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知行合一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想将光明的品德彰明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要整理好家庭;要想整理好家庭,先要修养好品格(品质性格);要想修养好品格,先要端正思想;要想端正思想,先要意念真诚;要想意念真诚,先要通达认知,通达认知的途径在于格物。

何为“格物”?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的《传习录》中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物格(为善去恶),而后认知通达;认知通达了,而后意念得以真诚;意念真诚了,而后思想得以端正;思想端正了,而后品格得以修养;品格修养了,而后家庭得以整理;家庭整理好了,而后国家得以治理;国家治理好了,而后天下得以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格作为根本。

有道云笔记5

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紧固。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人见利而不害,鱼见食而不见钩。

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改变的私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东西上,而非与过去抗衡。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不要愤怒,愤怒会降低你的智慧。也不要恨自己的敌人,仇恨会让你丧失判断;与其恨自己的敌人,不如拿他来为我所用。

忠言逆耳,要仔细聆听,了解他人的批评是否具有建设性。它能让你变得足智多谋、沉稳成熟。若懂得冷静聆听批评,既能保留情面,又能加深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具有积极的效益。固然有些批评是尖酸刻薄的,你也要淡化处理,这样他人才会越来越喜欢给你以忠言和卓见。所以,要学会把他人的批评变成宝,乐于接受建设性的批评并且遵照执行。

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德和力是相互依存关系,大德必附于大力之上,而没有大德的力就不可能真正有力。

《智囊全集》语录(上)

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

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

以智强愚,愚者不解;以智角智,智者不服。

今世密于防奸而疏于求贤,故临事遂有乏才之叹。

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帅也。

容小过者,以一长酬;释大仇者,以死力报。唯酬报之情迫中,故其长触之而必试,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过录仇者,岂非大愚?

人不必待仕官有职事才成功业,但随力到处,有以及物,即功业也。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舍其细而全其大,非弘智不能。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宋代的青原行思大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由此得来人生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认识的主体是人,是跟着心走的。认识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实践决定认识。也就是说,人对世间万物的认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深刻化的。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个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内心是纯洁无暇的,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别人告诉你,眼前静止的叫做山,你就认识了山;远处流动的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你就会不假思索地以为”眼见为实“,认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你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也渐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你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你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喜欢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打抱不平,看什么都不顺眼,你的人生将陷入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大多数人都只达到了第二境界,就迎来了人生的终点。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发现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抱憾终身。而有些人通过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个时候,你就要专心致力于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外界和旁人所干扰,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间俗事,一笑置之,不予理睬。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何必苦苦纠缠,浪费大把光阴,与其这样,不如豁达和坦然面对。人活的是一种心态,大智若愚,难得糊涂。

人生,无非是笑笑别人,再让别人笑笑而已。看尽人生百态,尝遍世间冷暖,方能活得潇洒自如。

《老子》中的“无为”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为还是不为?这是个更大的问题。对于《老子》中的“无为”,历来的理解多有分歧。

很多近代的学者在提到老子的“无为”时,都喜欢使用“消极无为”这个限制性或者说指示性的提法。这似乎更多的来源于道教派的解老语境。道教派以养生的观点解老,他们认为人生就如同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旅途,人的脚步越迅捷人抵达终点的过程就越短暂。为了延长这个过程,我们要放慢人生的脚步,具体方法就是致虚、守静、寡欲、“无为”。“无为”在这里成为了一种自身修炼的方法。这个“消极无为”似乎是指向“不为”的。而道教派事实上从没说过不为,只是说做的要得法要有节制。如:黄帝问素女曰:“今欲长不交接,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开阖,阴阳有施化。人法阴阳随四时,今欲不交接,神气不宣布,阴阳闭隔,何以自补?练气数行,去故纳新,以自助也。玉茎不动,则辟死其舍,所以常行以当导引也。能动而不施者,所谓还精。还精补益,生道乃著。”。也就是说,从道教派的解老语境来看,“无为”并不是指向消极的不为,而是要为的有节制,为的得法。

在历史的解老过程中,不乏从政治学角度解老者,而他们更多的在“无为”前面冠以“清静”或“自然”。于是,“无为”在这个语境下则有了不妄为、不乱为的含义。

究竟哪一种理解更接近《老子》的本意呢?我们现就“无为”在其所出现的章节中意思进行一下分析:

1、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此章中,上德的“无为”显然是与后面的上仁、上义、上礼的“为之”相对比的,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我们似乎可以轻易的得出“无为”就是不为之。但如果我们就此得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这一结论,显然也是过于轻率。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必将将仁义礼的“为之”理解为无恶不作的胡作非为了。所以,我们还要先结合其他章节中出现的为和不为的具体内涵再来确定“无为”的含义。

2、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这一段中的“无为”是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的,但文中并没有对“无为”的具体内容进行更多的阐释。但是从该段文字与前面几章文字的关系来看,截止到这里,老子完成了其“德”、“德”与“道”的关系以及由之而确定的“治道”的总论。在这一段文字与上一章的后半部分,老子阐述了其“治道”的基本原则:“守弱”和“无为”。 “守弱”偏重于修身,也就是主观认识层面,“无为”则显然是为治的具体要求。老子在这里,用“无有”类比引申出“无为”,除了其字面的关联外,我以为,从内在的思想逻辑上,“无有”所指的是“天下之至柔”,而“柔弱”又恰恰是上一章中老子对侯王所提的在思想认识领域的“不凌驾于民众之上”的要求。在思想认识领域的“柔弱”原则确定了之后,则不难由之推出在具体为政实施方面的方法,也就是“无为”。 所以,如果我们深入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由“无有”到“是以知无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蕴含着《老子》中最根本的思想体系在内的。我们从这里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无为”是在“柔弱”,也就是“不凌驾于民众之上”,这一指导思想之下的具体的为政方法。

3、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这一段明确的提示我们,“取天下”、“无不为”是最终的目的,而“无为”则是达到这一最终目的的方法。“无为”作为一种方法,如果还是有人坚持说就是什么都不做,就能够达到“无不为”和“取天下”的目标,恐怕我们都会觉得茫然。但是还有一种奇怪的论调说“无为”是假装什么都不做,“无为”就象考试作弊,桌上貌似心如止水桌下实则暗流汹涌,但这侯王作弊是作给谁看的呢?他又怎么个假装法呢?他又要迷惑谁呢?侯王难道要时刻都把群臣与百姓当成阶级敌人那么防着?在此章的后面,老子紧跟着说明“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可见,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百姓绝不是作为阶级斗争的对象这一对立面存在的,老子的指导思想中,百姓的意愿是第一位的。而什么都不做或者假装什么都不做的“无为”,显然是无法与这一指导思想相一致的。在此段中,我们对于“无为”的具体内容虽然仍然不够十分的明朗,但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恒无事”,也就是不生事端,如果再能结合下面的“圣人恒无心”章的主旨来理解的话,则“恒无事”就是指不生影响民生的事端。

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昬。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从这一段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发:

首先,“无为”与“好静”、“无事”、“欲不欲”等一样,都是对侯王的要求,都是对侯王的为政要求,都是对侯王的为政能够达到“取天下”这一最终目的的要求。而这些要求,或者说之所以提出这些为政要求,其目的,直接目的,在于能够让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而民所达到的“四自”,与其说是文中提到的为政手段的目的,不如说是上述为政方法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文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印象:与“无为”、“无事”等相对应的“有为”、“有事”,其表现形式在于“天下多忌讳”与“法物滋章”等。所以,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的结论:“无为”不是不为,它是针对侯王在为政过程中的造成生灵涂炭劳民伤财的诸多妄为的“不妄为”,或者说是“有所不为”。

5、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从本章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这里的“无为”与其他各章中的“无为”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这章中,老子是要求“为”的,同时他对“为”提出了一个限定,那就是在“无为”的时候“为”。也就是在事情还处在“易”、“细”的阶段来“为”。所以,本章中的“无为”,是尚未“为”,或者确切点说是刚开始“为”的时候的“为”。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了一个离经叛道的想法:为什么历来对于“无为”的理解有如此多的歧义与争论?我想其原因在于,在《老子》中,“无为”本身并非是一个根本性的概念,它在各章中出现时,它的义项是根据全章的主旨来确定的。但不知从何时始,老子的思想被贴上了“无为”的注册商标,于是“无为”成为了《老子》中必须脱离于具体语境的形而上的核心概念。这样一来,它的实在的、在各章中才能得以真实表达的具体内容反而被“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了。而这一核心概念本身的内涵还不足以丰富到同时也没有必要丰富到包括《老子》中所有的在各章中出现的“无为”的内容。于是各大家采取了一种看上去就不合理的方法:他们首先根据他们的理解,选定在某一章中的“无为”的义项作为它的原配,再根据这个原配来解释其他章节中的“无为”。也有的注意到了其中的不同,但仍然认定最终只应当有一个正解。我认为,这些都没有必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将在《老子》中有各种义项的一个概念生硬的作为其核心概念来进行附会。同时我认为,在老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不是为还是不为,而是如何为。老子对此给出的答案是“辅”!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6、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此章中的几个“为之”、“无为”、“弗敢为”,内容比较容易引起混乱,必须要抽丝剥茧的慢慢捋清。

对于这一部分在讲什么,以前的译注多将之割裂为两个部分,似乎前面部分,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在讲哲学,在讲“从量变到质变”;而后一部分又回到了老子的“无为”。这么理解,不仅割裂了这一部分文字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割裂了整章的内容的联系。

本章的难点在于,前一部分老子说“为之于其未有”而这一部分却说“为之者败之”,这两个从表面上看显然相悖的论断是否能够统一。正是由于无法解释这一矛盾,诸多大家都认为此处有错简。而我认为,这种理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译注者实际上未能真正把握老子思想的实质。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上一部分的的“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是从“治”或者说是从“治道”的角度,也就是从如何处理在为政中将要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的角度来进行阐述。《老子》中的“无为”并不是“不为”,对于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要“为”的,而这个“为”的原则就是“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这是对“治道”的具体要求。但是,这个“为”很显然在老子的理论体系中是要遵循“无为”这一大原则,这一根本原则的。“为”是面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无为”则是针对侯王的最终原则,“为”要在“无为”的指导下来为。或者说“无为”是指导思想,而“为”则是具体手段。“为”这一具体手段,当它是依循着“道”而为的时候,它就是“无为”。也只有依循“道”,“为”和“无为”才能够统一。

如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老子在前面说了“为”之后,再次强调“无为”这一根本原则的必要性。

“合抱之木”诸句,在此并非是单纯的为了表达老子的哲学观点,而是为了承上启下。一则,前文说到“为之于其未有”,要防微杜渐,这里的几句,正是说明“毫末”、“虆土”等小的事物,小的问题,如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没有及时的处理,及时的“为”,没有“为之于其未有”,则会发展成“合抱之木”、“九层之台”的大问题。进而,当它们成为大问题之后再“为”,其必然的结果就是“为之者败之”。所以赵又春先生认为“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此处的含义是“不懂量的积累可能导致质变,因而一定要等到出了大问题才去处理的人(为之者),最后必定失败;不明白小问题可能酿成大问题而只顾就事论事地处理小问题的人(执之者),则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时机。”我觉得是相当精辟的,只是在逻辑上我认为“为之”、“执之”的“之”都是指已经出现了的大问题。此处“为之者”的“为”不是“无为”的“为”也不是“为之于其未有”的“为”而是“强为”。

最后的“无为”,从表面文字上来看是与“无执”同构,都是针对前面提到的“为之”、“执之”,但实际上,我理解,是通过文字的手法,在理论上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把“无为”、“无执”的形而上概念顺势再次引出。当然,在理解中只认为“无为”、“无执”仅是针对前文的“为”与“执”也未尝不可。

所以,此章中出现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指不要等到事务发展到不可收拾了再去收拾,再去为。老子提出的“为”,在这里,是及早处理,把敌人扼杀在摇篮里。而“为”的根本原则则是: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就是从辅助民众之自然的角度去“为”。

7、世人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从本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并不是“不为”。他并没有对“为”持全面的否定态度,他只是对于“为”做了限定,要求做到“为而弗恃”。所以,此章节中的“无为”,我认为理解为“不妄为”还算贴切。如果再进一步,理解为因循着天道来“为”则是更加在理论上上升了一个层次。

8、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世传本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一段文字在帛书本中没有“无为”,而在世传本中将“弗为而已”改为了“为无为”。从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无为”,实际是“弗为”的意思。而“弗为”在本章中,通过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是针对“知不敢”的“弗为”。也就是,侯王针对“无知无欲”的基本要求,“知不敢”以后,即:侯王针对在为政过程中,不以自己为知,不体现自己的私欲的基本要求,知道哪些事该做能做哪些事不该做不能做之后,要做到“弗为而已”——对这些事没有做、不去做就停下来。所以这段中的“无为”或者实际上当是“弗为”,从字面上看就是“不为”,从内涵上理解则显然是“不妄为”。

由以上对在《老子》中出现的“无为”进行分析,我认为:

1、在《老子》中,“无为”并非如现在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核心概念。“无为”在各章中出现时,它的意义和内涵根据具体的文义不同,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而并非是一个统领《老子》整个意识形态的形而上的原始概念或终极概念。

2、具体到各章节,“无为”的内涵大致分为几个层次:

一是,“不为”,或者说是“不妄为”,在文中,老子多用“無为”来表达这层意思。这里的“不为”决不是泛指的什么都不做的混吃等死,而是提出了不做什么的要求,也就是要求侯王,对于那些有损于国计民生,体现自己私欲的行为,要做到不为,不妄为,“無为”

二是,顺应着事物的最本始的自身规律来作为,在文中,老子多用“无为”,在这里我不得不再重点强调一下“无”与“有”的区别,“无”在《老子》中被定义为“名万物之始”,也就是事物的本源、本始,从这一点来看,“无”与“有”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如果我们一定要为《老子》的“無为”和“无为”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性的能够指导《老子》的言说对象——侯王的为政行动的定义的话,那就是一个字“辅”,“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这才是《老子》中的“无为”所体现的真正的理论来源和理论内涵。

转自:https://zhuanlan.zhihu.com/p/145464028

流水不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曾经说过“上善若水”,是说做人要像水一样,帮助万物,默默不争。水很接近于道的品性,它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以水悟道,可以看到成功人生里的七种境界。

  • 01 –

水,百折不挠。

冰生于水,却比水强硬百倍。水,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 02 –

水,聚气生财。

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 03 –

水,包容接纳。

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 04 –

水,以柔克刚。

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棱角磐石,即可把棱角磨圆,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 05 –

水,能屈能伸。

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 06 –

水,达济天下。

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达济天下。

  • 07 –

水,功成身退。

水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成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天幕红尘》语录

简单地说,官商早晚要退出市场经济,但是现在还没退。什么叫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探索符合中国社会条件的市场经济,就是允许你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摸索。

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就行了。

苏维埃不是谁骂垮的,欧盟也不是为了主义凑在一起的,是成员国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生产力资源社会化和全球化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要求,是人类要过好日子的本能。如果欧盟有一天沦为政治工具或另一种形式的大锅饭,它会像苏联一样垮掉,半点没商量。

有新立场才可能有新视角、新史观。

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

“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悟得道的意思。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一样的,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

叶子农用手指沿着那堆豆子画了一个圈,说:“这是个‘场’的世界,有多少立场就有多少观点、主义。众生是立场的、利益的、好恶的,众生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出离立场的观点在立场的圈里是没地方立足的,因为没有‘场’可以让你立。”“昨天人们相信共产主义,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相信了一个许诺。今天不信了也不是因为它不是真理,是没得到预期的实惠。众生不管你真不真理,他们只需要许诺、兑现。”

众生泛指一切生命,在认识范畴里特指迷界群体,是一个与“觉者”相对应的词。用“人民”,你把人民里的觉者往哪里搁?官员就一定是觉者吗?平民就一定无明吗?学术讲实事求是,不讲爱憎。

觉者与众生是社会研究对象的泛指,既有你觉的就必有你惑的,明白了这个不一定明白那个,人人都是有所觉有所不觉,不做具体指。

叶子农到卫生间摘下挂在墙上的镜子,回来将镜子竖在豆子旁边,说:“它就是,它照到什么是什么,它没立场,没好恶。其实‘客观’也是一‘场’,也未必是真相,客观只表示没有利害关系,不表示没有好恶,也不表示有如实观照的能力。”

合作不是你死我活,是利益的趋同和妥协。

碗里少了一块肉,经济结构就会调整,有所淘汰,有所催生。碗里连饭粒都没有的就会闹事,只有我挨饿你就别想活踏实了,社会就会朝着稳定的结构整合。共产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词,可以是几个人合伙的共产,可以是企业联合、兼并的共产,可以是地域与地域或国家与国家合作的共产。地域性的社会化经济,你可以叫它社会主义。发展到全球结构的人类大经济,就是全球经济高度依存、高度一体化,这种经济形态给它起个名字就叫共产主义。人类各个角落的经济会因不同条件呈现不同形态,但不管什么形态,基本质都是朝着社会化和全球化的方向演化,它不管你什么政党、主义,那是经济规律,是由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的,是人类趋利的本能。

人是我要比你强的,我要比你尊贵、富有,比你荣耀……归根到底是我得比你强,比你强了才踏实,这就是人的原动力。所以,尊重、关爱才成了道德,而能众生平等的就不是人了,是佛,是基督。资本的本性是逐利,面把货币、技术、信息……包括青春美色和健壮体格等一切可用之用都转化为资本的,是人。市场经济是丛林法则,当社会矛盾演化到谁都过不踏实的时候,生存秩序和生产力要求就会催生与之相适应的新规则,就是以国家意志对市场经济和社会分配有所干预、有所调控的社会机制。教条的社会主义以为消灭了资本就没事了,其实关资本什么事,丛林法则的原动力是人,遏制了人的原动力,经济就没活力,苏联解体和中国改革都是作为果存在的,无需论证。社会化经济就是不“唯”的经济,不唯资本形式和结构,不唯所有制形式,不唯资本意志,不唯市场经济……资本是有规律的,运用资本规律协调社会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人民安居乐业过日子,这就是社会化经济,就是马克思没有我们在140多年后看得清楚的社会主义。人们出于各自的好恶可以不叫它社会主义,人类不能被一堆名词困住了,不必为一堆名词吵得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只是一堆符号,注重本质的就不会在意它叫什么。

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资本规律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辨别、证明的认识观。也许是我太笨了,我看来看去就只看出了一句话:实事求是。以辨别、证明的认识观实事求是认识事物,这就是我认为的马克思主义。

啥叫路呢?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

人最难做到的是实事求是,妄念、贪念、杂念一大堆,就算想实事求是,你也不知道怎样实事求是。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了。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实事求是也是由人来操作的,谁来认定这个实事求是?人民。你不行,人民就请你下去,这就不是真理了,是定律。

民主不是先挖渠还是先放水的非此即彼,不是为民主而民主的事于道,民主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不是谁想不要就可以不要了。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在我看来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见路不走,不唯经验、教条,讲实事求是。

奢华之所以奢华,是因为大众不可及。如取规模效应,则必须大众可及,普天下的规模效应无不安住于规模消费集群,这是规模效应的因果律。

平静的心作为果存在是有条件的,取决于你的觉悟和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由不得你可选可控。真宁静了,就真了无明了,也就没什么致远致近了。

美国是主张美国的国家利益的,处在竞争优势的时候他们是主张自由贸易的,到了竞争劣势的时候就不主张了,甚至反对自由贸易了,这个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不得他们自己。当贸易保护能捞到好处的时候,你觉得美国会为了一个概念去牺牲国家利益?你信吗?

凡是国家所有权属于人民的,就是民主。凡是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就是好民主。

民天下基础上的管理方法不属于民不民主的判断,属于科不科学、有不有效的判断,不是一个范畴的问题。授权在人民,人民是给自己的利益选择执行者,不是给自己选择天敌。

用自己的民主去否定别人的民主,这本身就不民主,都一刀切了还谈什么民主?您是为您的民主的,人民是为过好日子的,您的需要有没有可能取代社会发展条件的需要?不可能嘛,什么民主能让人民过好日子,人民才需要什么民主。

众生是敢啐圣人一脸的,是不敢啐强盗一脸的,所以要有文明,不以谁力气大抢食物,让众生也可以啐强盗一脸,让女人、孩子有优先权,这就是文明。

我们在教室里学习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正如老师反复所讲的,是引导、启发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让我们去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其本质,就是培养我们见路不走的能力。

有一个很中国化的提法,叫解放思想,跟老师讲的“创新”基本是一个意思,都是主张挣脱模式思维的束缚,用实事求是的、辨别的、证明的科学思维去认识事物。所谓“决策”,是指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决定,正确的决策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见路不走”就是企业决策的法则,不唯经验、教条,不唯标签、模式,只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目的,遵循因果律,走条件的可能。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定律是定律,路是路。路是方便的、经验的、模式的、固化的、既有的,定律是必然的、因果的、规律的。

见路不走是不唯经验、教条,不是排除经验、教条,不唯就已经包含了学习、借鉴。任何一个成功的经验起初都不叫路的,走的人多了才叫路。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非要跟别人一样或不一样,是让你以结果对条件的需要去取舍。不唯经验教条,不是否定,经验教条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你的预期果对条件有什么要求,你就去准备这些条件,不在意这些条件是新的还是旧的,也不在意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见路不走。

有些事是能想不能说的,说了就是邪恶,就是精英主义的蔑视大众,就是与人民为敌,一大堆罪名。有些事是能说不能想的,民主、自由、人权,说了没事,放之四海不挨骂,一想就蹦出一堆问号,摁都摁不住。

如果数了半天人头,人民不是所有权利益的受益者,您再怎么数人头也是假民主。

你的意志能体现什么?是你的好恶和认知能力。凡是符合你的好恶和认知能力的,你就赞成,否则就反对。如果意志一定体现利益,那就只有开张的,没有倒闭的,没有谁开张是为了倒闭。如果意志不一定体现利益,你在重大利益面前是愿意相信你的意志还是愿意相信科学认证?如果这时候有人一味迎合你的好恶和认知能力,你会害怕吗?小事不会,大事会。所以佛法才让你依法不依人,马克思主义才跟你说事物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所以,一个实事求是的机制是否比一味迎合意志更可能接近科学呢?

自由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生存秩序所能允许的基本权利。

政治是百人一步的事,如果中华民族每个人都往前迈了一步,集合起来就是这个民族往前迈了一步,就是历史的一步。

一个药方包治百病那一定是瞎扯。土壤不一样,也许栽到人家的地里就开不出富强的花朵了。佛法讲不住一法,马克思主义讲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都是这个道理。只能这么说,意志不一定体现利益,人类作为一个社会整体要认识到这一点,可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你、我、奥而菜恩,世上所有的人,只要人性没发生质变,就都是人的那点事,只是随着条件的变化以什么形态呈现而已,已有的日后必有,已行的日后必行。《圣经》跟你说这个啥意思呢?知道点,大惊小怪就少点,心态就平和点。

说到专制,不管什么事、什么条件,不问青红皂白,唯数人头论,也是一种专制,是对实事求是的专制,是对科学决策的专制,本质上还是对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专制,而违背科学的,违背事物规律的,就没有不付出代价的。

判断一种文化的利弊,如果不是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法理论,而是以东方和西方的方位论,以黄土与海洋的颜色论,以传统与现代的时间论……这就唯了,要么东方西方,要么黄色蓝色,要么唯心唯物,要么儒家法家,很多的,这个思维半径已经不足以有效判断事物了。讲唯本身就错,说唯已经有了一堆,再弄个唯心与唯物的统一就更错,那不叫统一,叫搅拌,就更一锅粥了。人陷在这个境里面出不来,很多事物就无解,不是所有的判断都适用非此即彼的。如果不以方位、地域、新旧为判断,而是以认识事物真相和接近事物规律的有效为判断,你就不在意它古今中外。

阴阳五行学说

什么是五行学说?什么是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这种观点中是建国以后,老中医为了表明中医思想具有唯物主义特征而注释的。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在这一观点中,“行”被理解成运动。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阳是相互关联的一种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互根互用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 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五行是道家学说还是阴阳家学说

阴阳五行说最早见于周易与《尚书·洪范》,最早被阴阳家使用,后来阴阳家消亡,汉代时佛教东传,道教兴起,五行说就被道教吸纳了。在道家起源很早,而道教比较道家后道教里不只有道家东西,还民间东西,五术等。所以道教和道家思想是不太相同,主只是主要部分是相同的。

变化之始

两仪四象

太极生两仪,即阴、阳。

两仪生四象,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

四象进一步映射为:水(太阴)、火(太阳)、木(少阳)、金(少阴)。万物生于土,归于土,因此又有四象生灭之地——土。此为五行。

天干地支

五行又分阴阳:

阳木、阴木
阳火、阴火
阳土、阴土
阳金、阴金
阳水、阴水
此为十天干。分别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命名。

十二地支类似:

寅卯木
午巳火
辰戌、丑未土
申酉金
子亥水
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存在四种关系:

生:强助弱,旺助衰为生。
克:强损弱,旺损衰为克。
乘:生之过头反受损为乘。
侮:克之不成反被克为侮。
此间,生与乘互为正反两面。克与侮互为正反两面。

五行相生为: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五行相克为: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中的任一员都存在五种关系:生他、克他、他生、他克,以及与同类互比的关系。

五行相乘

「乘」体现的是中间状态下的消长、转化关系。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土赖火生,火多土焦。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金赖土生,土多金埋。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木赖水生,水多木漂。

五行相侮

「侮」体现的是绝对状态下的生克关系。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

地支类象

时间

四季各有五行,季节之末属土。

春属木,寅卯辰
夏属火,巳午未
秋属金,申酉戌
冬属水,亥子丑
除了四季,地支还用来表示月份、时辰:

阴历正月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以此类推。
23:00 ~ 1:00 为子时,1:00 ~ 3:00 为丑时,3:00 ~ 5:00 为寅时,以此类推。
天,运动不息;地,值守轮回。因此用地支表示时间,而不用天干。

方位与生肖

子为正北,丑寅为东北,卯为正东,以此类推。

举一例说明方位五行在中医上的延伸应用,看舌象时舌尖为心火,舌根为肾水。

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以此类推。因此十二生肖亦有五行。

转自:https://www.buyiju.com/bzzs/wuxing/3209.html

地支五行

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又称十二支。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纪时、纪月。地支纪时就是将一日均分为12个时段,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子时为现在的23~1时,丑时为1~3时,等等,称为十二时辰。地支纪月就是把冬至所在的月称为子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等等。地支与十天干顺序相配,组成甲子、乙丑……癸亥,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日、纪年。

地支五行

1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此以奇偶分阴阳。

2 、寅、卯、辰、巳、午、未为阳,申、酉、戌、亥、子、丑为阴。此以四季分阴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十二支与阴阳五行

寅卯属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

巳午属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

申酉属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

子亥属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

辰戌丑未属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未戌为干土,丑辰为湿土。干土者其中藏火,湿土者其中藏水。

十二支藏干:子 — 癸,丑 — 已癸辛,寅 — 甲丙戊,卯 — 乙,辰 — 戊乙癸,巳 — 丙戊庚,午 — 丁已,未 — 已丁乙,申 — 庚壬戊,酉 — 辛,戌 — 戊辛丁,亥 — 壬甲。

十二支与四时方位/地支

寅卯东方木,已午南方火,申酉西方金,亥子北方水,辰戌丑未四季土。

少阳见于寅,壮于卯,衰于辰。寅卯辰属木,司春,为东方。

太阳见于巳,壮于午,衰于未。巳午未属火,司夏,为南方。

少阴见于申,壮于酉,衰于戌。申酉戌属金,司秋,为西方。

太阴见于亥,壮于子,衰于丑。亥子丑属水,司冬,为北方。

十二支月建/地支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月建以十二节令为准,即立春后,寅木当权,惊蛰后卯木执令,清明后辰值班,余仿此。

十二支配十二时辰/地支

23-1 点为子时, 1-3 点为丑时, 3-5 点为寅时, 5-7 点为卯时, 7-9 点为辰时, 9-11 点为巳时, 11-13 点为午时, 13-15 点为未时, 15-17 点为申时, 17-19 点为酉时, 19-21 点为戌时, 21-23 点为亥时。

十二支配生肖/地支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支配人体/地支

十二支配身体:子为耳,丑为胞肚,寅为手,卯为指,辰为肩、胸,巳为面、咽齿,午为眼,未为脊梁,申为经络,酉为精血,戌为命门、腿足,亥为头。

十二支配脏腑:寅为胆,卯为肝,巳为心,午为小肠,辰戌为胃,丑未为脾,申为大肠,酉为肺,亥为肾、心包,子为膀胱、三焦。

阴阳五行的由来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

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

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

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

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

火,代表热能;

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

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

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

严格的说,五行学和《易经》没有根本的联系。只有在运用《易经》的法则和占卜的时候,《易经》才和五行学产生联系。

转自:https://www.buyiju.com/bzzs/wuxing/3210.html

五行属性

五行是古代汉族人民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学说是汉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素问》曰: “……五行者, 金木水火土, 更贵更贱, 以知生死, 以决成败·”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运动方式。古代汉族思想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中国中医用五行来解释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基本属性
 
木——植物
 
火——热能
 
土——土地
 
金——金属
 
水——液体

五行属性对应关系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阳木克火,阳火克土,阳土克金,阳金克活水,阳水克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藏矿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兵器、剪刀不宜放床头)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扎根土里;木材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石料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泉水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看似相克,其实是相生,木克土生火,水克火。(冰)亥克水。

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
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
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
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
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滴之水,北方。

五行属性·方位

木:东方,甲乙,绿色,青龙
 
火:南方,丙丁,红色,朱雀
 
土:中央,戊己,黄色,黄麟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五行属性·八卦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火—离: 离为火;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水—坎: 坎为水;

土—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五行地理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五行属性·季节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古人认为一年可细分为五季,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属性·时间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岁首,年长即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没有闰月。干支历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干支历的月份按五行来说:
 
寅、卯、辰月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巳、午、未月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

干支的五行属相对照表

01甲子金鼠  02乙丑金牛  03丙寅火虎
04丁卯火兔  05戊辰木龙  06己巳木蛇
07庚午土马  08辛未土羊  09壬申金猴
10癸酉金鸡  11甲戌火狗  12乙亥火猪
13丙子水鼠  14丁丑水牛  15戊寅土虎
16己卯土兔  17庚辰金龙  18辛巳金蛇
19壬午木马  20癸未木羊  21甲申水猴
22乙酉水鸡  23丙戌土狗  24丁亥土猪
25戊子火鼠  26己丑火牛  27庚寅木虎
28辛卯木兔  29壬辰水龙  30癸巳水蛇
31甲午金马  32乙未金羊  33丙申火猴
34丁酉火鸡  35戊戌木狗  36己亥木猪
37庚子土鼠  38辛丑土牛  39壬寅金虎
40癸卯金兔  41甲辰火龙  42乙巳火蛇
43丙午水马  44丁未水羊  45戊申土猴
46己酉土鸡  47庚戌金狗  48辛亥金猪
49壬子木鼠  50癸丑木牛  51甲寅水虎
52乙卯水兔  53丙辰土龙  54丁巳土蛇
55戊午火马  56己未火羊  57庚申木猴
58辛酉木鸡  59壬戌水狗  60癸亥水猪

转自:https://www.buyiju.com/bzzs/wuxing/3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