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不开心的工作经历让我想起了鲁迅说过的一段话:
“奴隶看起来温顺,
但并不代表着善良。
奴性极重的人,
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
因为它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
——《灯下漫笔》鲁迅
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我的感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今以后不要再去同情那些可怜的人;远离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可怜人,远离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段不开心的工作经历让我想起了鲁迅说过的一段话:
“奴隶看起来温顺,
但并不代表着善良。
奴性极重的人,
对同类一定是极其凶残的。
因为它们从奴隶主那里失去的自尊,需要从同类中得到补偿。”
——《灯下漫笔》鲁迅
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我的感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今以后不要再去同情那些可怜的人;远离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可怜人,远离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儒重“修”以为人:
儒指读书人,即通过读书来达到悟道和修身的目的,儒强调通过学和思的方法来修成仁人。儒分三部分:亻、雨、而。人,仁也,仁生物也;雨比喻教导之言,教泽;而同“尔”,你或你的。合起来就是如何为人,可通过圣贤来教导你。所以儒家学的是圣贤之言。比较典型的就是下面几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佛重“觉”以成人:
弗,矫也。——《说文》;另外“弗”有去灾求福的含义。加上左边亻字旁:人,仁也,仁生物也。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想成人,就要进行自我矫正,以去灾求福。那如何对人进行矫正呢?通过“觉”。觉有三重含义:觉者、知者、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知、行;渡己、渡人、修;自己醒悟、启人觉悟、修得圆满。
道重“顺”以应人:
人生,就是一场归途,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道”指路、指方向、指规律、指方法、指正义、指引导……合起来就是遵循正义的方向,顺应规律,引导你找到归途。但是什么是正义呢?这又需要靠儒家的“读书学习”和佛家的“觉”,只有悟到什么是正义,并将其普世,并通过普世唤醒沉睡中的众人,你才算找到了回家的道。
从前有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住在蓝色的大海边;
他们住在一所破旧的泥棚里,
整整有三十三年。
老头儿撒网打鱼。
老太婆纺纱结线。
有一次老头儿向大海撒下鱼网,
拖上来的只是些水藻。
接着他又撒了一网,
拖上来的是一些海草。
第三次他撒下鱼网,
却网到一条鱼儿,
不是一条平常的鱼——是条金鱼。
金鱼竟苦苦哀求起来!
她跟人一样开口讲:
“放了我吧,老爷爷,把我放回海里去吧,
我给你贵重的报酬:
为了赎身,你要什么我都依。”
老头儿吃了一惊,心里有点害怕:
他打鱼打了三十三年,
从来没有听说过鱼会讲话。
他把金鱼放回大海,
还对她说了几句亲切的话:
“金鱼,上帝保佑!
我不要你的报偿,
你游到蓝蓝的大海去吧,
在那里自由自在地游吧。”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跟前,
告诉她这桩天大的奇事。
“今天我网到一条鱼,
不是平常的鱼,是条金鱼;
这条金鱼会跟我们人一样讲话。
她求我把她放回蓝蓝的大海,
愿用最值钱的东西来赎她自己:
为了赎得自由,我要什么她都依。
我不敢要她的报酬,就这样把她放回蓝蓝的海里。”
老太婆指着老头儿就骂:
“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
不敢拿金鱼的报酬!
哪怕要只木盆也好,
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成样啦。”
于是老头儿走向蓝色的 大海,
看到大海微微起着波澜。
老头儿就对金鱼叫唤,
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的老太婆把我大骂一顿,
不让我这老头儿安宁。
她要一只新的木盆,
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能再用。”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你们马上会有一只新木盆。”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儿,
老大婆果然有了一只新木盆。
老太婆却骂得更厉害:
“你这傻爪,真是个老糊涂!
真是个老笨蛋,你只要了只木盆。
木盆能值几个?滚回去,老笨蛋,再到金鱼那儿去,
对她行个礼,向她要座木房子。”
于是老头儿又走向蓝色的大海(蔚蓝的大海翻动起来)。
老头儿就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老太婆把我骂得更厉害,她不让我老头儿安宁,
唠叨不休的老婆娘要座木房。”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就这样吧:你们就会有一座木房。”
老头儿走向自己的泥棚,
泥棚已变得无影无踪;
他前面是座有敞亮房间的木房,
有砖砌的白色烟囱,
还有橡木板的大门,
老太婆坐在窗口下,
指着丈夫破口大骂:
“你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涂!
老混蛋,你只要了座木房!
快滚,去向金鱼行个礼说:
我不愿再做低贱的庄稼婆,
我要做世袭的贵妇人。”
老头儿走向蓝色的大海
(蔚蓝的大海骚动起来)。
老头儿又对金鱼叫唤,
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行行好吧,鱼娘娘!
老太婆的脾气发得更大,她不让我老头儿安宁。
她已经不愿意做庄稼婆,她要做个世袭的贵妇人。”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儿。
他看到什么呀?一座高大的楼房。
他的老太婆站在台阶上,
穿着名贵的黑貂皮坎肩,
头上戴着锦绣的头饰,
脖子上围满珍珠,
两手戴着嵌宝石的金戒指,
脚上穿了双红皮靴子。
勤劳的奴仆们在她面前站着,
她鞭打他们,揪他们的额发。
老头儿对他的老太婆说:“您好,高贵的夫人!
想来,这回您的心总该满足了吧。”
老太婆对他大声呵叱,派他到马棚里去干活。
过了一星期,又过一星期,
老太婆胡闹得更厉害,
她又打发老头到金鱼那儿去。
“给我滚,去对金鱼行个礼,说我不愿再做贵妇人,
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老头儿吓了一跳,恳求说:
“怎么啦,婆娘,你吃了疯药?
你连走路、说话也不像样!
你会惹得全国人笑话。”
老太婆愈加冒火,她刮了丈夫一记耳光。
“乡巴佬,你敢跟我顶嘴,跟我这世袭贵妇人争吵?——
快滚到海边去,老实对你说,
你不去,也得押你去。”
老头儿走向海边(蔚蓝的大海变得阴沉昏暗)。
他又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
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的老太婆又在大吵大嚷:
她不愿再做贵妇人,她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金鱼回答说:“别难受,去吧,上帝保佑你。
好吧,老太婆就会做上女皇!”
老头儿回到老太婆那里。
怎么,他面前竟是皇家的宫殿,
他的老太婆当了女皇,
正坐在桌边用膳,
大臣贵族侍候她。
给她斟上外国运来的美酒。
她吃着花式的糕点,
周围站着威风凛凛的卫士,
肩上都扛着锋利的斧头。
老头儿一看——吓了一跳!
连忙对老太婆行礼叩头,
说道:“您好,威严的女皇!
好啦,这回您的心总该满足了吧。”
老太婆瞧都不瞧他一眼,
吩咐把他赶跑。
大臣贵族一齐奔过来,
抓住老头的脖子往外推。
到了门口,卫士们赶来,
差点用利斧把老头砍倒。
人们都嘲笑他:
“老糊涂,真是活该!
这是给你点儿教训:
往后你得安守本分!”
过了一星期,又过一星期,
老太婆胡闹得更加不成话。
她派了朝臣去找她的丈夫,
他们找到了老头把他押来。
老太婆对老头儿说:
“滚回去,去对金鱼行个礼。
我不愿再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我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让我生活在海洋上,
叫金鱼来侍候我,叫我随便使唤。”
老头儿不敢顶嘴,也不敢开口违拗。
于是他跑到蔚蓝色的海边,
看到海上起了昏暗的风暴:
怒涛汹涌澎湃,不住的奔腾,喧嚷,怒吼。
老头儿对金鱼叫唤,金鱼向他游过来问道:
“你要什么呀,老爷爷?”老头儿向她行个礼回答:
“行行好吧,鱼娘娘!
我把这该死的老太婆怎么办?
她已经不愿再做女皇了,
她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这样,她好生活在汪洋大海,
叫你亲自去侍候她,听她随便使唤。”
金鱼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划,
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头儿在海边久久地等待回答,
可是没有等到,
他只得回去见老太婆——
一看:他前面依旧是那间破泥棚,
她的老太婆坐在门槛上,她前面还是那只破木盆。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今天在办公桌上发现了公司培训的资料里面有一个关于领导风格的测试。于是就好奇的做了一下。测试完了以后发现我的风格完完全全是激励型的领导风格(所有的答题选项都完全符合激励型)。我当时很激动,因为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而高兴。
很多同事都说我与上面领导的理念不一样,以致被闲置不用。通过这次测试也给出了问题的答案——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领导风格中的4个领导风格类型:激励型、告知型、教练型、授权型。我觉得会和授权型或者与自己同类型风格(激励型)的领导会配合的比较好一点。
这种理念的差异也体现在家庭教育方面。比如说在我们家里老婆经常批评我不管孩子。其实我也不是不管,只是我更喜欢通过激励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自觉自发的去做学习。而老婆的风格应该大体是教练型的。不是说她的这种风格不好,只是觉得我们俩这样两种风格搭配起来还是挺好的,起码孩子不反感,甚至可以说更适合孩子。因为激励型的风格适用于完全能胜任事物的群体,而教练型的风格适合于不是很胜任事物的群体,正在学习中的小朋友属于后者。
讲到这里,我更感叹学习对我的影响是如此的大。我的这种风格转变(我以前应该属于教练型的)来自于我对老子的理念的认同和学习。可以说,《老子》深深的影响了我,透过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但是这种改变是向好的方向还是向坏的方向?我相信自己的选择。
《道经27》篇中提到: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贵其师,不爱其齎,唯知乎大眯。当时注解的时候没有完全领悟这段话的意思。特别是对齎这个字,没有理解透彻。我当时的理解是:不善人是给善人的警示训诫对象(恶其迹者须避之)。其实不善人的价值远不只如此。齎,在篆书里,是这样写的:。从象形的文字意义看,此字代表众人来保护他的宝贝,众人是宝贝的保护伞。再把这个意思安插到《道经27》篇中,就理解通透了。
那众不善人为什么要保护这个宝贝呢?因为这个宝贝善良、看似弱小、低姿态(曲金)、心里装得下善人以及不善人,也就是这个宝贝有道。所以那些不善人愿意为这个善人挡刀枪、扛压力、撑保护伞。
这个字给了我很大的提示。最近在学习鬼谷子的智慧,学之前我还是很有担忧的。因为学习了两个人的智慧以后,我发现:学老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鬼谷子的智慧以后,我看到的人都是一个个可供利用的棋子。老子说绝学无忧,能带来忧虑的肯定不是绝学。从绝学无忧这点来看,老子要比鬼谷子高明。要学就学绝学,老子的智慧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打心里非常讨厌那些不善人,认为他们不做好事,我甚至有些嫉恶如仇。但是学了老子的智慧以后,慢慢的我能放下了。我逐渐认识到不善人有不善人的价值,而且我们还要肯定他们的价值。
莫问前程,你只管做一个有道的善人。
早上注解完《道经21》,心中有所感悟。
其名不去——就是前辈所留下的功业、功名将不被掩没。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价值。人生,就是一场归途;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回家的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从今溯古的那些前辈,不分善恶,他们的人生经历,都是对回家的“道”的探索。虽然有的前辈,走了弯路,但他们以他们的经历告知了其它人此路不归家,使其它探索的人避免走弯路,这对人类的历史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否认那些走了弯路的前辈的人生价值,因为矛盾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必要因素。
孔子也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对待死去的先辈,追思先辈的业绩和恩德。我们也应该顺“道”而行——其名不去,以顺众?。
下午在家注解了道经第20篇,像是读懂了老子当年在周朝时的郁郁不得志,空有一身抱负而无法施展的心情。我现在的处境与老子当年的处境竟是何等相似!
因为自己的理念与领导的理念区别太大,以至无法施展而有此感慨。但如果领导的理念能治理好当下的状况,我又何必执着于自己的那一套。《易经》有言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某些人是该改变改变那一套落后的理念了。
也与老子说的一句话以共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善修“道”,不脱“道”,才能长久保持发展。
海奥华预言: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不管好与坏,都要尽可能去体验人生。人类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这些不好的东西,会像堵住滤网的污物一样,会阻碍灵性的进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都置身于一个无限循环的全息超高清虚拟现实超级游戏中呢?每一天清晨醒来,你就会被重新导入这个游戏中。整个宇宙就是被设定好的“超大型游戏”!而我们每一个人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进程而已”!
我们所能看到的所谓“世界”可能只是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场景,每个人只能活在5%甚至更小的精神世界中,从生到死的过程,只是被时间标记的一段程序罢了。
乔达摩.悉达多、老子、王阳明、电影《黑客帝国》中的Neo……他们应该都是发现了这超级游戏中隐形BUG并率先觉醒的“失控玩家”。
他们连篇累牍地絮絮叨叨,讲故事、打比方,留下种种启示,留给世人开启天智的钥匙,就相当于各种版本的通关攻略,来不断提示你、敲打你:兄弟,你就是那个天赋异禀、骨骼清奇的唯一,快醒醒,要换背景换玩法了,要升级打怪了!赶紧从混沌中跳出来一起嗨吧!……
但是,是否可以想象一下:也许这群人中的某些人,他们从小就感到自己孤独、奇葩、怪异,与周围格格不入,或许是因为他们比同龄人更早、更快出发,更提前地开始向内探索那占比95%的更宏大、更本质、更原始的精神世界真相,他们能率先进入了无人区,身边没有人时,他们也将率先醒来,探索到更多未知领域,去影响和帮助更多人,他们有没有可能是“代表人类仰望星空的那些人”?
以上的胡思乱想,其实是被一本看似科幻小说又像预言故事的《海奥华预言》所触发,在书中作者米歇描述了一段被海奥华人带去第九级行星,体验了宇宙奥秘的10天神奇旅程。在旅行开始的前几个小时里,米歇目睹了高等文明、低等文明和被毁灭的文明,于是米歇问了一个最能代表人类好奇心的问题:宇宙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地球最终要走向何处?人类该走向何处?
现在的地球,越来越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远古时代的人类所要应付的只是大自然(包括动物),而我们现在要应付的不但有天灾,比如:洪涝、台风、地震、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还有医学界需要对付不断出现的新病毒,比如:新冠病毒。
海奥华人发出警告:地球人类现在正走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而科学似乎在加速着这个过程。人类的终极追求,应该是找到内心的平等自由、欢乐幸福的感觉,而科学应该是为我们的灵性升华服务的。
当社会生产力达到极高的水平,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人的私心私欲就会灭绝,产生罪恶的温床就会消失吗?人的物质享受追求及欲望会有尽头吗?
人类物质欲望和拜金主义,这些不好的东西,会像堵住滤网的污物一样,正在阻碍着灵性的进化。
科学的不正确运用,正在让我们越来越远离我们应该走的道路。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太多现代科学仍然无法解答之谜,如慕大陆、百慕大三角洲,远东岛,玛雅文化的消失、地轴变迁、金字塔来源和用途、地球上的第一个人、UFO,外星人等等。
这些谜困惑了我们地球人类已经数千上万年了。作者米歇在他奇异的10天外星旅行之后,终于给我们带回来了答案。
有人说这些很难理解,根本不相信,甚至认为是胡说八道。可是我们是否可以想一下:史书上面记载的事情,就是真实存在的吗?就是真相的全部吗?就像开头提到的,我们是不是处在一个“虚拟世界之中”?
当我们不相信某件事的时候,我们问一下自己,如何才能使我们相信;当我们相信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又是根据什么相信它们的?
也许有人会说,靠我们的五官、体感、内心感觉,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仅凭这些,我们的认知也是十分有限的。比如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视觉波段以外的光线、听不到听觉频率之外的声波,闻不出特殊的气味,而它们又确实是存在的!
而人类的观点、思维、信念,所推理出来的世界,仅仅是一个从自我视角看到的世界而已,而且人类推理错误的例子还少吗?
那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重新认知这个世界?书中提到: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体验,不管好与坏,都要尽可能去体验人生。而对于难以理解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那部分,作者说得很明白:“你不必相信,但你应该知道。”
就像“约哈里窗户”理论指出: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未知区。我们需要探索的是未知区,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
为什么太过清醒会很痛苦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说我们都是狗,突然有一天你的大脑开了“天窗”,醒悟了。
意识到了自己原来是一只狗,虽然与众不同,但毕竟还是一条狗。
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因为大部分狗都意识不到自己是狗,他们以为自己是人。
你很清楚你生来是狗,将来也是狗,不可能成为人。
但是,做为一只与众不同的开悟狗,就会给你带来无限痛苦。
那么怎么办呢?改变?
做为一只狗你能改变什么?改变你周围的环境吗?你每天吃狗粮遛弯,生病了还能去宠物医院,你甚至是这个周围环境的受益者。
什么都改变不了。
想要反抗你又不知道反抗谁,谁都不是坏人,你的主人对你很好,就算反抗,做为一只狗你能反抗什么?
逃离更不现实,成为流浪狗,你都生存不下去。
就算你逃离这个主人,还会有别的主人,你根本逃不掉。
改变反抗逃离都不行。
要不我就接受吧拥抱主人吧。但是还不行。
因为你是一只开悟的与众不同的狗,智商这东西,高起来就下不去,所以你就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只属于你。
其它的狗乐哉乐哉的很。
而你又没法和其它狗说,因为说了他们也不会明白,他们想的是什么时候吃肉,什么时候遛弯,遛弯的时候能再见到小区里的心仪的泰迪,或者遛弯的时候,叼叼主人的飞盘。
所以你的精神无法解脱,是狗不痛苦,意识到自己是狗才痛苦。
你不会随主人的情绪走,不会拍主人马屁,不会阿谀奉承,你的冷漠,让你和主人的关系越来越僵,其它狗也因为你的表现,也不再搭理你。
你会想,找点精神寄托吧,这更不现实。
因为你太过清醒,看的太透彻了,那些宗教信仰情感文字鸡汤都唬不住你,于是开始整夜整夜睡不着。
再一个夜里,你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黑夜让人孤独,
孤独让人清醒,
清醒让人痛苦,
痛苦让人难眠。
正在你痛苦不堪的时候,偶然间接触到了酒,你发现这东西好,那种半醉半醒的迷蒙晕眩感,让你仿佛又回到了开悟前的状态。
于是在一次酩酊大醉之后,终于明白:
醒着是一种痛苦,醉着不醒是一种快乐。醉着醒是一种痛苦,醒着醉是一种智慧。清醒是一种痛苦,昏睡是一种无知。
我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很同情很仰慕那些清醒着的人。
我认为清醒虽然痛苦,也好过昏睡的无知,就像郑智化歌里唱的:
因为有了痛苦,才能找到一个人真正活着的证据。
前几天看一本老书梭罗的《瓦尔登湖》。
讲的是一个人独自住在荒郊野外湖边的一个小木屋的故事。文字真的让我入迷,我相信海子的名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正是来自于本书的灵感。
还有,这《瓦尔登湖》书中最值得回味的一句话:
日出未必意味着光明,太阳也无非是一颗晨星,只有在我们醒来时,才是真正的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