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数千人在排队等候植入“脑机芯片”

11 月 8 日消息,美国当地时间周二,传记作家阿什利・万斯(Ashlee Vance)发文透露,数千人正排队等候植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的大脑植入物。

据称,Neuralink 在 2021 年对羊、猪和猴子进行了 155 次手术,去年进行了 294 次。但该公司尚未将其设备植入人体。今年早些时候,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 Neuralink 对其设备进行人体试验,马斯克将其描述为“头骨上的 Fitbit”。今年 9 月,该公司开始为其首次人体试验招募志愿者。

Neuralink 计划明年进行 11 例人体手术,2025 年 27 次,2026 年 79 次。此后,手术数量将从 2027 年的 499 例猛增到 2030 年的 22204 例。该公司预计五年内年收入将高达 1 亿美元。

以下为翻译全文: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为其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发布活动做准备。但这次不是电动汽车或火箭科学,而是脑部手术。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正在为其首次临床试验寻找志愿者,这意味着其正在寻找愿意让外科医生切除一块头骨的人,以便大型机器人在他们的大脑中插入许多电极和超细电线。当机器人完成手术后,头骨碎片将被硬币大小的计算机所取代。这台机器的工作将是读取和分析人的大脑活动,然后将这些信息无线传输到附近的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上。

就此次临床试验而言,理想的候选人是 40 岁以下、四肢瘫痪的成年人。这样的患者可能会将 Neuralink 的植入物植入到他们的运动前皮层的手旋钮区域,该区域控制着手、手腕和前臂。目标是证明该设备可以安全地从病人大脑的哪个部位收集有用的数据,这是 Neuralink 将人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一系列指令的关键一步。

SpaceX 的前三枚火箭都发生了爆炸,但“我们不能把前三次人体实验都搞砸”

几家公司和研究团队已经制造出可以帮助患者用思维执行基本任务的植入物,比如用光标点击屏幕上的对象。但 Neuralink 的目标似乎更为远大。在过去的四年里,从该公司的首次公开演示开始,它让人觉得好像很快就会有无处不在的诊所,任何人都可以进去接受约 15 分钟的机器人手术,然后以人机混合体的方式出来。这些半机械人将能够像《黑客帝国》中的基努・里维斯(Keanu Reeves)那样下载信息,或者将自己的想法上传到存储器中,甚至上传到其他人的大脑中。马斯克在 2019 年的首次演示中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最终我们将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共生。”当时,该公司表示,人体试验可能会在 2020 年开始。

设定不切实际的时间表是马斯克最喜欢的管理技巧之一。值得称赞的是,他最终实现了几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虽然火箭和汽车都很重要,但神经植入需要在完全不同的水平上达到完美。企业不会急于将大脑植入物推向市场,并期待最好的结果。

另外两家公司,Synchron 和 Onward,在大脑植入及相关技术的人体试验方面领先了 Neuralink 一年多。然而,与之前几十年的渐进式研究(主要是学术研究)相比,Neuralink 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尽管并非都是称赞。一些神经科学家表示,Neuralink 是在炒作这项技术。动物权利组织指责该公司对猴子、猪和其他哺乳动物进行了残酷的植入试验。关键是马斯克,他在网上日益狂躁和反动的形象,并没有让人觉得他是大规模生产精神控制设备的理想人选。

所有这些担忧都是合理的。然而,Neuralink 的试验也令人感到兴奋。该公司似乎在这个缓慢而稳定的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它已经制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最受期待的大脑植入物。如果这款产品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以后的迭代就能奇迹般地改善数百万瘫痪、中风、卢伽雷氏症、听力和视力丧失患者的生活。与此同时,Neuralink 的超高知名度已经让投资者开始寻找下一个 Neuralink。

在马斯克的推动下,Neuralink 团队在技术和雄心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就。随着它们准备进行人体试验时,成功的压力是马斯克以前都未曾遇到过的。毕竟,特斯拉用了很多年才能量产汽车,而 SpaceX 的前三枚火箭都发生了爆炸。Neuralink 的特别项目主管希冯・齐利斯(Shivon Zilis)表示,说到大脑,“我们不能把前三个都搞砸,在这个领域,这不是我们的选择。”

大脑植入的现代历史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技术进步。通常情况下,思维使神经元以特定的模式放电,这些模式在大脑中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一致性。事实上,当某人想要移动他们的手臂和手指时,无论他们是否能移动它们,大致相同的神经元都会被激活。当人们想要移动鼠标光标点击电脑屏幕上的某个地方时,大脑也会以类似的方式放电。说话也是如此:如果你能想到说某个字母或单词,这会让同样的神经元被激活。即使你不能讲话,一台训练有素的计算机也应该能够辨别你的意图。从理论上讲,它可以替你说话。

挑战在于找出神经元到英语词典中对用的每一个词条,这需要收集和研究大量关于许多人大脑信号模式的数据。为了获得最清晰的信号,你需要将传感器放置在离神经元尽可能近的地方。有些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将他们的设备放在人的头骨外来避免手术,但距离增加和干扰导致效果并不显著。最精确的数据通常来自脑细胞旁边的电极。

“长期目标是让数十亿人可以使用这项技术,释放人类潜力,超越我们的生物能力”

在过去 20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所谓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始终被视为最典型的大脑植入物代表。它是一个很小的方形硅片,可以放在孩子的指甲上。金属丝从芯片的边缘伸出,芯片的表面大约有 100 个刚性尖刺。为了植入犹他阵列,外科医生必须进行开颅手术,在患者的头骨上切一个大洞,然后轻轻地将这些尖刺钉入大脑。这些电线则被连接到金属端口上,在缝合后,金属端口可以明显地从头皮上伸出来。术后,为了使用这个设备,一个冰块大小的电脑被连接到患者的头上。

研究人员在犹他阵列植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们用它来阅读和翻译瘫痪和其他疾病患者的大脑活动,利用这些信息创建的软件可以让病人与护理人员或其亲人交流,也可以操纵机械臂拿起物体。问题在于这款硬件的设计过于笨拙,20 多年来基本没有改变。犹他阵列还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人员操作的设备,以及大量的医疗护理,这使得它们主要局限于研究实验室部署。

2016 年,马斯克与七名科学家利用他提供的 1 亿美元资金共同创立了 Neuralink。事实证明,他的投资引人注目,他对这项技术的承诺,令风险资本家难以抗拒。自那以后,Neuralink 已经筹集了超过 5 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包括今年的 2.8 亿美元。这种关注也吸引了投资者关注其他脑机接口项目,包括长期存在的大学项目和较新的创业公司。研究公司 PitchBook 的数据显示,去年有 37 家这样的公司筹集了超过 5.6 亿美元的资金。

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都有相同的首要目标:制造出一种可以离开实验室的大脑扫描设备。理想的植入物将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来记录和输入大量数据,并通过强无线信号传输数据。这一切都必须在使用尽可能少的电池电量的情况下完成,而且不能让设备运行过热,否则会刺激或伤害患者。除了硬件,脑机接口公司还需要机器学习软件技能,并进行成千上万次的测试。

Neuralink 的植入物隐藏于头皮下方,与头骨齐平。它还配备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可以处理远远超出思维和点击的工作。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想法将使高速打字和无缝使用光标成为可能。Neuralink 还在研究一种辅助脊柱植入物,旨在恢复瘫痪患者的运动和感觉。Neuralink 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 DJ Seo 表示:“公司的短期目标是建立通用的大脑接口,让那些患有神经衰弱、医疗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人恢复自主。至于长期目标则是让数十亿人可以使用这种技术,释放人类潜力,超越我们的生物能力。”

过去两年动物植入实验超过 400 次,准备人体试验

尽管一些竞争对手已经在人体试验方面领先于 Neuralink,但该公司的原始技术最接近于成为大脑中的通用计算机。这种植入物有 1000 多个电极用于收集大脑数据,而竞争对手的设备只有 16 个左右。Neuralink 硬件集处理、通信和充电系统于一体,包括电池和信号放大系统。与此同时,竞争对手仍然必须通过电线将他们的植入物与心脏起搏器大小的笨重电池和放大器单元连接起来,这些组件通常要通过手术植入患者的胸部。Neuralink 的电池可以持续使用几个小时,并且可以通过定制的棒球帽在几个小时内完成无线充电。

马斯克最喜欢的另一项创新是将关键的制造业务内部化,这虽然增加了财务风险,但却节省了时间。Neuralink 甚至自己生产半导体芯片,这在医疗设备行业是极为罕见的。该公司专门为其低功耗,低热量的需求量身定制芯片。在奥斯汀,Neuralink 把一个酒吧变成了巨大的植入物生产线和测试中心。除了常见的铣床、车床和激光切割机外,这家工厂还配备了更多稀奇古怪的设备,比如冰箱大小的橱柜,里面装满了合成脑液,可以加热、冷却和挤压植入物,以模拟多年的磨损情况。

手术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避免在患者的大脑中产生任何出血或疤痕组织。为此,Neuralink 还制造了自己的手术机器人。这台机器人是白色的,高约 2.1 米,底座稳定,呈立方体形状,支撑着一个电子设备塔。

一旦人类外科医生在患者的头骨上切开一个洞,机器人就会执行一项极其精细的任务,将电极线插入大脑。这个机器人配有摄像头、传感器和一根微小的激光磨针,它在每根线的末端钩成一个环。针头一根接一根地将 64 根线(每根线有 16 个电极)推入大脑,同时小心翼翼地避开血管。考虑到每根线只有 5 微米粗,或者大约是人类头发直径的 1/14,任何人都不允许尝试这种方法。为了进一步避免损伤组织,这些线被设计得细长、柔韧而坚固,并被涂上一层特殊的聚合物,以防止它们在多年后变质。

Neuralink 的十几台机器人在 2021 年对羊、猪和猴子进行了 155 次手术,2022 年进行了 294 次。对于人类受试者来说,手术准备和开颅预计需要几个小时,然后是大约 25 分钟的真正植入过程。Neuralink 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 DJ Seo 称:“过去两年,我们一直专注于打造一款适合人类使用的产品,现在是时候帮助真正的人类了。”

在笔者的首次参观期间,马斯克敦促工程师们加快进度。他希望机器人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最好是在没有人类外科医生帮助的情况下完成。他还希望半导体专家忘记他们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尝试更简单的制造技术。他希望植入物看起来更光滑,使用寿命更持久,也许每个人都需要重新思考一切。马斯克提前考虑了一系列设计,以免影响批量生产。他的这种态度似乎给了员工信心,让他们相信他是对的。

马斯克的管理风格有其优点,这帮助打造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火箭公司和市值最高的电动汽车公司。当然,任何在谷歌上搜索过“Cybertruck 车窗”的人都知道,他的初期计划可能变得一团糟,而且工程师们的努力并不总能带来理性的产品选择。对此,马斯克的解释是:“我们需要在人工智能接管之前实现目标,时间非常紧迫!“

2030 年将进行 22204 例人体植入手术

Seo 和马斯克是 Neuralink 公司目前仅有的两位创始人。另外 6 人是主动离职,或者是因为对公司发展方向存在分歧。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创办了类似的公司。Seo 负责植入物和手术机器人的开发,杰里米・巴伦霍兹(Jeremy Barenholtz)是刚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两年的计算机科学家,他已成为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一,并成功通过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严苛的审批程序。马斯克继续担任联席首席执行官。

2022 年 7 月,笔者参观了该公司位于加州弗里蒙特的总部,展示了其运营机制。马斯克召集了高管和工程师,让他们了解人体试验的最新进展。团队成员聚集在办公室主工作区的一张长方形桌子前。这是一个很大的开放式空间,人们挤在电脑、机器人原型和测试设备前面。马斯克身穿黑色西装,手拿红牛,站在桌子的最前面,开始询问竞争对手的情况。在员工汇报最新情况时,他向他们抛出了一连串技术问题。他特别关注 Synchron,该公司产品已经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始人体试验。

Synchron 的卖点是不需要切割头骨的技术。该公司制造了一种叫做支架的小型产品,可以通过患者的血管系统滑入大脑血管。为了获得最佳信号,这种硬件不能直接与神经元对接,但瘫痪患者已经在用它来浏览网页和发送 WhatsApp 消息。马斯克说:“我们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标准。他们目前正把我们甩在后面,明年我想迎头赶上。”

他的副手们同时做起鬼脸。巴伦霍兹的任务很复杂,他要向马斯克解释,FDA 希望在该公司第一次手术完成后至少等一年,再尝试更多人体植入试验。对此,马斯克的回答是:“不可接受。如果事情进展顺利,你就会向 FDA 写信,我保证他们会采取行动。这就像 SpaceX 获得联邦政府批准进行更多的火箭测试一样!”

在几个月后的另一次“更新”会议上,马斯克把目光投向了 Onward,该公司生产紧贴脊柱的植入物。它的设备发送电脉冲,帮助肌肉恢复活力,使瘫痪的人再次行走。尽管他们的步态往往有些笨拙,但对于瘫痪的人和他们的亲人来说,再次站立和行走就已经堪称是奇迹。

马斯克当时也在准备进行重要的演示。Neuralink 计划宣布,它已经开始研究自己的脊柱植入物,以与大脑植入物匹配。这一次,马斯克似乎更激动了,更加努力地推进项目。

当然,所有这些都不是开玩笑的。工程师约瑟夫・奥多尔蒂(Joseph O’doherty)从容不迫地发表了一篇关于 Neuralink 早期脊柱技术进展的长篇演讲,展示了一种植入物被用来刺激猪的腿让它们在跑步机上行走的视频。这个项目涉及大脑的不同部位、脊椎部分、刺突网格、关节角度、机器学习模型等。马斯克没有接受过正式的医疗培训,但他始终在关注进展。他对如何调整植入物提出了建议,也许可以减少动物步态中的抖动情况。

他的想法有时与实际相去甚远,但也经常切中要害。据芯片部门大脑接口主管扎克・泰德夫 (Zack Tedoff) 说,在一次视察之后,半导体工程师根据马斯克的建议,重新调整了将线程连接到公司芯片上的工艺,使它们的制造速度提高了 50%,缺陷也减少了。研究脊椎植入物的团队又回到了绘图板上,试图让他们的猪以更逼真的方式行走,而巴伦霍兹则开始住在办公室里,以满足马斯克的每一个要求。

事实证明,马斯克对 FDA 的看法是正确的。Neuralink 已经收到了数千名潜在患者的申请,该机构最近给它开了绿灯,批准其在 2024 年进行更多的植入试验,而无须等待长达一年的评估期。Neuralink 估计,每次植入手术将花费约 10500 美元,包括检查、组件和人工费用,并将向保险公司收取约 4 万美元。该公司预计五年内年收入将高达 1 亿美元。Neuralink 表示,计划在 2024 年进行 11 次手术,2025 年 27 次,2026 年 79 次。根据提供给投资者的文件,手术数量将从 2027 年的 499 例增加到 2030 年的 22204 例。

实验动物待遇引发关注

然而,在动物身上测试医疗设备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做法被视为是科学祭坛上的一种动物祭祀,增加了它们的痛苦以期减少人类的痛苦。然而,Neuralink 在对待动物实验对象方面受到了特别审查,尤其是今年。多家媒体的报道详细描述了动物手术并发症、副作用和长期痛苦,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身上。报道称,有些接受植入手术的猴子会搔抓、猛拽自己的头,直到它们流血,或者表现得沮丧或痛苦,直到它们被安乐死。

Neuralink 承认它在探查性手术中犯了错误,尽管该公司将其归咎于人为错误,而不是设备问题。它强调,最令人不安的报告来自其早年,当时它还没有在弗里蒙特建立自己的测试设施,而且它已经竭尽全力在那里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管理 Neuralink 非人类测试对象、曾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负责实验室动物福利的奥特姆・索雷尔斯 (Autumn Sorrells) 说:“我总能找到一种方法来保护我面前的动物。我们被称为‘杀手’和‘虐待动物者’,然后不得不来上班,依偎着一只羊,确保它们度过美好的一天。这太难了。”她说,与其他实验室相比,Neuralink 的动物有更大的笼子、更多的食物和娱乐选择以及更多的社交。

笔者看到同一群恒河猴在弗里蒙特住了三年,它们都在大脑的不同部位植入了植入物。这些设备可以被移除,其中一些已经升级为更新的型号。其中 17 只猴子仍然活跃、健康,并在现场为 Neuralink 提供大脑数据。三只猴子退休进入了避难所,其中一只在计划中的临终程序中被安乐死。

在进入动物设施之前,你必须穿戴上手套、长袍、靴子、口罩和防护眼镜,还会得到一份关于如何接近动物的简报。在里面,宽敞的围栏里摆满了玩具、人造树和游乐场设备。音乐经常在整个设施中播放,电视就在手边,播放的大多是自然节目。

这些猴子的主要作用是证明设备和手术机器人都能按预期工作。当它们高兴的时候,也会通过玩电脑游戏来为公司的思维翻译器做贡献。

Neuralink 有个满是猴子的房间,它们坐在电脑前被读取思维,这看起来比听起来更奇怪。每天有几个小时,它们盯着被推到笼子外面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它们可以选择使用操纵杆和触屏的游戏(比如追踪字母和拼写单词),也可以选择依靠大脑控制点击的游戏。在一个例子中,一个 35 乘 35 的小盒子网格出现在屏幕上,然后一个盒子突然亮了起来。猴子的目标是通过思维将光标移动到点亮的盒子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猴子完成任务的速度会越来越快,预计人类也会如此。

Neuralink 正开始将其动物试验和大部分业务从加州转移到得克萨斯州,在奥斯汀郊外的牧场上有个更新、更大的园区。这个地方有手术设施,有多个手术室、谷仓、病理学楼和一个科幻主题的员工酒吧。Neuralink 表示,他们计划为灵长类动物建造一个室内外空间。如今,那里有几十只羊和猪。在最近的一次访问中,这些猪都背着装有电池的小背包,给它们头上的贴片供电,让它们的植入物充满电。这些动物的围栏里也有按钮,它们可以用鼻子按下按钮,要求食物或到谷仓外面走走。

从鼻子按钮到完成每年 22000 个人体植入手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就像火箭出现故障一样,一次手术失误或植入物将化学物质泄漏到人的大脑中,都会让这家公司倒退好几年。除了保证基本的安全之外,这个设备还必须兑现马斯克的承诺。人类将能够告诉世界关于植入物的事情,而猴子不能,包括它的极限在哪里。到目前为止,将功夫下载到你的大脑中,与邪恶的超级人工智能战斗,都还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Seo 说,未来的植入物可能会有 128 个或更多的线程,Neuralink 定制芯片的下一个版本将把电池寿命延长到 11 个小时。他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天充电。”到那时,病人就可以在夜间通过枕头里的充电板给植入物充电。

对于马斯克来说,所有这一切都很难实现。然而,如果他的努力得到回报,将在极大地改善许多人的生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即使 Synchron、Onward 或其他公司成为行业标准,马斯克也应该得到一些荣誉。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730/830.htm

物联网,开启万物互联时代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一词诞生于15年前,最近几年,这个“高大上”的事物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物联网能够将特定空间环境中的所有物体连接起来,进行拟人化信息感知和协同交互,而且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决策和控制的行为能力,从而完成智能化生产和服务。当前,物联网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转变,促进信息科技与产业发生巨大变化。不久的将来,物联网将有力改变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把我们带进智能化世界。

物联网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

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提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技术思想是“按需求连接万物”。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及射频识别(通过无线电进行数据交换以达到信息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协议将包括人、机、物在内所有能够被独立标识的物端(包括所有实体和虚拟的物理对象及终端设备)无处不在地按需求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协同交互,以实现对物端的智能化信息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构建所有物端之间具有类人化知识学习、分析处理、自动决策和行为控制能力的智能化服务环境。

信息社会正在从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发展。如果说互联网是把人作为连接和服务对象,那么物联网就是将信息网络连接和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物,以实现“万物互联”。二者在需求满足上也有所区别: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公共信息传输需求;物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任务是满足特定智能服务需求,二者相互支撑,不可或缺。

物联网环境下未来的智能服务系统,将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智能服务系统作为物联网科技创新的关键,将真实环境物理空间与虚拟环境信息空间进行映射协同,实现通信、计算和控制的融合。智能服务系统使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够以新的方式进行主动的协同交互,从而钩织一张物理世界内生互联的智能协同网络。

重塑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产业革命

物联网已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历经概念兴起驱动、示范应用引领、技术显著进步和产业逐步成熟,物联网正加快转化为现实科技生产力。如果说影响生产工具和产品的技术会带来量变,那么物联网技术将带来质变,因为它将重塑生产组织方式。物联网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正与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融合,步入产业大变革前夜,迎来大发展时代。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不同应用需求如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农田水利、市政建筑等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这些应用正在爆发性增长并将形成海量数据,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进一步智能化、网络化和精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智能高效。

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特性。当前,物联网正促进5G、窄带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渗透,引发全球性产业分工格局重大变革。在组网方面,全球范围内低功率广域网技术正快速兴起并逐步商用,面向物联网广覆盖、低时延场景的5G技术标准化进程加速。同时,工业以太网、短距离通信等相关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为人、机、物的智能化按需组网互联提供良好技术支撑。在信息处理方面,信息感知、知识表示、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极大提升物联网的智能化数据处理能力。在物联网虚拟平台、数字孪生与操作系统方面,基于云计算及开源软件的广泛应用,有效降低企业构建生态门槛,推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和操作系统的进步。

物联网带来数字化和智能化变革,可以改变许多行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概念,莫过于“工业互联网”。2011年,“工业4.0”概念由德国首次提出后,至今已有多个国家跟进。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传感技术及互联网的高度融合,意思是在物联网基础上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让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相互间紧密地按需协同,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远程控制技术,优化工业设施和机器的运行维护,通过网络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工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厂区、跨地区的互联互通产业链,从而提高效率,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工业互联网作为中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已经得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明确提出发展工业互联网。

由于前景可观,世界各国都在加速抢占物联网产业发展先机。在产业层面,相关大型公司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战略,并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快速进行重点行业和产业链关键环节布局,提升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亚马逊、苹果、英特尔、高通等全球知名企业,均从不同环节和层面布局物联网。

智能生产、智慧生活正在开启

物联网的发展为人类社会描绘出智能化世界的美好蓝图。那么,从抽象概念回到具体应用上来,物联网究竟怎样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联系?

目前,物联网的实际应用,已在制造业、农业、家居、交通和车联网、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全球活跃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量已超过500亿个,万亿级垂直行业市场正在兴起。

生产方面,物联网对工业、农业影响深远。工业互联网环境目前可以从网络连接的终端设备处获取和分析数据,结合远程监视和控制设备监控工业系统,可以实现各种具有传感、识别、处理、通信、驱动和联网功能的制造设备的无缝集成。通过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相关生产资料进行电子化标识,实现生产过程及供应链的智能化管理,利用传感器等技术加强生产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数据分析,提升效率和质量,促进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

在智慧农业领域,物联网助力“精耕细作”。通过收集种植环境的温度、降雨量、湿度、风速、病虫害和土壤含量的数据,实现耕种智能处理和决策。甚至可以将物联网获得的数据应用于精确施肥计划,最大程度地减少风险和浪费,同时减少管理农作物所需的工作量。

在生活中,家居、交通、医疗健康等都是物联网的用武之地。智能家居将信息技术与室内物品设施、人的室内生活、安全防护等各方面融合协同,推进家居、安防服务信息化、智慧化。比如语音控制可以帮助视力不佳或行动不便的用户,警报系统可以连接到用户佩戴的人工耳蜗,监控系统还可以对跌倒或癫痫等健康事故进行报警。智能交通和车联网也离不开物联网技术。在不同要素间无缝连接,能够实现车内和车外通信、智能交通控制、智能停车、电子收费系统、车辆管理控制等多种场景应用。比如在物流车队管理中,通过无线传感器查看货物的位置和状况,并在异常时发送警报。智慧医疗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药品保健品的快速跟踪和定位,降低监管成本;通过建立临床数据应用中心,可以开展基于物联网智能感知和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医疗应用;也可以充分运用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手环、智能指环等)和射频识别等技术采集居民健康信息,建立健康大数据创新管理云服务平台。

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的出现和兴起为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难得机遇。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创造未来,建设好智能化数字中国。

(作者为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主任)

转自:

http://it.people.com.cn/n1/2020/0317/c1009-31635058.html

https://www.huawei.com/cn/fully-connected-intelligent-world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5892352

Gnome桌面必装插件

本人目前使用Debian+Ubuntu作为主力系统,家里的两台电脑装了三个系统。其中新台式机安装的两个系统,分别是使用Gnome为桌面环境的Ubuntu和传统的Win 11系统;老台式机装了两个分别以Dde和Gnome为桌面环境的Debian系统。以前是以Debian的DDE桌面环境为主力系统,但是经过最近对Ubuntu的一番折腾后发现Gnome还是挺好用的,于是将老台式机其中一个硬盘上的Debian系统也安装了Gnome桌面环境。安装倒是很简单,后来发现新安装的Gnome桌面环境不怎么好驾驭,因为它只是一个基本的桌面环境,很多功能都没有,光秃秃的。于是动手对Gnome桌面环境进行DIY改造,现在总结和分享一下Gnome桌面环境必装的几个插件。

一、Desktop Icons

新版本的Gnome不能再往桌面创建桌面图标了,若需要桌面图标,推荐这款插件,用以正常显示桌面图标。

二、Hide Top Bar

安装好了插件以后进行设置,就可以用来智能隐藏顶栏,我是设置为鼠标碰屏幕上方时,显示顶栏,当全屏浏览器和文件夹时,顶栏自动隐藏,这样可以增大纵向的可读面积。

三、Dash to Dock

老牌插件了,相信这款插件各位都很熟悉,该插件提供了一个类似于Mac的Dock的功能,用以在下方显示任务栏。

四、Tray Icons

新版的Gnome居然把托盘都给取消了,这骚操作过于迷惑,也不知道开发者怎么想的,这款插件用于显示顶栏右方的托盘图标。

五、Transparent Topbar

你可能对Gnome默认那黑乎乎的顶栏感到非常丑,装上这个插件让你的顶栏变得透明,这样桌面是不是就好看了一分呢?

六、gnome tweak(优化)

原始的Gnome在打开浏览器和文件夹时在标题栏右边只显示了一个关闭按钮,不能显示“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装上这个插件之后,就可以显示“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了。

七、Dash to Panel(windows任务栏效果)

原始的Gnome系统界面在上面和左侧各有一个状态栏,安装这个插件之后,可以将状态栏调整为和windows任务栏一样的视觉效果。

八、Lunar Calendar (农历)

需要先安装两个文件包,否则在安装插件时报错: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pool/universe/l/lunar-date/liblunar-date-2.0-0_2.4.0-5_amd64.deb

http://archive.ubuntu.com/ubuntu/pool/universe/l/lunar-date/gir1.2-lunar-date-2.0_2.4.0-5_amd64.deb

下载并安装这两个文件包后,就可以正常安装Lunar Calendar了。

九、OpenWeather Refined(天气)

可以在顶栏安排天气插件,随时察看天气。这个插件具有灵活的定制功能,非常酷。

另外,刚才忘记说如何安装插件了。我们在linux系统中用Firefox浏览器打开Gnome的官方网站 https://extensions.gnome.org/(如果用chrome浏览器打开,则需要先安装连接器,执行命令“sudo apt install chrome-gnome-shell”),然后分别输入以上插件名称进行搜索,搜索到了之后,在页面标题的右边有个插件开关按钮,打开开关之后,一会儿会弹出安装的提示,直接安装就可以。安装完插件之后,刷新当前页面,可以看到在页面标题右边的开关按钮旁边,会出现一个设置的按钮,打开进行设置就可以了。

Ubuntu启用Dock图标“点击时最小化”功能

Ubuntu 系统的 Dock图标默认点击时只会显示,而再次点击不会最小化。可使用gsetting命令启用点击最小化功能。

1、启用“点击最小化”,终端运行命令:
gsettings set org.gnome.shell.extensions.dash-to-dock click-action 'minimize'

再次点击Dock图标即可实现最小化。

2、如需恢复默认设置,终端运行命令:
gsettings reset org.gnome.shell.extensions.dash-to-dock click-action
3、其实还有其他选项,查看其他功能选项:
gsettings range org.gnome.shell.extensions.dash-to-dock click-action

Ubuntu 22.04 还有如下选项可供选择,自己可以试一试哪个最适合自己。

'skip'
'minimize'
'launch'
'cycle-windows'
'minimize-or-overview'
'previews'
'minimize-or-previews'
'focus-or-previews'
'focus-minimize-or-previews'
'quit'
4、本人觉得’minimize-or-previews’最适合
gsettings set org.gnome.shell.extensions.dash-to-dock click-action 'minimize-or-previews'

如图标下只有一个窗口,则显示或最小化窗口。

如图标下有多个窗口则会显示多个窗口的预览,再选择需要的窗口打开。

Neuralink科普

Neuralink(英语:Neuralink),是一个美国神经科技和脑机接口公司,由伊隆·马斯克和八名其他联合创办者创办,负责研发植入式脑机界面技术。公司的总部在旧金山。Neuralink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公司,研究对象为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就是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利用电流让电脑和脑细胞“互动”。

Neuralink于2016年成立,并于2017年3月公之于众。Neuralink将开发马斯克称之为“神经蕾丝”的技术,在人脑中植入细小的电极,可能有朝一日能用来上传、下载人的思想。

2016年6月,马斯克曾经探讨过一个科幻小说概念“neural lace”,即人脑与机器交互。2017年4月,Wait But Why报道了伊隆·马斯克计划公司短期内研发治疗严重脑部疾病的设备,并达到人类增强目的。

2019年7月17日,Neuralink对外宣布该公司研发的一款脑机接口系统。马斯克希望在2020年底之前开始对人类患者进行试验。马斯克表示,人类面临被人工智能机器超越的风险,但如果人脑能通过与电脑连接得到增强,“我们就能够加入这一旅程”。他表示,该公司已开始在老鼠身上进行测试,并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用猴子实验。“有一只猴子能用其大脑控制电脑。”。

2019年,Neuralink首次推出了植入物的设计,将在大脑的一块区域内植入1024根微小的电线,倾听脑细胞的电波,并发送自己的电波。

2020年,Neuralink公布了硬币大小、电池供电的N1芯片植入计划。

2020年8月29日,Neuralink展示了一头被植入Neuralink设备的猪,Neuralink设备成功读取猪大脑活动。

2021年2月2日,特斯拉及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表示,他的脑机接口技术初创公司Neuralink正在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进行密切沟通。马斯克说,“如果进展顺利,我们可能会在今年晚些时候进行初步的人体试验。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30日晚上,马斯克联合创立的神经技术初创公司Neuralink举行了宣讲活动,马斯克及团队声称,未来半年,他们有望开始将芯片植入人脑的人体试验计划。同时宣布,N1芯片能够无线充电。

2023年5月,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宣布,该公司已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的批准,将启动其首个人体临床研究。这意味着,Neuralink 将把他们的设备植入人类的大脑中。

转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Neuralink/20585785

对脑电波侵害者使用的七种仪器

脑电波侵害者通常使用的七种仪器:一、电磁波摄像仪、X射线摄像机。二、脑电波扫描仪(人体摄像机/思维语言接收机)三、人体生命探测仪、人体生命探测器(也成人体雷达)。四、电磁波定向仪,电磁波定向能用于精神控制。。五、超声波音像集束电子发射仪、微波射线发射器。六、放射性射线发射器工业探伤机。七、侮辱机。

一、电磁波摄像仪、X射线摄像机用来采集脑电波指纹即脑电波特征码,在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在500米内用X射线摄像机照射建筑物里的人头部,即可采集到该人脑电波指纹,类似电视机搜索频道后保存节目号,将脑电波指纹标记为该人的身份证号,以后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能接收该人的脑电波,现在数据库中保存着每个人的脑电波指纹,(脑电波指纹与手指纹和眼睛巩膜指纹一样具有唯一性,世界上找不到具有相同脑电波指纹的两个人),可穿过建筑物看见5公里以外建筑物中的人,墙壁就像玻璃一样透明,人就浮在空中,在晚上也看的一样清楚,能分辨出5公里远的人有几颗牙齿,外形似数码摄像机。(原理:X射线天文望远镜可看见10万光年远的天体,如火车站的行李扫描仪,海关的集装箱检查仪)。

二、脑电波扫描仪(人体摄像机\思维语言接收机)用来接收人的脑电波,脑电波也是一种电磁波,人脑本身就象一个电视台不断向外发射脑电波信号,脑电波能被接收,不需要向大脑内植入芯片,接收脑电波就像接收电视信号一样,能从脑电波中分离出思维信号、视觉神经信号、听觉神经信号,其中思维信号转换成声音,文字和图像(类似天线接收的电视信号),不管想什么,脑电波扫描仪都能接收记录下来,不用张嘴说话就能将想的事转换成声音、文字和图像。声音通过喇叭输出,文字和图像显示在显示屏上(分辨率很高);视觉神经信号也转换成图像,成为一架人体摄像机,被害人看见什么物体,脑电波扫描仪的屏幕上就显示什么物体。听觉神经信号转换成声音也通过喇叭输出,脑电波扫描仪外型似MP4播放器和中文信息机,可接电脑。脑电波扫描仪的接收范围是方圆100公里到200公里,超过以上距离必须使用卫星,在100公里以内将脑电波扫描仪接收的的信号发射到GPS卫星上,通过卫星转发就可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用另一个脑电波扫描仪接收,只要输入特征码编号。现在所有人类思维的内容通过脑电波被不远处脑电波扫描仪接收并存储在电脑中,每个人的脑电波指纹不同,一台电脑可同时分别记录1万个人的脑思维,要看一个人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只要输入身份证号就可,也可搜索关键词找想该关键词的人,由于这样的技术,整人非常隐蔽和方便。全国有许多受害者受不了这整人设备的迫害而跳楼自杀,许多被人造脑溢血和心肌梗塞害死。我们知道人可用二种方式获得声音信号,第一种是通过声波直接传到耳朵,引起听骨的振动,产生微弱的电信号,大脑感知声音;第二种是把振动体放在耳后的听骨上,直接把声音传到听骨上,产生电信号,让大脑感知声音。而现在脑电波扫描仪能将声音信号转换成脑电波信号,也是一种电磁波信号,直接传到被接受脑电波的人听觉神经上,感知声音,边上的人听不到。脑电波扫描仪除了可以接收人的脑电波外,还能将信号传送给被害人的听觉神经,(是一种能被人听觉神经接收的电磁波,只有在脑电波扫描仪中输入该人脑电波指纹的人才会接收得到的脑电波信号,听得到脑电波扫描仪使用者的讲话而不知道他们在哪里,在被害人边上没有被输入脑电波指纹的人收不到这正脑电波信号);还可发送类脑电波信号用来骚扰人和迫害人,可以发射各种信号让人关节痛,头痛,胃痛,身上各个部位痛,让人性欲增强也可以让人性欲减退,总之人类能感受到的状态他们都可用发射电波的方法将疼痛强加在受害者身上,在类脑电波信号中加入各种不良感觉信号就可迫害人,他们研究不同部位产生疼痛的脑电波波形,要烧人时输入相应的波形即可,可使人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疼痛,这些行为和手段,和日本731有过之无不及,受害者说给别人听没有人会相信。

三、人体生命探测仪,人体生命探测器(也称人体雷达),用于给电子精神控制武器,定向能武器提供人体的精确跟踪定位。它是通过探测人体各组织器官所发出的超低频电波来进行远距离人体跟踪定位成像的,人体在它的显示器上呈现成一个红色人形活动体。比如每个人的心脏跳动都会产生一个电信号,心跳产生的微弱超低频信号即使是隔着混泥土和钢制屏障都会被检测到,据资料介绍20世纪美苏军备竞赛时期,苏联海军占优势,核潜艇常常出没在黑海,波罗的海,下潜后二三个月不上浮,美海军难以确定潜艇所在方位,给美海军带来威胁。美海军为确定苏联核潜艇所在方位,发明了人体生命探测器,军用级的人体生命探测器能探测到10海里以外的人体,这一发明使得美军的抵御能力大大提高。迫害行动中使用的人体生命探测器隔墙对人体器官定位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只有依靠它定向能武器才有了用武之地。

四、电磁波定向仪,电磁波定向能,用于精神控制。他们对我们脑电波的遥控都是通过电磁波定向能束照射头部完成的,相比,这样做不留证据,功率集中,针对性强,控制效果更好,不会影响他人,保密性好,便于秘密跟踪。用专业电磁波检测设备是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些异常的大功率电磁波信号的,所以这种控制方式只能用于对付单个平民。传、视觉系统以及机体免疫功能等造成多方面的,复杂性的损害。当损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就会出现头疼、头晕、失眠多梦、烦躁激动、食欲减退、血压失常、白血球减少等症状,如果长期受到电磁波辐射,还会引发生育畸形和癌变。而他们对付我们的是大功率特种电磁波定向能长期照射,对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以上的一切都可以整合到两个小箱子中,一个是人体信号综合探测,超声波功能及特种电磁波定向能发射箱,另一个是一台专用笔记本电脑箱,监视者沉浸在读脑器,人体探测器,隐形摄像头,窃听器,电脑显示屏辐射窃密所取得的受害者丰富的实时资讯中,受害者的一举一动所思所感尽在掌握中,监视者就像一个沉浸在电脑游戏中的玩家,用手中的定向能发射器操控受害者。电磁波定向能用于人体生理折磨迫害,研究表明长期低强度的电磁辐射可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生殖系统和遗传、视觉系统以及肌肉免疫功能等造成多方面的、复杂性的损害。当损害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就会出现头疼、头晕、失眠多梦、烦躁激动、食欲减退、血压失常、白血球减少等症状,如果长期受到电磁波辐射,还会引发生育畸形和癌变。而他们对付我们的大功率特种电磁波定向能长期照射,对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以上装备是密切配合的我们统称为电子精神控制武器,配备以上完美武器系统后,间谍们确实可以随心所欲,不留证据地迫害一个普通人了,害人者投入巨额资金自然要看到工作成绩,受害者于是就象被关进了一个隐形的电子黑狱,遭受日复一日的电子折磨,永无宁日。从受害者的亲身体验来看,用电子精神控制武器进行迫害的方法可谓花样繁多,无奇不有,而且估计他们只用了几层功力,肯定还有更意想不到的能力受害者还没领教过,如果写一本详细讲述的书将会象一本百科全书一样厚。

五、超神波音像集束电子发射仪,微波射线发射器。被照射时双耳嗡嗡响,口干,眼干,皮肤灼热,内脏翻腾,长时间照射能将人烧死。是一种把人烧死了而没人能查出死亡原因的机器。

六、放射性射线发射器工业探伤机。被照射时身体有寒冷感,有恶心,呕吐,没有食欲,感觉疲劳,得感冒,人被连续照射一个月就会因白血球严重降低而得白血病死亡,是一种把人照死了而没人能查得出死亡原因的机器,其穿透力最强的能穿透厚度50mm的钢板。

七、侮辱机:能对人的思维进行误导,施恶者用语言骚扰的同时能产生众多人的议论声。改技术使用了遥感卫星,脑电波扫描仪,大型数据库,整人设备:微波射线发射器,激光发射器。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掌握了远程对人脑进行探测和干扰的技术,国际上一般称为“精神控制”或“电子折磨”等(MindControl&Electronic Harassment)。总结受害人的亲身体验,该技术已经达到如下程度:

1、能够在绝大多数场所内获取受害人的思维。该场所包括地下室、电梯、飞机等对电磁信号屏蔽较强或教敏感的地方。思维包括人的情感,例如痛苦或喜悦,兴奋或疲惫,喜好或憎恶等,也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

2、在上述场所内刺激受害人的大脑神经系统,使受害人产生听觉效果。改声音有一种可以很微小,无方向性,似乎就是从人的潜意识里发出,但足以对受害人形成影响;也可以很大,并且有方向感。

3、能够合成所有具体人的语音,也包括模仿动物或非生命的声响。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如何知道施恶者(perpetrator)能够测取人的思维呢?就是因为他们把受害人思考的内容有重复播放给受害人听,或者针对受害者思考的内容进行攻击。他们模仿受害人的亲属、熟人的声音,也模仿从身边走过的陌生人的声音,来与受害人对话,所以知道这些声音都是合成的。受害人通常会有如下经历:开始时感觉有人跟踪,没人与你面对面地讲话,但感到周围的人在谈论你。渐渐的,每当你想到某一个概念,或出于一种特定的思维状态时,都会立即听到某种声响。最后他们开始对你释放永无间断的噪音和语音。这些语音充满威胁,侮辱,淫秽等内容。至于细节上,不同受害人会有一些差别。例如有的受害人认为自己的梦境被操纵。很多受害人肌肉经常无端地抽动。因为施恶者可以模仿电话、汽车、电视、电脑、水流等非生命的声音,并在里面夹杂话音,所以有的受害人会误认为,是这些电子设备等在传播这些信号。施恶者还会受害者进行骚扰,一般发生在侵害初期,目的为了达到最大的侵害效果,受害人会产生极大的怀疑和恐惧心理。施恶者的目的就是要受害人丧失所有社会关系、丧失工作机会和工作能力,损失财物,无法睡眠,健康状况恶化,丧失生活条件,受害人精神上受到折磨,最终产生身体或精神上的疾病,导致犯罪或自杀行为,来达到他们谋杀此人的目的。

我们无法指证施恶者的具体身份,但是从此技术的尖端程度可以很容易判断,这绝不是普通个人或组织所能做得到的。

转自:https://www.doc88.com/p-190102760030.html

问ChatGPT人工智能:脑电波侵害者通常使用的七种仪器?

ChatGPT人工智能答:脑电波侵害者通常使用的七种仪器包括:

1. 脑电波干扰器(EEG Jammer):用于干扰和干扰脑电波信号的设备。

2.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用于读取和解析脑电波信号的设备,可以用于控制外部设备。

3. 脑电波放大器(EEG Amplifier):用于放大脑电波信号的设备,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处理。

4. 脑电波记录仪(EEG Recorder):用于记录和存储脑电波信号的设备,通常是用于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

5. 脑电波刺激器(EEG Stimulator):用于刺激和调节脑电波信号的设备,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6. 脑电波分析软件(EEG Analysis Software):用于分析和处理脑电波信号的计算机软件,通常包括信号处理、频谱分析和模式识别等功能。

7. 脑电波监测设备(EEG Monitoring Device):用于实时监测和记录脑电波信号的设备,通常用于临床监护和研究。

关于这些设备的详细信息和相关链接,可以在以下网站上找到更多信息:

1. EEG Jamm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jammer

2.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rain%E2%80%93computer_interface

3. EEG Amplifi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amplifier

4. EEG Record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recorder

5. EEG Stimulato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stimulator

6. EEG Analysis Softwa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analysis_software

7. EEG Monitoring Devi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EG_monitoring_device

请注意,脑电波侵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安全。这些设备的使用应该遵循法律和伦理规范。

问ChatGPT人工智能:对脑电波侵害者通常哪几种仪器?

ChatGPT人工智能答:对脑电波侵害者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以下几种:

1. 无线电频谱分析仪:用于监测和分析无线电频谱,包括探测和追踪脑电波信号。

2. 脑电波发射器:一种设备,可以产生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脑电波信号,并将其传输到目标人体。

3. 脑电波拦截器:用于干扰和阻止脑电波信号的传输,以便干扰或控制目标人体的思维和行为。

4. 脑电波放大器:用于放大和增强脑电波信号的设备,以便更好地捕捉和操控目标人体的脑电活动。

请注意,脑电波侵害者通常是非法行为,违反了个人隐私和人权。对于相关法律问题,请咨询当地法律专业人士。

“揭秘”脑机接口技术的安全风险

脑机接口技术虽仍未被大规模商用,但其战略价值与安全风险已引发国际技术政策界的关注。

2023年2月21日,据美媒报道,继去年10月出台限制中国获取人工智能和超算等相关技术所需的芯片技术后,美商务部正考虑对中国禁运脑机接口技术。什么是脑机接口技术?其发展态势如何?战略意义与安全风险何在?

什么是脑机接口技术?

对脑机接口最著名的描写莫过于1999年上映的由基努·李维斯主演的系列电影《黑客帝国》。电影中,以年轻的人类黑客尼奥为首的“人类反抗组织”历经波折回到现实世界,才发现自己此前一直处在虚拟空间,所依赖的乃是插在脑后的一根电缆。当然,现实中的脑机接口并没有这样“简单粗放”。

脑机接口技术,英文称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或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是一种在人或动物的大脑(或脑细胞的培养物)与计算机或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建立起通讯与控制连接的生物信息技术。脑机接口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侵入式”,通过开颅手术等方式将多个电极植入到大脑皮层内部,直接获取不同的脑内神经元发出的电信号;一种是“非侵入式”,即无需手术,只通过戴在头上形似“头盔”的穿戴设备感应大脑不同部位发出的脑电波;还有一种则称为“半侵入式”,虽然同样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但只将其植入在大脑皮层之外,通过更近的感应距离提高脑电波感应的灵敏度。

对脑机接口技术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其初始研究得到了美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与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资助,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1989年,美国又动员国内学者进行脑科学研究计划,还将20世纪最后10年命名为“脑的十年”。2013年4月,白宫提出旨在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的“脑计划”,媒体普遍认为该计划的重要性可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该计划将在12年中投入45亿美元,目前已接近投资尾声。我国自2010年起开始投资脑科学领域,且资金不断增长,从2010年的每年约3.48亿提升至2013年的每年5亿元人民币,并于2016年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力争在未来15年内在脑科学与类脑智能器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脑机接口技术仍未得到大规模推广,其主要应用场景是在残障人士的医疗康复领域:对于四肢残疾的患者,脑机接口能够利用“幻肢效应”使其通过意念控制电控轮椅或假肢;对于神经疾病患者,脑机接口能够及时感应病发时的脑电波,及时控制植入体内的微纳医疗设备投药抑制病发过程;对于应激创伤等心理疾病患者,脑机接口能够通过改变病患脑电波模式的方式,抑制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发生;对于先天性耳聋患者,脑机接口能够将麦克风拾取的声音转化为脑电波,从而实现复聪。

而在未来,脑机接口技术有望帮助人类突破种种生理极限,借助科技手段全面提升人体机能。如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相结合,能够使人以前所未有速度进行阅读和学习,借助自动翻译无障碍理解全球各国语言,利用人脑进行此前唯有计算机能够进行的复杂运算。这将大大改变目前受人的寿命和人体自身能力限制而趋于停滞的基础科学研究面貌,使种种在没有人工智能辅助下无法被发现或总结的科学规律得到发现。脑机接口还可以通过与一系列生物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提早检测出人体发生的异变,在预防中风、老年痴呆等方面发挥作用。

脑机接口的四大安全风险

尽管脑机接口仍处于大规模商用的前夜,但其战略价值与安全风险已引发国际技术政策界的关注。

其一,脑机接口将使网络攻击的代价急剧上升。目前,网络攻击仍然很少造成人员伤亡,后果最严重的案例主要出现在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攻击上。但随着脑机接口等与人体直接发生互动的电子设备的普及,网络安全将成为成为性命攸关的问题。黑客可能利用恶意软件来拦截或窃取,甚至是篡改脑信号数据。如果脑机接口将脑信号翻译为错误的语言或指令,也可能会对用户造成危害。

其二,脑机接口将带来新军事变革。自诞生之初,脑机接口技术就得到美军方高度关注,目前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便携植入式脑机接口,以电信号刺激人体神经,实现士兵身脑素质提升,打造“超级士兵”。如兰德公司报告《脑机接口军事应用和影响初步评估》中就指出,脑机接口可有效在战场上减轻人体痛觉,抑制恐惧心理,并提高人类士兵在关键时刻的决策速度和准确性。若将其与外骨骼与脑控武器装备结合起来,将不仅仅是一种战术优势,更是核心战略优势。

二是充分发挥脑机接口后方操控能力,在战场上实现“无人战争”。如美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2015年就启动了名为Brain-Swarm Interaction and Control Interfaces的研究项目,能够赋予飞行员以意念同时操控飞机与多架无人机的能力。DARPA生物技术办公室的负责人贾斯丁·桑切兹称:“截至今天,大脑信号已经能够用于下达命令,并且同时操控三种类型的飞机。”可以想见,一旦相关技术未来在美军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将使美初步具备发起“无人战争”的能力,使其在面对他国的区域拒止战略时损失更小、顾虑更少。

其三,脑机接口将击破人脑保密最后防线。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样,脑机接口拥有将人所听到的一切转化为数据并由机器解读还原成音频的能力,未来在视觉乃至记忆读取方面出现类似的技术恐怕只是时间问题。而一旦脑机接口技术如同今天的智能手机一样大范围普及,即使部分人出于各种原因拒绝佩戴,外国情报机构依然可以借助其身边佩戴设备的人,或与目标在生理、教育、职业等各方面都十分相近的其他人的思维模式,大致准确地推断出目标的思维模式,再利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予以印证。这势必使得保守国家秘密面临比今天更加困难的局面。

其四,脑机接口将加深对人的“思想控制”。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首席分析员威廉·汉纳斯指出,脑机接口不仅能够让人脑控制机器,反之亦然,即使用机器发出的电波信号,调节人的情绪。这一技术领域被称为“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并随着解读脑电波理论的不断发展,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对人脑记忆的擦除和覆盖,进而实现“神经元层次的思想控制”。由于当前软件算法的不透明特性,这就可能导致各国民众的思想受到比互联网虚假信息更严重的、且是字面意义的“洗脑”,使意识形态斗争“代码化”,给各国维护政治独立与自主带来严峻挑战。

(作者单位:现代院科技与网络安全研究所)

转自:http://www.cssn.cn/gjaqx/202303/t20230303_5600894.shtml

manjaro安装deb包

首先检查有没有安装 debtap:

sudo pacman -Q debtap

没有就先安装:

yaourt -S debtap

然后升级debtap:

sudo debtap -u

安装deb包的方法:

sudo debtap xxxx.deb

安装时会提示输入包名,以及license。包名随意,license就填GPL吧!

上述操作完成后会在deb包同级目录生成×.tar.xz文件,直接用pacman安装即可:

sudo pacman -U x.tar.xz

Arch系Linux常用命令

搜索包:

pacman -Ss 关键字:在仓库中搜索含关键字的包。

pacman -Qs 关键字: 搜索已安装的包。

pacman -Qi 包名:查看有关包的详尽信息。

pacman -Ql 包名:列出该包的文件。

安装软件包:

sudo pacman -S package_name或sudo pacman -Sy package_name

yay -S package_name(若要使用yay,先安装,安装方法 sudo pacman -S yay)

删除单个软件包,保留其全部已经安装的依赖关系

sudo pacman -R package_name

删除指定软件包,及其所有没有被其他已安装软件包使用的依赖关系:

sudo pacman -Rs package_name

要删除软件包和所有依赖这个软件包的程序:

sudo pacman -Rsc package_name

警告: 此操作是递归的,请小心检查,可能会一次删除大量的软件包。

要删除软件包,但是不删除依赖这个软件包的其他程序:

sudo pacman -Rdd package_name

sudo pacman 删除某些程序时会备份重要配置文件,在其后面加上*.pacsave扩展名。-n 选项可以删除这些文件:

sudo pacman -Rn package_name

sudo pacman -Rsn package_name

盐碱地也能变丰收田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他特别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盐碱地的重要作用,也为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当前盐碱地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综合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如何通过生态化利用将盐碱地变成丰收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技示范

  激发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

  一片滨海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环渤海省市的低平原区。据了解,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主要解决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历经5年时间,示范工程带动了区域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累计实现增粮209.5亿斤,节本增效185亿元,节水43亿立方米,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小京研究员把这项工程的效益账算得很明白。

  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它的形成除了受到气候、地理、水流等条件影响,还与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关。目前,全世界现有灌溉土地中约有一半存在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威胁,大部分新开垦的盐碱荒地因灌溉与排水措施不当,产生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我国耕地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和补充灌溉农业。由于降水少而蒸发强烈,灌溉水带来的盐分被留在土壤中。当土壤耕层可溶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使作物出苗、生长受影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介绍到,以新疆为例,盐碱地分布广泛,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积盐重、形成复杂等特点。而且局部灌区因灌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盐渍化土壤,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的盐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在这些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中,综合改良3500万亩盐碱障碍耕地,每年可增加200亿斤以上的粮棉油产量。”他补充到。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

  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模式,并在各盐碱区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明显的关键技术,如东北盐碱区的种稻洗盐改碱技术、西北盐碱区的膜下滴灌技术、滨海盐碱区的“上覆下改”控盐培肥技术、中北部盐碱区的生物节水农艺技术、华北盐碱区的有机培肥盐斑改良技术等。

  “尽管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始终要遵守水盐运动规律。”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解释,他打了个比喻:“就好比自家种花一样,花盆要是没有排水的孔,长期浇水就会造成土壤的盐碱化。”不管是以水压盐、大水洗盐还是通过结冰使得盐水分离,最终目的都是将根系生长的土层内溶于水的盐碱成分降低。

  “另外还要进行分区治理。”李保国补充说。东部季风区、内陆区、滨海区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盐碱地能够通过治理发展盐土农业,而内陆干旱区域更多的要考虑优先保护自然盐渍生态环境系统,以免发生因为短期的小面积局部改良利用,带来永久性大面积的生态环境灾难。总体而言,需要对不同区域的盐碱地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且在淡水资源有保障和具有排水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与方式。

  田长彦也表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需要按照分类治理的原则进行。以新疆为例,首先需要搞清新疆耕地盐碱地分级类型的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而分析与评价耕地盐碱地成因和危害程度,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依据“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原则,提出新疆灌区盐碱地防治战略对策和措施。

  随着盐碱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盐碱土的分布、分类、发生、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盐碱地的治理依然沿用过去的基础资料,缺乏盐碱地治理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造成盐碱地治理的盲目性,投入大、效果差。田长彦建议,要加快新时期我国盐碱地资源普查,掌握盐碱地的分布、数量、成因和障碍程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创新

  拓展盐碱地利用发展空间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乡新垦盐碱荒地上进行的生物改良试验,通过第一、二年种植盐地碱蓬吸盐,第三年种植细齿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种植棉花的种植模式,依靠耐盐碱植物的生长发育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实现土壤脱盐,从而使盐碱地变成可种植经济作物的优质地。

  “这种盐土农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通过改良盐碱土地适应作物种植的理念,转而以土壤适应性种植将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栽培引上产业化之路,既增地又增效,拓展了盐碱地区农业发展空间。”田长彦讲到。

  长期以来,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通过水压盐、大水洗盐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实现作物的种植,对水的需求量要求很大。但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水洗盐的方式难以展开。

  “盐碱土很难种植一般的农作物,但却适宜一些盐生植物的生长。”田长彦提到,耐盐植物盐碱地原土种植改良利用技术就是利用盐生植物吸盐特性,并筛选出经济盐生植物进行种植。

  盐生植物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盐角草、盐地碱蓬、高碱蓬、野榆钱菠菜和红叶藜等可作为盐生饲草植物,还可以进行盐生鲜菜、盐基生物炭、盐生植物保健油品的开发。

  据了解,中国有425种左右盐生植物可以在盐碱地生长,而在新疆目前鉴定出315种,其用途主要分为药用、食用、观赏、饲料牧草、纤维、濒危保护、蜜源植物和盐渍生境生态建设植物种。

  “尽管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但高耐盐的盐生植物在产业开发中产品种类还比较少,市场认知程度还较低,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较慢。”田长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总结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筛选培育高耐盐优质的农作物和经济耐盐植物品种,以满足盐碱地适应性高效种植需求。

转自:https://www.cas.cn/zt/kjzt/htlc/mtbd/202111/t20211116_48142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