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造反成功率高于农民起义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观察历史上造反成功的案例,诸侯造反成功的概率大还是农民起义成功的概率大? 为什么?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学与政治学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成功”的定义。在这里,我们将其定义为推翻现有中央政权,并建立一个新的、相对持久的王朝。

基于这个标准,结论非常明确:诸侯(或地方军政长官)造反成功的概率,远大于农民起义。

下面我们从概率、原因和典型案例三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一、概率与数据对比

  1. 农民起义成功案例:凤毛麟角
    ·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首倡义兵,但迅速失败。最终成功推翻秦朝的是项羽(旧楚国贵族)和刘邦(秦朝基层官吏,可视为体制边缘人物)。
    · 元末农民起义:红巾军声势浩大,但最终成功建立明朝的是朱元璋。他出身贫农,是唯一的例外。但需要强调的是,朱元璋在崛起过程中,迅速从一个农民军领袖转型为吸纳士大夫、建立官僚体系的“准诸侯”,其成功路径更接近于后者。
    · 结论:在中国主要大一统王朝(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的覆灭中,真正由纯粹农民起义直接建立新王朝的,几乎只有明朝一例。
  2. 诸侯/军政长官成功案例:历史主流
    · 西汉→新→东汉:王莽是外戚权臣(顶级诸侯),刘秀是皇室后裔兼地方豪强。
    · 东汉→三国:曹丕、刘备、孙权皆为地方军阀。
    · 晋→南北朝:各朝开国皇帝几乎都是前朝的将军、贵族或权臣。
    · 北周→隋:杨坚是北周外戚、权臣。
    · 隋→唐:李渊是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
    · 唐→五代十国:五代的开国皇帝全是唐末的节度使。
    · 后周→宋: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统帅。
    · 清入主中原:本质上也是关外的地方政权(后金)取代了明朝。
    · 结论: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的主流模式,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替代,即地方性或中枢性的军政长官(诸侯)取代了中央政权。

二、原因分析:为什么概率差距如此之大?

农民起义和诸侯造反,在起点上就存在着结构性差异。

农民起义的致命短板:

  1. 资源匮乏(钱、粮、地盘):农民起义军初期缺乏稳定的根据地和税收来源,通常靠流动作战和“打土豪”维持,后勤保障极其脆弱。
  2. 组织松散,缺乏有效管理:起义军多为活不下去的农民,缺乏严密的组织结构和纪律。初期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或迷信色彩(如黄巾军、白莲教、太平天国),难以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来管理打下的地盘。
  3. 人才结构单一,缺乏战略家:队伍中多为农民和流民,极度缺乏具备政治谋略、军事指挥、行政管理能力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和职业军人。这导致其战略眼光短浅,容易发生内讧。
  4. 合法性危机:在传统儒家思想框架下,农民起义被视为“犯上作乱”的“流寇”,难以获得社会主流精英——地主、士绅和知识分子的支持。而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就无法建立稳固的统治。
  5. “僭主困境”:第一个揭竿而起的起义领袖(如陈胜、吴广),往往会吸引朝廷最猛烈的第一波打击,成为“为王前驱”的炮灰。

诸侯造反的先天优势:

  1. 资源雄厚(钱、粮、地盘、兵):诸侯本身就拥有自己的领地、军队、稳定的财政收入和官僚系统。他们是在以一个“小型国家”的体量去挑战中央,抗风险能力极强。
  2. 组织严密,拥有现成的管理体系:他们本身就有一套运行良好的军事指挥链和行政管理系统,可以无缝切换为战争机器和新朝官僚体系。
  3. 人才济济,精英汇聚:他们的幕府中聚集了当时最顶尖的文臣武将、谋士策士。这些精英不仅提供智力支持,更代表了其与整个统治阶级的联系。
  4. 合法性更容易建构:
    · “清君侧”:他们通常不会直接宣称要当皇帝,而是打着“清君侧”、“奉天靖难”的旗号,使自己的行为在法理上更具正当性。
    · 身份优势:很多造反者本身是皇族、外戚或高门世族(如刘秀、李渊),他们的身份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政治号召力。
    · 精英支持:他们的行为更容易被其他地主、士绅所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这个阶级的代表,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而非颠覆它。
  5. 战略选择更从容:他们可以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如司马懿)。可以在中央政权被农民起义重创时,再出来“摘桃子”,以秩序恢复者的面目出现(如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

三、典型案例对比

· 农民起义的典型结局:
· 成功特例:朱元璋。他的成功关键在于他完成了 “从流寇到坐寇”的转型。他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积极拉拢士大夫(如李善长、刘伯温),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南京),并效仿前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僚制度。他走的,其实是一条“诸侯化”的道路。
· 失败典型:黄巢、李自成。黄巢流动作战,虽攻入长安却无法建立有效统治,迅速败亡。李自成虽然推翻了明朝,但在北京未能迅速完成从起义军到统治者的转变,政策失误,失去士绅支持,最终迅速败于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
· 诸侯造反的典型流程:
· 唐高祖李渊:作为太原留守,起兵时拥有关陇贵族的支持、精良的军队和稳固的根据地。他一边利用农民起义军消耗隋朝力量,一边直取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己掌握大权,最后才禅让称帝,步骤清晰,水到渠成。
·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禁军统帅,直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整个过程几乎兵不血刃,因为他接管的是后周一整套完整的国家机器。

总结

历史上,农民起义是王朝覆灭的“爆破手”,他们用巨大的牺牲动摇了旧王朝的统治根基,但极少能成为新王朝的“建筑师”。而诸侯(地方军政长官)则是“摘桃人”和“重建者”,他们凭借其固有的资源、组织和阶级优势,最终完成权力交替,建立新朝。

因此,从概率上看,诸侯造反的成功率远高于农民起义。这并非由于个人能力的天壤之别,而是由他们所拥有的初始资源、组织能力和阶级地位这些结构性因素所决定的。

问人工智能(Deep seek):

如果诸侯群起造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人工智能(Deep seek)答:

这是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古代政治的核心。当不止一个,而是多个诸侯(我们将其广义理解为拥有军事、财政和人事自主权的地方实权派,如藩王、节度使、总督、军阀等)同时或相继造反时,这绝不仅仅是个别将领的忠诚问题,而是标志着整个中央政权已经陷入了全面且致命的系统性危机。

这具体说明了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1. 中央权威的彻底崩坏

· “畏”已不存:中央政府对地方实力派失去了最基本的威慑力。这意味着中央的军事力量(如中央军)已经衰弱到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皇帝或朝廷的惩罚不再令人恐惧。
· “信”已破产:中央政府的政治信誉和合法性严重受损。可能因为皇帝昏庸、外戚/宦官专权、朝政腐败、战略决策接连失误等,导致地方势力对中央的领导和能力彻底失去信心,认为其“气数已尽”。
· 命令系统失灵:皇帝的诏令、朝廷的调兵文书,在地方实力派眼中已成废纸。这标志着国家统一的行政指挥体系已经瘫痪。

  1. 权力结构的根本性失衡

· “强枝弱干”的局面已然形成:中央(干)的力量极度虚弱,而地方(枝)的力量过度强大。这通常是历史遗留问题,例如:
· 唐代藩镇:为平定安史之乱,朝廷赋予了节度使过大的权力,最终导致尾大不掉。
· 汉代七国之乱: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导致诸侯国实力足以挑战中央。
· 中央失去了制衡手段:一个健康的帝国,会通过政治、人事、财政、军事等多种手段制衡地方。诸侯群起造反,说明所有这些制衡手段(如调虎离山、分而治之、经济控制)都已失效。

  1. 天下大势的转折:从“治世”到“乱世”

· “天命已改”的共识出现:在儒家政治哲学中,“天命”是会转移的。当众多诸侯不约而同地挑战中央时,说明在统治精英阶层内部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央已失天命”的共识。他们不再将自己视为旧秩序的维护者,而是新秩序的竞争者。
· “逐鹿中原”的开始:这标志着国家从大一统状态正式进入了“乱世”或“战国状态”。群雄并起,不再是为了清君侧或讨要利益,而是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此时的矛盾,从“地方与中央的矛盾”转化为了“多个新兴权力中心之间的矛盾”。

  1. 深刻的社会与经济危机总爆发

· 统治基础的瓦解:地方诸侯的造反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兵源、粮饷、物资)。他们能够动员起这些资源,说明支撑中央王朝的社会经济体系(如均田制、两税法等)已经崩溃,资源控制权落入了地方豪强手中。
· 精英阶层的集体背叛:地方诸侯的背后,是当地的门阀士族、地主豪强、文人集团的支持。他们的集体造反,意味着整个帝国的统治精英阶层已经抛弃了旧主,开始在地方寻找新的政治代理人。这是比农民起义更致命的信号,因为农民起义挑战的是统治秩序,而精英的背叛则直接摧毁了统治结构本身。


历史案例的印证

· 西汉七国之乱:说明了汉初中央与地方诸侯国权力分配的失衡。虽然被平定,但促使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
·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董卓、袁绍、曹操等):中央经历了外戚、宦官之祸和黄巾起义的打击,权威荡然无存,各地州牧、刺史拥兵自重,直接导致了三国时代的开启。
· 唐代安史之乱及后续藩镇割据:安禄山、史思明作为最强的节度使造反,之后各地节度使纷纷效仿,不听中央号令,使大唐帝国名存实亡。
· 元末群雄(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他们既是农民起义领袖,也迅速转型为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的并起,说明元朝的民族压迫和腐败统治已使其合法性彻底丧失。

总结

当诸侯群起造反时,它说明:

  1. 政治层面:中央权威彻底真空,合法性丧失。
  2. 军事层面:国家武力垄断被打破,进入丛林法则时代。
  3. 社会层面:统治精英阶层发生分裂,开始重新下注。
  4. 历史层面:一个旧王朝已经进入了“临床死亡”状态,天下进入了一个重新洗牌、争夺新“天命”归属的混乱周期,直到一个最强的力量扫清群雄,重建秩序为止。

这不仅是王朝的“重病”,更是其“死刑判决书”。

作者: 张津东

群而不党,和而不同,自由理性皆容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