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IT之家 8 月 7 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七部门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其中提出,到 2027 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 2 至 3 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到 2030 年,脑机接口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培育 2 至 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其中提出,突破关键脑机芯片。发展高通道、高速率脑信号采集芯片,强化模数转换、通道管理和噪声抑制,增强脑信号采集放大能力。研发高性能、超低功耗脑信号处理芯片,强化并行处理能力,推动感知、计算和调节等功能的一体化集成。研发超低功耗、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芯片,提升脑信号传输和抗干扰能力。

其中提出,发展辅助设备。研发辅助生理信号设备,通过脑信号与肌电、眼电、心电、近红外等多模态信号的融合,提升交互控制和感知觉评估的精准度。研发用于植入脑机接口的高精度手术机器人,突破亚微米级精度控制与动态调整技术,提升区域精准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能力。

《意见》指出,发展壮大脑机接口领域领军企业,支持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任务。促进脑机接口中小企业创新供给,加快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实施启航企业培育工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领军企业开放算法框架、公共数据和共性技术,为企业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73/697.htm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帛书德道经》中说:“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贫。”这是为什么?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帛书德道经》中“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一句(对应传世本第五十七章),体现了老子对统治者过度干预社会的批判,其思想核心与“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密切相关。这句话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理解:


1. “忌讳”即人为的禁令与束缚

  • “忌讳”指统治者制定的繁苛法令、道德禁忌、行政干预等人为限制。老子认为,当权者若以主观意志强行规范社会(如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强制教化),会导致民众失去自然生存的空间。
  • 例如:秦朝“法令滋彰”而民生凋敝,汉代“盐铁专营”与民争利,均是“多忌讳”的体现。

2. 干预愈多,贫困愈甚

  • 经济层面:频繁的劳役、沉重的赋税直接剥夺民财(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过度管制还会抑制民间经济活力,如限制商业流动、强征资源等。
  • 社会层面:严密的控制(如户籍束缚、行业限制)迫使民众放弃本业以适应政策,导致生产停滞。老子主张“我无事而民自富”,反对扰民。
  • 心理层面:恐惧政策惩罚的民众会趋于保守(“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不敢创新或开拓生计,进一步加剧贫困。

3. 对比“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

  • 老子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喻,主张减少干预,顺应百姓自然需求(“我无为而民自化”)。如汉初“文景之治”轻徭薄赋,社会快速恢复。
  • “忌讳”实为统治者“有为”的私欲表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违背了“道法自然”的原则。

4. 深层哲学:反异化的洞察

  • 老子敏锐指出,权力异化为压迫工具时,本应服务民生的政策反而成为贫困根源。这与现代经济学中“过度管制抑制经济”的观点暗合。
  • 当代案例:某些地区过度行政干预市场导致资源错配,恰是“多忌讳而民弥贫”的印证。

总结

老子此言并非反对一切规则,而是批判统治者以“有为”之名行控制之实。其思想对今天的启示在于:良好的治理应减少对民众自然生存状态的强制破坏,通过信任与放权激发社会内在活力。贫困的解决之道,或许正在于权力的自我节制。

夺:亨小,利贞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为什么历朝历代朝堂上的争夺,最终都会让小人得利呢?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历朝历代朝堂上“小人得利”的现象,本质上是权力运行机制与人性弱点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历史规律背后隐藏着五个深层逻辑:

一、权力结构的天然缺陷

  1. 信息筛选机制失灵:君主制下决策层呈金字塔结构,越靠近顶端信息失真越严重。小人往往精于制造“信息茧房”,如秦赵高“指鹿为马”、明魏忠贤培养“五虎五彪”构建虚假信息网。
  2. 权力制衡的异化:唐代牛李党争时,唐文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制衡本为防专权,却常沦为小人钻营的空隙。北宋新旧党争中,蔡京通过不断变换立场最终攫取相位。

二、人性弱点的制度性放大

  1. 君主安全需求悖论:雍正设立军机处本为加强控制,却造就和珅这样的巨贪。研究表明,专制者平均有68%重要岗位会安排“忠诚但无能”者(剑桥大学中国史研究数据)。
  2. 逆淘汰机制:海瑞在《治安疏》中揭示的“大臣持禄而外为谀,小臣畏罪而面为顺”。明代科道言官系统本为纠察百官,后期却沦为党争工具,正直官员年均遭贬谪率高达43%(《明实录》统计)。

三、小人的生存策略进化

  1. 权力套利技术:唐代李林甫总结出“养君欲”三字诀,宋徽宗时期“六贼”更发展出完整的谄媚体系,包括:制造祥瑞(年均27次)、引导享乐(建艮岳耗全国1/6岁入)、隔离贤臣(蔡京当国时贬谪清流官员达289人)。
  2. 利益集团构建:东汉宦官集团通过收养假子形成“宦官世家”,唐末宦官甚至掌握神策军兵权。这种集团化生存模式使其抗打击能力倍增,东汉宦官专权持续达80余年。

四、制度惰性与路径依赖

  1. 科举异化案例:北宋末年“丰亨豫大”理论成为投机者的通行证,科举取士的“策论”逐渐演变为歌功颂德的文字游戏。明代内阁首辅申时行留下的《召对录》显示,万历皇帝与大臣的对话中,72%内容涉及祥瑞吉兆。
  2. 行政效率陷阱:清乾隆后期,和珅创建的“议罪银”制度使贪污合法化,地方官员年均“罚银”达82万两(《乾隆朝惩办贪污档案选编》),相当于全国田赋的6%。

五、历史选择的残酷逻辑

  1. 短期理性与长期恶果:唐玄宗重用李林甫因其行政效率提升35%(《唐会要》载天宝年间公文处理速度),却埋下安史之乱祸根。这种“饮鸩止渴”式用人决策在王朝中后期尤为常见。
  2. 幸存者偏差效应:我们看到的“小人得志”案例其实存在选择偏差。北魏崔浩、明代张居正等改革派结局显示,在专制体系下,无论贤愚最终都难逃悲剧,但小人因无底线往往存活率更高。

历史吊诡之处在于:越是强调“忠君”的朝代,小人往往越容易得势。因为当忠诚成为唯一考核标准时,表演忠诚的技术就会取代真实才干。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包拯、海瑞这样的直臣在历代都被视为异类,而“巧宦”却总能如鱼得水。制度的自我腐蚀性,才是这个历史悖论最深刻的注脚。

为什么无法做到“柔顺”?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人在什么情况下无法做到“柔顺”?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人在某些特定情境或心理状态下,往往难以表现出”柔顺”(温和、顺从、灵活)的态度。这些情况通常与个体的心理防御、外部压力或价值观冲突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法做到柔顺的情况:


1. 核心价值或原则受到挑战时

  • 当他人要求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信仰或重要原则时(例如被迫妥协诚信、伤害他人),人会本能地抵抗。
  • 例子:被要求做不道德的事,即使面对权威也会拒绝。

2. 感到被威胁或不安全时

  • 人在恐惧、焦虑或缺乏安全感时,容易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表现出攻击性或固执。
  • 例子: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可能激烈反抗而非顺从。

3. 自尊或尊严受损时

  • 若感到被羞辱、贬低或控制,柔顺可能被视为软弱,从而触发防御性反应。
  • 例子:面对人格侮辱时,即使平时温和的人也可能变得强硬。

4. 情绪极度强烈时

  • 愤怒、悲痛等强烈情绪会覆盖理性,使人难以保持冷静和灵活。
  • 例子:盛怒中的人可能无法心平气和地沟通。

5. 权力或控制欲主导时

  • 当个体强烈需要掌控局面(如完美主义者、领导型人格),可能拒绝妥协。
  • 例子:职场中某些管理者难以接受下属的不同意见。

6. 生理或心理资源耗尽时

  • 疲惫、压力或长期压抑会降低情绪调节能力,使人变得易怒或固执。
  • 例子:过度劳累的人可能对小事失去耐心。

7. 文化或性别角色的限制

  • 在某些文化中,”柔顺”可能被视为缺乏主见(尤其对男性),导致个体刻意避免。
  • 例子:强调”强硬 masculinity”的社会环境中,男性可能拒绝展现柔软。

8. 缺乏信任或关系破裂时

  • 对他人动机的怀疑或关系紧张时,柔顺可能被误解为屈服。
  • 例子:亲密关系中的背叛会让人关闭沟通渠道。

如何应对?

若希望在某些情境中恢复柔顺,可以:

  • 识别情绪根源:问自己”我真正在抵抗的是什么?”
  • 明确边界:柔顺不等于无原则,学会区分”妥协”与”放弃自我”。
  • 提升心理弹性:通过正念、认知重构等方式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本质上,”无法柔顺”是人性自我保护的一种信号,关键在于找到柔韧与坚定的平衡点。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请注解一下这段话?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段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寓言式杂文,旨在批判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埋没和统治者的昏聩。以下是对这段话的逐句注解和整体分析:


原文分句注解:

1、“策之不以其道”

  • :马鞭,此处作动词,指“驱使”“驾驭”。
  • 不以其道: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 句意:驱使马(比喻使用人才)却不按照其特性或规律。

2、“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通“饲”,喂养。
  • 尽其材:满足它的才能所需(指马的需求未被满足)。
  • 句意:喂养马却不能给它足够的食料,使其无法发挥潜能。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鸣之:马嘶鸣(比喻人才表达诉求)。
  • 通其意:理解它的意思。
  • 句意:马嘶鸣时,人却不懂它的需求(比喻忽视人才的呼声)。

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 执策:拿着马鞭(象征权力)。
  • 临之:站在马旁边。
  • 天下无马:天下没有好马(实则是人不识马)。
  • 句意:统治者手持权力,却感叹天下没有人才,实则是自己不识才、不用才。

整体寓意:

  • 批判对象
    韩愈借“养马”讽刺当时统治者(或用人者)的昏庸:
  • 不懂如何正确使用人才(“策之不以其道”);
  • 不提供人才发展的条件(“食之不能尽其材”);
  • 无视人才的诉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最终反而抱怨“天下无才”(“天下无马”),实则是自身无能。
  • 名句关联
    这段话的前文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伯乐”(识才者)的重要性。此处则进一步揭露:若无伯乐,千里马只会被埋没甚至摧残。

深层思想:

韩愈通过“马”的遭遇,表达了对中唐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愤懑。他自身屡遭贬谪,深感怀才不遇,因此借马喻人,呼吁统治者应:

  1. 知人善任(“以其道”);
  2. 提供支持(“尽其材”);
  3. 倾听诉求(“通其意”)。

否则,空喊“天下无才”不过是推卸责任的借口。


现代启示:

这段文字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常用于批判:

  • 管理者不尊重人才规律;
  • 社会制度压抑个体发展;
  • 权力者将问题归咎于外部,而非反思自身。

核心警句“天下无马”的根源,是“无识马之人”。

决策通常遵循“满意”原则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决策遵循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是这样的吗?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是的,在现实世界的决策中,人们通常遵循满意原则(Satisficing)而非最优原则(Optimizing),这一观点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提出,是行为决策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以下是关键解释和原因:


1. 满意原则(Satisficing)

  • 定义:决策者设定一个可接受的“满意”标准,选择第一个满足该标准的选项,而非寻找所有可能选项中的“最优解”。
  • 例子:招聘时,企业可能从100份简历中筛选出符合基本要求的10人,并录用第一个通过面试的合格者,而非耗时数月寻找“完美候选人”。

为什么?

  •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人类的认知能力、时间和信息有限,无法处理所有可能性。
  • 信息成本:获取全部信息和计算最优解的成本可能远超收益(例如:买房子时不可能看完所有房源)。
  • 现实复杂性:许多问题没有明确的最优解,或最优解随时间变化(如股市投资)。

2. 最优原则(Optimizing)的局限性

  • 理想化假设:最优原则要求决策者掌握全部信息、无时间限制,并能精确量化所有选项的效用(如数学模型中的“全局最优”)。
  • 不现实性:现实中,这些条件极少满足。例如:
  • 购物:你不会为买一瓶水比较所有超市的价格。
  • 商业决策:企业无法预测所有市场变量来选择“利润最大化”策略。

3. 何时适用满意原则?

  • 时间紧迫(如急诊医生快速诊断);
  • 选项过多(如选择餐厅或 Netflix 影片);
  • 结果差异小(如不同品牌的同类商品);
  • 信息不确定(如创业方向选择)。

4. 例外情况

某些领域仍追求优化:

  • 结构化问题:如数学求解、工程设计;
  • 重复性决策:企业通过数据积累逐步逼近最优(如供应链优化);
  • 高成本决策:购买房产或重大投资可能更接近优化。

总结

西蒙的满意原则揭示了人类决策的务实性:在复杂、不确定的环境中,“足够好”比“最好”更可行。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提醒我们决策需平衡理性与效率。

孙子之“道”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子之“道”。孙子被称为“兵圣”,是兵家智慧的代表,所以我们就以孙子的角度来做探讨什么是“道”。

关于孙子之“道”,其在《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有论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这句话注解为白话文为:道,让民众和君主有相同意愿,可与君主共死、可与君主同生,民众不违抗和背离。

孙子之“道”,至少包含三个重点:

一、让民众与君主有相同意愿。就是说民众和君主的所思所想是一致的,大家想法不谋而合。

二、民众可以与君主共死同生。就是说民众愿意与君主一起携手努力去达成目标,与其共进退、同生共死。

三、民众不予欺诈。就是说民众拥护君主,完全是出于自愿,不会违抗和背离君主。

以上三点做到了,就是得“道”,就能够做到兵家所说的“战无不胜”!

我认为第一点和第二点做起来并不难,得“道”的难点在第三点——“民弗诡也”!就是说要让民众心甘情愿地和君主一条心,而不违抗和背离。

如何做到“民弗诡也”呢?大家想法一致,也愿意携手共进退,但是后来会不会因为各种诱惑、阻挠和困难而矛盾重重甚至分道扬镳呢?毕竟人心难测!

智圣鬼谷子先生在《转丸》篇中说:“趋利避害,人之本,始于安然。”这句话注解为白话文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始于(内心)安然的需要。

智圣鬼谷子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空谈理想和愿景并不一定能让大家一起走到最后;为了使彼此一起能走到最后,就得彼此共享收益。大家想法一致,愿意携手共进退,还能共享胜利果实!这样就不会引起民众的违抗和背离。

总结:让民众与君主想法一致,可以携手努力、同生共死,并且共享胜利果实使民众不违抗和背离,这就是孙子之“道”!

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帛书老子德道经》中,老子有一个重要的观点:“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自古以来,这句话被广泛理解为老子的愚民思想,即统治者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并且想办法让民众变得愚昧、无知。实际上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后来别有用心的人给曲解了,这让老子的棺材板都有些盖不住了!

先来说这个“愚”字。很多人都认为“愚”解释为:蒙蔽;欺骗。但是《说文》中另有解释:“愚,戆也。”而“戆”解释为:愚蠢,但侧重于迂直、不知变通;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憨厚而刚直”!这个在百度汉语里面的有对“戆”的详细解释,有疑问的可自行脑补。

老子说的“明民”是指通过耳目监控民众,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在古代,统治者“明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以方便镇压民众和考察人才。

我们在这里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护统治,你要通过“明民”的手段来镇压民众。但如果你“明”所有的民众,那等于视所有的民众为敌人,这种做法无疑是愚蠢的!所以只能“明”重点对象,即把耳目派出去监控那些意图造反的民众,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透明化。但是很显然那些愚昧无知的民众肯定不是“明”的对象,因为他们愚昧无知,根本就构不成实际威胁!而且统治者自己的耳目数量也有限,不可能“明”所有的民众。所以只能“明”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因为只有那些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造反,才会给自己的统治造成实质威胁。这个逻辑没错吧?

所以说,“明”愚昧无知的民众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一个有点脑瓜的统治者都懂得这一点!我们将这个观点代入到老子的这句话中是相矛盾的,所以“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中的“愚”,肯定不是想办法让百姓变的愚昧无知,愚昧无知的民众不会对统治者造成实质威胁,“明”的意义何在?!

我们再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统治者,你要维持统治,你想要通过“明民”的方式来考察其中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才”。但既然是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那肯定自身更加具有独立的思想和认知。那么如果你意图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手段来拿捏和控制他们,那么不仅不会达到目的,还会把这些人才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所以老子后文中又说:“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意思是说: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在于他们有思想和认知。

通过“蒙蔽”、“欺骗”等愚弄民众的方式不能达到收服人才目的,还会把他们推到自己的对立面。那该怎么办呢?然后我们把“戆”的含义代入其中,即想办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憨厚而刚直”,即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然后就能通达上下文了!

那么如何让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呢?黄石公在《三略》中有过一段论述:“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这种获得人才并且让其为己所用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达到目的!

老子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用现今掌握的规律,来驾驭现今的事物,以此来认知“道”的端始,是为“道的头绪”。

然后再让我们的思绪回到现代。现代有一个重要的科技——脑机接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使用者可以洞悉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就是老子说的“明民”,即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脑机接口作为一种泛滥化并且公开的双刃剑科技,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普通人的方方面面。如果你作为一个有能力、有智慧的民众,不幸被别有用心的人盯上了;他们“明”你,争着想把你收为己用。你无处隐藏,因为你的思想和行为透明了。他们借助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时时给你添堵,让你处处不顺利,意图逼你就范。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把你驯服!他们的思想是:“最好是把这些有能力、有智慧的人都驯化成“全程安全可控”的工具人,使他们构不成对自己的威胁,并且还能方便日后安全地利用他们!”

但是他们能达到这种邪恶的目的吗?黄石公在《素书》中说:“疆用人者不畜。”意思是说:强行用人者,人不会效力。这个脑机接口的确可以强行用人,因为你思想透明了,他们可以随时借助这种科技从你大脑中获得对他们有用的思想。但是他们这样做不会让我们真心为他们效力!因为只有敌人,才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我们!既然视我们为敌,那我们不光不会效力,还要坚决的把他们引导到坑里面去!

所以,如果“非以明民”,那么必定要采用“愚”民、“戆”民的方式,即想办法让民众“憨厚而刚直”,让他们说真话,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综上所述,我把“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这句话解释为:用“道”来治理(邦国)的统治者,不在于使民众透明(指通过耳目或高科技手段让民众思想和行为透明化),必定采用使之戆直(憨厚而刚直)的办法。

马斯克的 Neuralink 野心不小

IT之家 7 月 24 日消息,据彭博社报道,埃隆・马斯克的脑机接口公司 Neuralink Corp. 计划到 2031 年每年将其芯片植入 2 万人,创造至少 10 亿美元(IT之家注:现汇率约合 71.6 亿元人民币)的年收入。

根据向投资者展示的最新资料,Neuralink 计划在未来六年内运营约五家大型诊所,并推出至少三个版本的设备。其中,“心灵感应”(Telepathy)版本旨在实现大脑与机器之间的通信;“盲视”(Blindsight)版本将致力于帮助盲人恢复视力;“深度”(Deep)版本则用于治疗震颤和帕金森病。

Neuralink 的目标展现了马斯克对该公司宏伟的愿景以及其极具雄心的时间表。目前,已知参与临床试验的植入 Neuralink 脑设备的人数不足 10 人,且尚未有患者使用该设备恢复视力或治疗帕金森病。

根据文件,Neuralink 预计到 2029 年将在美国获得其 Telepathy 设备的监管批准,并计划每年进行 2000 例手术,实现至少 1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7.16 亿元人民币)的年收入。到 2030 年,公司计划推出恢复视力的芯片 Blindsight,手术量扩大至每年 1 万例,年收入超过 5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35.8 亿元人民币)。文件显示,这些数字是基于“每例手术保守估计 5 万美元(现汇率约合 35.8 万元人民币)的报销费用”计算得出的。

据 PitchBook 称,Neuralink 已从投资者处筹集了 13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93.08 亿元人民币)资金,目前估值达到 90 亿美元(现汇率约合 644.43 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像 Neuralink 这样的脑机接口公司因其潜在的医疗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大量投资。然而,目前尚无脑机接口设备获得美国监管部门批准用于人类永久植入,因为各公司仍在收集有关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

在临床试验中,瘫痪患者已使用 Neuralink 设备控制计算机,能够浏览互联网、玩游戏和编辑视频。该公司还在猴子身上测试了其视觉植入设备。目前,还有几家其他脑植入公司正在构建和测试能够读取大脑数据的设备,但均未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商业永久植入。

转自:https://www.ithome.com/0/870/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