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病人慎用!

重病病人经常打强心针,可以吗?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重要的问题。总的来说,对于重病病人,不可以“经常”地、无指征地打强心针。 强心针的使用有严格的医学指征和风险考量,绝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万能药”。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这个问题:

一、什么是“强心针”?

我们通常所说的“强心针”主要指以下几类药物:

  1. β受体激动剂: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它们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从而提升血压和心输出量。
  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样起到强心、扩张血管的作用。
  3. 洋地黄类药物:如西地兰。现在使用相对谨慎,因为治疗窗窄,容易中毒。

这些药物都是抢救药品,通常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使用。

二、为什么不能“经常”打?(风险和弊端)

“经常”使用强心针,意味着持续让心脏在药物的刺激下“超负荷”工作,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1. 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心脏跳得更有力、更快,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对于一个本身可能就缺血(如冠心病)或功能衰竭的心脏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长期会加速心肌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2. 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强心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素类药物,很容易导致心室颤动等致命性的心律失常,这是非常危险的。
  3. 心肌损伤和衰竭:持续的药物刺激会让心肌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状态,最终会导致心肌功能耗尽,发生更严重的、不可逆的心力衰竭。这被称为 “β受体下调”“心肌病”
  4. 组织缺血坏死:这些药物会强烈收缩外周血管(尤其是肾上腺素),以保证心脑血管的供血。但长期如此,会导致四肢、肠道等末端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5. 产生耐药性:长期使用后,身体会对药物产生耐受,需要越来越大剂量才能达到同样效果,而剂量越大,上述风险也成倍增加。

三、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

强心针的正确使用场景是短期、应急的,主要针对急性、危及生命的状况,例如:

  •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时使用肾上腺素。
  • 心源性休克:患者血压极低,器官灌注不足,生命垂危时,用来维持基本的血压和生命体征。
  • 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在严密监护下,短期使用以帮助心脏渡过急性期,为后续治疗(如手术、介入治疗)争取时间。
  • 围手术期:在大型心脏手术等过程中,用于支持心脏功能。

关键点在于: 使用强心针必须在重症监护室(ICU) 或有严密生命体征监测的条件下进行。医生会根据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精确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速度,目标是“用最小的有效剂量,达到稳定的生命体征”,并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四、对于终末期病人的考量

对于癌症晚期、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终末期的病人,是否使用强心针是一个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

  • 如果使用:可能只是短暂地提升血压和心率,但无法改变根本的病情,反而可能延长病人的痛苦过程,让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承受更多不适(如心悸、窒息感)。
  • 如果不使用:遵循自然规律,侧重于舒缓治疗(安宁疗护),通过镇痛、镇静、缓解呼吸困难等方式,让病人有尊严、无痛苦地走完最后一程。

这个决定需要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沟通,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预后以及他/她本人的意愿(如果之前有表达过)来共同做出。

总结

强心针是“救命药”,而不是“维持药”。

  • 对于急性、可逆的危重病情,在严密监护下短期使用是必要且正确的。
  • 对于慢性、终末期的病人,“经常”打强心针通常弊大于利,不仅无法延长有意义的生存时间,反而会增加痛苦,不符合医学伦理和患者的最佳利益。

最重要的建议是: 务必与主治医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使用强心针的具体目的、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共同为病人做出最合适的决策。

常态化促销有什么弊端?

当然,常态化促销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能短期内提升销量,但如果运用不当,会带来一系列深刻且持久的弊端。

以下是常态化促销的主要弊端,从消费者、企业自身和市场竞争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 对消费者层面的弊端

  1. 品牌价值与形象贬损
    • 消费者认知固化:长期促销会让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只值这个价”,甚至更低。一旦恢复原价,他们会觉得“太贵了”,从而停止购买。品牌会从“值得拥有”沦落为“只配打折”。
    • 损害品牌高端形象:对于试图建立高端、专业或奢侈品形象的品牌来说,常态化促销是致命的。它会传递出一种“产品卖不出去”的绝望感,而非“慷慨回馈”的优越感。
  2. 消费者产生“促销疲劳”与等待心理
    • 刺激失效:如果天天都是“最后一天”、“史上最低”,促销就失去了其作为“刺激物”的紧迫感和稀缺性。消费者会变得麻木,促销效果大打折扣。
    • 培养“等等党”:聪明的消费者会学会等待。他们知道反正过几天还会促销,何必现在买?这严重侵蚀了正常价格时期的销量,导致企业收入高度依赖促销期。
  3. 信任度下降
    • 质疑初始定价:频繁的先提价再打折等“伪促销”手段,一旦被消费者识破,会严重损害品牌信誉。消费者会认为这个品牌不诚信,初始定价水分太大。

二、 对企业自身的弊端

  1. 利润侵蚀与“吸毒”效应
    • 利润率持续走低:促销的直接代价就是牺牲利润。常态化促销意味着企业长期在较低的利润率下运营,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再投资能力。
    • 形成依赖性,难以戒断:就像“吸毒”一样,企业会发现自己离不开促销了。一旦停止,销量就断崖式下跌。为了维持销量数据,只能不断加大促销力度,陷入恶性循环。
  2. 内部运营管理失衡
    • 供应链压力巨大:促销带来的销量波动给供应链预测、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带来极大挑战。可能导致旺季断货、淡季积压的混乱局面。
    • 团队重心偏移:销售和营销团队会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如何设计促销活动上,而不是去打磨产品、提升服务、构建品牌忠诚度等更根本的长期战略上。
  3. 削弱产品创新动力
    • 既然靠打折就能轻松卖出产品,企业还有什么动力去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艰难的产品研发与创新?长期来看,这会导致产品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失去核心竞争力。

三、 对市场竞争层面的弊端

  1. 引发行业价格战
    • 你一家的常态化促销,会迫使竞争对手跟进,最终演变成整个行业的“割喉式”价格战。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都被拉低,没有赢家,大家一起受损。
  2. 扭曲价值竞争
    • 健康的竞争应基于产品价值、服务质量、品牌文化和用户体验。常态化促销将竞争维度单一地引向“价格”,使得市场陷入低水平的竞争,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总结与建议

常态化促销的本质,是在用“价格”这个最低维度的武器,透支品牌的未来价值。

如何避免这些弊端?

  1. 明确促销目的:促销应该是有明确目标的战术手段(如清库存、引新客、推新品),而非长期的战略
  2. 价值导向优先:将营销重心回归到提升产品价值、打造品牌故事和优化客户体验上,让消费者为“价值”买单,而不是为“低价”买单。
  3. 创新促销形式:避免简单的“全场X折”。可以采用会员专享、积分兑换、限量秒杀、主题性活动(如店庆)等形式,让促销保持新鲜感和独特性。
  4. 控制频率与节奏:让促销有“呼吸感”,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给市场一个消化和期待的过程。

总而言之,偶尔的促销是良药,常态化的促销则可能是毒药。企业需要的是建立一个健康的、不依赖打折也能稳定销售的商业模型。

补贴式促销有什么弊端?

当然,补贴式促销(例如平台发优惠券、企业直接降价、买一送一等)是一把威力巨大的“双刃剑”。在获取短期增长的同时,它潜藏着许多深刻且可能致命的弊端。

以下是补贴式促销的主要弊端,可以从企业自身、市场竞争、消费者认知和长期战略四个维度来分析:

一、 对企业自身的弊端

  1. 利润严重侵蚀,财务不可持续
    • 这是最直接的弊端。补贴的本质是“用自己的钱,贴给消费者买自己的货”。这会直接拉低毛利率,如果补贴规模大、时间长,会导致巨额亏损,现金流断裂,对企业健康是致命的。
  2. 形成“吸毒式”的路径依赖
    • 一旦开始大规模补贴,销量数据会非常好看。但当你试图停止补贴、恢复原价时,你会发现销量会断崖式下跌。企业会陷入“不补贴就没单,想生存就得继续补贴”的恶性循环,如同“吸毒”上瘾,难以戒断。
  3. 扭曲数据,干扰决策
    • 补贴带来的虚假繁荣会掩盖产品的真实市场吸引力和用户的忠诚度。管理层可能被漂亮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和用户增长数据所迷惑,误判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做出错误的战略决策。
  4. 内部团队能力退化
    • 销售和营销团队会过度依赖补贴这个“核武器”,从而忽视了真正需要打磨的核心能力,如产品创新、品牌建设、用户体验优化、精细化运营等。一旦武器被拿走,团队将不知所措。

二、 对市场竞争的弊端

  1. 极易引发恶性价格战
    • 你一补贴,竞争对手为了不被抢走市场份额,必然跟进。这会导致整个行业陷入“割喉式”的价格战,最终结果是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都被拉低,形成“多输”局面,没有真正的赢家。
  2. 损害行业价值认知
    • 当所有玩家都在补贴时,会给市场传递一个信号:这个行业的产品/服务“只值这个低价”。这会拉低整个行业的价值基准,让未来任何企业想以正常价格盈利都变得异常困难。

三、 对消费者认知和行为的弊端

  1. 培养“价格敏感型”伪用户,而非“价值认同型”真客户
    • 补贴吸引来的用户,忠诚的是价格,而不是你的品牌或产品。他们没有真正的粘性,一旦出现更便宜的替代品(比如竞争对手的补贴),他们会立刻流失。这些用户的终身价值极低。
  2. 损害品牌形象与价值定位
    • 长期补贴会让消费者形成固有心智:“这个品牌就是一个便宜货”。对于希望建立高端、专业或高品质形象的品牌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打击。你会很难让消费者再接受你的原价产品。
  3. 引发消费者的“延迟购买”心理
    • 聪明的消费者会学会等待。他们知道你有补贴的习惯,所以“非补贴,不购买”。这严重侵蚀了正常价格时期的自然销量,导致企业无法建立起稳定健康的销售曲线。

四、 对长期战略的弊端

  1. 掩盖核心价值问题,阻碍创新
    • 如果靠补贴就能轻松完成KPI,企业还有什么动力去投入巨大的资源和精力进行艰难的产品研发、技术突破和服务升级?补贴本质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长期会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丧失。

何时可以使用补贴式促销?

补贴并非完全不可用,但必须策略性、有节制地使用,并明确其目的:

  • 特定目标:用于拉新(获取首批种子用户)、破冰(让用户第一次体验产品)、清库存打击关键竞争对手的短期战术。
  • 明确范围:最好是“首单优惠”、“新品体验券”等,避免无差别地覆盖所有用户和所有订单。
  • 有退出策略:从一开始就要想好如何逐步减少补贴,并将这些“补贴来的用户”通过产品力和服务,转化为“真正认可你的用户”。

总结来说,补贴式促销是一种代价高昂的“激素”,它能让你在短期内迅速膨胀,但长期服用会损害机体健康,导致自身造血功能衰竭。一个健康的企业,最终必须依靠其内在价值(产品、品牌、体验)来吸引和留住客户,而不是永远依靠外部输血(补贴)。

谢谢!

不客气!很高兴我的解答对您有帮助。

探讨这些问题非常有意义,无论是关乎健康的医疗决策,还是关乎企业发展的营销策略,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风险,都能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如果您还有其他任何问题,无论是医学、商业还是其他领域的,都随时欢迎提出。祝您一切顺利!

(本文转自与deep seek的聊天)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