道:是核心思想、理念、本质规律。决定着终极的高度。

道:是自然法则,讲求的是追求阴阳调合的自然法则、宇宙运行规则。如日升日落,春夏秋冬,盛极必衰,物极必反!道就是这么一个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的自然法则,其余全是对这个认识的解释!道,一阴一阳,是万事万物的底层原理;所以,大道至简!

道,是价值观范畴,即判定好坏、美丑、喜恶、真假的价值标准。心学大家王阳明说过“天理即人心”,翻译过来就是天理因人而存在的。所谓,天道也是人的认识。人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层次,人生观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观,最终极的道,是宇宙的价值观,宇宙是一个终极生命体。价值观决定了人的思维方法,决定了人们为人处事的原则,价值观也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话说“道不同不足与谋”,就是说人的价值观不同是无法一起共事的。

“道”是天道,是最终的真理,囊括整个世界和宇宙的自然法则只可认识,不可更改。

法:就是法律、规章、制度,或者法理,方法论,是一种链接和桥梁。法,是实现价值观的最根本的方法、法理、原则、思路、方针、战略等。法是在自然规则的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法是对道的诠释和总结。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是四季分明的,冬天冷夏天热,在古代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我们的祖先很聪明,充分认识到这个“天道”,进而在造房子的时候,选择坐南朝北,身体上是冬暖夏凉的。

法,也是知识上的规则和规律。同时也是一种规范性约束,如法律。不管人还是事物,只有在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被接受和发展。

术:是具体的行为、方式;是执行力,是细节,决定着效率;是技术层面的手段。术,是在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术是对法的应用,道是体、是无,只有显现出来才能够应用,而道会以法的形式变成有,变成可以被发现的规则和法理,脱离无到有的层面,从而变成术!

你看“算术”“巫术”“法术”“武术”“权术”等,指的大抵都是这个意思。术在道和法之后,属于下乘。“术”是在规则体系指导下的具体操作方法,只要指导原则不变,具体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就是说只要正确的“道”带来的“法”不变,“术”是可以在正常的轨道上千变万化,而且万变不离其宗的。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对法的推理而产生。

器:是工具,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往往是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要去北京,去北京是个行为,坐高铁还是坐飞机,高铁和飞机就是器!器就是帮助行为的工具,提高行为的效率!

好的工具,能提升效率,增强愉悦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中的“器”就是如此;工具的作用就是提高效率和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为了更快,人们发明了汽车,为了管理员工迟到早退,人们发明了打卡机,为了快捷计算,人们发明了计算器。是工具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力,是工具让这个社会飞速发展。可以这么说,“器”是用来体现道的思想的,也是人体器官的延伸,从而简化问题,更快捷达成目标。

势,是从“道、法、术、器”体现的势能。“势”就是当下的时空趋势,地势,情势,形势,权势,说的都是一种时空趋势,一种蕴含的能量。 注意这个势是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系统的交点。时空,宇宙,天地,是同一个意思。

势,也是一种惯性,是一种发展方向,它本身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势,须“顺势”而为,不可以逆势而对。

这个世界一眼观去,大抵是由一维、二维、三维物体构成的,同时物理学告诉我们,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从面到立方体,其实是一个逐级投影而已。三维其实是四维的投影,空间加上时间的轴线,就变成了四维。四维其实就是势的进阶趋势,四维思维是一种对未来的预判。“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天是天时,地是地利”。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坐标系统。 古人说拜天地不是随便说说的。

天地就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坐标系统,时空——宇宙——天地,人是天地间的一粒尘埃而已。势是最后提及,但不是势不重要,《易经》说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亢龙有悔”,可见,势是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真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势不可挡,来势汹汹啊。人在天地间,会受到当前时空运动趋势的影响,天道圆,地道方,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虽然最后才说到势,但是放在最后不一定是最不重要的。正相反,势的变化,会导致人世间低层的道也就是价值观的变化。民间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这个意思。比如唐朝以胖为美,到了现代却变成以瘦为美。地域没有变化,时间变了,整个价值观体系就变了。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器以成事,势以立人。

对于“道与术”,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

“道法术器”思维模型和“黄金圈”法则的原理是一样的,让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由内而外,先思考终极目的,再考量方式方法。运用的时候要:

“以道驭术”:基本理念和具体操作统一,知行合一。术:是对法的应用行为。

“以术载道”:大道至简,势在必得。

“以法固道”:所有的术、工具和理念,都需要通过制度的保障,才能持之以恒得到贯彻、落实以及巩固。法,是具体事物的具体法则、原理,是道的具体显现。

“以器载道”:用工具承载理念。善于使用工具,事半功倍。

“器”用来体现“道”的思想;“术”的执行要符合“法”;“法”的制定要基于“道”。道法术三者兼备才能做出最好的策略。

法和术的关系:对法的应用就是术!因法而产生的行为就是术!法与术相对而言,法是一种存在,相对而言是静态,是规则的体现,术相对而言是动态,是对法的应用!

对于术,记住两个字:行为!术就是应用法则的行为!成功之道:优术、取势、明道,第一步就是优术!

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君主治国,皆以“内圣外王”为基础,承道启法。

法术势是法家学说中三个重要方面。法家学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有云:“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上人用道,中人用术,下人用力,以道驭术。

《易经》中最精髓的一句话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应该是最早期的辩证法;《易经》中把所有事物分成了阴阳两部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立是客观的,矛盾依然是客观的,在对立、矛盾中达到统一、平衡这就是道。比如说有一个面包,两个人都想要,这两个人之间就产生了对立和矛盾,出于人性的自私两个人都想独吞,一方的受益是建立在另一方受害的基础之上,不管怎么分都是不公平的;两个人都讲道理那就好办了,可以协商解决:一人一半,或者一方甘心送给另一方都可以。而有任何一方不讲道理,那就需要“术”来解决,这就会产生很多种分配方法(也就是“术”),比如说发动战争,谁赢了就是谁的;赌一把,谁赢了就是谁的……

可见,实际生活中,“道”与“术”都能解决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强者与弱者之间的矛盾,强者可用道与术两种方法解决,他有选择性;而弱势的一方只能靠术来解决,弱者开出所谓公平的条件,强者基本上不会接受,因为对弱者的公平是建立在对强者不公平的基础之上,他有权力拒绝弱者的任何条件。比如说:员工希望不干活月薪好几万,老板也希望员工天天加班不拿工资;这就是利益出发点不同,所导致的客观的矛盾,处理不好的现象就是:老板不讲道理,不管员工怎么闹腾从来不涨工资,员工用“术”来抵抗(消极怠工)老板用“术”来加强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惩罚消极怠工者);其实,这样一来,这个单位里的上级、下级都会越来越累,上级想全方位的盯着下属做事,下属想方设法的投机怠工来抗拒,一天到晚尔虞我诈,工作效率低下。

这个时候,老板是强者、员工是弱者,老板可以不听员工的话,而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听老板的话;但是老板的命令,员工可选择很多种方法去完成,最终交给老板一个结果,比如说按照这个人的能力这件事情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完成,结果是他干了三天;当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老板,他去办同一件事情会做出不同的结果,这就取决于不同老板对他的不同对待!

你怎么对待我,我就怎么对待你,这是“术”,我先好好对待你,让你好好对待我,这是“道”;就如上面所说的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对立、矛盾;老板对待员工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可能半天能完成,而老板对待员工不好的话,一天的工作他就会消极怠工好几天完成;舍得,先“舍”后“得”这就是以道驭术。

大凡万事万物,天下之学问,万事成败,皆不出道与术这两大范畴,道是河,术是舟,道是舵,术是浆,无河无以载舟,无舟难以渡河,无舵则无方向,无浆则无动力,所以道是方向,术是方法,道是法则,术是谋略。

有道而谋,谋虽寡而能胜;无道而谋,谋愈多而愈败。“道接天下济苍生,义达四海利九天。”道的实质在于背负责任、慈悲喜舍、胸怀广大、义利合一则无所不通,以正义取利、以利宏扬正义。道是思想,术是方法,道术合二为一,才是正道。有道无术乃魂不附体,有术无道乃体不附魂,道术结合乃魂体统一,才能成功。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是一部经商必看的一部经典电视剧,孟洛川的恩师送给孟洛川12颗珠子,12颗珠子就是12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堂功课。

这12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每个字都蕴藏着经商的法则,恩师对孟洛川说过:悟性好的也许几天就能悟到,悟性不好的可能要几年,甚至一辈子都参不透。

下面我们看看是哪12个字:道与术,取与予,常与变,方与圆,利与害,生与死。(自己搜索12字解析)

最后举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来帮助大家再次理解!

有两个人,从北京出发,要开车南下去深圳。有一个人开着奥迪,而另外一个人开着一辆奥拓。你觉得那个人会先到?

根据正常情况来说,车的性能其实就摆在那里。奥拓再快肯定也比不过奥迪的速度。那这就是属于“器”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是个新手,刚学会不久,不敢太过于加速,最高时速只敢开到80公里每小时。而开奥拓的这个人是个老司机,随便开开都保持超过80公里每小时。这就是属于“术”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虽然是个新手,速度也不高,但是他遵守交通规则,不超速,不闯红灯。而开奥拓的这个老司机,就老是投机取巧,不断的去触碰交通安全的红线,结果一路被交警教育处理。这就属于“法”层面的问题。

开奥迪的人作为一个新手,安安全全地开车南下。而开奥拓的这老司机,由于交通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结果没开多久车就被交警扣了。于是他在情急之下,干脆不要车了,去坐上了一列高铁。这就属于“借势、用势”层面的问题。

于是开奥迪的新手继续南下,而开奥拓的老司机车被扣了之后,情急之下上了高铁,结果呢?TMD方向坐反了,高铁是开往吉林方向的。这就属于方向性问题,就属于“道”的问题。

然后呢,这货,也就是老司机一路当中被交警教育和处罚,结果心里很不爽,后面又被交警把车给扣了,就更火大看,结果怎么样?祸不单行,一生气,想图快,去坐高铁,结果坐了个反方向,直接到吉林,当他发现坐了相反方向之后,心里一嘀咕就在想,看来这几天不适合外出,还是下车回家吧。而开奥迪的新手呢?他是刚读完大学,此时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到钱,就买一辆奥迪轿车,并亲自驾驶着这辆奥迪,陪着自己的已经一头白发还在乡下的老母亲去看一下深圳,顺便逛一下香港,而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魂”。

那么在他们没有出发之前,开奥拓的老司机,直接给涉世未深的奥迪司机,在饭里面下了七步断肠散,结果人还没开始去深圳,走了几步人就挂了,自己怎么走,都是先到达目的地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谋”。

转自:http://www.360doc.cn/article/34292256_1003083781.html

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学问。在那次对话中,老子建议孔子要与时俱进,随机应变,并隐藏自己的锋芒。后来,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说,老子就像龙一样神秘莫测。

公元前485年左右,老子看见周朝衰落,便去云游四方。到达函谷关的时候,官吏尹喜对他说,既然您要归隐了,请务必给我们留下您的著作。于是老子花了几天功夫,写下了五千多字的道德经,此后便不知所踪。老子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将自己一生的感悟和智慧融入进道德经之中,影响了后世2500年,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圭臬。那么,这道德经到底讲了什么呢?换句话说,老子到底悟出了什么道呢?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老子说有这样一个东西,我们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它超越了我们一切感官的知觉,它独立长存而生生不息,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因为它无声无形,所以可以把它叫做“无”,但它却创造了万物,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有”。那它到底是有还是无?干脆就把它叫做“道”。“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 创生万物,培育万物,成长万物,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依靠任何外力。另一方面,它没有任何目的。它虽然生养了万物,但却不占有,不主宰,不横加干涉,也不会自视甚高。它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中,万物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万物却无不在他的影响之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不会偏私的,没有所谓的仁与不仁,它依照自然法则在运行,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这宇宙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我们人类尤其是统治者,也要消效法“道”的自然无为。老子曾深切的感受到朝政的腐败,他看见农田荒芜,仓库空虚,为政者却锦衣玉食,生活奢靡,像吸血虫般到处搜刮财物。在为政者的横征暴敛和严苛法令之下,老百姓饱受剥削和压迫之苦。在严峻的刑罚之下,无数生命被轻易的剥夺。老子感叹,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却是损不足而补有余。由于逼迫过甚,最终导致人民不再惧怕威压,不再害怕死亡的恐吓。到了这种极端的情况下,人民就只能铤而走险,大的祸患也就开始了。所以老子呼吁统治者要自然无为。当然,老子说的无为并非完全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来。在老子的理想社会中,为政者不轻易发号施令,只是不着痕迹的辅助人民,能够因势利导,顺应自然,让百姓们按照各自的禀赋去自由发展,社会能包容差异性和特殊性,最终的效果就是人民根本感受不到统治者的存在,他们会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换句话说,老子认为政府应该是服务大众的工具,而不是压迫人民的工具。老子反对战争,他认为主动发起战争是一种自取灭亡的行为,就算是被迫应战,也应该恬淡为上。杀人众多的时候,要带着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人还应该向“道”学习柔弱的作用,道的作用虽然是柔弱的,却能够绵延不绝。当然,这里的柔弱并非指软弱无力,而是含有柔韧敛藏的意思。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坚硬了。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后就变枯槁了。所以柔软的东西充满生机,强硬的东西丧失生机。水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攻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在老子看来,真正有德的人应该具有水的品质。水无私地滋养万物,且甘愿往人们厌恶的低处流,从不自恃甚高。正因为他不争,所以没有什么能与之相争。同样的道理,天地不争,所以他能够长久。圣人谦下不争,反而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推崇,国家也是一样。大国谦下不争,就会汇聚小国。小国谦下不争,就能够被大国所容。不争不是一味的消极逃避,而是一种功成身退的气度和智慧。老子还说,要“致虚极,守静笃。”道虽然是虚状的,但它却能化身天地万物,作用永不穷竭。天地之间就像一个风箱,虽然是虚空的状态,但一旦开始运动,万物就生生不息。

山谷虽然是空虚的,却有大量的水源聚集而来。老子借此告诉人们,要深藏若虚,把自己的锋芒隐藏起来,不要得意自满,不自满才会不断的更新。此外,还要虚怀若谷,拥有一个深广的胸怀,能够谦虚的容纳别人的意见。当一个东西是虚的状态,那么它也会呈现出“静”的状态。老子说,芸芸万物蓬勃生长,最终都要返回到他的本根,也就是静的状态。清静则天下正,守静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不能迷失在物欲中,要消除内心的巧诈,不骄不躁。老子将治理国家比喻成烹煮小鱼,如果老是急躁的去翻动就会破烂不堪。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守静是要在忙碌中静下心来,消除心机和成见,还原内心的明澈,消解心灵的蔽障,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通过守静畜养精神,储藏能量。老子说,道不断的在运动,宇宙万物跟随着它在运动变化,而这种运动变化呈现出一个总体的规律,那就是“反”,即反也者道之动。反包含了“相反”和“返回”两层含义。

首先,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在对立的状态下形成和发展的,即相反相成。当人们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时候,丑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了;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随之出现。有无相互生成,难易相互促就,长短相互凸显,高下相互呈现,这对立的双方是会互相转化的。正所谓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当事物发展的某种极限就会转变成它的反面。将要合拢的,必先张开,将要衰弱的必先强盛,将要废弃的必先兴举,将要拿走的,必先给予。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老子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情,我们都要看到其正反两面,并且认真仔细的去对待。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凡事从小成大,由近至远。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祸患的根源,做好预防。另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的作用,只有基础稳固,才不易动摇,才能长久。正所谓根深固柢,长生久世之道。老子还认为,处理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轻易允诺的一定会失信,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到更多的困难。圣人把每件事情都看得很难,所以终究没有困难。

反的另一层含义“返回”,说的是事物循环运动的规律。因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循环运动,生生不息的。那么从道中被创生出来的万物也是这样的,最终都会回到他的本根。即“夫芸芸万物,各复归其根”。这个本根就是清净的状态,所以人也应该去除内心的巧诈贪欲,返回到淳朴本真的状态,过着慈爱俭约的生活。老子说,这世上之人自然长命的有十分之三,自然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本来长命,却因为过度奉养而糟蹋了生命,只有十分之一是爱惜生命的。他们清心寡欲,清静质朴。如果把道看作是江河之水,在无声无息的滋养着万物,那么当我们从中取来一瓢作用于我们的人生,成为一种人生准则的时候,那么他就成了“德”。自然无为是老子从道中悟出的最重要的“德”,是道德经中的中心思想。老子的所有精神内涵,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自然无为就是顺应事物自身的状况去发展,而不用强力去约束它。由此延伸出了柔弱不争,谦下处后,致虚守静,慈俭淳朴的人生准则。另外还有一些我前面没有提到的,比如老子告诉我们,名利会损害身体,要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即“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再比如老子还说要注重内观自省,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那是优点。如果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那是一种缺点。圣人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当然,道德经的内涵远不止于此。我个人献于水平和篇幅只能粗浅的讲一讲。总而言之,老子的思想就如粗布衣中怀揣着的美玉,外表质朴,但内涵丰富,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就算放到今天仍然不过时。但是就像老子自己所说的“知我者希”,真正懂他的人太少了。

转自:https://www.ixigua.com/70147353499686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