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旺盛;兴盛)
神者,中(内,里面)
有五气(指五脏所化生的情志活动,即喜、怒、忧、悲、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神为之长,心为之舍(通“释”,放出;释放)
,德(道德,品行。《周礼·地官》注: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为之大(重要,重大)
,养神之所(道理;方法)
归诸( “之于”的合音)
道。
旺盛精神,是因为体内包含有五气,精神为五气的统率,思想为五气的释放,品德为五气的重大,蓄养精神的方法就是归之于“道”。
道者,天地之始(起点、开始)
,一(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这里的意思为“统一、和合”)
其纪(开端,头绪)
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神明二字要单独的看,首先是“神”。神是人的本质本源,有神故有心,有心故有思维,然后才有生命活动。明,则是明白透彻。神明的本意是指有人修炼到了很高的程度,内外如一到了彻底的境界,神直接体现在人的思维言行中)
之源(水流所从出的地方)
,一其化端。
道,是天地的起始,“和合”是道的开端!万物是由道创造,天地是由道产生。“道”包含恢弘无形的化育之气,它先于天地而生成,我们不能看出它的形态,不能叫出它的名字,只能称它为“神灵”。所以“道”,是神明的源头,和合是其变化的开端。
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找到)
一,乃有(发生,呈现;产生)
其术(方法;策略)
。术者,心气(心意,心思)
之道(引导,疏导)
,所由(由,自也)
舍者,神乃为之使(使唤;役使;支使)
。九窍(指耳、目、口、鼻及尿道、肛门的九个孔道)
十二舍(即中医的十二脏: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主宰;主持)
也。
因此品德涵养五气,思想得以“和合”,才能产生方法。方法,是心意的引导,所自释放处,精神就会为之所支使。人体的九个孔窍和十二舍,是气运行的门户,是思想的主宰。
生(生命)
受于天,谓之真人(亲身和活着的人)
;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意识、感觉)
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
生命受自于天,称之为真人;真人,与天和合为一。通过内心的修炼而知“道”的人,称为圣智之人;圣智之人,通过类推的方法来知“道”。
故人与(参与)
一生(整个生命期间)
,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指耳鼻目口等器官之孔)
,有所(地方)
疑惑,通于心术(用心思考,认知事物的方法)
,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一定;务必)
在舍神,此谓之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
所以人参与的整个生命期间,出于万物的造化。人了解各类事物在于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有地方存在疑惑,通过思想的方法来通达。如果思想没有掌握方法,那必定有不通达的地方。通达之后,五气得到蓄养,这时务必要释放精神,这就叫做“化”。能化有五气的,是依靠志向、思考、精神、品德,其中精神是和合的主导者。
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和谐;协调)
,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和,跟)
天而合(符合,不违背)
道,执一而养产万类(万物,多指有生命的)
,怀天心(天意)
,施(施行;实行;推行)
德(恩泽、恩惠)
,养(培养,修养)
无为;以(仰赖、凭借)
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做到安静、平和就能养气,养气能使得五气和谐,那么志向、思虑、精神、品德就不会衰退。四面充满威势,我们就能无所不为,威势积存后释放,就叫做神化。神化归于身,称之为真人。真人,跟随天且行为合乎道,秉执“和合”来养育和产生万物,心怀天意,施行恩德,修养无为(之道);凭借包容他人的志向、思虑、思考、意愿,来施行威势的人。
士(通“仕”,作官)
者,通达之(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神盛,乃能养志。
作官的人,通达这个“精神旺盛”,才能修养志向。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